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课后练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85098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课后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春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课后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春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课后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春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课后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春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课后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课后练习.docx

《春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课后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课后练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课后练习.docx

春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课后练习

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选择题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私下签订了一份包干合同书,“(分田到户后)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由此开始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

这一尝试(  )

A.消灭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探索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3.“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

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这个顺口溜称赞的是(  )

A.农业合作社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D.1950年土地改革

4.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主要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加强计划管理D.发展乡镇企业

5.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从此,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迈向(  )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6.由当代历史学者编著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三卷共有四编,每编由若干章节组成。

下图所示是该书其中一编的部分目录,这些章节应属于(  )

第十八章 南方吹来春天的风

第一节 改革走到十字路口

第二节 又一篇解放思想的宣言

第三节 迈出改革新步伐

第十九章 市场经济终于植根中国

第一节 配套的改革规划

第二节 重大的改革措施

第三节 改革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A.第一编 改道与转型(1949-1956)

B.第二编 受挫与调整(1957-1978)

C.第三编 改革与发展(1978-1991)

D.第四编 辉煌岁月(1992-2000)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根本上看这是(  )

A.由中共的政党性质决定的

B.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D.邓小平理论指导的结果

8.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1979年中央又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不久我国国民经济经历的一次全面调整。

与前者相比,后者(  )

A.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为重点

B.结束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是在“左”倾错误影响下被迫进行的调整

D.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进行的主动调整

9.漫画《跟不上》反映了农村的落后,农民的贫困制约了工业、城市及整个社会的发展空间。

农村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始于(  )

A.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B.“一五”计划推行

C.“大跃进”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

10.“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对这句1978年出自安徽凤阳农民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概括了包产到户的优点

②表达了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

③说明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

④说明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④D.②③

11.1979年,海城市西柳镇一位农民做裤子买卖,一天挣的钱比在地里刨一年还多。

远近农民纷纷仿效,这引起了轩然大波。

民兵围追堵截,工商税务补税罚款,然而撵了集中的却撵不了分散的,裤子交易仍在进行。

到1984年,西柳裤子市场终于名正言顺。

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初期仍存在一定的阻力

B.“有形的手”打不过“无形的手”

C.实行改革是搞活经济的必由之路

D.农民偷逃税款是被追堵的主要因素

12.“个体户”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人们脑海里扎根的。

下面两张图片是个体户经营情景。

这反映了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丰富人们生活

D.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13.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

这里的“方向”是指(  )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B.社会主义国有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化大革命”时,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道: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9年,凤阳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加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公斤。

80年代,凤阳人又编出新花鼓词,“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

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在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到1981年或1982年,90%以上的家庭是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

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在中国农村消失了,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江苏江阴华西村被誉为“中国第一村”。

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创村庄上市的先例。

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2005年,全村实现销售超300亿元,每户村民的存款最低100万元。

2008年10月,华西村首届国际旅游节,邀请到了400多位各国使节和130多家海内外媒体。

在华西村的发展中,发展乡镇企业是根本,“一分五统”是保障。

一分,就是村与企业要分开,把新合并的16个村规划成12个村,合并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

五统,一是经济由华西村统一管理,二是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三是福利由华西村统一发放,四是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五是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安徽凤阳为什么会出现前后两种不同的景象?

(2)试述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生产责任制”对现代化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与传统的农村经济相比,华西村的经济呈现哪些新特点?

华西村的致富对我们有何启示?

 

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选择题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析:

选B。

根据所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私下签订了一份包干合同书,“(分田到户后)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由此开始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

这一尝试(  )

A.消灭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探索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解析:

选C。

原有的农村经济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签订契约,探索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迈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故选C。

3.“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

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这个顺口溜称赞的是(  )

A.农业合作社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D.1950年土地改革

解析:

选B。

由题干中信息“大包干”可知称赞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主要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加强计划管理D.发展乡镇企业

解析:

选A。

根据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5.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从此,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迈向(  )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解析:

选C。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C。

6.由当代历史学者编著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三卷共有四编,每编由若干章节组成。

下图所示是该书其中一编的部分目录,这些章节应属于(  )

第十八章 南方吹来春天的风

第一节 改革走到十字路口

第二节 又一篇解放思想的宣言

第三节 迈出改革新步伐

第十九章 市场经济终于植根中国

第一节 配套的改革规划

第二节 重大的改革措施

第三节 改革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A.第一编 改道与转型(1949-1956)

B.第二编 受挫与调整(1957-1978)

C.第三编 改革与发展(1978-1991)

D.第四编 辉煌岁月(1992-2000)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中选编的内容“南方吹来春天的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由第十九章的信息进一步可知应为第四编,选择D项符合题意。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根本上看这是(  )

A.由中共的政党性质决定的

B.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D.邓小平理论指导的结果

解析:

选C。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8.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1979年中央又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不久我国国民经济经历的一次全面调整。

与前者相比,后者(  )

A.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为重点

B.结束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是在“左”倾错误影响下被迫进行的调整

D.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进行的主动调整

解析:

选D。

1979年的经济调整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进行的主动调整,故选D。

前者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为重点,A项错误;当时没有结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1979年已经结束了“左”倾错误,C项错误。

9.漫画《跟不上》反映了农村的落后,农民的贫困制约了工业、城市及整个社会的发展空间。

农村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始于(  )

A.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B.“一五”计划推行

C.“大跃进”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

解析:

选D。

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工农轻重比例失调,不可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故答案为D。

10.“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对这句1978年出自安徽凤阳农民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概括了包产到户的优点

②表达了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

③说明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

④说明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④D.②③

解析:

选B。

安徽省凤阳县农民的这句话出自1978年,那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而农民温饱问题则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进行逐步解决的,④错误,①②③均符合史实。

故选B。

11.1979年,海城市西柳镇一位农民做裤子买卖,一天挣的钱比在地里刨一年还多。

远近农民纷纷仿效,这引起了轩然大波。

民兵围追堵截,工商税务补税罚款,然而撵了集中的却撵不了分散的,裤子交易仍在进行。

到1984年,西柳裤子市场终于名正言顺。

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初期仍存在一定的阻力

B.“有形的手”打不过“无形的手”

C.实行改革是搞活经济的必由之路

D.农民偷逃税款是被追堵的主要因素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结合材料民兵和工商税务的行为可见改革初期存在政府职能部门未转变思想,阻碍了改革的发展,A项正确;政府的管制终于无法抵制市场的形成,B项正确;只有改革,转变经营方式才能促进经济发展,C项正确;结合材料,农民被追堵不是因为偷税,而是工商税务阻止商品交易,D项错误。

12.“个体户”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人们脑海里扎根的。

下面两张图片是个体户经营情景。

这反映了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丰富人们生活

D.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解析:

选D。

“个体户”的出现打破了计划体制下的单一公有制,体现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故选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在1992年,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20世纪80年代”不符,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

13.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

这里的“方向”是指(  )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判断能力。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自1978年以来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92年中共十四大开始确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A、D两项是1978年以来一直实行的政策,B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贯的外交政策,故C项符合题意。

14.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B.社会主义国有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

选D。

由图中信息可知,发展最快的时期是1989-1997年。

这一阶段我国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A项“工业改造”的实行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项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C项指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政策,均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化大革命”时,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道: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9年,凤阳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加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公斤。

80年代,凤阳人又编出新花鼓词,“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

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在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到1981年或1982年,90%以上的家庭是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

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在中国农村消失了,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江苏江阴华西村被誉为“中国第一村”。

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创村庄上市的先例。

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2005年,全村实现销售超300亿元,每户村民的存款最低100万元。

2008年10月,华西村首届国际旅游节,邀请到了400多位各国使节和130多家海内外媒体。

在华西村的发展中,发展乡镇企业是根本,“一分五统”是保障。

一分,就是村与企业要分开,把新合并的16个村规划成12个村,合并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

五统,一是经济由华西村统一管理,二是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三是福利由华西村统一发放,四是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五是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安徽凤阳为什么会出现前后两种不同的景象?

(2)试述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生产责任制”对现代化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与传统的农村经济相比,华西村的经济呈现哪些新特点?

华西村的致富对我们有何启示?

解析

(1)把握“改革鼓点先敲响”,来分析经济改革前后的变化。

(2)有利方面可从经济模式的转变,推动城镇化等方面分析、归纳;不利方面从规模小,不利于专业化、现代化发展加以说明。

(3)华西村的新特点应从材料中寻找知识点,总结出发展乡镇企业、开发旅游业、股票、农业集体化等特点,启示要结合材料得出。

答案:

(1)前: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平均主义的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后: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有利影响:

“生产责任制”打破了大集体僵化的经济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劳动力就地转移,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不利影响:

以家庭为基础的“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规模,不利于农业专业化、现代化发展。

(此题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3)新特点:

发展乡镇企业;开发旅游业;跻身金融股票市场;走农业集体化道路。

启示:

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科学统筹,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共同致富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