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案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76390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管理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管理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管理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管理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案例.docx

《管理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案例.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案例.docx

管理学案例

管理学案例分析

规模在世界上数得着的埃及阿斯旺水坝竣工于20世纪70年化初。

表脸上看,这座水坝给埃及人民带来了廉价的电力,控制了水旱的灾害。

灌溉了农田。

然而,该水坝实际上破坏了尼罗河流域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一系列灾难:

由于尼罗河的泥沙和有机质沉积到水库底部,使尼罗河两岸的绿洲失去了肥源---几亿吨淤泥,土壤日益盐渍化:

由于尼罗河河口供沙不足,河口三角洲平原向内陆收缩,使工厂,港口,国防工事有跌入地中海的危险:

由于缺乏来自陆地的盐分和有机物,致使沙丁鱼的年获量减少1.8万吨,由于大坝阻隔,使尼罗河下游的活水变成相对静止的‘湖泊’为血吸虫和疟蚊的繁殖提供了条件,致使水库区一带血吸虫流行。

埃及造此大坝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使人们深深地感叹:

一失足成千古恨!

问题1造成阿斯旺水坝决策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启示?

问题1造成阿斯旺水坝决策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答:

1.只顾眼前利益,没有从长远发展考虑

2.没有从尊重自然的角度出发,违背了自然规律

问题2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启示?

答:

人们往往只记得“人定胜天”,但忘了他后面紧接的一句“天定胜人”!

但这并不是阻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而是提醒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之前,要做充分的调查和研究,不盲目,对于民生大计更要慎重考虑再做抉择!

管理学案例

第一部分

管理案例选择题

 

案例1:

M公司在本国市场东山再起之谜

M公司是一个跨国经营的大公司,多年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并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然而,其在本国巨大市场的竞争中却逐渐处于劣势,近几年公司一直靠着国际市场的巨大盈余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形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正如公司的一位副总裁所说:

“M公司国际形势看好,但在国内却有点抬不起头来。

1994年,公司的新总裁史密斯上任后,确立了“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国内市场打翻身仗”的战略,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M公司不仅走出了困境,而且凭借其雄厚的竞争实力,战胜了其主要的竞争对手,重新夺回了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宝座,市场占有率超过主要竞争对手两个百分点,达到了36%。

M公司能够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东山再起,秘密何在?

首先,大胆启用能人。

史密斯上任伊始,决定对国内的运作机制进行彻底改组,大胆启用人才,对以汤姆为代表的一批管理精英委以重任。

汤姆现年44岁,是哈佛工商管理学院的MBA毕业生、公司内公认的管理奇才,此前曾担任南美分部的经理,任职期间该地区的销售额翻了一番,利润增加了3倍。

回公司本部任职时,得到了总裁史密斯的承诺:

准许他从各国际分部选用任何他认为合适的人作为副手,因而他启用了曾有多国工作经验,现任欧洲分部市场部经理的韦伯,并以两人为主组成了“国内市场抢救工作队”,在以后的两年时间里,在这一批精英的参与下,M公司终于从根本上扭转了国内市场严重受挫的经营状况。

第二,提高工作效率。

汤姆和韦伯针对企业效率低的问题,首先关闭了五家低效的工

厂,同时重新规划了业务流程,从原材料采购到库存管理,从生产到运输的每一个环节重新做了认真的部署,并砍去了一些多余的环节,仅此一项,就为顾客从订货到收货节约了1/4的时间。

另外,他们还加大投资,增加一些被忽视的名牌产品,并对老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不断推出新款新样。

汤姆和同事们的辛勤努力产生了显著的效益,据专家预测,公司的改革措施每年为公司节约了近6亿美元的成本费用。

第三,推出拳头产品。

拳头产品是企业在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根本。

M公司一直从事多

种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清洁剂是公司的支柱产业,现在公司1/3以上的年收入来自这类产品。

从1995年起,公司看准了国际国内巨大的清洁剂市场潜力,研制出了含有特殊成分的乙型清洁剂,该产品除保留了原有产品的优点外,增加了使用范围广、清洁强度大等优点,不但可以用于家庭日常用品的清洁,而且还可以用于汽车、机械设备的清洗。

产品一上市就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公司抓住时机,不惜重金,大力宣传,使这种新型清洁剂的销售在国内外市场都卓有成效。

第四,加强科技开发,实行网络管理。

新型清洁剂的成功开发凝聚了M公司所有科研人员的辛勤劳动。

负责技术事务的化学博士道奇,个人拥有专利50多项,他和公司其他技术人员一道组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攻关队伍,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耗费近1亿美元,用以开发新型清洁剂。

在研制过程中,他们还与数所大学的专家合作,联合攻关,最终研制出了新产品,同时也使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有了科学的保证。

在管理上,公司积极利用计算机这一一信息时代的工具,建立了全公司范围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逐步完善公司的物流,加强各经营环节的联系和沟通,把销售、采购、分配、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衔接起来,统筹计划,合理安排,实现了信息和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

从M公司国内市场的复兴,可以看出:

改革与发展、民主管理与科技开发相结合是现代企业的必由之路。

请根据以上情况,回答以下问题:

1.从M公司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和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可以推算出:

()

A.该国清洁剂市场属垄断竞争市场B.该国清洁剂市场属寡头垄断市场

C.该国清洁剂市场属完全竞争市场D.缺乏更多资料,无法断定

2.1995年以前M公司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主要原因你认为是:

()

A.经营过程中的浪费多B.对用户的反应速度比较慢

C.主要产品缺乏竞争性D.以上几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3.M公司新产品开发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新产品开发必须有强有力的资金后盾

B.新产品开发必须有具备一定实力的开发队伍

C.新产品开发不仅仅是产品的开发,同时也是产品市场的开发

D.新产品开发必须有多年的科技积累

4.M公司大胆启用能人,使企业在国内的经营出现了转机。

案例说明公司总裁在用人上采用的策略是:

()

A.从企业内部提拔人才,因此可以重用

B.选择有工作业绩的人才,所以能够担当重任

C.不能仅仅敢于选择能人,更主要的是重用他们

D.选好了人才,必须安排最合适的工作

5.M公司采取“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国内市场打翻身仗”的战略是在具体的环境背景条件下提出的,其中也包含了较大的风险,主要有:

()

A.来自竞争对手的威胁B.国内国际两面作战的风险

C.新产品开发的风险D.以上几种风险都一定程度地存在

6.从案例中几位管理精英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们能够成功的最主要的条件是:

()

A.汤姆是哈佛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B.他们受到了公司总裁的重任

C.良好的业务素质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D.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案例2:

K公司经理的困惑

国内K公司成立1994年8月,公司有正式职员8人,都以参股形式作为公司的记名股东。

公司注册资金30万美元,美籍华人陈先生出资额最大,为法人代表,国内黄先生出资额第二,担任经理。

K公司成立伊始,其业务主要是代理美国S公司的分析仪器,这就是负责S公司的产品在中国的推广并提供零配件及售后服务。

S公司在美国同行中只是一个很小的仪器生产厂家,“但它毕竟是正牌的美国产品,这一点对开拓中国市场很重要。

”黄先生在构思K公司的未来时经常这么想。

K公司的人员以工科毕业的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为主,年龄大多在30岁左右。

凭着这批年富力强的创业者及他们所拥有的技术专业背景优势,K公司代理的S公司分析仪器在国内很快拥有了自己的用户。

到1994年底,K公司就已向国内的制药厂、化工厂及大学实验室销出了几十套分析仪器,公司的营业额突破了600万元。

K公司在中国市场代理S公司分析仪器的成功,危及了某些已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著名大公司的利益,从而引起了这些大公司的警觉,它们开始考虑采取相应措施。

K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威胁。

“与他们展开正面竞争,由于实力不够,显然不可行。

所以,只有在缝隙中求生存的同时,拓宽产品线,为公司创造新的生机。

但愿能找到这种机会……”黄先生已经意识到机遇对于K公司的成功来说将是非常关键的。

机会终于来了,K公司的合伙者们决定选择蔬菜水果保鲜技术。

他们作出这种选择的依据是,搞绿色食品符合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那么能够为绿色食品中的新鲜、高档蔬菜水果提供保鲜的技术设备,也就一定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在发展价值。

正是基于上述决定,所以当某美国商人为推广其设备来华,谈到用ZN型保鲜机作为保鲜设备建造保鲜库时,K公司的合作者们马上感觉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借助保鲜技术以便常年供应某些高档食品与果蔬;另一方面,引进先进的保鲜设备,通过对其技术的消化吸收,可以开发公司自己的高技术产品,从而实现真正的起飞。

因此,各项运作很快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1995年下半年,K公司的设备安装完毕后,就自己投资以每公斤6元的价格,先后从某水果基地购进了3万多公斤高档优质水果,进行保鲜储存试验。

这种水果成功地储存了5个月1996年春节前后以每公斤近20元的价格在G市陆续上市,但市场销售情况并不理想、老百姓不愿花这么高的价钱买这种看似土豆的水果,而高档宾馆、饭店的用量非常有限且有自己的供应渠道。

幸亏后来开拓了G市邻近地区的巨大市场,才给K公司带来了生机,最后公司保鲜储存后的绝大部分高档水果,都以每公斤10多元的价格卖给了这些邻近地区的批发商。

结果,除去合理的损耗及人工、设备折旧等费用,投入产出基本持平。

尽管高档水果的销售未给K公司带来显著的利益,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保存这些水果所使用的ZN型保鲜机,却为K公司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会。

黄先生不无感慨地说:

“真没想到,它会有那么广的应用领域,真是无心插柳柳成阴啊。

”K公司引进的用于保存水果的ZN型保鲜机,与国内现有的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公司利用的自身技术力量,经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性能更为优越的XM型保鲜机。

1996年下半年,K公司与有关客户签订了第一套XM型保鲜机生产供货合同。

借助于公司保鲜试验的现身说法,再加上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推广,使得客户对公司设备的先进性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整个市场对食品与果蔬保鲜行业发展前景一致看好,K公司生产的保鲜设备很快就开始在国内市场打开销路,公司的业绩直线上升,完全超出了K公司合伙者们的原先估计。

K公司的成功不仅吸引了国内同行企业的注意,也引起了美、英、法等国同行大公司的关注。

一些全球知名的国外生产厂家,陆续开始在国内投资办厂,设立办事机构,试图瓜分中国保鲜设备应用市场。

由于生产保鲜设备方面已占了先机,所以,面对这一似乎一触即发的竞争大战,K公司的合伙者们似乎并不十分在意,他们采取了多角化的做法,与其他公司合作将部分利润投向了其他新项目的开发,只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此后,随着公司的进一步壮大,相互之间对公司未来发展的看法产生了分歧,不信任情绪开始滋生蔓延,合伙者们的创业激情逐渐消退。

1997年上半年,当初的合伙者因为种种原因纷纷离开了K公司,他们所持的股份绝大部分都转给了黄先生,黄先生也因此而成为K公司的法人代表。

这些从K公司分离出去的人员,陆续成立了一些小公司,采用从K公司学到的技术及销售手段,代理外国公司的保鲜设备产品,也获得了不少供货合同,这对K公司的经营产生了不小的压力。

由于市场竞争,目前K公司所拥有保鲜设备市场份额,已从最高时的90%以上降到了60%左右,并且还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

从K公司的内部经营状况来看,员工数量也已从最多时的100余人降到了目前的60余人,公司的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之间常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矛盾,要求黄先生亲自出面协调,致使黄先生很难像创业时那样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公司的重要工作上去。

根据以上情况,回答以下问题:

1.你认为1994年创办的K公司应该属于什么类型的经济组织?

()

A.业主制B.合伙制C.有限责任公司D.两合公司

2.K公司在决定进入保鲜设备生产领域时,主要出于以下何种考虑?

()

A.在代理S公司分析仪器上取得了成功,从而有实力开展多角化经营

B.通过引进设备、消化吸收,有可能自行生产并开拓保鲜设备生产领域

C.由于实力不足,决定回避在分析仪器领域与强大竞争者的正面冲突D.绿色食品符合经济发展大趋势,使得保鲜设备生产领域发展市场前景良好

3.K公司成立伊始,其业务主要是代理美国S公司的分析仪器,这就是负责S公司的产品在中国的推广并提供零配件及售后服务。

S公司在美国同行中只是一个很小的仪器生产厂家,“但它毕竟是正牌的美国产品,这一点对开拓中国市场很重要。

”根据这段话,可见黄先生对发展公司所作的设想,包含了以下隐含假设:

()

A.中国人更加愿意购买外国的商品

B.国外的商品比国内的商品具有更高的质量

C.一国产品的整体形象会影响其中每个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D.把握短期商机要比把握长期商机更为重要

4.K公司经过储存于1996年春节前后推出的高档优质水果,在G市销售受阻,老百姓不愿花高价去买这种看似土豆的水果;在其邻近地区销售良好。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性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

A.G市的消费者对这些水果与邻近地区的消费者具有明显不同的偏好

B.G市的消费者的人均收入低,无力购买这种高档水果

C.这种水果的价值在G市尚未被人们理解,K公司还应加强市场宣传

D.这种水果在G市的销售价格明显高于在其邻近地区的销售价格

5.K公司目前出现的问题,其可能性最大原因是:

()

A.公司前期经营的成功,引来了众多的竞争对手

B.公司多样化经营失策,导致元气大伤,从此一项不振

C.黄先生掌握了公司的大多数股份,影响了合伙者的积极性

D.没有处理好内部管理及合伙者之!

司的合作关系,致使人心涣散

6.K公司的创业经历说明了:

()

A.准确识别创业机会,挑选好的商品是创业成功的最根本的保证

B.创业容易守业难,抓住机会与练好内功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

C.在中国,市场充满着机会,要赚钱并不困难

D.是否碰上好运气,是企业创业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案例3日、美钢铁业的竞争

日本钢铁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80年代,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钢产量由1950年的500万吨,增至1980年的15000万吨。

长期以来,美国的钢铁厂家一直以其高劳动生产率闻名于世,随着日本钢铁产业的崛起,美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不过直到60年代中期,美国仍领先于日本。

当时,美国钢铁企业每万人小时平均产钢7吨,而日本只有5吨,但是此后10年日本钢铁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每万人小时产钢9吨,而美国只有8吨。

钢铁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率,日本比美国高出2.5倍,但是每吨钢成本的工资含量日本为45美元,低于美国的47美元。

美国的钢铁厂家从60年代初期就受到日本方面越来越大的威胁。

日本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本国钢铁厂家的竞争能力胜过美国,日产钢铁源源不断地出口到美国,对美国钢铁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美国钢铁企业的压力下美国政府不得不出面控制对日本钢铁的进口。

日本钢铁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何处?

有人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是低工资优势。

日本钢铁企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70年代初一直拥有相对于美国的低工资优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间,日元暴跌,日本职工工资平均为美国的四分之一。

日本钢铁企业充分认识到并利用这一优势,注意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了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二、二是在全球范围选择进口廉价原材料。

日本虽是资源贫乏的国家,但在70年代初,能源危机之前,原材料价格便宜,日本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选择进口优质而价廉的矿石、煤炭、石油等原材料,并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海底仓库。

以上两个原因是否充分解释了日本钢铁企业的崛起了呢?

7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原有的一些优势实际已经丢失或减弱。

从1957年到1975年,日本钢铁企业单位劳动时间的工资费用提高了8倍,而同时期美国仅提高了2倍,战后以廉价劳动力为武器而取得竞争优势的日本钢铁企业,原来的“武器”越来越不顶用了。

为了维持日本钢铁企业的成长,只要有可以降低成本的机会,日本企业从来不放过。

举例来说,50年代末,美国和日本均相继建成了一批容积为2000立方米的高炉。

10年以后,日本相继建成了一大批容积超过5000立方米的超大型高炉,而美国新建的高炉没有一座超过4000立方米,且数量也不多。

1982年,日本的高炉600超过2000立方米,而美国超过2000立方米的高炉不足10%。

从1951年到1970年20年间,日本钢铁界建成了12个从炼铁到炼钢流水作业的钢铁厂,所建成的钢厂在当时均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

美国在1951年后仅建成了两个从炼铁到炼钢流水作业的钢铁厂,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也小。

美国新建的两家连续作业钢铁厂所生产的粗钢,仅占美国全年粗钢总产量的5%。

而日本新建的12家连续作业钢铁厂所生产的粗钢,占日本全年粗钢总产量的75%以上。

日本钢铁企业降低成本的再一个途径是尽可能地采用先进技术。

如在生产工艺技术方面采用了纯氧顶吹技术、连续浇铸技术,在管理方面则广泛地应用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这两方面的技术都带来了大量的成本节约。

合理的生产布局是日本钢铁企业获得低成本优势的又一源泉。

日本考虑到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的特点,厂址选择倾向于靠近海港,不少工厂都建在海港内,以降低运输成本。

例如,日本钢管公司建设的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厂——扇岛钢铁厂,即是建在人工造的小岛上。

该小岛系从1971年开始填海而成。

石油危机之前,日本炼钢投人的主要能源是石油。

石油价格成倍上涨后,日本钢铁企业立即着手改变能源技术结构,用煤炭代替石油并与采用新技术实现企业的技术改造相结合,从1974年到1980年,日本国内所有钢铁企业,全部实现用煤炭代替石油。

日本企业为此花费了大量投资,但同时却建成了占全国生产能力80%的节能型连续浇铸系统。

日本的炼钢能耗比欧美国家都低。

日本的钢铁企业在顺应环境的变化和不断提高企业和竞争能力方面,不愧作为日本和世界企业的典范。

但是,由于全球性钢铁需求的下降,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加上兴起的发展中国家也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日本的钢铁企业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为对此作出反应,日本的川崎制铁公司、于1986年6月设立了“川崎技术研究”部门,从事新事业开发。

该部门的方针为“制敌抢先”,只要能抢在其他企业之前上市的商品,都可能成为开发对象。

川崎公司时常利用进习、研修方式改变干部的观点,强化其应变能力,如1984年的研修论题就是:

“世界钢铁业的兴衰与公司的应对之策”。

根据上述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1950年到1980年30年间,日本的钢产量:

A.提高了30倍        B.增长了29倍

C.翻了30番         D.以每年1倍的速度在增长

2、日本在50年代至70年代建成的12个钢铁厂的生产能力普遍比美国新建的钢铁厂大,说明日本钢铁业在追求:

A.降低钢铁生产的机会成本

B.降低钢铁生产的运输成本

C.钢铁生产的规模经济

D.钢铁生产的技术进步

3、以下哪种资源条件对日本钢铁业的发展约束最大:

A.自然资源B.劳动力资源

C.资本资源D.企业家才能

4、钢铁行业属于何种类型产业:

A.劳动密集型B.资本密集型

C.知识密集型D.高新技术型

5、80年代初以前,日本钢铁业的竞争战略属于:

A.低价格战略B.差异化战略

C.海外市场集中化战略D.新事业开发战略

6、全球性钢铁需求开始下降,说明世界钢铁业处于寿命周

期的哪一阶段:

A.成长期    B.成熟期   C.衰退期   D.投入期

案例4分而不乱的摩托罗拉公司

摩托罗拉公司是一个由两个产品体系所构成企业集团,一个是通讯器材,一个是半导体产品,集团底下又分成很多部门。

这样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组织,从高层主管到生产线,权力全部分散,公司整体只有一个不足30人组成的公司总部统帅。

出乎意料的是公司运转井然有序,效率非常之高,公司发展迅速惊人。

而摩托罗拉公司达到如此境界,是付出半个多世纪苦心经营的结果。

实际上摩托罗拉公司自诞生之日便打下了家族影响力的痕迹,它是由公司现任董事长劳勃·盖尔文的父亲在1928年创立的。

劳勃·盖尔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个人主义者,他创立摩托罗拉公司时,资本很少,一共只有565美元,一直到1930年,摩托罗拉公司才成功地制造了汽车收音机,到1967年摩托罗拉的营业额也仅为4.5亿美元。

劳勃·盖尔文于1964年担任公司的董事长之后,事实上公司权力集中在他一个人的手上。

1968年,该公司的半导体产品集团主管李斯特·何根跳槽到加州一家对立公司而出任总裁。

当时,李斯特·何根带走了8名重要职员。

大约一个月以后,前前后后一共走了20个人。

两年之后,摩托罗拉公司竟然有80名员工跑去投效何根,主要原因是公司权力过于集中,自主权大小,因而缺少对员工的有效激励。

尽管盖尔文矢口否认这是一次惨痛的教训!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何根的叛变已经严重地伤害到整个公司。

他补充说:

“一旦一一个机构受到打击而元气大伤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人觉得自己也不得不理另谋出路。

”这次背叛事件发生后,他意识到经营管理方针上必须要做一些改变,也就是把权力及责任分散。

1970年盖尔文让位于威廉·卫斯兹,但他仍留在董事会。

威廉·卫斯兹接任了公司董事长兼营业部经理,并进行大幅度管理改革。

他说:

“通常,我们都只保持一些公司的大目标及原则,至于一般权力与责任我们都尽量把他们分散到各个阶层。

”他还说:

“当然,我也承认,就象溜狗一样由于我们用来管束各部门经理的皮带放得太长,所有我们的脚也经常给石头碰伤。

”从此,摩托罗拉公司致力于把权力分散到各盈利单位。

现在公司内的各单位对资源分派及预算编列方面都已经有相当可观的财务控制权,同时,他们也有权力决定加入或退出那些营业项目。

根据史蒂芬·李威这位专门负责公司企划、行销、设计及维持公司与政府公共关系和广告事务的高级职员说,摩托罗拉公司似乎已有一种趋势,要把公司内的各个部门当作个别事业来处理。

他说:

“一直到最近,说老实话,我们都没有一个明显而确定的整体政策,你绝对看不到任何有关这方面的记载,而且,他也绝对不可能从不同的人的描述中去猜测它究竟是些什么东西。

”。

摩托罗拉公司之所以有逐渐把权力分散的趋势,一个主要原因是公司有不少服务多年的老经理,同时由于它仍然保留家族经营形态,受家族的影响很深,因此,公司里面有不少家长主宰式的暗流存在。

公司愈大,员工愈渴望变成股东。

在比较大一点的公司,每一个人显然都希望能感觉到自己就是老板。

基本上,公司现在所做的,正是要把整个公司分成很多智囊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大部分的人都分享到当年盖尔文家族各分子所拥有的权力与责任。

统帅公司整体发展方向的上层组织采明三头马车制,由威廉、劳勃和米歇尔组成一个非正式的董事会核心。

米歇尔也是摩托罗拉公司的元老,他们三大巨头加起来,在该公司整整做了89年之久。

公司内所有的部门主管如果有事情,可以直接向他们三大巨头组成的三头马车报告。

不过,大概一年以

前,他们之间第一次有了改变,每一个巨头开始专门负责四到五种贸务,在这些事务方面,他将拥有较大的决定权。

不过,尽管每一巨头都有自己的专责,但对于公司的所有决策他们每一个人仍然有全部的决定权力及责任。

卫斯兹说:

“通常,我不会越权去管波比及约翰在他们的专责方面的什么事,但如果碰到情况十分紧迫时,我也常毫不犹豫的越组代店。

我义不容辞地处理这件事情,是因为我知道他们一定会同意我的办法。

事实上,只有在他们三大巨头对同一问题意见相左的时候,才会产生“谁来决定”的问题,不过这种决定只限于几种情形。

这几种情形通常都是关系到全体利益的敏感问题,像管理发展、人事管理、组织规划、年度预算的拟定以及对员工及工作成效的考核等等。

董事会每个星期一主持一次例会,先花两个小时与公司的高级职员接触,然后再花两个小时来单独讨论问题。

除此之外,每隔4周一次的工作会议上,他们也花几个小时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