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古生物复习参考题资工专用.docx
《长江大学古生物复习参考题资工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大学古生物复习参考题资工专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江大学古生物复习参考题资工专用
古生物学复习参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外模:
生物体的外表部分印在围岩上的特征,它反向地体现了生物壳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2化石物种:
3变异:
是指同种生物之间的差异(不包括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
4特化:
生物对某种条件特殊适应,使其形态、生理上发生局部变化,但生物整体进化水平没有提高。
5类群绝灭:
6胎管:
笔石体第一个个体分泌的圆锥形外壳,开口朝下,尖端朝上,每个笔石群体只有一个胎管。
7头盖:
面线之间部分统称头盖,是固定颊和头鞍的统称。
8适应辐射:
9体管:
头足类的壳中有一条贯穿住室到胎壳的钙质管道,它包围着软体的肉质体管索,由隔壁颈和连接环组成。
10头鞍:
是头部中间隆起部分,两侧为背沟所限,其形状有两侧平行的,有向前收缩的,有中部收缩的,也有向前扩大等等。
11缝合线:
隔壁边缘与壳壁内缘的交线。
12化石:
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13重演律:
生物总是在其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体现其祖先的特征,然后才体现其本身比较进步的特征,即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短暂重演。
14内模:
生物体的内面在围岩上的印模,它反映了生物体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15遗迹化石:
是指地史时期的生物在沉积物中所保存下来的活动时的遗迹或遗物。
16遗传:
在生物演化过程中,能使生物性状稳定并保留下来的现象称为遗传。
18伊迪卡拉动物群:
二绘图说明题
1.绘图并说明笔石胞管类型。
正胞管可分为4大类和10小种
(1)直管式——胞管直(均分笔石式)
(2)外弯式——向外作不同程度弯曲,分为4种
①外弯呈沟状(单笔石式)
②外弯强烈,卷曲成球状(卷笔石式)
③轻微外展,胞管呈三角形(半耙笔石式)
④外展呈直线型,胞管孤立状(耙笔石式)
(3)内弯式——向内作不同程度的弯曲,分3种
①轻微内折,弯曲成波状(纤笔石式)
②强烈内折,弯曲成方形(栅笔石式)
③强烈内折,胞管口部向内卷曲(叉笔石式)
(4)具褶式——胞管强烈弯曲,在背侧或腹侧形成褶皱状。
①背褶式:
背侧形成褶曲,腹侧则形成内折(瘤笔石式)
②背褶和腹褶式(中国笔石式)
2.绘图并说明三叶虫的面线类型。
(1)后颊类面线——面线后支切于头甲后缘。
(2)前颊类面线——面线后支切于头甲侧缘。
(3)角颊类面线——面线后支切于头甲的颊角。
(4)边缘面线——面线切于头甲的腹边缘,背视看不到,也称无面线类。
3.绘图并说明笔石枝的生长方向。
4.绘图并说明四射珊瑚的构造类型。
•单带型横板+隔壁OS为主
•双带型横板+隔壁+鳞板(泡沫板)SD为主
•三带型横板+隔壁+鳞板+轴部构造CP为主
•泡沫型泡沫板O2-D2
5.绘图并说明头足类的体管类型。
⏹无颈式:
隔壁颈甚短或无,无连接环。
⏹直短颈式:
隔壁颈短而直,连接环直。
⏹亚直短颈式:
隔壁颈短、尖端微弯,连接环微外凸。
⏹弯短颈式:
隔壁颈短而弯,连接环外凸。
⏹全颈式:
隔壁颈向后延伸,达到或超过后一隔壁,连接环或有或无。
6.绘图并说明腕足类的腕螺类型。
v石燕贝型——腕螺顶指向主端
v无窗贝型——腕螺顶指向两侧
v无洞贝型——腕螺顶指向背部
7、绘图并说明三叶虫的头甲构造
8、绘图并说明腕足类的外部构造
9、绘图并说明双壳纲的外部构造
(1)喙——壳体最早形成的壳尖为喙。
⏹前转——多数指向前方
⏹正转——指向上方
⏹后转——指向后方
(2)壳顶区——包括喙在内的壳体最大弯曲区。
(3)后壳顶脊——自喙向后腹方伸展的一条隆脊。
前壳顶脊较少见。
⏹壳顶所在一侧为背,开口一侧为腹。
另有前缘和后缘之分
(4)基面——喙与铰合线之间的平面或曲面叫基面。
⏹新月面——喙前基面常呈心形,称新月面
⏹盾纹面——喙后基面常呈长矛状,称盾纹面
⏹后壳面——后壳顶脊与后背缘之间的壳面
(5)耳——以足丝附着的双壳类,在喙的前端和后端各有一个翼状伸出部分称为耳。
可分为前耳和后耳;一般后耳大于前耳。
耳凹——耳与壳体之间的槽状凹陷。
10、绘图并说明古植物的叶的类型、叶脉的类型
11、绘图并说明头足类的缝合线的类型
①鹦鹉螺型:
鞍、叶平直或平缓波状,无明显的鞍、叶之分
②无棱菊石型:
鞍、叶数目少,形态完整,侧叶宽而圆。
③棱菊石型:
鞍、叶数目多,完整,常呈尖棱状。
④齿菊石型:
鞍、叶数目多,鞍部完整,叶呈锯齿状。
⑤菊石型:
鞍、叶数目多,鞍、叶均呈锯齿状。
三问答题、论述题
1腕足和双壳类有何区别?
v腕足动物双壳动物
v单瓣壳:
两侧对称两侧不对称
v两瓣壳:
大小不等大小相等
v壳定向:
分背腹分左右
v对称面:
垂直两壳结合面位于两壳结合面
v固着构造:
肉茎孔足丝凹缺
v齿和窝:
分别在不同壳上在同一壳上间列
2正笔石类笔石枝的生长方式有哪些?
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为基准,可以分为7种类型:
(1)下垂式
(2)下斜式(3)下曲式(4)平伸式(5)上斜式(6)上曲式(7)上攀式
3头足类如何定向?
确定前、后、背、腹
⏹直壳或弯壳:
尖端为后,口部为前,靠近体管的一侧为腹、另一侧为背。
⏹平旋壳:
原壳为后,口部为前,旋环外侧为腹,内侧为背。
4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些?
Ø按化石保存特点不同,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1实体化石指地史时期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为生物遗体的全部或某一部分。
多为骨骼部分。
(1)未变质实体化石——这类化石很少见,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保存。
他们一般没有经过明显的变化(氧化)。
如琥珀、干尸、细菌、猛犸象等。
(2)变质实体化石——当生物被沉积物掩埋后,经过了明显石化作用而形成的化石。
2模铸化石是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痕、印模和铸形物等总称为模铸化石,据与围岩的关系可分四种类型:
(1)印痕化石(impression)—生物尸体在细粒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的痕迹,一般由软躯体生物所形成。
如:
水母、蠕虫等。
(2)印模化石(mold)——具凸凹壳的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留下的印模。
包括外模和内模。
Ø外模——生物体的外表部分印在围岩上的特征,它反向地体现了生物壳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Ø内膜——生物壳的内面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反向地反映了壳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构造。
(3)(模)核化石—生物遗体内、外模形成后,生物硬体溶解,其他物质的再充填,便形成了“核化石”,可分为内核和外核。
Ø外核——是当生物壳体溶解后留下的空间被再次充填后所形成的核化石。
它与原硬体同形等大、纹饰相同/相反(?
)。
Ø内核——壳体内部的空腔被填充后的核化石,其表面就是内模(?
)。
(4)铸型——当外膜、内核形成后,它们之间的壳体溶解而被另一种矿物质充填而形成了形态逼真的“壳”。
这种“壳”没有原来壳的微细构造,但有内核。
这种外核包内核,类似工艺铸成品一样,称为铸型。
3遗迹化石
Ø是指地史时期的生物在沉积物中所保存下来的活动时的遗迹或遗物。
可反映生活方式、生态,有些也是标准化石
Ø如:
足迹、爬迹、粪、卵、孔、穴、石器
4化学化石
Ø古生物体中的软体虽然遭受分解,但分解后的有机质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仍保存在地层中,它们仍具有一定的有机化学分子结构,称之为化学化石。
相应分支学科有:
Ø分子古生物学
Ø古生物化学
Ø生物成矿作用
Ø化学化石的研究对于探索生命的起源,阐明生物发展历史,以及对有机矿产的探查都有重要意义。
5属种的命名法则一般有哪些
Ø属的命名采用单名法,但属名要用斜体字来书写和印刷,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
Ø例如FusulinaFischeretWaldkeim,1829,其中Fusulina是属名,FischeretWaldkeim是命名者的姓氏,1829是命名的年号。
6原地埋藏与异地埋藏的区别
表示搬运能力增强。
原地埋藏;原地化石群:
化石群成员与原来当地生物群成员基本一致。
残留化石群:
原生物群大部分保留成为化石,小部分被搬运流失。
异地埋藏;混合化石群:
大部分化石原属一个生物群,有部分混入分子。
搬运化石群:
全部搬运,化石来自不同的生物群
7双壳类如何定向?
(1)一般喙指向前方;
(2)壳前后不对称者,后部比前部长;
(3)放射饰及同心饰一般由喙向后方扩散;
(4)新月面在前,盾纹面在后;
(5)有耳的种类,后耳常大于前耳;足丝凹口或凹曲位于前方。
(6)外套湾位于后部;
(7)单个闭肌痕一般位于中偏后部。
两个肌痕大小不同者,一般前小后大。
8、试论述植物界的演化阶段。
植物界演化可分为5个主要阶段:
1菌藻植物阶段:
•Ar-S,全部水生,无器官分化;丝状藻→叶状藻
2早期维管植物阶段:
•D1-2,植物开始登陆
•以原蕨植物为主,并有原始的石松、节蕨和前裸子植物。
仅在滨海暖湿低地生长
3蕨类植物阶段:
•D3-P2。
以蕨类植物(石松、节蕨、真蕨)为主,一些裸子植物的早期类型(种子蕨、科达)也十分常见。
•D3-C1就形成了晚古生代植物群面貌
•C-P植物极度繁盛,是全球重要聚煤期
4裸子植物阶段
•以裸子植物(苏铁、银杏、松柏)最为繁盛,部分真蕨植物也十分发育
•P3-T2气候干旱,中生代植物开始发育
•T3-K1植物极盛,重要的聚煤期。
5被子植物阶段
•K2-Rec.,被子植物占绝对统治地位
•古近纪、新近纪是全球成煤期
•第四纪冰期后形成当代的植物群面貌
9、为什么说化石具有保存的不完备性
生物在死亡后,需经过埋藏和漫长地质时期的石化作用才能形成化石。
化石的形成须有如下4个条件:
(1)生物本身条件:
需要有硬体,以矿质硬体最佳。
软体不利于保存。
此外,生物个体的丰富程度也很重要。
(2)埋藏条件:
埋藏速度和埋藏物的性质影响化石的保存。
快速埋藏和细粒沉积物有/不利于化石保存(?
)。
(3)时间条件:
需长时间埋藏,使石化作用得以进行。
(4)成岩条件:
只有在压实作用较小/大(?
),且重结晶作用轻微/严重(?
)情况下,才能保存完好的化石。
因此,化石保存和记录具有不完备性。
10、生物演化的规律和特点
1进步性发展
自生命在地球上出现以来,生物界经历了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发展过程,是一种上升的进步性发展。
(1)从异养到自养的发展
异养——单细胞细菌(原核生物)以周围环境的有机质为养料。
自养——原核生物演化出具叶绿素的蓝绿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从无机物合成有机养料。
(2)从二极到三极的发展
二极——蓝绿藻和细菌构成了早期生物界自养和异养、合成与分解两个环节,形成了一个菌、藻二极生态体系。
三极——随着真核细胞的出现,开始了动、植物的分化,构成了一个三极生态系统。
绿色植物——自然界的生产者
动物——自然界的消费者
细菌、真菌——自然界的分解者
(3)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
4亿年前,植物先行登陆,而后是动物登陆,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动植物体系。
2不可逆性生物无论整体还是部分(器官)都不可能返回到它们祖先已有过的状态,即已消失的性状不会再出现,已绝灭的物种不会再复生。
3相关律和重演律:
当生物的某一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引起相关器官发生变异。
生物总是在其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体现其祖先的特征,然后才体现其本身比较进步的特征,即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短暂重演-重演律。
4生物演化总貌
•分枝性从少到多的发展
•阶段性多次绝灭,多次复苏。
11、化石的类型与特征
12、石化作用的方式与特征
石化作用:
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有如下三种类型:
(1)矿质充填作用——地下水所携带的矿物质充填到生物硬体组织的孔隙中,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
这种石化作用没有改变生物体原来的组织结构,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
(2)置换作用/交代作用——生物硬体被埋藏后,不断被地下水所溶解,同时又被外来的矿物质所充填。
常见的有硅化、钙化和白云石化作用。
(3)升溜作用——一般发生在几丁质、几丁-蛋白质或蛋白质骨骼的生物中。
其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氧、氢、氮)在地下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挥发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质形成薄膜。
13、古生态环境的分析方法
1.指相化石法
v所谓指相化石是指能够反映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的化石。
v如造礁珊瑚只分布在温暖、清澈、正常盐度的浅海环境中,所以如果在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造礁珊瑚,就可以用来推断这种特殊的环境条件。
再如舌形贝(Lingula)一般生活在浅海潮间带环境。
2.形态功能分析法
v所谓形态功能分析法就是深入地研究化石的基本构造,力求阐明这些构造的功能,并据此重塑古代生物的生活方式。
v如生活在浅水动荡环境中的生物,其壳体一般较厚,因为厚壳有利于保护自己,而壳薄、纤细的生物(如笔石等)则多适应于相对静水的环境中。
3.群落古生态分析方法
v群落古生态分析法主要是根据群落的生态组合类型来分析古环境,并根据不同生态类型的群落在纵向上的演替来分析推断古环境的演化过程。
v群落古生态分析法包括5个步骤(自学)
4.沉积学方法
v沉积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地层中保留的物理标志如沉积物的颜色、结构、沉积构造,岩矿标志如沉积岩的岩性特征、结构组分、自生矿物以及地球化学标志等的分析与研究来恢复生态环境。
14、论述双壳类的生活方式及特征
⏹生活方式:
复杂多样,基本生活方式有以下几种:
⏹正常底栖—壳直立,海底爬行、两壳对称
⏹足丝固着—常有耳、翼
⏹潜穴生活—常有外套湾、壳体较长
⏹壳体固着—两壳不对称、壳厚
⏹钻孔生活—壳体较长、较薄
15、四射珊瑚的演化特征
1构造类型:
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
2边缘带:
无有;窄宽
3横板带:
完整不完整内斜板出现
4轴部:
无有;简单复杂
5外壁:
完整部分消失全部消失
四、实验课内容
各门类中,时代分布“短”的标准化石,所属的门类、时代、中文(拉丁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