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环保校本课程教材六年级用.docx
《小学环保校本课程教材六年级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环保校本课程教材六年级用.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环保校本课程教材六年级用
小学环保校本课程教材
第一单元大自然在反抗
当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心意时,却未能达到目的!
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灭亡。
正如古代经济比较发达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区,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灌溉,最后变成了不毛之地。
又如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因滥伐森林,水土严重流失,造成了水旱灾害频繁,土地日益贫瘠,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而我们的蓝色星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自然在无声反抗,希望我们在沉痛中反思。
20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的世纪。
人类能够探索太空、开发极地、移植基因、模拟智能……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却发现,我们生存的地球变得越来越拥挤,越来越肮脏,环境越来越恶劣。
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目的原本是为了造福于人类,没想到却带来如此严重的负效应,以致于威胁到人类命运!
1、恐怖的雾
同学们,你们一定记得《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浓雾向曹操成功地“借”了十万多支箭,令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已经居于下风地位。
那么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1)雾和云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只是雾生成在大气的近地面层中,而云生成在大气的较高层而已。
雾既然是水汽凝结物,因此应从造成水汽凝结的条件中寻找它的成因。
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的原因不外两个:
一是由于蒸发,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另一是由于空气自身的冷却。
对于雾来说冷却更重要。
当空气中有凝结核时,饱和空气如继续有水汽增加或继续冶却,便会发生凝结。
凝结的水滴如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内时,雾就形成了。
另外,过大的风速和强烈的扰动不利于雾的生成。
因此,凡是在有利于空气低层冷却的地区,如果水汽充分,风力微和,大气层结稳定,并有大量的凝结核存在,便最容易生成雾。
一般在工业区和城市中心形成雾的机会更多,因为那里有丰富的凝结核存在。
(2)素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每当春秋之交,这里经常被浓雾所笼罩,像是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据统计,伦敦的雾天,每年可高达七八十次,平均5天之中就有一个“雾日”。
每当大雾降临,弥漫的大雾不仅影响交通,酿成事故,还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
1952年12月4日,伦敦城发生了一次世界上最为严重的“烟雾”事件:
连续的浓雾将近一周不散,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大量在低空聚积,整个城市为浓雾所笼罩,陷入一片灰暗之中。
大雾期间,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病而死亡;雾散之后的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于非命。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雾都劫难”。
1、小组交流说一说伦敦的雾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除了危害人类的生命还给人们的生产生活还带来怎样的危害?
2、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做?
伦敦烟雾事件及其后来的严重大气污染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问题不仅是英国的社会问题,而且成了当今世界重大的国际社会问题。
为此,世界各地掀起了群众性的环境运动。
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中有千百万人走上街头进行游行、示威、抗议,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治理和控制大气污染。
社会各界著名人士纷纷发表文章、进行演说,各界科学家也纷纷揭露环境污染的真实情况。
群众性环境运动的发展,使许多国家的政府不得不对工业发展而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治理。
有的国家设立了国家级环境管理机构,有的国家制定和施行保护环境和控制污染的法律,迫使企业界拨出专款对大气环境进行整治。
今天,烟雾的主要起因是机动车所排放的废气的污染。
像洛杉矶、墨西哥城等大城市内,烟雾一直悬浮在空中。
使用无铅汽油和安装机车排气催化转化器,有助于减少受这种污染而损害健康的危险。
但是,这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2、空中死神——酸雨
大自然频频亮出的黄牌,使世人开始警醒了。
28年前的4月22日,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公众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保护运动,包括美国各阶层人士在内的2000万人参加了这次活动。
后来,这一天被定为“地球日”。
下雨啦!
雨点从天而降,让植物喝得饱饱的,把空气洗刷得净净的!
大气污染到一定程度时,老天也要落泪。
这泪不是苦涩的,而是酸酸的。
那是伤心后留给大地的思考。
30多年前,一股祸水悄悄地潜入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造成江河湖泊里的鱼虾大量死亡,庄稼枯萎,鲜花凋零。
人们一时不知所措,忧虑忡忡……
欧洲大气化学监测网的专家纷纷赶到现场,分析测试。
结果发现,此处从天上降落下来的雨或雪,都有强烈的酸性。
正常的雨水pH值约为5.6,而瑞典等国的雨雪的pH值为3~4。
酸度如此之大,鱼虾当然要死亡,庄稼也要枯萎。
(pH值数值越小,酸度越大)为了追踪酸雨的来龙去脉,美国于60年代初就制定了一个“ORD研究计划”。
经过几十年来的努力,终于揭开了酸雨的秘密。
原来酸雨是工厂、汽车等排出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如二氧化氮)进入大气层后,在太阳紫外线等作用下,发生了一系列光化反应,生成硫酸和硝酸,并聚集在雨水或雪花中降落到地面,便形成了酸雨或酸雪。
从蒸气机开始,锅炉烧煤,产生蒸汽,推动机器;然后火力电厂燃煤数量日益猛增;接着石油大面积开采,用于工业和交通。
遗憾地是,煤和石油含杂质硫,约百分之一,在燃烧中将排放酸性气体二氧化硫,加上燃烧产生的高温使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放酸性气体。
它们在高空中被雨雪冲刷,溶解,雨就成为了酸雨。
酸雨跟雨的降水过程一样,具有可播性、渗透性、跨国界性和季节性。
它一旦与泥土相融合,能排出铅和锰,使树根生病,树叶枯黄,慢慢萎缩并死亡。
酸雨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土壤便酸化了,这样,因土壤板结,缺少磷、钙而造成农作物减产。
酸雨不时向人类伸出杀手。
有关报告指出,在酸雨严重污染的德国,每年直接死于酸雨污染的儿童、少年和老年人近4000人左右,英国有5000人左右,美国约有25000人左右。
虽然酸雨带有明显的季节性,但雨季中从天上落下的不祥之物,犹如悬在人们头上的刀剑,让人寝食难安。
案例1
在加拿大,酸雨毁灭了1.4万多个湖泊,另有4000多个湖泊也濒临“死亡”。
欧洲有数千个美丽的湖泊也毫无生气,听不到蛙声,见不到鱼跃。
美国酸化的水域已达3.6万平方千米,在28个州17054个湖泊中,有9400个受到酸雨影响,水质变坏。
纽约州北部阿迪达克山区,1930年只有4%的湖泊没有鱼,而目前半数以上的湖水PH在5以下,90%没有鱼,听不到蛙声,“死”一般寂静。
案例2
美国每年国酸雨造成的损失达250亿美元。
我国重庆市与南京市自然条件相似,但重庆是酸雨侵蚀比较严重的地区,电视塔及建筑机械的维修、路灯及电线的更换频率比南京快1.5倍。
嘉陵江大桥的钢梁每年锈蚀0.16毫米,如此下去用不了30年,就会因钢梁锈坏而发生危险。
案例3
中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所以,中国的酸雨多是硫酸型的。
现在,酸雨已在重庆、贵阳、柳州、韶关、南宁、广州等南方城市相继出现。
近几年,上海和南京一带,也大范围第出现了酸雨。
酸雨和飘尘,是对人类发出最强烈的警告。
世界上如果不加紧治服“黄龙”、“黑龙”,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1)小组交流,你知道酸雨的危害有哪些?
(2)针针对酸雨产生的原因我们应该怎样从身边做起呢?
第二单元生物圈
导言: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着空气,人类的衣食住行都取自自然,那你知道吗,植物、动物包括人类在地球上生生不息的存在着,而放眼宇宙我们会发现还有更大的圈子实际存在,那就是——生物圈。
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的开放系统,是一个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自我调节系统。
它的形成是生物界与水圈、大气圈及岩石圈(土圈)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约有250万种以上,各个群落对环境的要求不同,呈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即在海拔7000米高的大山上,有它们的足迹;海底1万米深处,仍能找到它们的踪影。
总之,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均属生物圈。
生物要从环境中取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质,就得适应环境,环境发生了变化,又反过来推动生物的适应性,这种反作用促进了整个生物界持续不断的变化。
1、生物的立足点——岩石圈
俗话说:
“人从土里生,又回到土里去。
”可见,土地与人类的联系是何等密切。
就整个生态大系统来说,土壤的构成是举足轻重的一环,是自然环境中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其它生态系统彼此联结与相互作用的中介物质及根基。
地球的岩石圈是指地壳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在岩石圈上,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五光十色的昆虫和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在岩石圈表面的土壤中,生活着蝼蛄、蚯蚓、鼹鼠等动物,还分布着大量的微生物和植物的根系。
总之,地球上的大多数生物都生活在岩石圈上。
岩石圈可分为6大板块:
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还有一些较小板块镶嵌其间。
土壤圈是岩石圈最外面一层疏松的部分,其上面或里面有生物栖息,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
土壤是人类周围环境中变化最频繁、最复杂、各种信息最丰富、最敏感的部分。
土壤在环境体系中起着重要的稳定作用和缓冲作用,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和降水分布起着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
此外,土壤还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
土壤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科技的发达,工业的不断发展,土壤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伤害。
工业排放的“三废”能直接污染土壤;大气、水体中的污染物能进入土壤造成二次污染;某些农业生产措施,如施用化肥、农药等,也能造成土壤污染。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化学作用、迁移、转化及其对生物、特别是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
在这个大循环中,土壤担负着各种物质的分解和转化、过滤和清污之职。
但由于人类活动的粗放式经营,已使原来良性循环的土壤越来越受到威胁,有的已经严重恶化,甚至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物污染源
2、污染物
有机物类、重金属污染物、放射性物质、化学肥料、致病微生物。
案例1、我国天津蓟运河畔的农田,曾因引灌三氯乙醛污染的河水而导致数万亩小麦受害。
土壤污染导致食物品质不断下降,江西省某县多达44%的耕地遭到污染,并形成670公顷的“镉米”区。
南京环保所报道,南京市的市售蔬菜几乎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硝酸盐污染。
其中,大白菜和青菜的硝酸盐污染最重,其次为菠菜;萝卜的污染相对较轻。
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蔬菜的硝酸盐污染超标现象也十分普遍。
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作)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等。
案例2、20世纪50、60年代,是日本战后经济腾飞时期。
由于日本片面追求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加之当时对环境问题又缺乏应有的认识。
因此,在日本曾出现过一系列由于环境问题所导致的污染公害事件。
1955年至70年代初,在日本富山市神通川流域曾出现过一种称为“痛痛病”的怪病。
其症状表现为周身剧烈疼痛,甚至连呼吸都要忍受巨大的痛苦。
后来的研究证实,这种所谓的“痛痛病”实际上是由于镉污染所引起的。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地居民长期食用被镉污染的大米———“镉米”。
到1979年为止,这一公害事件先后导致80多人死亡,直接受害者则人数更多,赔偿的经济损失也超过20多亿日元(1989年的价格)。
至今,还有人不断提出起诉和索赔的要求。
案例3、北京市的大气扬尘中,有一半来源于地表。
表土的污染物质可能在风的作用下,作为扬尘进入大气中,并进一步通过呼吸作用进入人体。
这一过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能有些类似于食用受污染的食物。
我们应该积极宣传,举行一次我是小小宣传员的活动吧!
爱护地球,从我做起!
2、动植物——人类的朋友
在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里,与人类最密切的也是最活跃的当属生物圈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佼佼者了。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约有250万种以上,各个群落对环境的要求不同,而这些生物,伴随着人类,多数还是生长在足可达目可及的地方。
正因为人们能唾手可得,使得“生物圈”患了毛病,有人形容它为“循环障碍”。
为什么地球上会有那么多的植物和动物?
试想一下:
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植物和动物,那么我们人类怎么生存下去.。
人类是生物圈中的成员。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种种破坏行为,如乱砍滥伐、乱捕滥猎、过度放牧、环境污染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生物圈的稳定和繁荣。
近些年来,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已开始发展成为全球性环境变化,威胁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物圈。
人类的生存环境前所未有的恶化,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蝙蝠,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是在自然界中我们了解最少和被不公正地误断为有害动物。
事实上它们是非常有益的动物,消灭大量昆虫、传播花粉、散播结果植物和树木的种子,这种作用在热带尤为显著,然而,对这些夜间活动动物的迷信和畏惧,使它们在许多地区遭到残害和被消灭,因此,若干种蝙蝠现正受到灭绝的威胁。
蝙蝠生存的主要威胁包括:
国际性的杀害、失去栖息地(例如老树、洞穴和矿山),被驱逐出谷仓、顶楼和屋檐、杀虫剂中毒以及故意破坏和干扰它们栖息的洞穴。
(2)19世纪50年代以前,澳大利亚是没有野兔的。
1859年,欧洲人托马斯·奥古斯丁远涉重洋,无意之中带来了24只野兔子。
这里没有野兔的天敌,没有竞争对手,于是这24位“异乡来客”就以它们固有的那种放荡不羁的杂交方式繁殖起来。
只不过短短6年时间,野兔的数量就迅速扩大到240万只。
然而,这还只是野兔泛滥成灾的开始。
这些野兔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把草原啃得稀稀拉拉,使许多农田变成了荒地。
(3)印度有位农业专家曾对一棵生长了50年的树木的作用进行过分析折算,算出其总价值竟高达20万美元。
其中涵养水源、促进水分再循环的效益为3.7万美元,防止土壤侵蚀、增进肥力为3.1万美元,为鸟类和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为3.1万美元,净化空气、防止空气污染为6.2万美元,生产氧气价值为3.1万美元,生产蛋白质价值为0.25万美元。
这里面,还没有包括树木的果实和木材的价值在内。
(4)举世瞩目的非洲黄金海岸,由于石油污染,破坏性的开发,正日益威胁着沿岸的环境和生物。
如1988年初,在肯尼亚蒙巴萨港的油轮破裂,4800吨重油泄漏于海面,使得数百里大海油污一片。
此外,过渡捕捞,也使得这里的鱼虾贝类,珊瑚、海龟等生存困难。
在肯尼亚、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大量砍伐红树用作原料、造船和建房,使得海龟和鸟类等珍稀动植物失去繁殖生活的环境。
因此,保持生态平衡,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如今,逢年过节,许多人都已习惯于向亲朋好友寄去一张张贺卡,邮局此时的工作量也要比平时翻上好几番。
人们可能想象不到,4000张贺卡=1棵大树!
追求时尚需要有物质作基础,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所有的生物资源是人类社会的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人类再不能干摧残自己家园的蠢事了。
科学家指出:
目前,世界上每1分钟就有1英亩多的森林消失,每15分钟就有一两种植物消失。
而每当有一种植物或一种花消失时,就会有5种不同的昆虫随之绝迹。
分小组查阅资料后交流。
1、为保护森林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做?
2、通过手抄报的形式积极宣传,让人们都能意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第三单元资源日益枯竭
导言:
地球自诞生以来,已经经历了46亿年的光阴,而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只不过200万——300万年。
在人们的眼里,大自然似乎永远也不会衰老。
无论经历过多少世代、多少劫难,太阳还是那么明亮,蓝天还是那么纯净,大地还是那么富饶,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大自然总是容光焕发,青春永驻,变化的只是人类自己。
直到一个多世纪前,人类还生存在一个充满丰富自然资源的世界中,人们还以为这些资源是取之不尽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蓦然回首,资源危机已不期而至。
过去,人类浪费自然资源的事例很多,如由于经营不善,许多淡水鱼和咸水鱼的种源已遭到绝种的命运;由于保护不利,很多野生动物已遭到绝种的命运;由于滥砍滥伐,广达数万平方公里的森里已经消失等等当前,国际上广泛讨论的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其实质就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与无限的人类需求之间的冲突。
自然资源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制约因素。
1、自然资源前景不妙
人类利用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甚至比这还要早。
经过亿万年的地壳运动以及动植物的进化,展现给原始人和现代人面前的是生灵万物、各种矿藏。
正因为有了这两种(生物、矿物)宝贵的资源,人类才得以生存,得以发展,才有了今天的高度物质文明。
但是,人类发展经济,增加人口,最终是以消费地球上的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为基础的。
如何做到合理消费而不是过度消费,已经摆到了地球人的面前。
人类的生产活动一直围绕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能源矿藏。
人们从地球深部挖掘燃煤和抽取石油等化石燃料,其目的是通过燃烧这些物质所含有的碳元素来取得热效力。
因碳元素与空气中的氧元素化合后可产生热能,然后再转换成电能或机械能。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围绕着矿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着艰苦不懈的生产活动。
矿产资源被大量采掘后,到处被剥蚀、钻洞,地球已是千疮百孔了。
在数千种资源中,人类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性最大。
尤其是发达国家,石油资源已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稀有资源,特别是几次“石油危机”充分证明,石油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石油成了现代经济的“血液”。
然而,最为令人遗憾的是人们似乎还没有注意到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
奔驰的汽车流烧掉的石油,是大自然经过几百年形成的资源即不可再生资源。
世界石油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中东是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地,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占世界的近
,每年产量达12亿吨左右。
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还有近1、3分布在美国、前苏联和中国。
多年来石油储量丰富的中东地区一直局势动荡,空气中充满着石油味和火药味。
海湾战争史人类有史以来的一次最大、最典型的为争夺石油资源的战争。
这场战争背后,仍然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操纵和利用。
围绕石油资源的斗争将
会继续下去。
在中国南海大陆架发现了海底石油之后,该地区的海浪波涛声中立刻出现了不和谐音符。
经过历史考证和历代的管辖区域改革,南沙群岛理所当然属于中国的领土,任何对该地区提出的主权要求都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所不能接受的。
人类在石油资源上越演越烈的纠纷,使许多头脑清醒的人士越来越感到担忧,地球上的矿物资源究竟还能开采多久?
多么可怕的现实啊!
地球上每15分钟就有一种动物消失,每天就有一两种植物消失。
美国的德克萨斯大学提供的一项研究证明:
地球上30%至70%的植物在今后100年内不复存在。
世界粮食问题已经摆在人类的面前,现在世界上还有5亿人口挨饿,非洲一半的地区、亚洲的个别地区,正闹粮荒。
1985年,全世界开展了一场“救救非洲饥民”的运动,那次大饥荒,仅埃塞尔比亚就饿死100万人。
苏丹,几乎有一半的人口处在饥饿的困境,严重的干旱,农业连续两年歉收,加之苏丹南部内战不息,加剧了灾难的发展,出现了人类达1000万的难民潮。
大批苏丹人瘦骨嶙峋,为寻求活命四处讨饭,有些就倒毙在逃荒的路上。
我国粮食生产的经验,在国际上引人注目。
占世界7%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并自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饿死1500万人)以来,再未发生饿死人的现象,这确实是奇迹。
但因中国的人口基数大,耕地面积每年因工业化的发展和建房以及土地退化而逐渐减少,人均占有粮食并不高,所以吃饭问题,仍是中国的第一件大事,粮食生产仍是一支悬在头上的魔剑,弄得不好,这支剑就会顷刻落下。
1、针对世界上的自然资源等严重的危机,应该如何做呢?
2、平时我们对珍惜粮食都有体验,读了这些文字后继续和同学交流
2、淡水——人类最紧张的资源
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离不开水。
水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生命发生、发育和繁衍的基本条件。
现代医学测量显示,水灾人体各主要部分中所占的比例是:
脑74。
5%,骨骼22%,肾82.7%,胆汁97%,肌肉75.6%,血管83%。
水在人体总体重中占了70%.一个人每天需饮用2升以上的淡水,每天从一个人体呼吸出的空气中可以提取出1——2千克的水,人体失水量只要达到体重的1/4就会丧命。
俗话说:
“人可三日不食,但不可一日无水。
”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人类生存对淡水的依赖。
水不仅是世间万物须臾离不开的,就是工农业生产,也一时一刻少不了它。
空间、淡水和食物是支撑人类生存的三大支柱。
1、小组交流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你还知道我国的淡水资源的情况有哪些,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没有了淡水会怎样?
在我们这颗似乎无处不存在水的星球上,并非所有地方的水和所有形态的水都可以称为水资源。
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角度看,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所利用的一部分淡水,即江河湖泊的水和浅层地下水。
地球上无法利用的淡水足足占了99.66%。
扣除后剩下的只有0.34%,只有这部分淡水才可被人类称作淡水资源而加以利用。
据统计,全世界有100个国家缺水,40多个国家为水发愁。
随着地球人口的剧增与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进入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淡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大气变暖又促使淡水资源消耗量加大,并影响到水的正常循环,过量的地下水开采,又使地面下沉,水位下降,人类的过量利用,使水资源出现了早衰现象。
现在,不仅干旱地区缺水,就是雨量充沛的欧洲和美国东部地区,也开始闹起水荒。
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一项报告表明,世界59亿人口中有30多亿人平均每天只能得到50升水。
中东,几乎每一个地区都受到水的困扰,那里的水笔石油重要,水比石油贵,科威特因缺水只有搞海水淡化以补充日常需要,这样每年耗资特别巨大。
中国,虽然丰富的水资源占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量却排在世界后列。
这些水资源分布又很不均匀,大体是南多北少的状况。
最为突出的是华北、中原和西北地区,雨水少,径流量少,有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少于500毫米。
如何蓄水、节水、找水和广植树木,乃是这个地区今后繁重的使命。
中国也是世界上缺水城市较多的国家。
上海、西安、天津、郑州等200多个城市一到枯水季节便出现水荒。
中国水资源危机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根本就没水,二是虽然有
水但已被污染而不能用,三是本来有水也够用,但因浪费而变得不够用。
目前我国水资源方面的主要矛盾不是数量不足,而是水质污染严重和水资源利用率低。
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念,使很多中国人养成了随意浪费水的不良习惯。
如用水总量占七成以上的耗水大户——农业,仍在使用原始、粗放
落后的灌溉系统,水的利用率不到30%。
专家指出,比水资源短缺更可怕的是水体污染日趋严重。
据统计,全国陆上95000公里河川,有1/5受到污染,其中4800公里受到严重污染。
由于水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所以,水被称为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全世界每年至少有2500万人死于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其中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
世界上传播最广的疾病中有一半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水传播的。
全球由水污染而产生的疾病每年使1500万人丧生,其中大部分是儿童,仅腹泻每年就造成四五万婴儿和差不多相同数量的成年人死亡。
作为不定因素,水,成了引发战争的导火索。
中东是个火药库,不仅仅是为争夺石油资源而战,而且也为争夺水资源而时常动刀动枪。
埃及和利比亚,为“水”而争执多年。
有人预言,下一场中东战争缘于水,而不是因为石油。
第二大用水领域是工业。
但工业却是第一大污染源,因为它向大海或河流排放大量化学物质或含金属物质,其中的重金属逐渐进入含水层。
80年代末,马来西亚的巴胜河里的汞含量非常之高,以至当时有人建议将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