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答疑内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8388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答疑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微生物答疑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微生物答疑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微生物答疑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微生物答疑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答疑内容.docx

《微生物答疑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答疑内容.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答疑内容.docx

微生物答疑内容

绪论

柯赫法则:

1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相同的微生物,且在健康者体内不存在;

  2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得到纯培养(pureculture);

  3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

  4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如果进行了上述4个步骤,并得到确实的证明,就可以确认该生物即为该病害的病原物。

2)发展史;1)史前期:

实质是朦胧阶段(代表;制曲、酿酒技术)开创者:

各国劳动人民;

2)初创期:

形态描述阶段,开创者:

列文虎克—微生物的先驱者。

3)奠基期:

生理水平发展研究阶段,其中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柯赫---细菌学奠基人

4)发展期:

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其中E.buchner---生物化学奠基人

5)成熟期:

—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其中,J.waston和F.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

3)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一)体积小,面积大

(二)吸收多,转化快(三)生长旺盛,繁殖快(四)适应强,易变异(五)分布广,种类多(选择)

4)微生物的多样性:

(1)物种的多样性

(2)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3)代谢产物的多样性(4)遗传基因的多样性(5)生态类型的多样性(选择题)

第一章

1)阅读第一节

2)革兰氏阳性菌:

紫色革兰氏阴性:

红色

3)放线菌:

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放线菌几乎都呈革兰氏阳性。

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典型链霉菌形态构造特点)

其他放线菌所特有的形态和构造:

A)基内菌丝会断裂成大量杆菌状体

B)菌丝顶端形成少量孢子

C)具有孢囊并产生孢囊孢子

D)具有孢囊并产生游动孢子

4)(了解P40第四节)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是3类同属G-的代谢能力差、主要营细胞内寄生的小型原核生物。

从左到右其寄生性逐步增强,是介于细菌和病毒间的一类原核生物。

名词解释:

1)肽聚糖:

又称黏肽、胞壁质或粘质复合物,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

结构如图:

2)磷壁酸:

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3)L型细菌:

即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性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4)(细菌)原生质体:

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它们只能用等渗或高渗培养液保存或维持生长。

5)球状体:

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细菌外膜层)的圆球形原生质体。

6)羧酶体:

又称羧化体,是存在于一些自养细菌细胞内的多角形或六角形内含物,大小与噬菌体相仿,内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在自养细菌中的CO2固定中起着关键作用。

7)菌落:

是指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8)芽孢:

是指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于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9)栓菌试验:

设法把单毛菌鞭毛的游离端用相应的抗体牢固地拴在载玻片上,然后在光镜下观察该细胞的行为,该行为是不断旋转的。

10)糖被:

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11)荚膜:

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存在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

主要成分为多糖。

大题:

1):

G+细菌和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明说明其异同?

答1:

异同点比较:

答2:

G+细菌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50层,占干重的50%-80%,磷壁酸是其特有成分,占干重的50%;G-细菌肽聚糖仅为1-3层,占干重的10%,具有外膜,约占干重的80%,由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组成

2)试述革兰氏染色机制

答:

1)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

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2)乙醇脱色:

G⁺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且不含类脂,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G⁻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细胞退成无色。

3)复染:

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3)什么是菌落?

试讨论微生物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的相关性及其内在原因。

答:

菌落即是指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因不同形态、生理类型的细菌,在其菌落形态、构造等特征上也有许多明显的反映,故细菌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现象,如,无鞭毛、不能运动的细菌尤其是球菌通常都形成较小、较厚、边缘圆整的半球状菌落;长有鞭毛、运动能力强的细菌一般形成而平坦、边缘多缺刻、不规则的菌落;有糖被的细菌,会长出大型、透明、蛋清状的菌落;有芽胞的细菌往往长出外观粗糙、“干燥”、不透明且表面多褶的菌落等等

3)试对G⁻细菌的鞭毛和螺旋体的周质鞭毛的结构、着生方式和运动特点等方面作一比较?

(XX百不到,所以可能不考)

G⁻细菌

螺旋体

结构

以鞭毛杆为中心的4个做环的盘状物组成,分别是L环、P环、S-M环、C环

着生方式

生长在菌表面

螺旋体细胞的表面

运动特点

一般作直线运动,运动速度慢。

通过快速的旋转,使细胞表面的螺旋凸纹不断伸缩,由此推动细胞做拔塞钻状快速前进。

4)(看一看)什么是缺壁细菌?

试列表比较4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践意义。

答:

缺壁细菌:

指细胞壁缺乏或缺损的细菌。

包括原生质体、球状体、L型细菌和支原体。

第二章

第三节全部掌握。

P58-P63

名词解释:

1.菌物界:

是指与动物界、植物界相并列的一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表面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一般含有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

2.“9+2”型鞭毛:

真核生物的鞭毛又称“9+2”型鞭毛,原因是其鞭杆的横切面呈“9+2”型,即中心有一对包在中央鞘中的相互平行的中央微管,其外被9个微管二联体围绕一圈,整个微管由细胞质膜包裹。

3.溶酶体:

是由一种单层膜包裹、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的小球形、囊泡状细胞器。

4.子实体:

是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

5.分生孢子头:

又称分生孢子穗。

曲霉属(Aspergillus)等真菌的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分化后适合产分生孢子的结构。

一般由顶囊、小梗和分生孢子链构成。

思考题:

1:

试比较真核生物的各种细胞器在形态、构造、数量和功能方面的差别?

书上p53

2:

试比较真菌孢子的类型、主要特点和代表种属。

答:

真菌孢子的类型:

有(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其中无性孢子包括:

(分生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有性包括:

(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

真菌孢子主要特点:

有小、轻、干多,以及形态色泽各异,休眠期长和较强的抗逆性

3:

什么是锁状联合?

其生理意义如何?

试图示其过程。

答:

锁状联合:

为两核细胞形成分裂产生双核菌丝体的一种特有形式。

常发生在菌丝顶端,开始时在细胞上产生突起,并向下弯曲,与下部细胞连接,形如锁状。

生理意义:

保证每个菌丝细胞内都含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核。

为进行有性生殖,通过核配形成担子打下基础。

 

第三章第一节全部,第二、三节了解一下。

特别注意:

第一节的3类典型形态的病毒及其代表

名词解释:

1.病毒粒:

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和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

(有时也称病毒颗粒或病毒粒子)

2.包膜:

大多数动物病毒核衣壳外的由蛋白质或糖蛋白的类脂双层膜,叫做包膜。

3.包含体:

致密的不溶性蛋白和RNA的凝聚体,包含大部分的表达蛋白。

4.噬菌斑:

由动物病毒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物上形成的空斑,由植物病毒在植物病毒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的枯斑,以及昆虫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形成的多角体等。

(XX百科答案是:

即噬菌体侵染细菌细胞,导致寄主细胞溶解死亡.因而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形成的的空斑)

5.烈性噬菌体:

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和裂解5哥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6.裂解性周期:

烈性噬菌体所经历的繁殖过程。

7.自外裂解(了解):

细菌细胞吸附某种感染重复度高的噬菌体时而发生迅速裂解的现象。

8.噬菌斑形成单位(pfu):

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有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9.一步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10.裂解量:

平稳期每个宿主细胞释放的平均噬菌体粒子数。

11.溶源性:

是指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

12.前噬菌体:

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上的温和噬菌体的核酸称之为前噬菌体。

13.拟病毒:

也称为类类病毒,它是一种环状单链RNA。

它的侵染对象是植物病毒。

被侵染的植物病毒被称为辅助病毒,拟病毒必须通过辅助病毒才能复制。

单独的辅助病毒或拟病毒都不能使植物受到感染。

(了解)

14.朊病毒(prion):

是一类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可复制的可使其致病的无核酸的蛋白质分子。

复习思考题:

11.什么是烈性噬菌体?

试简述其裂解性增值周期。

(1)烈性噬菌体:

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和裂解5哥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2)一共分为5步:

吸附,侵入,增值,成熟(装配),裂解(释放)。

15.何谓一步生长曲线?

它分几期,各期特点?

(1)一步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2)潜伏期,裂解期,平稳期

(3)1)裂解期分为隐晦期和胞内累积期。

隐晦期:

无侵染性,细胞正处于复制噬菌体核酸和合成其蛋白质衣壳的阶段。

胞内累积期:

若人为地裂解细胞,其裂解液已呈现侵染性的一段时间,这意味着细胞内已开始装配噬菌体粒子。

2)细胞迅速裂解,溶液中的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多。

.3)感染后的宿主细胞已全部裂解,溶液中的噬菌体效价达到最高点的时期。

16.什么是溶源菌,它有何特点?

如何检出溶源菌?

(1)温和噬菌体侵染的宿主细胞称为溶源菌。

(2)溶源菌是一类被温和噬菌体感染后能相互长期共存,一般不会出现迅速裂解的宿主细胞。

(3)将少量溶源菌与大量的敏感性指示菌相混合,然后与琼脂培养基混匀后倒一个平板,经培养后溶源菌就一一长成菌落。

由于溶源菌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有极少数个体会引发自发裂解,其释放的噬菌体可不断侵染溶源菌菌落周围的指示菌菌苔,于是就形成一个个中央有溶源菌的小菌落,四周有透明圈围着的这种独特噬菌斑。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掌握第一节,第三节(重点掌握基团移位)P92表4-4

1.微生物的6大营养要素为:

(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2.表4-4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一定要掌握**)

营养类型

能源

氢供体

基本碳源

实   例

光能自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

无机物

CO2

蓝细菌、紫硫细菌、绿硫细菌、藻类

光能异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

有机物

CO2

简单有机物

红螺菌科的细菌(紫色无硫细菌)

化能自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

无机物*

无机物

CO2

硝化细菌、硫化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硫黄细菌等

化能异养型(化能有机营养型)

有机物

有机物

有机物

绝大多数细菌和全部真核微生物

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特别是基团移位):

名词解释:

1.生长因子:

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须的、但不能从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所需极微量的有机物。

2.促进扩散:

指溶质在运送过程中,必须借助存在于细胞膜上的底物特异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能量的一类扩散性运送方式。

3.主动运送:

指需要消耗能量并且需借助细胞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的构象变化,将营养物质从膜外的低浓度溶质运输到高浓度的运送方式。

4.基团移位:

指被运输的物质在膜特异性载体蛋白参与和消耗能量的条件下,进行化学修饰(定向磷酸化),并以被修饰的形式进入细胞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

5.培养基:

指由人工配置的、含有六大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6.选择性培养基:

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抗性的原理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广泛应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

7.鉴别性培养基:

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8.加富培养基(enrichmentmedium):

也称营养培养基,即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制成的一类营养丰富的培养基。

这些特殊营养物质包括血液、血清、酵母浸膏、动植物组织液等。

9.PTS系统:

复习思考题:

1、试以能源为主、碳源为辅对微生物的营养方式进行分类,并举例说明之。

能源基本碳源

光能无机营养型光二氧化碳

光能有机营养型光二氧化碳及简单有机物

化能有机营养型无机物二氧化碳

化能无机营养型有机物有机物

 

2、什么是自养微生物?

它有几种类型?

试举例说明。

凡能利用无机碳源如CO2、NaHCO3等含碳无机物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的微生物,则是自养微生物。

按照其所需能源不同,可分为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其中光能自养型以光能作为能源物质,在光合色素作用下,通过光合磷酸化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用于将CO2等合成为有机物,如蓝细菌,藻类等;化能自养型以无机物作为能源物质,化能自养细菌是通过氧化磷酸化,最终将得到的能量存储在有机物中,如硝化细菌,硫化细菌,铁细菌等。

3、试述通过基团转移运送营养物质的机制。

指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中,主要用于运送各种糖类,特点是每输入一分子葡萄糖分子就要消耗一个ATP的能量。

其机制分两步:

(1)热稳载体蛋白的激活:

细胞内的高能化合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磷酸集团通过酶Ⅰ的作用把热稳载体蛋白(HPr)激活

(2)糖经磷酸化而进入细胞内:

膜外环境中的糖分子先与细胞膜外表面上的底物特异膜蛋白-----酶Ⅱc结合,接着糖分子被由P~HPr→酶Ⅱa→酶Ⅱb逐级传递来的磷酸基团激活,最后通过酶Ⅱc再把这一磷酸糖释放到细胞质中。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名词解释:

1.ED途径:

又称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途径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微生物中的一种替代途径,为微生物所特有,特点是葡萄糖仅经过4步反应快速获得EMP需要10步反应才能形成的丙酮酸。

2呼吸:

底物经EMP、HMP、ED、TCA等途径脱氢后,产生的氢以还原力[H]的形式经过完整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传递,最终被外源分子O2作为氢受体,接受还原力,产生水并释放能量(ATP)的生物氧化过程。

3.发酵:

广义:

指任何利用好氧性或厌氧性微生物来生产有用代谢产物或食品、饮料的一类生产方式。

狭义:

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产生的还原力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内源性中间代谢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主要记侠义的)

4.同型酒精发酵:

酵母在无氧条件下,通过EMP途径,即葡萄糖→丙酮酸→乙醛→乙醇的过程,称Ⅰ型发酵,又称同型酒精发酵。

5.细菌异型酒精发酵:

细菌通过HMP途径进行,产生1分子乙醇和1分子乳酸,称为细菌异型酒精发酵。

6.Stickland反应:

某些专性厌氧细菌如梭状芽孢杆菌、生孢梭菌、肉毒梭菌、斯氏梭菌在厌氧条件下生长时,以一种氨基酸作为底物进行氧化脱氢(即供氢体),脱下的氢(还原力)以另外一种氨基酸作为氢受体进行还原脱氨,两者偶联进行,实现生物氧化产能的发酵类型称为Stickland反应。

7.两用代谢途径:

凡在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均具有的功能。

8.代谢物回补顺序:

能补充两用代谢途径中因合成而消耗的中间产物的那些反应。

9.固氮酶:

复合蛋白,由固二氮酶(dinitrogenase)和固二氮酶还原酶(dinitrogenasereductase)两种相互分离的蛋白构成。

10:

转肽作用:

肽聚糖单体这一“预防针”与引物分子间先发生转糖基作用,使多糖链在横向上延伸一个双糖单位,然后再通过转肽酶转肽作用,最终使前后2条多糖链间形成甘氨酸五肽“桥”而发生纵向交联。

一.底物脱氢四种途径:

1.EMP途径:

又称糖酵解途径、己糖二磷酸途径。

葡萄糖分子经转化成1,6-二磷酸果糖后,在醛缩酶的催化下,裂解成两个三碳化合物分子,即磷酸二羟丙酮和3-磷酸甘油醛。

3-磷酸甘油醛被进一步氧化生成2分子丙酮酸。

EMP途径的关键酶是磷酸果糖激酶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

以1分子葡萄糖为底物,产生2分子丙酮酸、2分子NADPH+H和2分子ATP。

生理功能:

产ATP能量和NADH2还原力。

是连接其他代谢途径的桥梁:

TCA、HMP、ED。

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代谢中间产物。

通过逆向反应可以合成多糖。

 

2.HMP途径:

又称己糖一磷酸途径、己糖一磷酸支路、戊糖磷酸途径、磷酸葡萄糖酸途径、WD途径。

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氧化阶段,葡萄糖在葡萄糖激酶作用下,转化为Glc-6-P,再通过3反应氧化Glc-6-P,形成核酮糖-5-磷酸、CO2以及还原NADP+。

第二阶段:

非氧化阶段,糖的相互转换阶段,形成丰富的中间代谢产物。

HMP途径的生理功能是多方面的,在微生物代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特点:

产生还原力[NADPH2]。

产生形成核酮糖-5-磷酸,是光能和化能自养微生物固定CO2的中介。

HMP途径还为微生物合成提供大量的C3、C4、C5、C6和C7等前体物质。

如磷酸戊糖是合成核酸、某些辅酶以及合成组氨酸、芳香族氨酸、对氨基苯甲酸等化合物的重要底物。

扩大微生物碳源利用范围

形成大量的C3、C4、C5、C6、C7的中间产物。

在果糖-1,6-二磷酸和甘油醛-3-磷酸处与EMP连接,在6-磷酸葡萄糖酸处可与ED途径连接。

 

3.ED途径:

(重点掌握)又称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途径。

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微生物中的一种替代途径,为微生物所特有,特点是葡萄糖仅经过4步反应快速获得EMP需要10步反应才能形成的丙酮酸。

ED途径的特点:

具有一个特征性反应:

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裂解为丙酮酸和3-磷酸甘油醛

存在一特征性酶:

KDPG醛缩酶

终产物2分子丙酮酸来历不同,1个是KDPG裂解形成,1个由3-磷酸甘油醛通过EMP途径转化而来。

产能效率低。

ED途径的产物

1个ATP,1个NADPH+H,1个NADH+H,2个丙酮酸

4.TCA循环:

即三羧酸循环,又称Krebs循环或柠檬酸循环。

TCA循环的特点

Ø氧不直接参与TCA循环,但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运转(NAD+和FAD再生时需氧)

ØTCA位于一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的枢纽地位,可为微生物的生物合成提供各种碳架原料。

为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转化中心枢纽。

Ø循环中的某些中间产物是一些重要物质生物合成的前体,为人类利用生物发酵生产所需产品提供主要的代谢途径。

如柠檬酸发酵;Glu发酵等。

Ø丙酮酸经丙酮酸脱羧酶脱羧作用形成乙酰CoA后,经TCA循环一次,乙酰CoA的乙酰基被氧化为2分子CO2,并重新生成1分子草酰乙酸。

Ø每分子丙酮酸可产4个NADH+H+、1个FADH2和GTP,总共相当于15个ATP,产能效率高,TCA循环有四步氧化还原反应,其中三步反应中将NAD+还原为NADH+H+,另一步FAD还原为FADH2

TCA循环的主要产物:

4个NADH+H+,1个FADH2,1个GTP,3个CO2,

 

(二)递氢和受氢:

1;根据递氢特点(氢受体的性质不同)把生物氧化分为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

 

表5-4底物水平磷酸化中的11中高能磷酸化合物(了解为主)

名称

水解自由能/KJ.mol-1

乙酰-CoA

35.7

丙酰-CoA

35.6

丁酰-CoA

35.6

琥珀酰-CoA

35.1

乙酰磷酸-CoA

44.8

丁酰磷酸

44.8

1,3-二磷酸甘油酸

51.9

氨甲酰磷酸

39.3

磷酸烯醇丙酮酸

51.6

腺苷酰硫酸

88.0

N10-甲酰四氢叶酸

23.4

 

表5-5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的比较(看看为主)

比较项目

呼吸

无氧呼吸

发酵

递氢体

呼吸链(电子传递体)

呼吸链(电子传递体)

氢受体

O2

无机或有机氧化物(NO3-,SO42-,延胡索酸等)

中间代谢物(乙醛,丙酮酸等)

终产物

H2O

还原后的无机或有机氧化物(NO2-,SO32-或琥珀酸)

还原后的中间代谢物(乙醇,乳酸等)

产能机制

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产能效率

(三)自养微生物产ATP的种途径:

自养微生物按最初能源的不同分为两类:

1.化能无机自养型微生物:

能对无机物进行氧化获得能量的微生物。

ATP来源于无机底物(如:

NH4+、NO2-、H2S、S0、H2和Fe2+等)的氧化磷酸化,还原力[H]来源通过消耗大量ATP以逆呼吸链传递方式把无机氢(H++e-)转变为[H]。

2.光能自养型微生物:

利用日光辐射能的微生物。

ATP通过循环光合磷酸化、非循环光合磷酸化或紫膜光合磷酸化产酸、还原力[H]直接或间接来自这些磷酸化途径。

3.嗜盐菌紫膜的光介导ATP合成:

嗜盐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光能所造成的紫膜蛋白上视黄醛辅基构象的变化,可使质子不断驱至膜外,从而在膜两侧建立一个质子动势,再由它来推动ATP合酶合成ATP,这就是嗜盐菌紫膜的光介导ATP合成。

3.两用代谢途径:

凡在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均具有的功能。

(看书内容比较详细132页)

4.代谢物回补顺序:

a.补救途径b.添补反应c.代谢物补偿途径

 

第三节:

一、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

固定途径有4条:

(133-136页)

1.Calvin循环

2.厌氧乙酰-CoA途径

3.逆向TCA途径

4.羟基丙酸途径

二.生物固氮反应的6要素

a)ATP的供应

i.N≡N存在3个共价键,极其稳定。

把N2还原为2NH3需要消耗大量的ATP(N2:

ATP=1:

18~24)。

b)还原力[H]及其传递载体

i.N2:

[H]=1:

8,大量还原力[H]必须以NADP(H)+H+形式提供。

ii.氢供体:

H2、丙酮酸、甲酸、异柠檬酸等。

iii.电子载体:

铁氧还蛋白(Fd)或黄素氧还蛋白(Fld)。

c)还原底物—N2。

i.NH3存在时会抑制固氮作用。

d)镁离子。

e)严格的厌氧微环境。

f)固氮酶。

三、微生物结构大分子—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1、在细胞质中的合成——UDP-胞壁酸五肽(Park核苷酸)

A、由葡萄糖合成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

B、由N-乙酰胞壁酸合成Park核苷酸,以尿嘧啶二磷酸(UDP)作为糖载体

3、在细胞膜外的合成

A肽聚糖单体(亚单位)转移至细胞壁的长点上,万古霉素、杆菌肽抑制转移。

B.多糖链的伸长(横向连接)和相邻多糖链相联(纵向连接):

肽糖单体+引物(6~8肽糖单位)多糖链横向延伸1双糖单位。

•肽聚糖单体与引物(6~8个肽聚糖单体)相连,即转糖基化作用,形成b-1,4,糖苷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