学年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0208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吉安县三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1、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某《竹枝词》云:

“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

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

”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

A.耧车B.翻车C.筒车D.风力水车

2.费正清在《传统与变迁》中谈到:

“明朝中后期,手工艺制作有了很大的发展。

景德镇的官窑为皇宫及官府烧制了大量瓷器,有的还专供出口……。

同时,苏州亦成为国内商业、金融业和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纺织、染色业)的中心。

附近的松江地区则是晚明时期棉纺织业的中心,当地机户利用外地原料进行加工后,再将成品返销各地。

”以下对材料解读有误的是(  )

A.手工业区域分工明显                 B.手工业品种类多,技术水平高

C.民营手工业水平超过官营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

“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新封丘门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外,……至门约十里余,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

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

”上述材料直接体现的历史信息有(  )

①商业活动打破空间限制②商业市场内有较为完备的服务设施

③北宋都城的商业繁荣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

“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

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下列现象与“第一次商业革命”相对应的是()

A.开始形成民间集市——草市B.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D.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大商帮

5.厘金是一种货物产销税,征于货物生产、过境和落地销售过程中。

它原本是清政府为镇压农民运动筹措军饷的临时措施,后来推行全国。

据统计,在厘金收入最好的时期,厘金一年的收入比清政府原来一年的财政收入还高出3~4倍。

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厘金完全成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柱

B.厘金收入高客观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清政府积极利用厘金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D.农民运动从根本上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运作

6.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

《春秋》一书中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7.17、18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两种甚至截然相反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重商主义。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都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都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C.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都加强了封建势力的力量

8.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

“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这种荒谬认识源于(  )

A.重农抑商政策    B.君主专制统治    C.天朝上国思想    D.闭关锁国政策

9.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

“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10.美国史学家帕尔默说:

“1500年左右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颗门牙咬开了世界,大西洋开始迎来一个开放的时代”。

下列对这句话认识正确的是(   )

A.“两颗门牙”指的是英国、荷兰       B.大西洋的开放促进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C.大西洋的开放使地中海沿岸商业更兴旺 D.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相当发达

11.蒸汽机发明和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

“蒸

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

”这是因为()

A.它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动力和效率

B.它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C.它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D.它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12.“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

”材料主要体现的史观是(  )

A.革命史观            B.文明史观          C.全球史观         D.社会史观

13.《悲惨世界》是由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所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你不可能看到的场景是()

A.主人公冉•阿让1812年凭借创办的玻璃首饰厂当上市长

B.人们乘坐火车旅行

C.一座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崛起

D.有钱人可乘飞机飞临巴黎上空

14.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到:

“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

……1898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

”该现象()

A.导致美国放弃自由主义政策B.标志着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的建立

C.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要求D.解决了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

15.工业革命后,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

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拍手称赞:

“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这说明铁路发展(  )

A.促进了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                B.冲击了当时的社会关系

C.彻底结束了英国的贵族制度                D.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16.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方向。

”若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的含义是(  )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17.“由于经营工商业没有获利的确实保障,一些民族资本家还用经营工商业所获得的利润,到农村去购买土地,然后出租给农民,从而兼有资本家和地主这样两重身份。

”这主要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中(  )

A.一些民族资本家为了逐利,在城市和农村“两头通吃”

B.缺乏独立的生产基础,不敢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C.同封建势力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D.依靠封建地租渠道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

18.“‘公和永’……怡和与公平洋行接踵而兴,各建一厂,每厂亦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

……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三厂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厂务,……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三厂资本耗损殆尽。

”这段材料表明“公和永”等三厂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B.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

C.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D.过分依赖外国资本主义

19.一战期间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两次高潮时期,请问这两次高潮时期出现的共同原因是指(  )

A.国际环境有利  B.民族独立实现   C.社会性质改变  D.政府大力支持

20.有学者指出:

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

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

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21.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

这反映出“一五”计划()

A.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经济工作中存在着严重冒进倾向D.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22.英国《金融时报》说:

“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

年、1992年和2001年。

”其中,1992年创业高潮的原因之一是()

A.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B.开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D.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23.在新浪网读书栏目热载小说《重生之生在农村》第六章中,作者记述道:

“1960年秋,我的外公将积攒了近两年的5元钱交给了外婆,让她在坐月子时买点猪肉补补身子,但外婆在大队(农村的基层组织)上怎么也弄不到肉票,5元钱也始终花不出去,结果外婆在月子里没吃上一片肉。

”导致当时“外婆”没吃上肉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物资匮乏,没有猪肉              B.肉类专营,不准买卖

C.工业优先,忽视农业              D.计划经济,生活受限

24.1934年《申报》载:

“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哪一个不是成了洋货商店的好主顾,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差不多除了她们固有的中华血统的皮肉之外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日用品。

连日常的食品,为了求得清洁卫生的绝大理由,也积极地洋化起来,以期脱胎换骨,由黄皮肤黑眼珠渐渐地变成优生的雅利安或是斯拉夫的新种。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A.社会上的崇洋现象B.服饰的西化

C.洋货倾销中国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25.1930年6月,美国国会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

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种做法(  )

A.有力地刺激了美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B.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C.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D.加快了美国摆脱危机的进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其中具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就有两个——汴京和临安。

宋朝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有6个,宋朝10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几个增加到46个。

在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北宋开封已经有6400多家大中型工商业者,8000~9000家小商小贩。

宋代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费意识浓烈。

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娱乐场所一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南京“织机愈百张”,繁阜喧盛。

——摘自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新特点。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6分)

27.(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

南北美洲和东欧(与西伯利亚一起)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商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全力于工业生产。

——《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后市场的外延也大大扩展,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已成了囊括全球的统一体系。

国际交通和通讯条件在第二次技术革命(从1870年开始)的推动下有了巨大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信息流通;以英国为中心的多边支付体系和统一的世界价格,对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从工厂到市场再到厂市合一:

世界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1)依据材料一回答世界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导致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

(4分)

(2)观察材料二示意图,分析19世纪晚期英国在世界贸易的地位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导致世界市场成为“全球的统一体系”的主要原因。

并分析此“统一体系”所带来的影响。

(8分)

 

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是1912和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简表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政府经济立法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北洋政府也迫切需要制订适当的经济政策、法规以应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民国之初,建设法制国家成为民族资产阶级普遍的政治理念,他们寻求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成为经济立法的题中之义。

……此时国内法政学校纷纷出现,法律书籍大量面世,依法治国思潮一时不可遏止。

——王玉灵《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

材料三据统计,1912-1913年间,北洋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

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解除限制、鼓励、扶植等作用。

——王玉灵《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北洋政府进行经济立法的背景及作用。

(8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经济立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