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新闻两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9244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新闻两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上新闻两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上新闻两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上新闻两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年级上新闻两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新闻两则.docx

《八年级上新闻两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新闻两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新闻两则.docx

八年级上新闻两则

龙文教育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教案

学生

招伯桥

学校

香江中学

年级

八年级

次数

第1次

科目

语文

教师

黎柳明

日期

9、3

时段

14-16

课题

新闻两则知识巩固以及扩展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的文体知识与考点,并且学会运用。

教学难点

1、扎实基础,领悟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信念。

教学目标

1、扎实基础,领悟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信念。

2、掌握新闻的文体知识与考点,并且学会运用。

 

一、课前预热

二、知识讲解

(1)、作家作品

(2)、背景探视

(3)、读音辨析

(4)、词语释义

不含:

不包括。

溃退:

败退。

溃:

溃败。

锐不可当: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2、新闻的文体知识与考点

(1)、新闻的定义:

新闻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新闻的分类:

(3)、新闻的特点:

1.让事实说话,不能虚构或夸张真实性(最重要)

2.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

3.内容语言真实准确准确性

一般考查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文中某几个词内涵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能不能删去/能不能替换为另外几个词/某几个词用的好吗/为什么?

解题思路:

解释这些词+结合文章语句具体分析+表达效果(体现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语句解读

(4)、新闻的结构:

三、课堂演练

4、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管理人员签字:

日期:

年月日

作业布置

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

○好○较好○一般○差

 

备注:

2、本次课后作业:

见讲义

 

课堂小结

 

家长签字:

日期:

年月日

 

新闻两则知识巩固以及扩展

1、课前预热

回顾上学期的的知识以及现在的学期展望

2、知识讲解

一、基础过关

(1)、作家作品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2)、背景探视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后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

“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

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3)、读音辨析

芜湖(wú)阌乡(wén)

荻港(dí)鄂豫区(è)

溃退(kuì)  锐不可当(dāng) 

歼灭(jiān)  要塞(sài)  

二十八宿(xiù)  绥靖(suíjìnɡ) 

阻遏(è)  杜聿明(yù)

(4)、词语释义

不含:

不包括。

溃退:

败退。

溃:

溃败。

锐不可当: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绥靖:

安抚,平定。

阻遏:

阻止。

要塞:

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

已经。

突破:

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炽烈:

旺盛猛烈。

屏息凝神:

抑止着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迸发:

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排山倒海:

推开高山,翻倒大海。

比喻力量非常强盛,声势非常浩大。

高屋建瓴:

在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

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

气势磅礴: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磅礴,盛大的样子。

瑰宝:

特别珍贵的东西。

回肠荡气:

形容乐曲文章等非常动人。

3、新闻的文体知识与考点

(1)、新闻的定义:

新闻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狭义的新闻只是指消息,消息是简明概括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初中课本中所说的新闻都是指消息。

(2)、新闻的分类:

简明新闻:

新闻报道中最简短、快捷的一种体裁,又称为简讯、短讯、快讯和一句话新闻。

动态新闻:

迅速及时的反映现实世界最新变动状态的新闻报道的统称。

综合新闻:

是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进行归纳综合的新闻报道的统称。

述评新闻:

是以夹叙夹议的方式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载体。

(3)、新闻的特点:

1.让事实说话,不能虚构或夸张真实性(最重要)

2.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

3.内容语言真实准确准确性

一般考查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文中某几个词内涵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能不能删去/能不能替换为另外几个词/某几个词用的好吗/为什么?

解题思路:

解释这些词+结合文章语句具体分析+表达效果(体现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语句解读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不含”:

不包括,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3.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突破”:

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4.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5.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

有嘲讽意味。

(4)、新闻的结构:

一篇新闻大体由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组成,有的还有背景和结语。

标题:

是新闻内容的提要。

拟写新闻标题是指把新闻所要表达的重要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给新闻拟写标题是中考的常考题型之一。

解题思路:

a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信息,参考导语部分进行提取;b采用“人物+事件”或“事件+如何”的格式概括内容。

c语言简洁准确,不超过规定字数。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个标题格式是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也是人物+事件的标题格式。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看标题。

电头:

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新闻两则的电头分别是: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

一般考查电头写了什么内容?

有何作用?

内容:

写出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作用:

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导语:

一般是紧接开头的一二句话,要求用级简练的文字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或揭示主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部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的渡江区域。

作用:

概括介绍了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及战况,领起下文。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部分: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作用: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京,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既写出了我军的势如破竹,又写出了敌人的狼狈不堪。

一般考查划线内容属于新闻什么部分/请找出文章导语的部分/导语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可以删去吗?

理由是什么?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看导语。

主体:

是消息的主干,担负着阐述导语提出的主要事实和补充次要材料的任务,要求写得内容充实,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语言简洁。

一般考查学生用一句话或规定数字概括文章(或段落)的主要内容/试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等。

解题思路:

首先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找出每个层次的中心句或关键词,最后将重点词句整合概括出层意/文章的主要内容。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抓住主旨,表达的中心思想,看主体。

全文结构梳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

渡江概括(冲锋陷阵、横渡长江)

主体:

中路军(胜利大捷,略写)展战役胜况,扬将士神威

西路军(所向无敌,详写)

东路军(战绩辉煌,详写)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主体:

介绍南阳

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

回顾一年多来的胜利

结语: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主旨思想: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我百万大军分中路、西路和东路三个方向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背景:

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

一般考查找出文章的议论句/背景部分,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作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解题思路:

结合背景部分分析,对表达主题有用/突出了……重要性,能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题。

(5)、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

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结果:

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23日可全部渡完。

一般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写了哪几件事,除了寻找每一件事的六要素,可结合主体作答。

(6)、新闻的写作:

以叙述为主,多用朴素的、概括的语言,其它表达方式用的极少。

在充分叙述了事实的基础上,作些必要的、画龙点睛式的精辟议论也是允许的。

一般考查某段文字第句是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这些语句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突出了/揭露了/鼓舞了/XX了……

三、巩固练习

(1)、积累与运用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击溃()绥靖()()

阻遏()鄂豫()逃窜()

b.填空

(1)新闻又称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部分。

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_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________。

C.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

为什么?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③“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

④“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些词语内涵分别是什么?

体现语言特点是什么?

d.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填番号)

国民党的(A.广大B.大量C.多数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A.反对B.抗拒C.拒绝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A.作战B.指挥C.鼓动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A.牢靠B.坚固C.巩固D.顽固)的,(A.弱点B.松懈C.劣势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e.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今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2)、课内阅读

a.(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电头写了什么内容?

有何作用?

时间精确到“时”暗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其中“百万”说明了。

3.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导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  

2这段话分层。

层意是什么?

3文中“此种情况”的“此”具体指。

4“这”指的是什么?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泄气”一句与上一句的关系是什么?

  

5“……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是巧妙地交代这则新闻的,揭示了敌军溃退的,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

6这段文字既有记叙,也有议论。

第句是记叙,第句是议论;议论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c.

(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第⑵句与第⑴句形成鲜明对比。

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一词和两个“”字,行文很严谨。

2.从第(4)句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

这种感情是()

A.藐视敌人的豪情B.胜利的自豪感C.必胜的信念D.对敌人的嘲讽

3.第(5)句中的“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特点。

4.前几句中与第(6)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相照应的内容是“”。

5.第⑹⑺句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是:

6.“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

7.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

8.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d.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①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②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③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④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

⑤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但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

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1.《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这则新闻的,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相比,两题都交代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还说明了,体现了。

两题都体现的语言特点:

2.电头交代了哪些内容?

电头的作用是什么?

3.用横线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它的作用是什么?

4.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    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5.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

A.采用倒叙        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      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6.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

这段说明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

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课外拓展阅读:

以下是一则新闻报道,请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

2013年春节是南沙新区获批后的首个春节,区接待游客创历史新高,突破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亿多元,同比增长173%,旅游宾馆酒店开房入住率达90%,商贸销售营业额达2200多万元,同比增长12%。

1.从以上报道,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1分)

2.适逢南沙新区举办“水乡文化节”活动,请发一条手机短信给远方友人,邀请

对方来南沙旅游。

要求:

字数不超过50字。

(3分)

注:

南沙水乡文化节在每年7月26-30日举行,今年将以“钻石水乡,滨海南沙”

为活动主题,内容包括:

观赏水乡花船巡游、传统渔风展示、缤纷水果汇、水乡集体婚礼等,还有吃货们不容错过的“南沙滋味”水乡美食节,突出文化性、观赏性、互动性,将为我们展示一场文化盛宴!

 

四、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新闻的文体知识,清晰明白了新闻的各考点以及解题思路。

希望利用所学,平时多看书读报,进一步掌握新闻这种文体,在做此类阅读题时,能够得心应手。

 

答案:

(1)、a.dídānɡjiānkuìsuíjìnɡèèyùcuànb、

(1).消息及时、准确

(2).标题、导语、主体、记叙、议论c.①不能。

如果去掉“不含”,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

②好。

“不料”一词褒贬鲜明,充满了嘲讽,同时也显出了我军的神勇;③“歼灭”是把敌人消灭掉;“击溃”是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不一定消灭。

连用两个词表现了不同的作战结果,语气准确、简洁。

④“树木”是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森林”是扩大了根据地;“生了根”是根据地巩固了;“枝叶茂盛”是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

体现语言的生动、形象。

d.ACDCAe、示例:

“神舟”飞船顺利着陆,航天员安全返回。

(2)、a1.写出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

作用是说明消息发得及时,内容真实可信。

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2.人民解放军;渡江人数之多,声势之浩大。

3.不好。

改后语气没有气势,缺乏感染力,不能很好地表现我军迎难而上,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4.表达了胜利的豪情和对我军英雄的赞美。

b、1写我西路军所遇敌人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2分两层;第一句一层,写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后两句为第二层,写敌人溃退无斗志的原因。

3代,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4指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具体分析上一句的原因。

5背景;原因。

6①;③;突出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低落、不堪一击的军情,有力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c1.不料首先已2.B3.真实,及时。

4.句

(1)前半句5.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6、“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防线” 7、我东路军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 8、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d1、2、3、见练习册4.C  5.B  6. 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

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介绍背景,说明南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突出解放南阳的重要意义。

扩展阅读

答案:

(1)南沙新区旅游业持续火爆。

(2)短信内容:

如,某某,你好!

我们南沙将在7月26-30日举行水乡文化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我诚恳邀请你和家人过来游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