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全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9811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全套.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全套.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全套.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全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全套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学习默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理解“先生”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

4.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荡秋千、放风筝、老鹰抓小鸡、铁臂阿童木等类似于漫画的色彩鲜明的图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记忆,鲁迅先生也有自己的童年记忆,并在45岁的时候将自己的童年趣事写成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朗读录音,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

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

哪一个自然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据此分段并概括层意。

明确:

第一部分(1-8自然段):

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过渡段(第9自然段):

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二部分(10自然段-结束):

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3.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

百草园是“乐园”表现为:

(1)有趣的景物;

(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目标导学二:

体会“百草园”之乐

1.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

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顺序描写这些景物?

明确:

景物:

有静态的事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有动态的景物,如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

角度:

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入手。

顺序:

采取了从整体到局部、由低到高(写静物)、由高到低(写动物)、从植物到动物、从动物到植物的顺序。

2.写美女蛇的故事,属于何种叙述顺序?

有什么作用?

明确:

插叙。

美女蛇的故事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目标导学三: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

有矛盾吗?

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明确:

不矛盾。

“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明确: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3.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运用了哪些动词?

有什么作用?

明确: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中表现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4.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句中连用三个“也许”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表猜测,表达出作者深深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的无奈与依依惜别之情。

目标导学四:

拓展延伸,仿写句子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示例:

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地歌唱,麻雀在喳喳地嬉戏,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舞动。

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它是那么嫩绿,那么坚强,迎着凛冽的寒风昂然挺立。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了。

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示例: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前后不停地拍着,两眼滴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

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三、板书设计

百草园——“乐园”赏美好景物

听神奇传说

捕雪地之鸟热爱自然、

追求自由

第2课时

一、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研读“三味书屋”

1.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

对三味书屋的美好生活的回忆。

2.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

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学习环境:

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单调枯燥:

(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

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教书先生:

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好学、追求探索知识。

思想感情:

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私塾教育是什么态度?

明确:

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目标导学二:

探究文章主旨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他们在叙述格调上是浑然一体的,都是为了表现对儿童时代生活的回忆和留念。

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二、板书设计

三味书屋学习环境:

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单调枯燥

教学方法:

死板,发问遭禁止,

  要打戒尺,罚跪

教书先生:

方正、质朴、博学、

  严格中有和蔼、开明

可取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认识规律:

先整体后局部。

也注意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了字词句段的教学和赏析。

不足之处

  在组织教学中,这节课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发挥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虽有师生互动,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较少。

10 再塑生命的人

1.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情感。

3.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聋盲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一、导入新课

一个一岁半就失聪失明、生活在无声无语无光的世界里、连爸爸妈妈都不能认识的孩子,她几乎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勇气,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但她顽强地生活了下来,并考进了著名的哈佛大学,长大后又成为了一名作家,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激励别人给人生存的勇气。

这一奇迹的创造,当然与她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但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她能走出心灵的障碍,重新塑造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老师莎莉文女士。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

写“我”初识莎莉文老师。

第二部分(第6-13自然段):

莎莉文老师用她特有的教育方式开启了“我”智慧和情感的大门。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

主要写了三件事:

(1)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2)老师教“我”认识和理解大自然。

(3)老师教“我”理解“爱”的含义。

3.找出文中表示“我”感情变化的词语。

明确:

安静地等待、陌生、自豪、模仿、争执、发脾气、恍然大悟、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4.找出文章的纲领句。

明确:

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目标导学二:

理解内容,探究主旨

1.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海伦认识具体事物的?

试举例说明。

明确:

(1)莎莉文老师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海伦,有意识地给海伦玩具,并在她手上拼写“doll”。

这种用手指拼字的方式使海伦很感兴趣,在不断模仿老师的做法后,她也学会了拼字。

(2)莎莉文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然后在海伦另一只手手心写出“water”这个词,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使她马上领悟到“水”这个词指的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

从此,海伦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2.如何理解“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句话。

明确:

学会“水”之后,作者理解了语言文字跟宇宙万物的对应联系,每一样事物都有独特的生命内容,互相不可替代。

这不仅激起她的求知欲望,而且使她明白了对任何事物都要有爱心。

这是她思想的一个大飞跃,所以她有这样的评价。

3.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情的?

明确:

课文开头写道:

“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感受:

“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

‘光明!

光明!

快给我光明!

’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课文更多地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4.文中的海伦和莎莉文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明确:

海伦是一个好学、聪明、坚毅、情感丰富、有强烈的求知欲的女孩。

莎莉文是一个爱海伦,讲究教育方法艺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抓住教育时机的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5.如何理解标题《再塑生命的人》的含义?

明确:

“再塑生命”是“重新塑造、获得生命”的意思,文中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在莎莉文老师教育下,海伦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莎莉文让海伦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并懂得什么是“爱”。

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正是“再塑生命的人”,表达了海伦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目标导学三:

品味语言

1.“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放的花朵”,这句话中的“搓捻”“抚弄”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这里运用了两个动词“搓捻”“抚弄”,通过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我”在等待莎莉文老师到来时紧张、急切的心理。

2.“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自己比作大雾中的航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受教之前苦闷、彷徨的心理。

3.“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

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就是那个给自己启示人间真理,给自己深切的爱的人。

4.结合上下文思考“一个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握住”“紧紧地抱”,这些动作彰显了莎莉文老师的爱。

莎莉文老师初次见面的拥抱给了“我”爱的启示。

目标导学四:

拓展延伸

海伦是个高度残疾的儿童,在莎莉文的引领下却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从她们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明确:

海伦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与沙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

我们要从老师身上学习她的爱心,从海伦身上学习她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着。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注重品读语句,营造良好的情感交流氛围,让学生深入理解聋盲人。

不足之处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较浅显,不能深入到写作方法、语言、表达等方面,课上的点评引导不够充分,导致学生对作品分析得不够透彻。

11 《论语》十二章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

如:

学——学习 乐——快乐 温——温习 师——老师 思——思考

知——知道 择——选择

目标导学二:

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1)饭疏食,饮水(古义:

冷水;今义:

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

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

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

于我如浮云(像)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

而学而时习之(连词,表并列,而且)

三十而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但)

切问而近思(连词,表递进,并且)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

可以为师矣(做)

(二)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时光像河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

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目标导学三:

概括每章内容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章:

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

第二章:

讲学习方法,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三章:

讲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进德修业。

第四章:

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新”。

第五章:

讲学习态度,阐述“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讲个人修养,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

第七章:

讲学习方法,讲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

讲个人修养,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

第九章:

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十章:

讲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第十一章:

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第十二章:

讲个人修养,强调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

三、板书设计

重要字词

重点句子

每章要点理解内容——掌握方法留、删、

补、换、

调、变。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

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受益匪浅。

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

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本课。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

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

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

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

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目标导学二:

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

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

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

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

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

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三、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勤于复习

学思结合

学习态度以学为乐

诚实谦虚

珍惜时间

修身做人宽厚仁义

坚贞守节学习是为了

更好地做人

可取之处

  充分利用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注重结合社会现实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足之处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只对部分句子作了重点探讨,但本文内涵丰富,限制式的提问,不利于学生获得全面的认知。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1.学习运用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较深入的探究文本内涵。

3.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注重对社会、人生进行深入思考。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

(PPT: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一副挽联,你们知道悼念的是谁吗?

(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走近作者、走近作品

1.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2.简介《朝花夕拾》。

明确:

关于《朝花夕拾》: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

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中年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十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

3.走进《朝花夕拾》。

明确:

《狗·猫·鼠》和《二十四孝图》:

由对童年生活的叙述引发开去,抨击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现实人生的丑恶。

《父亲的病》:

在叙述父亲生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深深的愤慨。

《琐记》:

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和封建主义决裂的道路。

《无常》描述儿时所见的无常,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藤野先生》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与范爱农的交往,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范爱农的同情和悼念。

目标导学二:

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

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无法和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

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

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目标导学三:

研读赏析精彩片断

精彩片段之——《阿长与山海经》

1.通过粗读,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

重点写了什么?

明确:

(1)“谋杀”“我”的隐鼠。

(2)“切切察察的毛病”。

(3)摆“大”字的睡相。

(4)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

(5)“长毛”的故事。

(6)为“我”寻来《山海经》。

(重点)

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

明确:

阿长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通过品读,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明确:

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

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

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见文章的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

精彩片段之——《五猖会》

1.自由浏览文本,说说我对“五猖会”持怎样的态度?

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

明确:

热切盼望。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高兴、迫不及待)

2.“我”在热切盼望去看“五猖会”时却遇到了父亲要“我”背书,“我”心情如何?

明确: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不情愿、无奈、痛苦的煎熬)

3.你如何评价父亲的这种行为?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回答)

4.“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对父亲无视“我”的心理的无奈和厌烦的理性批判。

目标导学四:

精读指导,归纳手法

1.精读文章不马虎,品味语言要推敲,联系修辞写具体,紧扣关键来比较,领会主旨悟情感,结合语境巧措辞。

示例:

找出你最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揣摩品读,说说你的理解。

2.《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含着深邃的思想。

结合文本,分析《朝花夕拾》的艺术手法。

明确: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