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寄生虫复习资料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7640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寄生虫复习资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微生物寄生虫复习资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微生物寄生虫复习资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微生物寄生虫复习资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微生物寄生虫复习资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寄生虫复习资料1.docx

《微生物寄生虫复习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寄生虫复习资料1.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寄生虫复习资料1.docx

微生物寄生虫复习资料1

考试题型:

单选、多选、填空、名解、问答

寄生虫(30分)

一、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1.虫体细长,10mm;白色线头状

雌虫:

尾端呈圆锥状

 雄虫:

尾端膨大成交合伞

2.形态:

1.)成虫

(1.)头部具头腺,可分泌抗凝素

(2.)口囊发达

   十二指肠钩虫:

两对钩齿

   美洲钩虫:

一对板齿

2.)虫卵

  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薄,刚排出虫体的虫卵内含2—8个细胞。

3.生活史:

虫卵喜温、湿、暗土中;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

自丝状蚴侵入皮肤至发育为成虫产卵一般需5-7周;

成虫寿命3-5年。

成虫→ 虫卵→ 杆状蚴→丝状蚴(→真皮的血管、淋巴管→

右心 →肺→气管→ 咽喉部→胃→小肠)→成虫

4.寄生部位:

小肠

5.感染阶段:

丝状蚴

6.感染方式:

丝状蚴从皮肤钻入人体

经口感染

7.致病

1.)幼虫

(1)钩蚴性皮炎

  

(2)钩蚴性肺炎

2.)成虫

(1)贫血

 

(2)肠炎

(3)异嗜症

8.实验诊断(确诊:

粪检出虫卵或钩蚴培养检出幼虫)

1.)粪检出虫卵:

直接涂片法

饱和盐水漂浮法

2.)钩蚴培养法

9.流行:

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为广泛

 流行原因:

1.)有传染源存在

2.)病人粪便污染土壤

3.)人与土壤接触

10.防治原则

 普查普治病人及带虫者;加强粪管及个人防护。

二.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

1.形态

1)、成虫:

丝线状,乳白色

雌虫:

58.5--105×0.2—0.3mm,尾端略向腹面弯曲

雄虫:

28.2--42×0.1—0.15mm,尾端向腹面卷曲2—3圈

2)、微丝蚴(卵胎生幼虫):

状如小蛇,无色透明,

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

体内有体核,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

2.生活史(两个阶段)

幼虫:

蚊体内(微丝蚴→腊肠期幼虫→丝状蚴)

成虫:

人体内(丝状蚴——→成虫)

成虫——→微丝蚴→腊肠期幼虫→丝状蚴——→成虫

↓↑

蚊胃———→胸肌———→蚊下唇

3.成虫寄生部位:

淋巴系统

马来丝虫:

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

班氏丝虫:

浅部和深部淋巴系统

4.终宿主:

中间宿主:

5.感染阶段:

丝状蚴

6.感染方式:

蚊虫叮咬

7.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在外周血循中呈昼伏夜出的现象。

         出现高峰为晚上9时至次晨2时:

     班氏丝虫:

晚10时至次晨2时

     马来丝虫:

晚8时至次晨4时

8.致病(主要为成虫对淋巴系统的损害)

1)、急性炎症和过敏反应期

  急性淋巴结炎、丹毒样皮炎、淋巴管炎(特征为离心性红线:

俗称“流火”)

  班氏丝虫:

还可出现急性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

2)、慢性阻塞性病变

    (1.)象皮肿:

局部皮肤和皮下结缔组织增生(晚期丝虫病常见症状)

       马来丝虫:

下肢多见

       班氏丝虫:

常见于下肢和阴囊

    (2.)睾丸鞘膜积液(班氏丝虫病常见体征)

    (3.)乳糜尿

9.病原检查(查出微丝蚴)

1.)血液检查(多用:

厚血膜法)

夜取外周血(采血时间:

晚9时至次晨2时)

昼取外周血(枸橼酸乙胺嗪诱出法:

口服25-50mg后20-30分钟采血)

2.)体液检查(鞘膜液、乳糜腹水、乳糜尿)

3.)活检成虫(可疑淋巴结)

10.流行(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班氏丝虫:

世界性分布,以亚洲及非洲较严重

马来丝虫:

仅限于亚洲

11.传播媒介

班氏丝虫:

库蚊

马来丝虫:

按蚊

12.防治原则

1)、普查普治病人、带虫者(首选药物:

枸橼酸乙胺嗪(海群生)

2)、灭蚊防蚊

三.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

1.形态:

1.)成虫

圆柱形,形似线虫,具口、腹吸盘,雌雄异体(活时常呈合抱状态)

雄虫:

较粗短,16mm,乳白色

    腹吸盘后两侧体壁向腹面卷曲成抱雌沟

雌虫:

较细长,20mm,暗褐色

    常处于雄虫的抱雌沟内,呈合抱状态

2.)虫卵

椭圆形,淡黄色,无卵盖,

卵壳一侧有一小棘,

成熟虫卵内含一毛蚴。

3.)毛蚴

梨形或长椭圆形,灰白色,半透明,

周身被有纤毛(为其活动器官),

体内前部中央有一顶腺和一对头腺(分泌溶组织物质)

体内后部为胚囊(内含许多胚细胞)

4.)尾蚴(尾部分叉)

尾叉长约为尾干1/2(重要特征),

体前端为头器,内有一单细胞头腺,

体中后部有5对单细胞钻腺(开口于虫体前端,分泌溶组织酶)

2.生活史(自尾蚴侵入人体到成虫产卵约需24天;成虫寿命4.5年)

1.)中间宿主体内发育(钉螺:

毛蚴→两代胞蚴→尾蚴)

2.)终宿主体内发育(人/动物:

尾蚴→ 童虫→成虫)

成虫→虫卵→毛蚴→两代胞蚴→尾蚴 (→小淋巴管、血管 →

右心 →肺 →左心→肝门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童虫→成虫

3.成虫寄生部位:

肝门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系统

4.终宿主:

保虫宿主:

中间宿主:

钉螺

5.感染阶段:

尾蚴

6.感染方式:

⑴人与疫水接触

⑵人喝入含尾蚴的生水

7.致病

1)、尾蚴性皮炎:

仅见于重复感染者

2)、童虫性肺炎

3)、成虫:

静脉内膜炎

4)、虫卵(主要)

⑴ 急性血吸虫病:

虫卵周围形成嗜酸性小脓肿

⑵ 慢性血吸虫病:

肝脏及结肠壁纤维化

⑶ 晚期血吸虫病:

三大症状(肝、脾肿大,腹水;门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

8.实验诊断

1)、粪检虫卵直接涂片法(粘液脓血便);沉淀集卵法

2)、检幼虫:

毛蚴孵化法

3)、直肠镜组织活检

4)、免疫学诊断

9.流行:

流行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传染源:

病人和病牛)

流行因素(三大重要环节):

1.)粪中血吸虫卵污染水源

2.)水中有钉螺存在

3.)人与疫水接触

10.防治

1.)控制传染源(查治患者,治疗药物:

吡喹酮)

2.)切断传染途径(加强粪管,消灭钉螺)

3.)保护易感人群,加强个人防护

四.疟原虫

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

1.形态(间日疟原虫)

按蚊:

有性生殖

人:

无性生殖

肝细胞:

红细胞外期(红外期)

红细胞:

红细胞内期(红内期)

红细胞内期可区分为:

早期滋养体(小滋养体、环状体)

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滋养体为疟原虫在红C内最早出现的摄食和生长阶段)

裂殖体:

未成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

雌配子体、雄配子体

2.生活史

1.)在蚊体内发育(主要为有性生殖)

 (1、)蚊胃腔内:

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合子→动合子

   (2、)蚊胃壁:

动合子→卵囊→子孢子→进入人体

2.)在人体内发育(主要为无性生殖)

(1、)红细胞外期裂体增殖(在肝细胞内发育)

    子孢子→裂殖体→裂殖子

    (速发型子孢子、迟发型子孢子)

(2、)红细胞内期

     1)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

     红外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 环状体→ 大滋养体→ 裂殖体→环状体 

     2)配子体生成

3.在人体内寄生部位:

肝细胞、红细胞

4.终宿主:

中间宿主:

5.感染阶段:

子孢子

6.感染方式:

蚊虫叮咬

输血感染

经胎盘感染

7.致病

1)、潜伏期=红外期+几代红内期发育时间

2)、疟疾发作(典型发作过程:

寒战、发热、出汗退热)

3)、疟疾的再燃和复发(恶性和三日疟原虫:

只有再燃而无复发,因无迟发型子孢子:

(间日和卵形疟原虫:

既有再燃又有复发。

4)、贫血

 原因:

 

(1)直接破坏红细胞

 

(2)免疫溶血

 (3)脾功能亢进

 (4)红细胞生成障碍

5)、脾肿大

6)、凶险型疟疾:

主要见于恶性疟患者

8.实验诊断

1)、厚、薄血膜法(确诊及鉴别虫种:

外周血中检出疟原虫)

  采血时间:

恶性疟为发作时;其他疟疾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的效果为佳。

2)、免疫学诊断

3)、分子生物学技术

9.流行(疟原虫分布遍及全球,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流行环节:

1.)传染源:

病人、带虫者

2.)传播媒介:

按蚊

3.)易感人群

10.防治

1.)消除传染源

2.)保护易感者

3.)控制媒介按蚊

四大寄生虫比较:

项目

钩虫

丝虫

血吸虫

疟原虫

形态

白色、线头状

乳白色、丝线状

乳白色、似线虫

生活史

虫卵

喜温、湿、暗土中;

成虫

寄生于人体小肠;

成虫→ 虫卵→ 杆状蚴→丝状蚴→成虫

幼虫:

蚊体内

成虫:

人体内

成虫——→微丝蚴→腊肠期幼虫→丝状蚴——→成虫

1.)中间宿主体内发育(钉螺)

2.)终宿主体内发育(人/动物)

成虫→虫卵→毛蚴→两代胞蚴→尾蚴 →童虫→成虫

1.)在蚊体内发育(为有性生殖)

2.)在人体内发育(为无性生殖)

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

淋巴系统

肝门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系统

肝细胞、红细胞

感染阶段

丝状蚴

丝状蚴

尾蚴

子孢子

感染方式

从皮肤钻入人体;

经口感染。

蚊虫叮咬

⑴人与疫水接触

⑵人喝入含尾蚴的生水

1.)蚊虫叮咬

2.)输血感染

3.)经胎盘感染

传染源

病人及带虫者

病人及带虫者

病人及带虫者、

病牛

病人及带虫者、

传变媒介

受污染土壤、水、蔬菜

库蚊

按蚊

疫水、钉螺

按蚊

致病

1.)幼虫

(1)钩蚴性皮炎

(2)钩蚴性肺炎

2.)成虫

(1)贫血

(2)肠炎

(3)异嗜症

1)、急性炎症和过敏反应期

2)、慢性阻塞性病变

(1.)象皮肿:

(2.)睾丸鞘膜积液

(3.)乳糜尿

1)、尾蚴性皮炎:

2)、童虫性肺炎

3)、成虫:

静脉内膜炎

4)、虫卵(主要)

⑴急性血吸虫病

⑵慢性血吸虫病

⑶晚期血吸虫病:

1)、潜伏期

2)、疟疾发作

3)、疟疾的再燃和复发

4)、贫血

5)、脾肿大

实验诊断

1.)粪检虫卵:

2.)钩蚴培养

1.)血液检查

2.)体液检查

3.)活检成虫

1.)粪检虫卵

2.)毛蚴孵化

血检疟原虫

防治原则

普查普治病人及带虫者;加强粪管及个人防护。

1)、普查普治病人、带虫者

2)、灭蚊防蚊

1.)查查普治

2.)切断传染途径(加强粪管,)

3.)保护易感人群,加强个人防护

1.)消除传染源

2.)保护易感者

3.)控制媒介按蚊

用药

阿苯达唑

(肠虫清)

首选药物:

枸橼酸乙胺嗪(海群生)

吡喹酮

青蒿素、奎宁

微生物(70分)

一.绪论

1.微生物的种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无细胞结构。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

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少。

如:

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

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有完整的细胞器。

2.微生物的结构:

单细胞或无细胞结构。

3.微生物在医学方面的应用实例:

用以制备菌苗、疫苗、类毒素、抗毒素、

生物制剂(青霉素、链霉素、干扰素、白介素-2)等。

二.细菌学

1.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及核质.

2.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

3.细胞壁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1.)革兰阳性细菌:

主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

2.)革兰阴性细菌:

主要由肽聚糖,外膜构成

4.细胞壁的主要功能:

1.)维持菌体固有的外形,保护菌体.

2.)与细胞膜共同完成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

3.)决定菌体的抗原性.

4.)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5.细胞壁的医学意义:

1.)疾病检查、诊断。

2.)指导治疗用药(选择敏感药物)。

6.细胞质:

存在于胞膜内的溶胶态物质,细菌新陈代谢的场所。

主要有:

核糖体/核蛋白体(RNA)、质粒、胞质颗粒、核质。

7.质粒:

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核质之外的双股环状DNA,控制细菌的某些特殊性状

如:

耐药性、致育性等,可自我复制、可转移。

核质:

细菌的遗传物质,无定形的核。

由裸露的双股DNA缠绕而成,控制细菌的遗传性状(称细菌染色体),

决定细菌的生命活动:

控制其生长代谢、分裂繁殖、遗传和变异过程。

8.荚膜形成的意义:

1.)对细菌进行鉴别和分型

 2.)抗吞噬作用

3.)保护细菌免受干燥

9.鞭毛的意义:

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可作为鉴别细菌的一个指标

10.菌毛的意义:

1.)普通菌毛 是细菌的粘附器官,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2.)性菌毛, 传递遗传物质,可转移细菌的耐药性、毒力等

11.芽孢的结构:

核心、内膜、芽孢壁、皮质层、外膜、芽孢壳、芽孢外衣。

芽孢形成意义:

1.)有助于鉴别细菌

2.)杀灭芽孢以防止环境污染

3.)杀灭芽孢作为彻底灭菌的指标(最有效方法:

高压蒸汽灭菌法)

12.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

1.)营养物质: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

2.)温度:

37℃

3.)酸碱度:

PH为7.2-7.6

4.)气体:

指氧气和二氧化碳

(据此分为:

专业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专性厌氧菌)

13.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

无性分裂(二分裂法),速度一般20-30分钟繁殖一代

14.热原质:

是由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内,

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消毒:

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

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变型:

子代与亲代之间出现的微生物学特征差异,分为遗传性变异和非遗传性变异

15.细菌变异

1.)形态与结构变异:

(细菌L型变异、荚膜变异、鞭毛变异、芽孢变异)

2.)菌落变异

3.)毒力变异

4.)耐药性变异

16.质粒:

是细胞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噬菌体:

是能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因能使敏感的细菌裂解

转化:

使受体直接从周围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

与自身基因重组后获得新遗传性状的过程

致病性:

细菌能引起疾病的能力(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指细菌的毒力)

侵袭力:

指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机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17.细菌侵入人体后,可分为4种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

18.细菌生长繁殖规律(生长曲线):

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退期

对数生长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特性较典型。

19.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

鉴别细菌(常用实验:

糖发酵、靛基质、硫化氢)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与治病性有关的:

毒素(内、外毒素)、热原质、侵袭性酶;

与治疗作用有关的:

抗生素、维生素;

与鉴别细菌有关的:

色素、细菌素。

饮用水卫生指标:

1ml水中细菌总数<100个、大肠菌群数<3个。

球菌:

G+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链球菌。

G-脑膜炎奈瑟球菌、淋病奈瑟球菌

20.葡萄球菌属(易产生耐药性):

G+

1.)形态与染色:

球形,葡萄串状排列,体内形成荚膜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可形成不同颜色的脂溶性色素

2.)分类: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3.)抵抗力:

在无芽孢细菌中抵抗力最强,易产生耐药性

4.)致病物质:

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表皮剥脱毒素,杀白细胞素,

肠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耐热核酸酶

血浆凝固酶-鉴别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5.)所致疾病:

化脓性感染:

全身性感染

毒素性疾病:

食物中毒

21.链球菌属:

1.)形态与染色:

球形,链状排列,有荚膜、菌毛

2.)抵抗力:

不强

3.)培养:

营养要求高(血液)

3.)致病物质:

脂磷壁酸(lta),m蛋白,外毒素,侵袭性酶类

4.)所致疾病:

化脓性感染,猩红热,超敏反应性疾病

22.外毒素1.)致热外毒素:

又称红疹毒素、猩红热毒素是引起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2.)链球菌溶血素(streptolysin):

能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有两种溶血素O(SLO)意义(抗O试验):

感染后2—3周,血清中可查到抗O抗体,持续数月。

23.侵袭性酶类组织疏松,利于扩散,脓液稀薄

24.化脓性感染:

病原性葡萄球菌、

A群链球菌G+(致病物:

脂磷壁酸、M蛋白、外毒素、侵袭性酶类)

大叶性肺炎:

肺炎链球菌G+(致病物质:

荚膜)

“淋病”:

淋病奈瑟菌G-(致病物:

菌毛、外膜蛋白、脂多糖(内毒素)

25.脑膜炎奈瑟菌G-:

“流脑”

•1.)形态和染色:

肾形,成双排列,有荚膜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高(常用加热的血琼脂平板(巧克力色平板)

专性需氧

•3.)抵抗力:

弱。

对冷、热、干燥等因素敏感;一般消毒剂敏感

致病物质:

荚膜、菌毛、内毒素

26.肠道杆菌共同特性G-

•革兰阴性,营养要求低,生化反应活泼。

•乳糖分解试验可用于初步鉴别

•抗原结构复杂(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等,表面抗原:

Vi、K,菌毛抗原)

•抵抗力弱(易变异)

•致病物质(内毒素为主)

27.埃希菌属(代表菌:

大肠杆菌)G-

•所致疾病:

1.)肠外感染。

2.)肠内感染。

•原因:

寄居部位改变,在肠外组织或器官引起化脓性感染。

•常见病:

泌尿系感染、腹膜炎、胆囊炎、阑尾炎等

•大肠埃希菌是尿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

28.志贺菌属G-(俗称痢疾杆菌,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余详见问答题3)

•形态和染色:

G-,杆菌,有菌毛,无鞭毛

•培养和生化反应:

营养要求不高,不分解乳糖(D群(宋内志贺菌迟缓分解乳糖)

•抗原构造和分类:

有O、K抗原,依O抗原分群和型。

•我国以B群(福氏志贺菌)感染为主

•抵抗力:

弱,对酸敏感。

易发生耐药性变异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取脓血粘液部分,立即送检

29.沙门菌属G-

•生物学性状:

革兰阴性,周鞭毛,不分解乳糖,生化反应活泼,抵抗力不强

治病物质:

侵袭力,内毒素,肠毒素

•所致疾病:

伤寒和副伤寒,食物中毒,败血症

•食物中毒:

鼠伤寒杆菌,猪霍乱杆菌,肠炎杆菌引起

•潜伏期4-24h,呕吐,腹痛,腹泻,发热

•多为集体食物中毒

30.霍乱弧菌致病:

G-

霍乱(我国列为甲类传染病,国境检疫传染病)

•人类为唯一易感者(米泔水样便),标本以米泔水样便为主

•霍乱肠毒素导致剧烈呕吐、腹泻:

米泔水样排泄物

形态与染色,革兰染色阴性,有菌毛,无芽孢,有些菌株有荚膜

传染源:

病人、带菌者(恢复期)

传染途径:

受污染水源、食物,经口

•致病物质:

菌毛,鞭毛,黏液素、霍乱肠毒素。

31.副溶血性弧菌:

G-

生物特性:

嗜盐性,营养要求不高,抵抗力低,对热、酸敏感。

致病:

食物中毒(夏季沿海地区食物中毒最常见病原菌)。

厌氧性细菌:

分为厌氧芽孢梭菌属和无芽孢厌氧菌

厌氧芽孢梭菌属:

如破伤风梭菌,产生荚膜梭菌及肉毒梭菌

32..破伤风梭菌:

G+(典型特征:

细菌呈鼓槌状)

致病条件:

感染的重要条件是伤口的厌氧环境

治病物质:

破伤风痉挛毒素(外毒素)

致病机理:

菌体/芽胞缺氧性伤口

痉挛毒素阻断上下行神经的抑制性冲动的传递

骨骼肌强烈收缩(痉挛强直)

病后一般无免疫力;注射类毒素可获牢固免疫力

所致疾病:

破伤风

33.产气荚膜梭菌G+

生物学特性:

革兰阳性粗大杆菌,厌氧,繁殖极快,芽孢抵抗力强

•庖肉培养基产气,肉渣粉红。

牛奶培养基中呈汹涌发酵现象

•致病物质:

十多种酶和毒素

•所致疾病:

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坏死性肠炎。

34..肉毒梭菌(引起肌肉松弛性麻痹)G+

生物学特性:

革兰阳性大杆菌,呈网球拍样,芽孢抵抗力强,不耐热,耐酸

致病物质:

产生外毒素即肉毒毒素(已知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

•所致疾病:

食物中毒

•临床表现与其它食物中毒不同,无明显消化道症状,

•主要为神经末稍麻痹,可因呼吸肌麻痹死亡。

35.白喉杆菌G+

•生物性状:

内含异染颗粒。

•抵抗力强,耐干燥、寒冷。

致病物质:

白喉外毒素

所致疾病:

白喉(儿童为易感群体;晚期致死原因:

心机损伤)

防治:

百白破、白喉抗毒素

分枝杆菌属:

结核分枝杆菌,牛型分枝杆菌,卡介苗,非洲型分枝杆菌,微小分枝杆菌

36.结核分枝杆菌G+

培养特性:

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分裂一代需18h

致病物质:

1.脂质2.蛋白质3.多糖4.分枝杆菌生长素(无毒,外毒素侵袭性酶等)

所致疾病:

1.肺部感染2.肺外感染

•原发感染:

原发病灶、原发综合征、自愈。

•继发性结核:

病灶局限、酪样坏死空洞

治疗原则:

早期、联合、规则、足量、全程(尤以联合、规律最为重要)

37.主要厌氧菌

•1.)脆弱类杆菌:

G-,临床上最常见,腹腔,肺部感染

•2.)产黑色素杆菌:

G-,与牙周疾病有关

•3.)核梭杆菌:

G-,与牙周疾病有关

•4.)双歧杆菌属:

G+,正常肠道优势菌群

•可促进蛋白质、维生素、铁、钙吸收;

•抑制致病菌;

•促进免疫功能。

•可作为衡量机体健康状态的一个敏感指标。

38.支原体(无细胞壁):

原核生物中最小:

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39.肺炎支原体G-:

非典型性肺炎(SARS冠状病毒):

支原体肺炎别称(间质性)

40.沙眼衣原体:

沙眼(致盲第一病因)

致病物质:

内毒素

41.梅毒螺旋体:

梅毒(青霉素)

传染源:

病人

传播方式:

性接触

42.钩端螺旋体G-:

钩体病

三症状:

寒热、酸痛、一身乏。

三体征:

眼红、腿痛(腓肠肌触痛)、淋巴结大。

传染源:

储存宿主:

三.病毒学

1.病毒:

耐冷不耐热,对抗生素不敏感,干扰素对其有抑制作用。

2.病毒基本结构:

无细胞结构,只有核心和衣壳。

1).病毒的核心

主要成分:

核酸,只有一种,DNA/RNA

功能:

决定病毒的遗传性状

2).病毒衣壳

成分:

由多肽构成的壳微粒组成

壳微粒以不同对称形式排列

螺旋对称、立体对称、复合对称

功能:

(1.)保护核酸

(2.)参与感染:

与易感细胞受体结合

(3.)具有抗原性

3.病毒包膜

成分:

宿主细胞膜成分+病毒蛋白

功能:

(1.)维持病毒结构完整

(2.)参与感染:

与易感细胞受体结合

(3.)具有抗原性

(4.)致热作用

包膜外可有刺突,具有特定的生物学性质:

(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

4.病毒的增殖

.增殖方式:

复制

复制周期:

可分为五个阶段

(1.)吸附:

表面吸附点与易感细胞膜受体结合

(2.)穿入:

直接穿透;吞入;膜融合

(3.)脱壳:

蛋白酶,溶酶体酶。

脱壳酶等作用

(4.)生物合成:

病毒增殖的主要过程(DNA病毒、RNA病毒、逆转录病毒)

(5.)装配与释放:

出芽,细胞破裂,融合等形式

5.病毒的异常增殖:

顿挫感染、缺陷病毒。

6.病毒的感染方式:

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7.病毒的感染类型:

1.)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