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题主要考查对我国地貌分布的熟悉程度。
图中所示地形是风积地貌——沙丘的形态。
该地形主要集中在气候干燥、风力较大的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湿润,西北广大地区因为远离海洋,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植被稀疏,沙漠、戈壁广布,所以多为图中所示的风积地貌分布。
答案:
10.B 11.C 12.C
13.阅读分析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上图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A.风力作用为主
B.流水作用为主
C.年降水量多且多暴雨
D.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
(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了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既是当前热点问题,也体现了中学教育加强环境教育的方向。
第
(1)题,图中提示了干旱、湿润地区分别起主导作用的外力。
湿润地区河流发育,多流水的侵蚀作用;干旱地区,水分缺乏,温差大,风力作用强烈。
湿润地区降水多,我国的降水受冷锋活动影响较大,多暴雨,其冲刷力强,对地表的破坏力大;干旱地区,受海洋影响小,大陆性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且变化明显,极不稳定。
第
(2)题,由于人口的压力,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工矿城镇建设等对植被的破坏,地表缺乏保护而使土地退化;同时,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过度开采地下水等会导致土壤沙化、板结、盐碱化等土地退化现象。
答案:
(1)由左到右、由上到下依次为:
A B D C
(2)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的破坏等导致土地退化。
14.读“我国内蒙古商都县西井子土地荒漠化状况图”和“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以风力作用为例)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内蒙古商都县西井子土地荒漠化状况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以风力作用为例)
(1)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___________和潜在的___________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它不是简单的___________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___________,并最终连在一起,形成类似荒漠的自然景观。
(2)从图中可以看出,内蒙古商都县西井子土地荒漠化面积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
(3)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气候因素特别是___________,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
但“我国内蒙古商都县西井子土地荒漠化状况图”说明___________因素对荒漠化的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
结合“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以风力作用为例)图”可以看出,___________在荒漠化的进程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在“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以风力作用为例)图”中A是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C是___________。
思路解析:
造成荒漠化的因素中,气候变异等自然条件对荒漠化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发展,并且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的作用。
气候中的降水因素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如果多年持续干旱,导致地表植被受损,就会加剧荒漠化进程。
第(4)题通过读图回忆教材内容可答出。
答案:
(1)经济活动 自然因素 荒漠扩张 退化
(2)变大再变小
(3)降水量 气候 人类活动
(4)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樵采 过度农垦
我综合我发展
15.2001年3月,我国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和科学考察表明( )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
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D.荒漠化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思路解析:
荒漠化问题在历史上就时有发生,在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们利用昆仑山、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些地方成为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
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楼兰古国就是一例。
这也说明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
答案:
C
16.限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稀缺性资源是( )
A.水资源
B.石油资源
C.天然气资源
D.太阳辐射能
思路解析:
西北地区光热资源丰富,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答案:
A
17.下列荒漠中,比较容易治理和利用的是( )
A.自然原因形成的荒漠
B.塔克拉玛干沙漠
C.原生沙质荒漠和砾漠
D.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的荒漠
思路解析:
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荒漠,水源比较贫乏或很难利用,治理难度大,A、B、C项错;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的次生荒漠,治理难度小,D项对。
答案:
D
18.关于荒漠化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都是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B.我国“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的实施,可以彻底解决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
C.由于沙障固沙成本高、费工大,而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又不高,所以不适合采用这种措施
D.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沙拐枣、马尾松等都是优良固沙植物
思路解析:
“三北”防护林是有效措施之一,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沙障固沙是很有效的方法,带来的环境价值远高于经济价值;马尾松不是固沙植物,选A项。
答案:
A
19.下列地区中,依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灌溉,发展成我国著名灌溉农业区的是( )
A.河套平原
B.宁夏平原
C.河西走廊
D.成都平原
思路解析:
河套平原、宁夏平原主要靠黄河水灌溉;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成都平原降水丰富,利用都江堰工程引岷江水灌溉,形成商品粮基地。
答案:
C
20.防治荒漠化,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土地荒漠化,既有工业化进程的原因,更有贫困导致的破坏。
因此( )
①任何有效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预防为中心 ②任何有效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中心 ③因地制宜防治荒漠化,不仅要因自然地理的“地”,还要因当地社会经济现状的“地” ④只有先富起来,才能再去治理荒漠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思路解析:
人口过多往往导致人们生活贫困,增大对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采取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毁林及落后的灌溉方式等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往往造成荒漠化,因此防治荒漠化应以消除贫困为中心,帮助当地人们选择发展替代产业项目,停止采用现行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方式。
有效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边发展经济边治理荒漠化。
答案:
C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省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据测算,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里。
这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被科学家誉为“生态处女地”。
近年来,三江源地区过度放牧、淘金、采药、偷猎野生动物等现象屡禁不止。
据此完成21~22题。
21.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遭破坏,产生后果的正确叙述是( )
A.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径流增加,而地下水相应地减少
B.地表蒸发更加旺盛,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源头会干涸,长度也会缩短
C.由于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稀少,破坏后较容易再生并恢复原貌
D.植被退化、减少,既会造成荒漠扩大,又会导致水土流失
思路解析:
森林、湿地具有蓄水功能,对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如果作为江河的发源地,对江河的水量有重要影响。
答案:
B
22.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
A.必须停止经济建设,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
B.只有加快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当地居民转产、迁移、脱贫,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C.正在建设的青藏铁路不应在此穿过,否则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将落空
D.要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恢复天然林,此地不能实施把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战略
思路解析:
保护生态环境宜疏不宜堵,既要促进经济发展,保护人民利益,又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因此要综合考虑。
答案:
B
据报道,我国江西中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沙漠”。
据此完成23~24题。
23.“红色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理想的事物,存在于我们生活本身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
24.“红色沙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思路解析:
第23题,江西省属于我国的湿润地区,外力以水蚀作用为主。
第24题,江西中南部山区的水土流失,只能是滥伐森林造成的。
答案:
23.C 24.A
25.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来导致A周边地区沙尘暴常有发生的气候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A周边地区沙尘暴现象的出现应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4)B地区酸雨现象严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理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部分河流水质严重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
依据新课标,举例说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教材仅以西北荒漠化为例,实际上应该多了解几种生态环境。
从图中可看出,A地区为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加上人为的不合理开垦及过度放牧,土地沙化现象严重;在风力的作用下易产生沙尘暴现象。
B地区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工业排放的废气中含大量二氧化硫。
从图中看出,长江、黄河、珠江部分河段水质较差,其原因是流域内工农业发达,废水排放量大。
答案:
(1)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垦殖,过度樵采,使植被破坏严重
(2)降水少,春季风力强
(3)退耕还牧,植树种草。
(4)该区有色金属冶炼发达,排出的废气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易形成酸雨 减少SO2的排放,回收利用,制成硫酸
(5)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河流
26.读“西北地区主要沙漠和沙地的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西北地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加上______________,特别是______________隆起对水汽的阻隔。
由于______________条件的影响,本区植被、草场载畜量和土地生产力都由东向西发生变化。
(2)图中字母代表的沙漠或沙地名称:
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
(3)在以上字母代表的沙漠中较难治理的是(填字母)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E处沙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D处沙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沙地D、E容易治理和利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是防治荒漠化的核心。
它包括的内容主要是预防具有______________,扭转______________,恢复______________。
(5)防治荒漠化,应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在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应调整______________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在干旱地带的沙漠边缘绿洲,应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合理分配内陆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发展______________农业。
(6)恢复______________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西北各族人民有丰富的治沙经验,如宁夏中卫县沙坡头的______________等技术措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思路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荒漠化的具体分布情况以及防治措施,重点是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及防治问题,这项内容是本节的基础知识,只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加以深化和外延。
答案:
(1)远离海洋 高大山地阻挡 青藏高原 水分
(2)塔克拉玛干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呼伦贝尔沙地 科尔沁沙地
(3)A、B、C 水资源缺乏,几乎寸草不生,很难利用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过牧,乱挖乱垦 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
(4)人与自然的协调 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5)土地利用 节水
(6)自然植被 草方格沙障
27.(2010全国文综,36)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
图1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2、图3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
分析图1、图2、图3,完成下列问题。
图1
图2
图3
(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______________盆地、______________盆地。
(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______________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_______________高原和_________________平原。
(3)说明图1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4)指出图2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5)在图3显示的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______________的规律。
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______________次。
思路解析:
沙尘暴形成时间:
大多在冷空气过境影响时出现,北方都是在春季容易出现。
沙尘暴形成条件:
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
气温高、降水少、大风多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沙尘暴的形成及其大小,直接取决于风力、气温、降水及与其相关的土壤表层状况。
气温高、降雨少、大风多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也是重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春天气温常常偏高,使土壤解冻的时间比往年提前,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发。
而北方地区冬春降水稀少,地表土壤干燥、疏松,植被还未形成,难以抑制沙尘天气的产生。
与此同时,全球性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等气候异常,造成冷空气活动异常频繁,多大风天气,为沙尘天气的形成提供了动力。
生态环境是形成沙尘暴的重要原因——我国西北和华北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为破坏活动造成土地沙化不断扩展,为沙尘天气提供了重要土沙物质。
此外,在北方城市建设中在建工地很多,由于缺乏工地表土保护设施,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极易扬尘,也是加剧沙尘天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5)题,图中变化曲线的波动起伏,说明沙尘暴的变化是有一定周期性的,值得人们去研究;明朝灭亡的时间是1644年。
答案:
(1)塔里木 柴达木
(2)准噶尔 黄土 华北
(3)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广布,植被稀疏。
(4)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
(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大。
(5)(一定的)周期性(起伏、节律、振荡、波动等)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