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4第14课《孔孟两章》学生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9380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4第14课《孔孟两章》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14课《孔孟两章》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14课《孔孟两章》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14课《孔孟两章》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14课《孔孟两章》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4第14课《孔孟两章》学生版.docx

《高中语文必修4第14课《孔孟两章》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4第14课《孔孟两章》学生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4第14课《孔孟两章》学生版.docx

高中语文必修4第14课《孔孟两章》学生版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教师版)

14《孔孟两篇》

【课题】

《孔孟两章》(粤教版语文必修4第14课)

【课型】

本文属于古典诗歌基本阅读课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自主预习,掌握重要的字、词、句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的第五、六自然段和《寡人之于国也》中“五亩之宅”这一段。

(理解、背诵)

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学习语录体散文的特点和孟子的辩证艺术。

(理解)

3.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和孟子的孟子“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政治主张(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理解)

【教学难点】

1.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和孟子的孟子“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政治主张(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时安排】

5课时

【课前预习积累】

1、字音识记

颛臾()   社稷()   安无倾()

虎兕()木柙()曳兵而走()

椟中()饿殍()数罟()()

孝悌()庠序()

第一课时

《季氏将伐颛臾》

【学习过程】

一、内容导读

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可分三层,第一层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三条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对话指出学生没有尽职尽责;第三层对话正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阐述了孔子__________、反对武力征伐的仁政思想。

全文脉络如下:

为先王封国——不可伐

不能伐在在邦域之中——不必伐责(心平气和)

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季氏将伐颛臾应阻伐引用驳(慷概激昂)感情变化

比喻

反对伐均、和、安(内)斥(义愤填膺)

修文德(外)

二、资料助读

1、孔子简介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思想上,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政治上,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生活上,主张“温良恭俭让”;教育上,开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是儒家经典的著作之一。

“论语”中的“论”就是编辑的意思,“语”即言谈之意。

古人云:

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这部书影响之大,也说明这部书涉及到了许多国家的政事。

3、写作背景

鲁哀公时,鲁国政局动荡不安。

鲁恒公的后代孟孙、叔孙、季孙三家(也称三恒),逐渐强大,把持鲁国国政,鲁国公室则日趋衰微,国君所的赋税,贡多贡少,听任三家。

此时,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是公臣,他的贡品为鲁国国君所专有。

季康子要讨伐颛臾,实际上是要从鲁哀公手中夺取对颛臾的所有权。

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路也是季氏门下,两人都参与了讨伐颛臾的筹划准备,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们的老师孔子。

三、重难点、导学探究

诵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

精读课文,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2、判断下列虚词的用法及其意义。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无乃尔是过与:

             

(3)何以伐为:

             

3、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点,请在括号内注明特殊句式的类型。

(1)无乃尔是过与?

(    )

译:

                                    

(2)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   )

译:

                                    

(3)何以伐为?

(    )

译:

                                    

要点二: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1、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共几次对话?

2、哪些话表达了孔子的态度?

他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第一、二自然段内容回顾

二、第三、四自然段重、难点导学探究

诵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

精读课文,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冉有曰: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

“求!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2、判断下列虚词的用法及其意义。

(1)龟玉毁于椟中:

             

3、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点,请在括号内注明特殊句式的类型。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

译: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

译:

                                     

(3)虎兕出于柙。

(         )

译: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

                                   

要点二: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1、孔子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

要说明什么问题?

三、第五、六自然段重、难点导学探究

诵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

精读课文,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冉有曰: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判断下列虚词的用法及其意义。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则修文德以来之:

             

3、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点,请在括号内注明特殊句式的类型。

(1)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       )

译:

                                     

(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译: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

                                   

(4)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

                                   

4、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2)既来之,则安之:

             

(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5、解释成语

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要点二: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1、从冉有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孔子听了冉有的话后,态度有什么变化?

2、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在文中找到明确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一)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1、为短文断句。

2、从下列各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文中两个“女”,都是通假字,同“汝”。

B.文中两个“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

C.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

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

(二)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3、为带点的字注音

①省②传

4、解释下列字的词义。

①谋:

②交:

③忠:

④信:

《寡人之于国也》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内容导读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围绕着梁惠王提出的“”是问题展开讨论,具体阐述了孟子施行仁政、实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国时代百姓所遭遇的苦难,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

全文脉络如下:

梁王问政:

民不加多提出问题

寡人之初步回答:

五十步笑百步——无望民多分析问题运用比喻

于国也孟子正:

使民加多王道之始层层深入

议政全面论述王道之成解决问题说理透彻

王道仁政反:

批判虐政——人死“罪岁”

二、资料助读

1、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

孟子的主要主张是:

仁政,民贵,君轻。

与孔子合称“孔孟”。

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末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2、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书中对只图享乐,而又妄想称霸的齐宣王;对平时不行“仁政”,到关键的时刻施一点小恩小惠就沾沾自喜的梁惠王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其次是雄辩。

孟子的散文特别显示了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

a.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

b.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

c.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

d.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

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

  其三是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他的比喻多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

有的用寓言故事来喻,有的用事物来喻;有的用三言两语,有的是一个小故事,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第四是语言明白晓畅,浅显自然,通俗易懂,明快畅达,精炼准确。

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3、写作背景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

“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

(《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

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

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

“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

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三、重难点、导学探究

诵读课文第一、二、三和四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

精读课文,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判断下列虚词的用法及其意义。

(1)寡人之于国也:

             

(2)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寡人之民不加多:

             

(4)请以战喻:

             

(6)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以五十步笑百步:

             

3、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点,请在括号内注明特殊句式的类型。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固定句式,有的……有的……)

译:

                                   

(2)是亦走也。

()

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

译:

                                   

要点二: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1、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2、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3、孟子是怎样“以战喻”的?

他为什么要“以战喻”?

 

4、“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孟子用于此,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内容回顾

二、第自然段重、难点导学探究

诵读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习题

要点一:

精读课文,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天下之民至焉。

2、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点,请在括号内注明特殊句式的类型。

(1)树之以桑()

译:

                                   

(2)申之以孝悌之义()

译: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

译:

                                   

(4)未之有也()

译: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

                                   

(6)非我也,岁也()

译:

                                   

3、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树之以桑             

(2)谨庠序之教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6)王无罪岁             

(7)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要点二: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1、孟子认为“民之加多”,就要施仁政,行王道。

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三、试讨论归纳本文的主题和说理特点。

主题: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说理特点:

1.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教师按此结构逐一提问,学生逐一背诵) 

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与比喻有关的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

四、拓展延伸

你估计梁惠王会不会接受孟子的主张?

第三课时

一、知识点总结、回顾(50分)

1、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3)涂有肉票而不知发()

2、词类活用

(1)无乃尔是过与()

(2)后世必为子孙忧()

(3)既来之,则安之()

(4)填然鼓之()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6)然而不王者()

(7)树之以桑()

(8)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9)养生丧死无憾()

(10)王无罪岁()

(11)谨庠序之教()

3、一词多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1)是是社稷之臣也()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君子疾夫舍曰欲知而必为之辞()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快,急速)

(2)疾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嫉妒)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3)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禁止,阻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仅仅,只)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曹辉请见(被召见)

(4)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表被动,相当于“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谡大笑曰:

“汝真女子之见”(见解,见识)

臣请縛一人过王而行(走过、经过)

过犹不及()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过分,过于)

(5)过是谁之过与()

且尔言过矣()

故尝与过宋将军(拜访、访问)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6)于寡人之于国()

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请以战喻(用,介词)

(7)以可以无饥矣()

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填然鼓之()

(8)之五亩之宅()

申之以孝悌之义()

4、古今异义

(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义:

今义:

认为

(2)是社稷之臣也

古义:

今义:

表判断

(3)有国有家者

古义:

今义:

国,国家;家,家庭

(4)陈力就列

古义:

今义:

到队列中去

(5)王无罪岁

古义:

今义:

(6)河内凶

古义:

今义:

泛指河流

(7)请以战喻

古义:

今义:

请求,邀请

(8)七十者可以衣帛矣

古义:

今义:

表示同意认可

(9)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今义:

指一般的行走

(10)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

今义:

或许,也许

5、特殊句式

(1)无乃尔是过与()

(2)何以伐为()

(3)未之有也()

(4)是社稷之臣也()

(5)非我也,岁也()

(6)季氏将有事于伐颛臾()

(7)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8)可以无饥矣()

二、综合检测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

三、课外提升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齐宣王问曰:

“文王之囿(yòu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①方七十里,有②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若是其大乎?

”曰:

“民③犹以为小也。

”曰:

“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

“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

与民同④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圃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⑤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⑥宜乎?

1、解释文中加红色的词。

①方②诸

③犹④之

⑤如⑥宜

2、

(1)这一则故事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点?

(2)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孟子为什么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说齐宣王是“为阱于国中”?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

“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

“冉有!

我恐怕该责备你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