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设计中考物理总复习 单元综合检测卷一 运动 声 物态变化 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9648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设计中考物理总复习 单元综合检测卷一 运动 声 物态变化 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优化设计中考物理总复习 单元综合检测卷一 运动 声 物态变化 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优化设计中考物理总复习 单元综合检测卷一 运动 声 物态变化 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优化设计中考物理总复习 单元综合检测卷一 运动 声 物态变化 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优化设计中考物理总复习 单元综合检测卷一 运动 声 物态变化 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化设计中考物理总复习 单元综合检测卷一 运动 声 物态变化 光.docx

《优化设计中考物理总复习 单元综合检测卷一 运动 声 物态变化 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设计中考物理总复习 单元综合检测卷一 运动 声 物态变化 光.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化设计中考物理总复习 单元综合检测卷一 运动 声 物态变化 光.docx

优化设计中考物理总复习单元综合检测卷一运动声物态变化光

单元检测卷一 运动 声 物态变化 光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1.

放学路上,小明和小红沿人行道步行,一辆汽车从身旁疾驰而过,如图所示。

小红说车“真快”是选定了        为参照物;司机说“你没动”是选定了    为参照物。

 

答案:

自己(或小明) 汽车

解析:

解答运动与静止相对性这类题目,首先要掌握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是参照物。

所谓参照物就是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为标准的物体。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参照物不同的话,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结果就不相同。

若以小红为参照物,汽车与小红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所以小红说车“真快”。

选择汽车为参照物,被研究的对象是乘客,汽车与乘客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司机说乘客“你没动”。

2.音乐会上听到的小提琴声是由琴弦      产生的,同时我们也能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       不同。

 

答案:

振动 音色

解析:

小提琴发出声音是靠琴弦的振动产生的;听音乐会时,我们是根据声音的音色辨别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的。

3.如图所示的实验,用来探究声音是由      产生的;同学们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通过    传来的。

 

答案:

物体振动 空气

解析:

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同学们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4.如图甲所示,蚊子哼唱的“小夜曲”对于小智而言是一种    (选填“乐音”或“噪声”);某天小明同学用仪器测量马路上的声音时,显示如图乙所示的数字68,它的单位是   。

 

答案:

噪声 dB

解析:

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小明用的仪器是测声音响度的工具,单位是分贝(dB)。

5.雾是水蒸气遇冷在空气中    而形成的。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我国不少地区出现“雾霾天气”日益增多。

因为“霾”是   态有害物质,导致能见度极低,严重造成了视程障碍,北京有位的士司机在“雾霾”的困惑中感叹:

“借我一双慧眼吧!

” 

答案:

液化 固

解析:

雾是水蒸气遇冷在空气中液化而形成的。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我国不少地区出现“雾霾天气”日益增多。

因为“霾”是固态有害物质,导致能见度极低,严重造成了视程障碍。

6.如图,一只蚂蚁在水沟边喝水时的情景;蚂蚁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    而形成的;蚂蚁在水中的倒影看上去暗一些,原因是入射到水面的光有一部分发生了    造成的。

 

答案:

反射 折射

解析:

蚂蚁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相当于平面镜成像,故蚂蚁在水中的倒影是虚像,像的大小与蚂蚁本身相等;蚂蚁在水中的倒影看上去暗一些,原因是入射到水面的光有一部分发生了折射。

7.小丽同学站在平面镜前理了理自己的头发。

当她转身远离平面镜时,像离人的距离    。

她在平面镜中的像     。

(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

变大 不变

解析: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像与物的大小相等;②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④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当她转身远离平面镜时,她到平面镜的距离变大,像离人的距离变大;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她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

8.福州是温泉之都,从温泉口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形成的,温泉的能量来自于    (选填“地球”或“月球”)。

 

答案:

液化 地球

解析:

题目中的“白气”都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本题也是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空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

温泉在地球上,当然能量来源于地球。

9.小明同学在一个玻璃杯的后方放置一张画有两个箭头的白纸,如图甲所示;当向玻璃杯中注水至两箭头中间时,观察到乙图所示,透过杯中水看到的箭头却是反向且变长了;说明装水的杯子相当于    镜,与    (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的工作原理相同。

 

答案:

凸透 投影仪

解析:

圆形玻璃杯装水后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透过杯子看过去能看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时,是物体在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时才能出现的现象。

10.某学校男生1000m体育考试成绩和分值如下表所示。

如李翔体育成绩测试结果为15分,则李翔在1000m测试中所用时间为    s,平均速度为    m/s。

 

时间

3'30″

3'40″

3'50″

3'56″

4'03″

4'10″

分值

20

19

18

17

16

15

答案:

250 4

解析:

由题中表格可知取得1000m的成绩(15分)所用的时间为

t=4'10″=250s,

则他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v==4m/s。

二、选择题(共20分。

第11~1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第15、16小题为不定项选择,每小题有一个或几个正确答案,每小题4分,全部选择正确得4分,选择正确但不全得2分,不选、多选或错选得0分)

11.下列估测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A.两个鸡蛋重约1N

B.人感觉舒适的温度是40℃

C.人脉搏1s跳动约70次

D.教室的高度约为1.5m

答案:

A

解析:

在物理课本上,学习力这一章的时候,课本举例说明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所以选A,B选项温度已经超过了人的正常体温,C选项应该是1min的时间,D选项教室的高度很明显比初中生身高要高,应该比1.5m高。

12.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

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

B.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到达此处所用时间

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答案:

C

解析:

由题图示可知,在10s内,甲车走了300m,乙车走了200m,所以A正确;行600m的路程,甲车用了20s,乙车用的时间大于20s,所以B正确;在相等的时间内的路程不同,所以乙车做的是非匀速运动,所以C错误;由于两车在4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所以平均速度相等,故D正确;应选C。

13.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孩子们很容易辨别出爸爸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爸爸声音的音调不同

B.蒙上双眼仅凭声音也能大致确定声源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

C.文明城市要求植树种草,树木和花草既能美化城市也具有吸收、减弱噪声的作用

D.古代行军宿营时,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大地传声比空气快

答案:

A

解析:

因为每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会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谁,故A错误;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和强弱以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我们用耳朵判断声源方位的重要基础,也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故B正确;树木和花草具有吸收、减弱噪声的作用,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固体传播声音比气体快,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大地传声比空气快,故D正确,故应选择A选项。

14.

如图所示,某市民正站在平面玻璃制的地铁安全门外候车。

地铁到站后,安全门向两侧打开,该市民在左右两侧安全门中像的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的位置与原来像的位置重合

B.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两个像的距离等于两侧安全门之间的间距

C.在两侧安全门中成的像越来越小,直至不成像

D.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答案:

A

解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大小相同,在安全门向两侧打开后,人到镜面的距离不变,所以像的位置不变,在两个平面镜中都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的位置与原来像的位置重合,故A正确,B错误;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在两侧安全门中成的像大小不变,故C错误;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在两侧安全门中成的像是完整的像,故D错误。

15.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吸热过程的是(  )

答案:

ABD

解析:

冰冻的衣服晾干,是固态的冰升华成为水蒸气,升华吸热,A符合题意;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雪融化成为水,熔化吸热,B符合题意;窗玻璃上是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C不符合题意;用干手器将手烘干,手表面的水汽化成为水蒸气,汽化吸热,D符合题意,故选项A、B、D正确。

16.如图,小琪家里的两副眼镜放在书上时的情景,下列关于这两副眼镜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眼镜是凸透镜,和放大镜属同类透镜

B.乙眼镜是凹透镜,和校门口处监控摄像头的镜头属同类透镜

C.甲是用来纠正老花眼的,患者使用时除去它看书,应该将书靠近眼睛

D.乙是用来纠正近视眼的,患者使用时除去它看书,应该将书靠近眼睛

答案:

AD

解析:

A.甲眼镜是凸透镜,和放大镜属同类透镜,都是凸透镜;

B.乙眼镜是凹透镜,而校门口处监控摄像头的镜头属凸透镜;

C.甲是用来纠正老花眼的,除去它看书时,应该将书远离眼睛;

D.乙是用来纠正近视眼的,患者使用时除去它看书,应该将书靠近眼睛。

三、简答或计算题(共20分,第17小题4分,第18、19小题各5分,第20小题6分)

17.6月中旬的一天,小佳陪着姐姐到医院打针,小佳站在姐姐身旁边吃冰棒边说“真凉快”,姐姐也说“手上刚擦了些酒精,我也觉得凉快”,你认为小佳和姐姐感觉凉快的原因是否相同。

答案:

小佳和姐姐感觉凉快的原因不同。

因为冰棒熔化时需要从人体吸热,所以小佳感觉到凉快;而姐姐的皮肤擦上酒精后,酒精蒸发时需要从人体和周围环境中吸热,带走人体上一部分热,所以姐姐也感觉凉快。

18.中考期间,××中学的学生乘坐“长鼻子”这种新型安全校车到9km外的考点参加考试,校车行驶了15min后安全到达考点。

(1)校车在送考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乘坐校车最短什么时间能到达考场?

答案:

(1)36km/h 

(2)13.5min

解析:

(1)v==36km/h。

(2)t==9km÷40km/h=0.225h=13.5min。

19.心电图仪(如图所示)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

医生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到被检者心跳的情况,例如,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min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

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待检者甲、乙的心电图分别如图甲、乙所示。

若医生测量时记下被检者甲的心率为60次/min。

则:

(1)根据甲的心率为60次/min可知,甲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即甲心电图纸带相邻波峰走纸所用时间)为   s; 

(2)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大小为多少毫米每秒?

(3)乙的心率为多少次每分?

答案:

(1)1

(2)25mm/s

(3)75次/min

解析:

(1)已知甲的心率为60次/min,则甲每次心跳时间间隔t=1s;

(2)由题图甲可知在1s时间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路程是25mm,据v=得v=25mm/s;(3)同一台心电图仪出纸速度相同,由题图乙可知乙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出纸的路程是20mm,据v=得每次心跳的时间t=0.8s,故乙的心率=次/min=75次/min。

20.2015年暑假,小明一家驾车外出旅游,一路上小明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1)在经过如图甲所示公路交通“标志牌”时,马上根据“标志牌”上18km和40的物理意义,算出在不违反《交通法规》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到上桥的最短时间,请你将运算过程展示出来。

(2)如图乙所示,在高速公路上为避免发生汽车追尾事故,交通部门在公路边竖立距离“确认牌”,从“确认牌”开始,沿路边分别竖立50m、100m、200m“标志牌”,小明为了估测所乘汽车速度,于是用秒表测出汽车从“确认牌”到200m“标志牌”所用时间为5s,则所乘汽车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如果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要求最低限速为60km/h,最高限速为120km/h,那么此时汽车行驶速度是否符合要求?

(说明理由)

答案:

(1)上桥的最短时间为0.45h 

(2)汽车的平均速度为144km/h,行驶速度超过了最高限速,不符合要求

解析:

(1)18km是指此处距离上桥有18km,40表示汽车行驶最快的速度为40km/h;

所以最短的时间应该是t==0.45h。

(2)v==40m/s=144km/h

所以超过最快的速度120km/h,此时汽车行驶速度不符合要求。

四、实验题(共16分,每小题各8分)

21.

(1)如图甲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    尺精密些;B尺的分度值是    cm;最接近真实值的计数是    cm。

 

(2)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

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a、b所示,其中    图是晚上的气温,其示数是    ℃。

体温计、寒暑表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其中    使用前要甩。

 

(3)小明想要测量自己跑400米的平均速度,用停表测量自己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读数如图丙所示,他所用的时间是    min    s。

 

答案:

(1)A 0.2 2.22(2.21~2.24均可)

(2)b -4 体温计 (3)3 37.5

2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

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sAB=    cm,tBC=    s,vAB=    m/s,vA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答案:

(1)v= 

(2)小 (3)4 1 0.02 0.03

(4)大

解析:

(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v=。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而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

(3)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sAB为小车在A、B两点前端刻度值之差,为sAB=10cm-6cm=4cm=0.04m,同样sBC=6cm-1cm=5cm=0.05m,sAC=10cm-1cm=9cm=0.09m;tBC、tAB由秒表直接读出,分别为tAB=2s,tBC=1s,则tAC=3s。

由此可知:

AB段的平均速度vAB==0.02m/s,BC段的平均速度vBC==0.05m/s,AC段的平均速度vAC==0.03m/s。

(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

五、探究题(共24分,每小题各8分)

23.小明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加热一定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 

(2)当观察到         时,说明水已沸腾; 

(3)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再升高,但酒精灯要持续加热,这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        ; 

(4)图乙中能正确表示实验过程中水温度变化的图象是        (选填“A”“B”“C”或“D”)。

 

答案:

(1)89 

(2)气泡越变越大 (3)继续吸热 (4)A

解析:

(1)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示数是89℃。

(2)水在沸腾时,水温都达到沸点,水在各个部位同时汽化,因此大量气泡会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得到补充,加之越往水面液体的压强越小,因此气泡会越变越大。

(3)液体沸腾时要继续吸收热量,因此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再升高,但酒精灯要持续加热。

(4)液体沸腾的特点:

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如题图A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升高到沸点以后,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图A是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图B是晶体熔化图象,C图是晶体凝固图象,D图表示吸收热量,温度一直升高,故B、C、D都不符合题意。

24.某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 

(2)如图1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成的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

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    方; 

(3)在保持

(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成的是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4)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2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    L(选填“>”“<”或“=”),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    (用L0、L表示)。

 

答案:

(1)同一高度 

(2)倒立 上 (3)缩小 (4)< L0-2L

解析: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将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2)如题图1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即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由于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改变,则烛焰的像将向上移动;

(3)在保持

(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相当于增大物距,减小像距,当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时,此时应该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则所成像应该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4)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是f2f,由于光屏和蜡烛之间距离不变,故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L0-2L。

分析:

(1)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该调节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

(2)当物距小于像距成实像时,应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改变,确定光屏的移动方向;

(3)当物距大于像距成实像时,应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对比

(2)(3)成像条件,结合烛焰和光屏之间距离不变,分析解答。

25.如图,玻璃板P竖直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左侧适当位置,这时,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右侧的像B。

(1)要确定蜡烛的像的位置,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取一支相同的但不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右侧       ,直至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并    蜡烛的位置。

 

(2)下列关于蜡烛的像的描述中,符合实际的一项是     。

 

①改变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像的大小不同

②用大小不同的玻璃板实验,像的大小不同

③沿不同方向观察蜡烛的像,像的位置不同

④若在P、B间放一块纸板,仍可以看到像

(3)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作出“眼睛通过玻璃板看到烛焰顶端”的光路图。

答案:

(1)后面移动 记录 

(2)④ (3)见解析图

解析:

(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A的像。

另外拿一支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可以判断物像大小相等;并记录下蜡烛B的位置。

(2)①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像与实物等大,与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无关,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②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像与实物等大,与玻璃板大小无关,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③平面镜所成的像关于镜面对称,沿不同方向观察蜡烛的像,像的位置相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④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是虚像,在P、B间放一块纸板,仍可以看到像,该选项说法正确。

(3)B点和眼睛C的连线与平面镜P相交于一点O,这就是光线的入射点,连接CO、OA并标出箭头,得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