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18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9735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18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18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18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18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18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18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18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18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18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18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120分钟,满分:

100分)命题教师:

苗波

一、选择题:

(共30题,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周礼》记载:

“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

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可见,当时的“九畿”模式

A.以血缘宗亲为纽带

B.无益于地方的自主

C.突出了周王的权威

D.限制了王都的扩张

2.秦王朝在完成对一些“化外之地”的征服后,必然会想办法使国家观念深入边缘地区,使“蛮夷”直接受到国家统治。

这可用来说明秦王朝

A.有效地控制了边疆

B.刑罚严酷的必要性

C.推行郡县制的原因

D.“文字狱”的残酷

3.汉朝初年,2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

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

这一变化表明

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

B.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

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

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4.明朝,内阁可以封驳皇帝的诏旨。

嘉靖时,阁臣杨廷和为大礼议一事,“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帝常忽忽有所恨”。

可见,当时内阁的作为

A.表现了对皇权的约束

B.使内阁失去皇帝的信任

C.完善了中央决策体制

D.改变了内阁的行政职能

5.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

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中央官署

6.清朝废除了沿自明代的巡按御史制度,总督、巡抚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

军机处曾上折曰:

“近来督抚提镇之权,亦大盛矣,挟赫赫炎炎之势,令人敢怒而不敢言,即有过举,谁为参究?

”这反映出清朝的上述举措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打破了地方权力制衡架构

C.注重监察制衡行政的作用

D.有利于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7.古希腊500人会议的议员们在任职期间可以免服兵役,在城邦中的庆典中享有特别座位;在公元前450年后,议员也可以领取相当于成熟工匠三分之一日薪的薪资。

材料中描述的这些现象

A.导致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B.反映了财产限制走向极盛

C.对形成城邦具有促进作用

D.推动了雅典公民积极参政

8.罗马《查士丁尼法典》规定:

在荒地、无主土地或自己的土地内发现的主人不明的埋藏物,归发现人所有;但如果是在他人的土地内发现的,土地主人有权获得埋藏物价值的一半。

这说明古代罗马

A.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维护公民的土地私有权

C.鼓励公民追求社会财富

D.重视利益的自然公平性

9.著名学者陈恒认为:

不同于希腊人的是,罗马人可以把公民权逐步地给予其他拉丁城市,给予整个意大利,以至于整个帝国,但希腊人做不到这点。

希腊人在城邦管理上是“排外”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雅典民主易于导致机体暴政

B.古希腊具有强烈的排外意识

C.罗马崇尚秩序,维护公民权益

D.雅典民主制存在固有的弊端

10.2017年2月8日,英国下议院就政府提交的“脱欧”法案进行投票,结果为494票支持、122票反对。

首相特蕾莎梅在投票结果出来后表示无异议。

这是因为

A.首相不拥有行政权

B.英国奉行均势外交

C.首相须对议会负责

D.国王对议院的支持

11.1787年6月,新泽西代表马丁(反联邦派)说:

“脱离了大不列颠,就使13个邦处于自然状态……我们加入邦联时是平等的和自由的……如果谁要把我们弄得不平等和不自由,我是绝对不会让步的。

”这一主张

A.有助于推动各州反抗殖民统治

B.意味着中央政府权力需要强化

C.旨在传播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

D.推动美国邦联政府的迅速建立

1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的不信任权没有类似的限制。

与英国相比,此规定的政治影响是

A.让总统权力进一步扩大

B.使议会的权力急剧膨胀

C.有助于权力结构的制衡

D.导致倒阁现象频繁发生

1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共58人组成,表决时如有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普鲁士拥有17名联邦议会代表”。

A.表明联邦议会具有唯一立法权

B.表明各邦享有绝对平等的权力

C.突出了普鲁士的地位

D.表明皇帝具有“统而不治”的地位

14.17—19世纪,英、美、法、德先后走上政治民主化道路,其主要共同点是

A.议会成员均由选举产生

B.国家元首均有实权

C.政府首脑均对议会负责

D.议会均拥有立法权

15.“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这里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

这表明清政府

A.屈服于列强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国家主权意识缺失

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17.“《资政新篇》的提出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这就是它已经明显地展示出这场战争已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

这是指《资政新篇》

A.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B.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C.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

D.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

18.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

“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就是他拿那种‘四不像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

”他认为太平天国

A.拜上帝教脱离群众思想实际

B.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C.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

D.信仰缺失无法支撑其政权

19.汉诗因其独特风格在日本代表着高雅的文化修养,包括日本军官的汉诗写作也形成热潮。

期中,殿尾在汉诗《告子孙》中写道:

“试看忠士征清绩,日本隆兴新纪元。

”该诗句显示出

A.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崛起的影响

B.日本对中国文化的仰慕

C.日本走资本主义道路源于中国

D.中日的紧密关系推动了日本发展

20.19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

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

这些言行

A.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

B.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

C.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D.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

21.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条约。

在条约上,李鸿章将名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并在病榻上交代了他的临终奏章:

“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国家)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

”下列属于该条约内容的是

A.惩办义和团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B.增开天津为商埠

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22.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富士见楼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

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幡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

这说明

A.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

B.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

C.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

D.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高

23.辛亥革命后,“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

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

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体制的激励

B.民众民族意识的增强

C.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

D.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24.中华民国在1913年公布的《外交官领事官服制暂行章程》规定:

“除外交部总长之外,规定了六个等级,在这些等级之间,服饰自然都有严格区别,级别越高,服饰越复杂、考究、精致。

”这一规定

A.与民主精神背道而驰

B.体现了外交礼仪的规范

C.反映出外交的近代化

D.展现了服饰文化的精髓

25.1919年5月8日,北京《晨报》上一篇题为《学生界事件昨闻》的文章说:

“各学生被捕入警厅后,前夕即由该厅略加讯问,未有结果。

闻厅中对于学生尚不苛待……并谓在厅阅报等尚颇自由云。

”材料现象说明

A.近代中国已实现了文明执法

B.警察支持“五四”爱国行动

C.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了同情

D.中共进行了积极地救援活动

26.1926年2月,中共中央提出,“全国农民现已走到一个准备暴动的时期,所须要的就是我们去组织,所以我们说准备广东政府的北伐,不仅是广东做军事准备,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省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

这可以说明

A.中共革命重心已经转移到农村

B.国共两党精诚合作准备北伐

C.农民运动推动了北伐胜利进军

D.北伐战争推翻了三大军阀

27.“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毛泽东诗词反映的事件背景是

A.工农红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

B.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到来

C.“八七会议”总方针的确立

D.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

28.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

这些改动的前提是

A.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B.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放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9.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毛泽东著)的精神归纳成“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这一认识逐步成为中国军民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

这表明国共两党

A.实现了抗战政策的一致

B.做到了战场的协调作战

C.推动了相持阶段的到来

D.认识到了抗战的艰巨性

30.解放战争时期,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在被俘后说:

“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条挑东北,一条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

”这位国民党高级将领由衷赞叹的是人民解放军哪一战役高超的指挥艺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题18分,32题12分,33题1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十三部刺史,“六条问事”,重点监察强宗豪右和郡国长官。

东汉光武帝把御史的官署从皇宫里搬出来,并入兰台(收藏和管理宫中典籍的机构),名义上隶属九卿之一的少府。

三国时曹魏的御史台脱离了少府,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

唐模仿隋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御史台本部,处理台内日常事务)、殿院(在宫廷举行重大仪式时纠察礼仪)和察院(主管弹劾百官),监察机构进一步完善。

明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突出了唐代察院的职能,说明御史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同时设置六科(有点像今天监察部的派驻机构),对中央主要部门实施对口监察;六科直接对皇帝负责,监察机构又得到加强。

——据《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色》

材料二“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孟德斯鸠

最高法院为非民选的机构,在美国的宪政结构冲突中拥有最终的裁判权。

参议院的人员每州两名,和每州的人口数量不构成比例关系,其人员由各州议会指定而不是民众直接选举。

……总统由每州选举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而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据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材料三政治制度,其实是需要一个相应的社会文明程度去配合的。

……它不可能在街头市井的吵架中诞生。

规则虽小,背后却是漫长积累的文明。

——林达《如彗星划过夜空》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是如何从制度建设上防止权力滥用的。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在权力监督方面与古代中国相比有何进步性。

32.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

而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

……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

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三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

……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

……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理解。

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角度归纳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

33.19世纪以来,日本、中国等都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日本、中国改革的共同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