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的经历与人格发展关系.docx
《童年期的经历与人格发展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童年期的经历与人格发展关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童年期的经历与人格发展关系
肛门滞留型人格&强迫症
2011-01-1619:
28:
32来自:
月(☾.手绘怎木办熟能生巧练!
)
Data1
童年期的经历与人格发展关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2009-09-1509:
57
弗洛伊德(FreudS.)是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学说创始人。
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二个重要特点:
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
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分述如下:
1.口唇期(oralstage):
从出生到1岁半左右。
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口唇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饥饿需求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口腔粘膜的刺激。
如果这个时期口欲的满足不当,如满足太多,使人失去向前发展的动机;满足太少也会使人畏惧进入下一阶段,这时就会发生滞留现象,滞留现象是指人虽然继续成长或到了成年,但仍希望得到和早期阶段相同的满足。
例如,人的发展滞留在口唇期,成年后仍会努力寻求口腔的满足,嚼口香糖、咬指甲、吸烟、喜欢狂吻、滥吃东西、嗜酒等。
与口唇期相应的人格特征是口唇性格,指人到成年之后仍表现出口唇期发展的特征。
口唇性格的人是自恋的,主要对自己感兴趣,总是要求别人给予或是向别人索求,依赖别人满足他的需求,有时他也给予别人,但却是为了回报和得到赞赏。
口唇性格的人在工作中追求安全,扮演被动、依赖的角色。
他害怕失去,怕别人欺骗他,遇到挫折时易怒或想不开。
在口唇期较早阶段,过度满足进食要求或过度关照所致的固着会产生口唇期-依赖型人格。
这类人非常容易轻信、被动,总是要求得到他人的关注。
在口唇期较后阶段,挫折所致的的固着会产生口唇期-攻击型人格。
这种攻击性经常是以撕咬的形式表现出来。
具有这种人格倾向的成人,喜欢争论并刻薄地挖苦人,疑心很重,甚至喜欢盘剥他人。
Coldman-Eisler的研究为口唇期的满足与否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在这个研究中,根据断奶迟早不同将受试者分成二组:
一组是早期断奶者(5个月内),称为不满足组;另一组较晚才断奶(5个月以上),称为满足组。
比较二组受试者在人格测验的结果发现差异显著:
不满足组在悲观、被动、退缩因素方面的评分较高;满足组则在乐观、外向、社会性因素方面的评分较高。
2.肛门期(analstage):
大约从1~3岁左右。
此期儿童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接受排便习惯的训练,他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排便行为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此期儿童经历排除与保留等方面的冲突,一方面他想根据自己意愿排便,追求满足;另一方面他受到父母的控制,必须忍耐和等待。
儿童可利用“排泄”或“不排泄”的方式,来获得赞许或表示反抗。
儿童在肛门期欲望的满足和他在大小便训练过程中所学到的人际关系方式,对他未来的人格形成产生较大影响,过于放纵或过于严厉的大小便训练都可能导致肛门期的固着,并表现为相应的人格特质。
肛门性格的特征,包括吝啬、整洁、强迫和固执。
希望抓住事物,拥有;希望事物都整洁有序,坚持己见;有较多的"应该",希望将自己的方式加在别的人和事上;内心冲突较多,主要在于抓住或放弃,反抗或顺从,谁控制谁的问题。
肛门期-排泄型人格,即“随意排泄”型人格,这类人不讲规则,具有破坏性、残忍、龌龊。
肛门期-滞留型人格,即“憋着不排泄”型人格,这类人固执、吝啬、守规矩,但过于死板
,有强迫性洁癖。
3.性器期(phalliastage):
大约从3~5岁开始。
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他们很好奇,为什么男孩有阴茎而女孩没有,他们不仅通过玩弄生殖器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得满足。
儿童对性器官的兴趣越来越大,并开始在生理上受到异性家长的吸引。
此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绪"(Oedipuscomplx),Oedipus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王子,成人后杀了他父亲而娶了自己的母亲。
他十分爱恋自己的母亲,对父亲则是又嫉妒、又恨又怕,因为父亲是他的对手,他怕父亲会阉割他的生殖器,产生所谓"阉割焦虑"。
为了寻求解脱,男孩需要对父亲进行认同,即仿效父亲的行为,学习父亲的言谈举止,想象自己与父亲分享了母亲的爱。
当男孩努力使自己变为父亲的样子时,父子之间的对抗就会结束,之后,男孩会开始接受父亲的价值观,并形成自己的良心。
对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绪"(Electracomplex,Electra也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指使她的兄弟杀死了他们的母亲),女孩因自己没有阴茎而对母亲不满,将爱转向父亲。
恋父行为同样是不现实的,解决的方法也是通过认同作用,认同母亲、仿效母亲的行为。
女孩对母亲的认同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过程。
Data2人格理论
按佛洛伊德的理论,人格是一个整体,这整体包括了三部份,分别称为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中的三个部分,彼此交互影响,在不同时间内,对个体产生不同的作用。
本我(id)
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
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
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
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自我(ego)
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
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
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
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
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的部位命名。
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期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体上的部位获得满足的。
因此这些部位即称性感带区。
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期
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就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1口腔期(oralstage,0~1岁)
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
婴儿的快乐也多得自口腔活动。
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
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2肛门期(analstage,1~3岁)
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生的刺激快感获得满足。
此时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言是重要关键。
如管制过严,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肛门性格者,在行为上表现冷酷、顽固、刚复、吝啬等,可能就是肛门性格的特征。
3性器期(phallicstage,3~6岁)
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
此时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质上已算是「手淫」的开始。
幼儿在此时期已能辨识男女性别,并以父母中之异性者为「性爱」的对象。
于是出现了男童以父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母亲的现象,这现象称为恋母情结,同理女童以母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恋父亲的对象,则称为恋父情结。
4潜伏期(latentstage,7岁至青春期)
七岁以后的儿童,兴趣扩大,由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母感情,转变到周围的事物,故而从原始的欲力来看,呈现出潜伏状态。
此一时期的男女儿童之间,在情感上较前疏远,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
5两性期(genitalstage,青春期以后)
此时期开始时间,男生约在13岁,女生约在12岁,此时期个体性器官成熟生理上与心理上所显示的特征,两性差异开始显著。
自此以后,性的需求转向相似年龄的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识,至此,性心理的发展以臻成熟。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的人格理论,最主要是针对佛洛伊德理论中五种理念的批评与修正,荣格在他的分析理论中提出五大论点。
1自我的功能
荣格所指的自我不是从原始性本我分化出来的,也不是夹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只发生作用。
自我有其独立性、连续性、和统合性;此三种特性是个体自幼在生活经验中逐渐发展的形成的。
自我之内虽然也有意识与潜意识之分,但两者并不是冲突的,而是调和的。
一个自我发展正常的人,也就是人格健康的人。
2自我潜意识
个体的自我发展,有两个本源;其中之一即为个人潜意识,其与佛洛伊德理论中所指相同,有的是从意识境界中被压抑下去而不复记忆者,有的是出自本我而强度不够,不为个体所知觉。
无论属于何种情形,潜意识中的不愉快经验,积压多了就会形成情结。
3集体潜意识
自我发展的另一本源,称之集体潜意识。
其不属于个人所有是人类在种族演化中长期留下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原始心像与观念。
荣格称此种原始心像与观念为原型。
原型代代相传,成为人类累积的经验,此类种族性的经验,留存在同族人的潜意识中,成为每一个体人格结构的基础。
4人格内动力
荣格将人格结构视为由很多两极相对的内动力所形成,诸如:
意识与前意识相对、升华与压抑相对、理性与非理性相对、个性内向与个性外向相对。
既有相对,自然就会产生紧张、不安定、不平衡、的情形。
此即荣格人格结构的内在动观念。
人格结构内相对力量系来自欲力,欲力促动的结果,自然会使个体人格结构中有失衡。
在两性相对的很多人格倾向中,荣格特别重视内向与外向两极相对的性格倾向。
5人格的发展
荣格认为人格发展是连续化、统合化、个别化的成长历程,在成长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是将两极相对的内在动力,逐渐趋于调和,并偏向较成熟的一方;个体发展由内在的两极相对达到两种融合的地步,即表示期人格发展已臻于成熟。
荣格认为,人格发展臻于成熟的年龄,不在儿童期与青年期,而在30岁以后的成年期。
Data3强迫症的根源
一、父母的教育
1、严格的父母
在与患有强迫的朋友探讨他们的成长经历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他们大多数人的在早年的生活中,都有着一个严格甚至苛刻的父母经常对他们进行过度的批判、教育、控制甚至是打骂
2、溺爱的父母
当然,在患有强迫症的朋友中,他们的父母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属于严格型的。
他们还有一部分人的父母可以说对他们很好,溺爱的他们。
不过遗憾的是,正如过度严格的父母会让孩子无法建立安全感一样,过度溺爱的父母也同样让孩子无法建立安全感。
二、过去心理的创伤
安全感的缺乏除了父母的教育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值得注意的,就是我们在幼年时期所经历的一些创伤性事件对我们心理的影响。
三、对自我的不接纳与性的压抑
1、对自我的不接纳
不过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安全感的缺失并不一定就会患上强迫症。
因为强迫症的核心除了担忧和害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抗和斗争。
患者朋友们总会在内心里与自己做对,他们总是认为自己不应该出现什么什么想法,若是出现了就会拼了命地与这些念头斗争和对抗,压制这些念头的出现。
而对抗和斗争的来源一方面可由安全感缺乏而延伸出来完美主义的性格导致。
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东西,追求完美的结果只会导致不断的失败和挫折,而这必定会让我们对自己感到非常的不满意,从而看不起自己,不愿意承认自己,于是在内心里形成了一个理想中的完美自己和不愿意面对的现实的自己,自己把自己分裂开和敌对了起来。
很多强迫的患者都有同一个感受就是仿佛自己的身体里有另一个灵魂在与自己对着干,而这实际上就是自我的不接纳而导致的。
而我们强迫症患者朋友在症状中或对症状本身的抵抗和压制的根源也就来源于对自我的不接纳。
2、性的压抑
临床的治疗中,还有一重要的事件可以说对自我的不接纳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个问题在很多的强迫症状患者身上存在,它就是弗洛伊德提出的神经症的患病原因对性的压抑。
四、总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现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强迫症产生的心理根源是由于安全感的缺失和对自我的不接纳(自我对抗)。
而症状的产生则是在这个内在的必然的心理原因的基础上遇到了外在的偶然事件而引发的的连锁反应.
由此我们又可以得到一个强迫症心理的发展公式:
后天环境因素(父母的教育/心理创伤)导致的缺乏安全的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所表现出的面对生活的心态和行为(完美主义/逃避//过度担忧等)来处理这些生活的问题和事件
→陷入了自我挫败和自我对抗的内心冲突中,对现实的自我不满,产生自卑、悲观和自我怀疑,安全感更进一步缺乏
→生活中不断的新问题和困难的出现,强烈的焦虑,内心强烈渴望立刻摆脱问题,获得安全感,变本加厉地继续重复以前错误的面对生活的心态和行为
→过度自我关注,以至于将某些正常的行为和思维由于认识的不足而错误地做问题去排斥和抵抗
→陷入了错误的斗争和排斥的解决轨道之中,越解决越焦虑,越焦虑越解决的恶性循环
→强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