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外出务工农民城市生活状况的社会调查.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58421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查报告外出务工农民城市生活状况的社会调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调查报告外出务工农民城市生活状况的社会调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调查报告外出务工农民城市生活状况的社会调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调查报告外出务工农民城市生活状况的社会调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调查报告外出务工农民城市生活状况的社会调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调查报告外出务工农民城市生活状况的社会调查.doc

《调查报告外出务工农民城市生活状况的社会调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查报告外出务工农民城市生活状况的社会调查.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调查报告外出务工农民城市生活状况的社会调查.doc

对我国农民工城市生活状况的社会调查

摘要:

本文以城市化进程中我国的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农民工在城市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农民工在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及文化心理状况方面探究农民工城市生活质量。

其基本结论是:

农民工难以城市化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农民工在城市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低下,达不到城市化的最低门槛,只能“城”而不“化”。

提高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质量是目前推进城市化的政策重点所在。

关键词:

农民工城市生活质量城市化

按照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规模,到2010年,中国将有近两亿农民进城务工,这意味着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使庞大的农民工由进城务工的短暂的转移向在城市定居状态转变,并最终实现其身份和地位的本质变化,已成为中国能否突破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本文正是从最有希望的城市化流动人口—外出务工农民入手,关注中国农民工城市生活的基本状况,以期对我国城市化决策提供政策参考。

一、调查设计、对象及方法

1.问卷的编写

本问卷主要调查外出务工农民在城市的生活状况,设计包括两部分:

一是被调查者的个人背景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二是对被调查者在城市就业的稳定状况、在城市的住房状况、子女目前的抚养和教育状况,以及务工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处置和对城市务工的感受等方面的调查。

2、问卷的采集及分析

本问卷是通过在校大学生寒假回家的机会进行的问卷调查,一共发放了1500份调查表,调查对象为农村籍学生所在村的外出务工农民。

由每个大学生通过询问被调查对象后直接填写,每个学生完成问卷2—5份。

问卷来自27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西部省份10个,东部省份5个,中部省份12个和1个直辖市(无京津沪和海南省及西藏自治区),实际回收问卷1500份,在1500份问卷中采取随机抽样方式任意汇总了1000份有效问卷,其中来自劳务输出大省四川省和重庆市的问卷275份,占总体样本数的27.5%。

本问卷采用excel编程统计。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外出务工农民城市就业状况的分析

1.外出务工农民就业的区域仍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

表1。

外出务工农民的务工地域的调查统计

务工所在城市

百分比(%)

排序

务工所属地区

百分比(%)

排序

直辖市及省会城市

48.27

1

东部沿海地区

55.56

1

中等城市

38.37

2

中部地区

20.56

3

县城及乡镇

13.36

3

西部地区

23.88

2

合计

100

合计

100

表1统计结果显示,从外出务工农民就业的城市看,前往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民约占被调查总数的86.64%,而去县城及乡镇的比例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3.36%;从地区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就业吸纳能力强(占55.56%),中部地区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差(只占20.56%)。

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和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平衡的格局相吻合。

大中城市由于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的优越条件,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而县城及乡镇制造业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缺乏规模效应,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已逐渐失去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东部沿海地区因为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区域内产业集聚能力强,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中心,其对劳动力的需求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西部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上升,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超过了中部地区。

2.务工农民职业不稳,务工地域不断变换,是外出务工农民就业的基本状态。

表2外出务工农民职业稳定和就业地域稳定状态的调查统计

职业稳定状况

百分比(%)

排序

就业地域稳定状况

百分比(%)

排序

在1种职业上务工的比例

14.36

3

在1个城市务工的比例

5.24

3

换2—3种职业务工的比例

50.86

1

换2—3个城市务工的比例

62.44

1

换3种以上职业务工的比例

34.78

2

换3个以上城市务工的比例

32.32

2

合计

100

合计

100

从表2统计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外出务工农民中,只有14.36%的农民工有较稳定的职业,而超过1/3的农民工则处于职业极不稳定(换3种以上)状态。

这种情况使农民工的职业经验难以积累,职业素养难以提高,在城市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中专业技能缺乏,这种状况大大增大了农民工就业的可替换性,其结果是农民工的收入提高难以保证。

在就业的空间上,外出务工农民就业地域较稳定的只占被调查总数的5.24%,就业地域极不稳定的(换3个以上城市)占调查总数的近1/3(32.32%)。

就业地域的不断变换,一方面加大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通勤成本和信息成本,另一方面使农民工在城市建立的社会网络也不稳定,造成农民工心理上和城市的疏离。

3。

务工农民教育素质低下,缺乏职业培训,决定了农民工城市就业竞争力弱

表3外出务工农民教育程度的调查统计

教育程度

百分比(%)

排序

小学及以下

21.8

3

初中

52.3

1

中专及高中

22.1

2

大专及以上

3.8

4

合计

100

表4外出务工农民就业前的培训状况统计

就业前的职业培训情况

百分比(%)

排序

没接受过职业培训人娄

59.32

1

接受过职业培训人数

40.68

2

合计

100

从表3和表4调查结果显示,务工农民整体教育素质低下,其受教育水平大多是初中及以下(占被调查人数的74.1%),有59.32%的农民工缺乏相应的职业培训,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不利的地位。

事实上,农民工进城多集中于低级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和一些传统的服务业,他们大多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从事的职业,其经济社会地位,在其打工的城市属于中等偏下的阶层。

这种就业状况使农民工很容易成为城市里的季节性失业人口,在城市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上成为首当其冲的裁减对象。

这种就业能力使农民工在城市里进得来、呆不住,更无法把短暂的转移变成长期的迁移。

(二)外出务工农民城市社会生活状况的分析.

(1)农民工大多没有固定的住所,城市生活的居住条件差.

表5外出务工农民城市居住状况的调查统计

务工农民城市居住状况

百分比(%)

排序

务工单位免费提供

36.74

1

与人合租

31.23

2

单独租房

21.62

3

自己购房住

4.4

4

寄住亲友家

3.71

5

其他

2.3

6

合计

100

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条件,能够自己购房住的农民工只占调查总数的4.4%(见表5)。

低廉的工资和城市较高的房价,大大超出了农民工的经济承受能力,面对定居必需的住房,只能望房兴叹。

城市只能是他们挣钱的场所,工薪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无法完成其本人和家属的城市化。

结果使大部分流动民工的最终归宿,不是选择他就业的城镇,而是流出前的原籍乡村。

他们经常考虑的是挣钱寄回家,较少考虑攒钱在城里安家消费。

(2)农民工子女配偶大多留守农村,在城市生活缺乏家庭的氛围。

表6外出务工农民子女抚养和教育状况的调查统计

务工农民子女扶养及教育状况

百分比(%)

排序

交家里的老人扶养和教育

52.49

1

住读家乡所在学校

24.4

2

在务工所在地扶养和教育

12.36

3

委托亲戚照看

7.38

4

辍学在家

3.37

5

合计

100

表7外出务工农民配偶状况的调查统计

务工农民配偶状况

百分比(%)

排序

同在一个城市务工

49

1

留守家里

36.9

2

不在同一城市

14.1

3

合计

100

从表6和表7的统计数据看,农民工子女能随父母在务工所在地教育和抚养的只占被调查总数的12.36%(只包括有子女的农民工问卷进行的统计);农民工配偶能共同在同一城市务工的不足一半(只包括有配偶的农民工问卷进行的统计)。

大部分农民工只能选择与家人分居的生活方式:

一是因为农民工的子女不能享受城市免费的义务教育;二是城市缺乏经济适用的住房供农民工及其家属居住,再加上城市的户籍制度从制度层面限制了这部分农民工享受城里人的其他公共服务,如各种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等。

子女和配偶的分离,造成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缺乏家庭的温馨氛围,使农民工身在城市,心却牵挂着农村和故里,农民工只是城市的“过客”。

(三)外出务工农民对城市生活的文化心理认同状况的分析。

(1)农民工对自己身份意识模糊,缺乏对城市的心理认同感。

表9外出务工农民对自己身份的认同调查统计

务工农民对自己身份的认识

百分比(%)

排序

认为自己是农村人

44.44

1

既不是农村人也不是城里人

18.22

2

认为自己是城里人

14.31

3

经常有被城里人歧视的感觉

11.41

4

喜欢与城里人打交道

9.91

5

其他

1.71

6

合计

100

表9的调查数据说明,外出务工的农民对自己身份的认同,真正认为自己是城里人的只占调查总数的14.31%,约有44.44%的农民工仍然认为自己是农村人,还有18.22%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既不是农村人也不是城里人。

且还有11.41%的农民工认为有被城里人歧视的感觉。

农民工这种对自己身份意识模糊的认知状态,其实是农民工在城市现实经济社会地位的一种心理反映。

农民工不以农业生产为职业,但身份上却还是农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存在。

(2)农民工对土地的难以割舍,反映了农民工对未来城市生活的预期不确定的心理。

.

表10外出务工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处置方式的调查统计

务工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处置方式

百分比(%)

排序

自己家其他人员耕种

63.86

1

转租给亲友耕种

20.98

2

废弃抛荒

8.03

3

其他

4.42

4

退耕还林还草

2.71

5

合计

100

外出务工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处置方式上,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务工农民工对土地真正废弃抛荒的只占调查总数的8.03%(见表10)。

按发达国家的一般经验,城市化的过程,即是农民失去土地,进入城市和工厂,以贡献劳动力的方式为城市化做出贡献的过程。

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却对土地难以割舍,究其原因,是因为对未来的预期不确定,对失去土地之后的生计无把握,对城市是否会接纳自己没有信心,对自己是否分享到城市化的好处不能确定,对身份转换后能否与城市居民平等相处不能确定。

所以农民工更加依赖脚下的土地,这实际上是农民工在城市生活质量难以保证的一种理性的选择。

三、调查结果及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外出务工农民城市生活的状况,决定了农民工进入城市和工厂,只是劳动力实现了短暂的转移,离长期的迁移并最终实现其身份和地位的变化还有相当的距离。

这里既有制度性和政策性的原因,也有农民工自身的因素。

要改善农民工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提高其城市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