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德育的现代性问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8417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德育的现代性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论中国德育的现代性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论中国德育的现代性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论中国德育的现代性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论中国德育的现代性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中国德育的现代性问题.docx

《论中国德育的现代性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德育的现代性问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中国德育的现代性问题.docx

论中国德育的现代性问题

2004年12月

第i7卷第12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ofInnerMongoliaNormalUniversity(EducationalScience)

Dec.,2004

、'oI.17NO.12

论中国德育的现代性问题

甘剑梅

(扬州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江苏扬州225002)

内容摘要:

德育的现代性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后现代话语在中国的登陆使德育的现代性作为一个

问题开始显现,未完成的教化启蒙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中国德育的现代性努力。

当前中国德育现代性面临着合法

性、伦理立场的选择、教化的精神退化这三个最为基本的问题。

关键词:

德育现代性;现代性问题;教化启蒙

中图分类号:

G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0916(2004)12—0006—06

、作为问题的德育现代性

中国的德育现代性可以成为一个问题吗?

这是我们进

行研究首先要思考的。

讨论这一问题的前提是确认中国德

育的现代性及其问题性。

中国德育具有现代性吗?

这不得

不涉及对现代性的指认。

然而,现代性的多义与复杂使得我

们几乎不可能对现代性的把握会有一种实质性的结果,从某

种意义上说,整个的现代哲学与社会思想就是对现代性的澄

清与界说。

即便从语义的角度,要对它作清楚的界说也是一

件极其不易的事,国内有不少学者都曾对此有过较为系统的

研究r。

在我们看来,对现代性的理解主要有经验、规范和

方法论三个基本维度。

从经验的意义看,现代性是指一种社会文化从古代向现

代转换变迁的努力过程,这一意义上的现代性是一种时间意

义的,相对于古典与传统而言的现代性,它强调的是当下对

传统的超越,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段所具有的文化特性,

它与时代性具有相通的涵义。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相对

于传统而言的现代性。

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将现代性理

解为一种时代性,它是一种对传统的反应,这种时代性是因

国家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现代性的多元也

是从这种差异中体现出来的。

从规范的意义看.现代性是指启蒙思想家在提出现代性

这一规划时所坚守过并论证过的理想。

哈贝马斯在《现代性

的哲学话语》一书里,将这一理想描述为:

在社会领域里,民

法保护的合理地追求个人利益的空间;在国家中,平等参与

政治的原则;在私人领域中的伦理自主和自我实现;在公共

领域中,围绕着习得反思文化所发生的教化过程。

国内学者

沈语冰则将这一理想进一步概括为围绕着主体性建立起来

的现代性的一系列规范内容,它们是:

哲学与世界观层面上

的主体性(自我)、科学层面上的客观性(自然)、实践层面上

的道德自律与政治自由.最后是审美与文化层面上的艺术自

主。

此即现代性的“五自原则”(自我、自然、自律、自由与自

主),并被视为社会文化现代与否的标志,有之则现代,无之

则尚未走到现代r。

也有学者认为,人们据以断定某种社会

究竟是“前现代”还是“现代”的基本指标,主要包括价值层面

的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治、科学等等;制度层面的市场

经济、宪政、分权结构、全民教育、开放文化等等;就日常生活

层面而言,主要指宽容、秩序、交易、妥协等等]。

从这些不

同的表述中,我们发现规范意义的现代性是一套以人的自由

与权利为基础的复杂体系。

从方法论的意义看,现代性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这

种方法是一种时间历史的方法,正像鲍曼对现代性的论述一

样,现代性是一个流动的观念,它不断向我们身后无限延伸,

它可以涵盖从前现代、现代到后现代的时间之流。

从这个角

度还可以看到,现代性的方法论还包含着理性批判的哲学态

度.流动意味着不断诠释和理解,意味着不断反省与批判,没

有什么绝对的真理,一切都有另外一种可能.现代性意味着

面对当下、以及面向未来的一种开放。

在这些不同的阐释中,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性是一种辩

证的存在,它既意味着一种经验、也意味着一种规范,还意味

着一种批判的态度与气质;它既非空无一物的不断的自我批

判与自我质疑,也不是有着固定内容与不变本质、可以拿来

模仿的现成模型。

从经验的意义看,中国早已进入现代性,

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就是一个追求现代性的历史,只是我们的

收稿日期:

2004—10—10

作者简介:

甘剑梅(1971一).女.扬州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届教育学博士。

·6·

甘剑梅/论中国德育的现代性问题

这一历史是有着自我形态的历史.有学者将之称为现代性的

中国形态];从规范的意义看,中国的现代性则是一个尚未

真正开始的方案[2]。

对于德育的现代性.我们也可以从经验、规范与方法论

维度来理解。

从规范的意义看,德育现代性是指现代性的基

本价值在道德教育领域中的体现,它主要是教育的民主性、

人文性、公正性、科学性。

扶规范的意义看.我们的德育还不

具__P槏__有实质上的现代性内涵.对德育现代性的追求还处于形式

阶段。

如科学精神往往被单纯的技术应用所取代.民主形态

常常只是利用民众力量以达到某些阶层之某种目的的手段

和借口,理性仍然蜷曲在传统的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挤压

之中.而个体,格的尊严与弛立性常常只可能成为群体巨大

力量面前的,j、五。

然而.从经验的意义看.中国文化早已和

现代性发生了遭遇,不过与中国社会现代性追求相伴的不是

中国教育的自主自立.不是教育的解放,而是教育的异化,分

析规范意义的现代性之未完成正是中国德育走向现代的必

要理论准备。

分析为什么这些规范不能在我们的文化中得

到落实,也许是中国德育走向现代的一个理论突破口。

我们

认为启蒙的积极内涵在我们这里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与落

实正是中国文化现代性最大的问题所在,也是中国德育现代

性的问题所在,因而,中国德育的现代性问题是中国现代性

实践伴生问题,只是在已有的探究中,人们对这一问题还没

有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

而作为方法论的现代性也还没有

得到真正的运用,以至于我们的变革努力常常处于一种盲动

之中,往往将现代性视为一个有待实现的理想目标,而不是

一个问题的存在。

现代性自身的问题性使我们需要随时对

它保持一种理性的审慎与批判.而不是无条件地追随与接

受。

这是我们将德育现代性视为一个问题的重要缘由。

二、中国德育现代性问题的呈现

(一)后现代的语境与现代性问题

有学者指出:

对于中国人来说现代性问题是一个迟到的

问题,它作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运动之结构性的问题反思,

是现代化社会运动的一种思想检讨结果[3]。

20世纪8O年代

中国的现代性实践主要是以西方经典的现代性理论为指导

的,主要将现代化理解为国家与社会的民主化和经济的工业

化,这被认为是一个代表着社会进步与发展方向的人类目

标.也是人们努力要实现的目标。

人们对它抱着普遍的热

情。

2O世纪9O年代随着现代化进程中种种弊端的日益显

现,人们开始了对现代化的反思与质疑。

同时,后现代话语

在中国的登场,也使这种反思获得了理论的支撑,现代性的

反思性话语被引入中国文化思想界。

在这种反思性的话语中,现代化被看作是一个具有复杂

构成要素的悖论式框架,其内部充满了各种可能冲突,而不

是一种可以普遍遵循的完美解释体系。

以个人权利为代价

的国家现代化模式也开始受到质疑。

这些问题在早期的民

族国家的建立过程中,旨在实现国家和社会的权力的理性化

的现代早期.是不成其为问题的,但在着眼于人本身的建设,

旨在实现个人行为的理性化的后现代阶段。

它却成为了问

题。

正如鲍曼所说:

“后现代意味着新的状态且要求对传统

的任务和策略进行反思和重新调整。

然而.对于旨在于后现

代的新条件下保持现代的希望和宏图大志的这样一个策略

而言,谁在运用管理的知识以及为什么样的目的而运用这些

知识的问题就变得至关紧要了。

”L5民族国家的建设对于今

天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已经基本完成的任务,因而中国的知识

分子在考虑现代性问题时,关注点就应有所变化,应该突破

原有的狭义理解,思考在当前这个世界上,中国人究竟要过

什么样的生活.中国人要做什么样的人。

这涉及到一系列价

值论证的问题。

对于当代的中国来说,现代性问题背后最大

的紧张和焦虑不再是经济和技术发展问题,而是价值认同的

问题。

市场社会与残缺的现代性实践带来的价值颠覆.使身

心的安顿成为中国社会急需面对的文化问题,中国人如何安

身立命?

这不是一个经济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技术能

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教化与信仰的问题。

如何重新承负起

自己的教化使命,是后现代给中国德育提出的问题。

中国分裂性的社会建构方式.也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严重

的问题性。

在现代社会建构的意义上.现代性方案有两项主

要任务,一是正式确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身份;二是经济、法

律、科学、教育、道德、审美领域逐渐从政治范畴中剥离分化

出来,独立为一个个自律性的领域,在西方这两个过程是同

构的.而在中国却是以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为先的同构的

现代社会建构表现为文化现代性的自然演进与个人权利的

获得,而以民族国家为先的现代社会建构表现出强烈的强制

性,显示出浓厚的威权色彩,它往往不是以文化的自然演进

和个人权利为基础的,而是以文化的自主与个人权利为代价

的,文化的依附性与对个人权利的遮蔽是国家现代化模式的

重要特点。

这种建构从一开始就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矛盾.这

种矛盾使得中国现代性的开展,不可避免是一个充满危机的

过程。

当现代化过程从国家规定的科学技术领域向越来越

敏感的政治和文化领域延伸和扩展的时候.它的结构性矛盾

变得越来越尖锐.也就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现代性问题。

以至

今天,中国社会生活的非现代性和伪现代性成为了一个极其

需要研究的课题,尤其是道德和教育领域里的非现代与伪现

代,它使中国的文化严重丧失了创造与生产力,同时也使中

国人面临着越来越深的精神和意义危机。

随着市场经济的

推行,曾经承担着价值合法性的国家意识形态开始受到大众

文化的冲击,对公众的影响力日渐跌落。

价值依凭的缺失导

致了群体价值和理想共识的崩溃,人际沟通机制的破坏和群

体成员越来越极端的个体化,都使社会陷入严重的道德危机

之中,价值体系的重建与道德的拯救也成为中国社会时不我

待的社会性课题虽然促进新道德的良性生长是社会各个

领域的共同任务,但我们认为德育作为社会教化的积极构成

部分,它有自己独特的作用与功能,尤其在社会陷入制度性

的道德堕落的时候,制度问题的突围正需要道德理性的启

示,有理性能力和善观念的公民是它的希望所在,而这正是

德育的目标。

·7·

甘剑梅/论中国德育的现代性问题

(二)未完成的教化启蒙

在汉语里面,启蒙的原初意义是开导蒙昧使之明白贯通

之意。

汉代应劭《风俗通皇霸·六国》云:

“每辄挫衄,亦足以

祛蔽启蒙矣。

”后来浅近入门的书,多取启蒙为名。

可见中国

是将启蒙视为与人的教化相关的活动。

在西方.人们对启蒙

一词的理解也有着类似的含义。

它主要是指人类摆脱愚昧、

迷信和盲从,走向明智、理性与自主的过程。

如康德将启蒙

定义为人从不成熟的依附状态中挣脱出来.达到自觉以及不

需要外来权威主宰的自立状态。

他说: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

脱离自己加诸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

人引导.便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

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

智.而在于不经别人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

那么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加诸自己的了。

要敢于认识!

有勇气认识你自己的理智!

这就是启蒙的口号。

”6启蒙就

是对理性的自由运用.它既意味着理性,也意味着自由.对于

中国来说这是一个至今仍未完成的事业。

中国现代化启动的特殊境遇.使我们一直把关注点集中

在社会历史运动的表层,即物质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变

革,而忽略现代化的深层文化内涵。

这个盲区延伸到精神层

面.直接导致了价值选择的政治功利性,如新文化运动的自

我意识虽然是文化,是国民性的改造,是旧传统的摧毁,是把

社会进步的基础放在民主启蒙工作上,但是启蒙的目标、文

化的改造.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仍然没有脱离中国士大夫以

天下为己任的固有传统.也没有脱离中国近代的反抗外侮、

追求富强的主线,救亡挤压了启蒙。

美国学者维勒·施瓦支

指出: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启蒙的任务.却缺乏革命的基

础。

中国的启蒙者企图输入西方的科学与民主来推进启蒙

运动的开展.由于他们所面对的是异常坚韧的家庭与政治的

权威,他们又身处严重的民族危机及由这场危机激起的政治

运动风暴之中.延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政治暴力与反帝动员

的漩涡.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地将他们卷离了启蒙者的宝

座.也使启蒙直到今天仍是一个未竞之业。

中国启蒙的困

难正在于人的权利意识与理性意识的缺乏。

托克维尔富于

洞见地指出:

“如果我们不逐渐采用并最后建立民主制度.不

向全体公民灌输那些使他们首先必得自由和随后享受自由

的思想和感情,那么,不论是有产者还是贵族,不论是穷人,

还是富人.谁都不能独立自主.而暴政则将统治所有的人”

IS3

对革命的启蒙局限,康德也智慧地论述道:

“革命也许能

够打倒专制和功利主义.但它自身决不能改变人们的思维方

式。

旧的偏见被消除了.新的偏见又取而代之。

它像锁链一

样,牢牢在禁铟着芸芸众生。

对个人的理性启蒙.意味着对个人权利的重视.而在中

国的现代性历程中个人始终是一个不曾真正存在的主体。

洋务思想家在技术压倒一切的现代化思想指导下,根本就不

谈论个人权利的问题;维新思想家提出了新民的任务,没有

提出新人的规划,五四思想家虽然提出了“立人”的口号,但

这“人”字终于还是在革命的口号中成为革命的奴隶。

他们

所要倡导的是一种民本的人道主义的德育,而不是个体本位

·8·

的人道主义德育.在国民性改造的话语中,对民族对国家的

忧患意识大大冲淡了终极的个人关怀。

对民族的道义、责任

压倒了个性、权利。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历代统治者以

及贤臣的‘民’之所思所想.多为保障社会安定、长治而设计

的‘民道’。

自古而今的开明思想家无不是把“民为贵”作为

最高境界来追求.在明中期的启蒙运动中曾有过一线人本的

生机,但很快就在原君、原道、原臣的文章相继问世后结束

了。

尽管后来的‘人’字可以间或‘起立’。

但却难以跳出以

民为本的思想窠臼。

如在近代提出的‘开民智’、‘新民说’、

‘兴民德’以及以民权为中心和三民主义都没有走出群体性

的局限。

庞大的民本主义思想体系制约着人的独立与个性

张扬[1O3。

到了新中国.这一思想仍在继续,并变本加厉地使

群体主体成了绝对的发展代言人.在此阶段“我们几乎找不

到个人的位置。

代替个体的是暧昧的人民、群众、阶级概念.

而对绝大多数个体的唯一规定就是做庞大的国家机器的零

件。

个体自由、民主体制、多元文化这些构成西方现代性重

要内容的要素在此阶段的中国现代化运动中几乎是完全缺

席的”3。

“人”隐而未显.几乎连“民”也消失了.现代的个体

主体性没有生成的空间。

虽然我们反对对现代启蒙的教条化理解.但现代之为现

代也有它的基准与底线,即它引入了个人行动和选择的自

由.引入了理性的生活.引入了哲学的权利.个人与民族的自

立是现代性的真正标志。

仅有民族的自立而没有个人的自

立的现代性是一种残缺的现代性。

黑格尔曾明确断言:

主体

自由的权利,是古代和现代之间差别的要点和中心1。

他那里个体性的意识被视为现代启蒙意识的要点和中心。

中国的德育一直追寻但却始终没有进入现代。

正如国内学

者金生钦所说的那样:

“从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教化思想的出

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性教化的艰难启蒙一步步

走向深入.在发现了吃人的礼教的同时.也发现了人。

由于

现实的危难、传统的根深蒂固、启蒙者自身的缺失.中国现代

性道德教化的启蒙并没有真正完成,使个体生命的突显、生

命意识的全面发育成为现代性问题在今天的积累。

反思传

统.又关注现实问题;反思旧的威权.又警惕新的威权;面对

自身.又面向世界发展;关注真实个体生命.又不放弃道德教

化的引导,这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双重任务。

~[12-1在这里继

续未完成的教化启蒙.是当今中国德育无法拒绝的责任。

三、中国德育现代性的基本问题

德育与国家的不分化使得中国的德育与国家意识形态

有着高度的同构性,德育的现代性问题与社会的实践也高度

同构。

中国德育的现代性问题正是中国独特的社会实践在

今天的积累。

从经验的意义看.中国德育现代性的问题重

重。

(一)合法性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日益深入,传统德育的合法性

根基开始受到了质疑。

中国现代性的前期任务是民族国家

的建立.德育服务于民族国家的政党实践.其合法性是建立

甘剑梅/论中国德育的现代性问题

在意识形态的认定上的.它以驯服社会成员,维护社会稳定

为目的。

而随着市场社会的启动。

实用主义成为新的社会实

践原则,政治意识形态不再居于首位,社会开始成为一个有

限开放的社会,个人开始有了自由的实践空间,价值的多元

逐渐成为一种社会事实.个性的独立与自由的创造成为新的

社会美德。

政党意识形态对大众生活的控制已经跌落.传统

德育已不再具有事实的说服力,面对社会生活中种种复杂的

道德问题它也越来越缺乏解释与应对力。

但传统的意识形

态教育并没有退出它的历史舞台,尤其是学校德育仍没有摆

脱政治意识形态的限制,正如国内学者杨东平所指出:

“令人

遗憾的是.尽管阶级斗争的时代已经结束,改革开放已经二

十多年,但囿于某种刻板思维,时至今日,学校的人文教育、

道德教育仍然被统辖于政治教育之中onE13]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社会生活从某种意义上已开始进入现代与后现代,而

我们的教育在精神上还深陷于前现代之中。

这种脱离于生活

的意识形态教化,使中国学校德育不可避免地走向虚拟化,

这种虚拟化教育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精神与肉体的分离。

同时,意识形态对学校德育的过分渗透,也使学生在校园生

活中几乎丧失了自主性伦理实践的可能与道德反思的敏感。

在单一的价值背景和对教条意识形态似是而非的遵从之中,

学生对于真正健康的道德生活和观念的意义世界日渐失去

了判断力和起码的兴趣。

在这样的教育中人日益变得冷漠。

另一方面,市场意象形态对学校无批判的入侵,使市场机会

主义与庸俗功利主义成为学生的实际处世原则,精于算计而

又只重眼前实利是畸形的市场教给他们的生活法则。

自我

成了物欲的奴隶。

精神与道德的荒漠化使人退化为肉身的感

性存在,人脱离了威权的控制,但仍然没有走向解放。

这正

是中国德育所面临的文化困局。

政治意识形态与市场意象

形态用不同的方法取消了个体自由发展的可能,从而使个体

精神走向封闭[1。

这一切正积累着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它是中国社会的真正危机所在。

精神与道德的重建是中国文

化面临的迫切问题。

社会主义德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模式都面临着重新合

法化的问题。

重新寻找合法性根基,承负起自身的教化使

命,成为中国德育最为根本的现代性问题。

然而,这一任务

对于今天的中国德育来说异常艰巨,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处在

一个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杂陈共处的时代,还在于中国国

家伦理资源的亏空;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后发外生性,急迫的

追赶心态。

也使中国社会惯于从否定传统的基础上开始新的

征途,激烈的反传统是中国现代性展开的一种特殊方式,对

传统的持续否定。

带来的是价值的连续断裂,到了今天。

可用

的价值资源已到了穷绝的境地。

合法性的价值根基。

需要在

教化的努力中来加以重建。

当前的学术界对德育的合法性

问题已经有了关注。

如有学者对中国国家伦理资源的亏空表

示了深刻的忧虑;有学者指出中国公民教育的真正困境隐含

于自上而下的国家化的德育模式之中;有学者对建国以来的

道德规训提出了深刻的质疑[“][“]。

这些都是对中国现行德

育合法性问题的反思。

中国德育的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在

现代性语境中突显出来的,中国2o世纪90年代以来的现代

性实践,真正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生活结构,同时,全球化与信

息化的来lI缶也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这一切都使

生活日益多样与多元。

而以控制为目的的意识形态教化,很

难和现代生活形成真正的对抗,合法性问题也就成为中国德

育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二)伦理立场的选择问题

合法性的重建需要合法的伦理根基,中国现行德育建基

于政治伦理,伦理的亏空使它难以承担德育的有效运行。

中国的德育实践中政治伦理可能并不会完全退隐,但它已无

法奠基.其有效存在也需要功能的置换才有可能有一定的教

化意义。

即将自己的教化退限于特殊的人群。

而不是强制性

的作为对所有人的教化根据与理由。

中国现代德育伦理立场的选择需要以现代中国人的伦

理处境为基础与前提。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目前处于伦理

的虚无状态,传统的政治伦理的边缘化,无主导的伦理空间,

只是人与人的欲望争战。

如何安排好不同的利益获得,如何

安顿好人的心灵归属应当是现代伦理重建的两项基本任务,

一是指向于外,一是指向于内。

它的重建需要吸收各种有益

的伦理资源,从中国古代的各家伦理(儒、释、道等)到近现代

的诸种伦理,从西方的古典传统伦理(希腊、基督教)到近现

代的诸种伦理。

在这里,我们需要确立有益”的立场,即何

种伦理是有益的。

它的标准是什么?

从事实的角度看它是一

个有待验证的问题。

但我们也并非完全无能力对此做出理论

的探究。

在我们看来现代德育的目的在于养成人的现代德

性,那么,以现代人的德性为基准来吸收各种伦理资源应当

是一个“有益”的立场。

自由、平等、博爱是现代德性的基本

规定。

而它们是在现代性的伦理之中得到养育的。

现代性伦理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在价值上不做任何统

一规定或限定,以达到开放、多元、自由。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

的终极价值,现代性伦理所唯一可以谈论的,是各人为了实

现自己独特的价值所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至于终极价值

本身,是每个人视为自己的内在之好,那是因人各异的[”]。

但它也不是没有问题,它有自己的困难,即:

一方面,现代性

要求在终极目的上完全开放,不得统一地讲人格的教化和何

为人的优秀;反对灌输与传道,无比重视自我的自由决定。

所以伦理学只能谈幸福的外在条件(功利)和合法行动的最

广的外限(规则)。

但是,另一方面,现代性中个体觉醒又使

人对于求得自我的完善极为看重。

人们害怕在平庸中被淹

没,深刻丰富的自我追求,也是现代人生存的重要渴求。

丰富而又有意义的生活往往在于互为的自我完满之中,而不

是纯粹自利之中。

这意味着仅有利于自由的规则是不够的,

对卓越德性的追求也是必要的L】”。

伦理的两难与悖论是现

代性伦理的基本处境。

这也是现代性伦理与道德既得到辩

护也得到否定的原因。

人们既肯定它对大众幸福的关注与

对每个人的尊重辩护.也否定它所带来的分裂与混乱。

那么,对于现代德育来说。

以现代伦理为根基的教育谋

划是否具有合理性呢?

现代性伦理的合法性.是2O世纪以

·9·

甘剑梅,论中国德育的现代性问题

来困扰西方思想家的问题。

思想家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

现代性进行反省和批判.虽然他们反省的深度是有差异的.

但确认现代性的基本合法性还是主流,哈贝马斯坚持“现代

性是一项尚未完成的方案”.以反现代性为名的后现代思想

事实I-也是在确认现代性基础上的思想修正。

国内学者万

俊人也指出:

“人们对现代性道德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其实践

运用与消极后果上.而肘其伦理理念本身并没有否定。

也就

是说现代性道德的缺失更多的表现在其道德理论的论证方

式和解释方式上.而不是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