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备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74913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7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备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高考文言文备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高考文言文备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高考文言文备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高考文言文备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备考.docx

《高考文言文备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备考.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备考.docx

高考文言文备考

2013高考文言文备考

文言文阅读分点专项训练

编写者:

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  朱凤芳

 

试题库使用索引

内容

测量目标

题号

 

文言文阅读

 

史传类

(文言文一)

识记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T(八)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

T

(一)1、T

(二)3、T

(二)1、T(四)1、T(四)2、T(六)1、T(六)2、T(八)2、T(八)3、T(十)1、T(十)2、T(十)3、T(十二)1、T(十二)3、T十(八)1、T(十九)2

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特点。

T

(二)2、T(六)3、T(十二)2、T(十四)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

T

(一)2、T

(二)4、T(四)3、T(六)4、T(八)4、T(十)4、T(十二)4、T(十四)4、T(十八)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T

(一)4、T(四)4、T(四)5、T(六)5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T

(一)3

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

T(十八)5

根据作品内容,通过推断和想象,作适当拓展。

T(十四)5

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T(四)6、T(八)5、T(十四)6

归纳作品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T

(一)5、T

(二)5、T(十)5、T(十二)5

抒情、议论、说明类(文言文二)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

T(三)1、T(十一)1、T(十三)2、T(十五)2、T(十七)1、T(十九)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

T(七)3、T(十一)2、T(十三)3、T(十五)4、T(二十)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T(七)2、T(七)1、T(十一)3、T(十六)3、T(十七)4、T(十九)4、T(二十)4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T(九)1

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T(五)1、T(二十)1

识记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T(三)4、T(十三)1、T(十五)1、T(十六)1、T(十七)2、T(十九)1

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T(三)2、T(三)3、T(五)2、T(九)2、T(九)3、T(十三)4、T(十七)3、T(十九)3

归纳作品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T(五)4、T(十五)5、T(十六)3

根据作品内容,通过推断和想象,作适当拓展。

T(三)5、T(十一)4、T(十六)4、T(二十)5

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T(五)5、T(七)4、T(九)4、T(十三)5、T(十九)5

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

T(九)5、T(十六)2、T(十七)5、T(二十)2

 

使用建议

以下试题大致分为三类:

①重点在于对课内古文进行复习的选段。

教师可以以此为例,自我设计考题,检验学生对课内古文的掌握程度,督促学生温故而知新。

②重点在于对文本进行理解的选段。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各种文体的训练,巩固对于常用实词虚词、句式特点等知识的把握,从而更好理解文章内容。

③重点在于评价鉴赏的文言文语段。

希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掌握解答这类题的规律,在规律的基础上促进提高。

高考复习提倡复习面广,要求做到能举一而反三,减少文言知识的盲区,只有这样,方能百战而不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2分)

答王阮亭

尤侗

①来书谓仆《清平调》①一剧,为吾辈伸眉吐气,第不图肥婢竟远胜冬烘试官,摩诘出公主之门,太白以贵妃上第,乃知世间冬烘试官愧巾帼多矣,读竟太息,又复起舞。

②仆谓天下试官皆妇人耳,若闺阁怜才反过试官十倍。

太白赋《清平调》、《上清调》,贵妃以玻璃七宣杯酌西凉葡萄酒笑饮,敛绣巾再拜,不正天子门生真为贵妃弟子矣!

③假使太白当年果中状元,不过盲宰相作试官耳,不幸出林甫、国忠②之门,耻孰甚焉?

何如玉环一顾笑于朱衣万点乎?

然仆甫脱稿,即有罪我为骂状元者,昔王渼陂作《杜甫游春》剧,人谓其骂宰相,今仆亦遭此语,何李白、杜甫之不幸,而林甫、力士接踵于世也。

此又仆之助公太息者也。

【注释】①《清平调》:

尤侗所撰杂剧,戏说唐代诗人李白等三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故事。

剧中,唐玄宗让“知音懂律”的杨贵妃任主考,杨贵妃选李白所作《清平调》一曲为压卷,取为状元。

②林甫、国忠:

指唐玄宗时的奸臣李林甫、杨国忠。

 

1.解释加点词语(2分)

(1)第不图肥婢竟远胜冬烘试官    

(2)林甫、力士接踵于世      

2.下列选项最符合“乃知世间冬烘试官愧巾帼多矣”原意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愧对许多女性。

B.因此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因为女性而惭愧。

C.才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在女性面前应该感到惭愧。

D.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竟然知道女性会因此而惭愧的。

3.第②段列举李白和杨贵妃的例子,是为了证明                   的观点。

(2分)

4.作者认为假使李白当年果真中了状元,也是件可耻的事,因为                                                                                

                                。

(2分)

5.谈谈你对第③段“此又仆之助公太息”的理解。

(3分)

1.

(1)料想;   

(2)一个接一个(2分)  

2.C(3分)   

3.如果女子爱才,超过那些无能的试官不知道多少倍。

(2分)  

4.即便是被那些昏聩之人点中状元,自己的价值也不能真正被认可。

或:

如果不是知音,即便是被点中状元也感到羞耻。

或:

出自像李林甫杨国忠之类的奸臣门下,作者感到耻辱。

)(2分) 

 5.“太息”是作者对王阮亭的叹息深有同感:

试官昏聩、奸臣当道,真正的人才得不到选拔和赏识。

(3分)

【附】译文

(你)来信说我写的《清平调》杂剧,替我们这些读书人扬眉吐气,只是没料想到那个胖胖的女子竟然大大胜过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王维因为玉真公主而中状元,李白因杨贵妃而登科,才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在女性面前应该感到非常惭愧,读完此剧发出感叹,(继而又)手舞足蹈。

我说天底下的试官都是妇人罢了,(其实)女子如果真的爱惜人才反而超过那些试官许许多多。

(我在剧中说)李白作《清平调》、《上情调》时,杨贵妃便用玻璃杯斟上西凉葡萄酒笑着劝饮,同时整顿衣裳起身再拜,(这)不正是说明天子门生其实是贵妃的弟子吗!

假如李白当年真的中了状元,(其实)也不过是瞎了眼的宰相作试官(胡乱点中的)罢了,更不幸的是出自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奸臣的门下,还有比这个更羞耻的吗?

哪比得上杨玉环在众人之中(对他)回头一笑呢?

但是我刚刚写成这个剧本,就有人指责我,说我是骂状元的人,当初王九思(渼陂)写了《杜甫游春》这出戏,有人说他是在骂宰相,如今我也遭到了这样的指责,为什么李白杜甫这类人如此不幸,而李林甫、高力士之类的人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世上呢?

这正是我要和你一起叹息的啊。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

①干,字雄飞,桐庐人。

幼有清才,散拙无营务。

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每风清月明,携稚子邻叟,轻棹往返,甚惬素心。

家贫,蓄古琴①,行吟醉卧以自娱。

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遂相师友,因授格律。

王大夫廉问浙东,礼邀干至,王公嘉其操,将荐于朝,托吴融草表,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

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

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

“弟子已折桂②,先生犹灌园。

”咸通末卒。

门人相与论德谋迹。

谥曰玄英先生。

②古黔娄先生死③,曾参与门人来吊,问曰:

“先生终,何以谥?

”妻曰:

“以‘康’。

”参曰:

“先生存时,食不充遝,衣不盖形,死则手足不敛,傍无酒肉。

生不美,死不荣,何乐而谥为康哉。

”妻曰:

“昔先生国君用为相,辞不受,是有余贵也。

君馈栗三十钟④,辞不纳,是有余富也。

先生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遑遑于富贵,求仁得仁,求义得义,谥之以康,不亦宜乎。

”方干,韦布之士⑤,生称高尚,死谥玄英,其梗概大节,庶几乎黔娄者耶!

(辛文房《唐才子传·方干》有删改)

注:

①蓄:

保存。

②比喻科举及第。

③黔娄:

春秋时齐国的贤士。

④钟:

中国古代计量单位。

⑤指平民。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辄造主人(       )       ⑵王公嘉其操(       ) 

2.下列加点词与“遂相师友”中的“师友”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吾得兄事之        

B.履至尊而制六合

C.天下云集响应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E.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一见干器之        B.行吟醉卧以自娱

  句读之不知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何乐而谥为康哉    D.昔先生国君用为相

  骊山北构而西折       慎勿为妇死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

⑵昔先生国君用为相,辞不受,是有余贵也。

5.第②段,作者写黔娄的目的是               (2分)

6.阅读全文,概述方干的性格特点。

(2分)

1、

(1)拜访、造访 

(2)行为,品行(节操、操守、操行)(2分)

2、BD  (4分)

3、B    (2分)

4、

(1)(方干)家里贫穷,保存有古琴,常边行走边吟唱、醉酒而卧,自以为乐。

(补主语、行吟、自娱)(3分)

(2)当年先生被国君任用为相,他婉辞(推辞、拒绝)而不接受,这算是富贵有余吧。

(3分)

5、把方干和黔娄进行类比,间接赞美方干的美好品德。

(2分)

6、散漫粗疏、对功名无所追求,心地纯洁,性格洒脱、安贫乐道、淡泊名利。

(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3分)

钱伯庸文序

①今之作文者,如人相见,作揖曲躬之际,阔别致谢,寒温都尽。

及其执茶对座,别无可说,不过再理前词,往往重复。

又如俗人唱曲,以一句为数句,以一字为数字,不死不活,希图延场;及其当唱之处,则又草草读过而已。

噫!

此所谓“时套”也。

今之作揖不如是,则人必怪之;唱曲不如是,则无人击节赏音。

作文之趋于时尚,亦如是矣。

其病在于无师友传授,而少浸润之于义理,徒逞其私臆,求作新奇,不知反落套矣。

②钱生伯庸,其家师于岳水部之初。

其至金陵,以之初书谒见于予。

予观其人,不为时俗所染,岂非欲随地求师而汲汲于义理者①?

予愧浅率,不足以答伯庸。

伯庸归,试以其文质之尔师之初②。

之初之作人,无时套者也,其论文亦如之。

①汲汲:

急于得到的意思。

义理:

文章的思想内容。

②尔:

其。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其家师于岳水部之初(      )    ⑵以之初书谒见于予(       )

2.文中认为,造成作文弊病的原因是                。

(不要用原文)(3分)

3.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所说的“时套”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分)

4.下列各项中的“序”,与《钱伯庸文序》的“序”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伶官传序》                 B.《新序》

C.《白莽作<孩儿塔>序》         D.《<激流>总序》

5.试比较本文中“钱生伯庸”与《师说》中“李氏子蟠”两人在求学背景与学习表现上的异同。

(4分)

1、

(1)拜师学习

(2)书信 (2分)

2、没有师友的相互传授,文章写作不讲究内容章法,只是为了表达自己个人的想法,追求形式的新奇。

(3分)

3、虚张声势,无话找话;前后重复,别无新词;不能突出重点。

(2分)

4、B  (2分)

5、钱伯庸和李蟠两人求学的背景都是人们不愿拜师学习;(耻学于师,无师友传授,)表现不同的是,李蟠六艺经传广泛地学习,而钱伯庸学习文章的写作讲究内容思想。

(都不为世俗所染,向老师学习)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

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

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

尝倩①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

内《秋林读书》一幅云:

“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

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

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②。

”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说于州官。

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

“古人岂欺我哉!

”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

侧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

或笑之,则欻④隐。

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阿文勤公尝教昀曰:

“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

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故曰: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⑤。

’又曰:

‘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⑥。

’”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倩:

请。

②井田谱:

据说西周时曾实行过井田制。

后世有些士大夫为了解决现实土地问题,企图恢复井田制,画出图谱,这是复古的愚蠢行为。

③洫:

田间的水道。

④欻(xū):

忽然。

⑤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语出《周易》。

意思是,具有最高的智慧而能洞察事物,这样的修养和才能只能存在于某些人的身上。

⑥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语出《孟子》。

意思是说,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巧高超,那是需要自己寻求的。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盖规之也(      )      (3)会有土寇(     )

(2)自谓可将十万(     )    (4)沟洫甫成(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理解正确的—项是(   )(2分)

(1)块然无与伍    

(2)次日伺之,复然

(3)几为所擒      (4)人几为鱼

A.

(1)

(2)相同,(3)(4)相同  B.

(1)

(2)不同,(3)(4)不同

C.

(1)

(2)不同,(3)(4)相同  D.

(1)

(2)相同,(3)(4)不同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2)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

4.从厚斋公的《秋林读书》题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刘羽冲的性格特征是               。

(用文中词句回答)(1分)

5.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刘羽冲治兵和治水最终均告失败的原因:

          。

(1分)

6.“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在如何对待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问题上,这句话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请谈谈你的认识。

(3分)

                                                                        

1.

(1)大约,大概;

(2)率领,带领;(3)恰逢,适逢,正好,正赶上;(4)才,刚刚 (2分)

2.B(

(1)形容此词尾,……的样子;

(2)代词,这样;(3)“为所”表示被动;(4)动词,成为   (4分)

3.

(1)拘泥于古籍的人愚蠢,怎么竟然会愚蠢到这个地步呢!

 (3分)

(2)下棋的国手不会废弃古代流传下来的棋谱,但是也不会偏执于旧谱。

(3分)

4.性孤僻,好讲古制(答“迂阔不可行”不得分)(1分)

5.纸上谈兵(或“食古不化”、“墨守成规”)  (1分)

6.对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应该辩证地看待。

不应将它看得毫无用处,也不能为它束缚。

正确的态度是:

既要继承它,又要发展它。

(意近即可)(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2分)

叙陈正甫《会心集》①

袁宏道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

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②之烧香煮茶者。

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

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

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

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③最上乘也。

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

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

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

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

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

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注]①陈正甫:

时任徽州知府,善谈性理之学。

《会心集》,选编一些古人言行录或诗文的集子。

叙,通“序”,为……作序。

②苏州:

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史称“韦苏州”。

③正等正觉:

正等,即上等。

正觉,佛教以洞明真谛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

 

1.第一段中的“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

(2分)

2.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世俗之人是无法得到、领会意趣的。

B.书画古董、装神弄鬼都只不过是意趣的表象。

C.作者认为一个人越有知识就越没有意趣。

D.首段的“会心”既是得到“意趣”的关键,又照应了结尾的《会心集》。

3.“童子”、“山林之人”、“愚不肖者”皆能得趣,他们的共同点是              。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用原文回答)(2分)

5.作者在第二段中说年长、官高、品大是得到意趣的障碍,可是在文末却又提到品高、官高、年壮的陈正甫是深于趣的人,你认为这矛盾吗?

请说说理由。

(4分)

1.形象生动地表明了意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

只能用心领悟,而无法诉诸语言)的特点。

(2分)

2.D(A“难得”而并非不能得;“玄虚”指玄妙虚无的道理;C“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不是知识越多越不能理解意趣,而是个人的自然天性被知识束缚才不能领会意趣)(2分)

3.都是得自自然的不刻意追求的(意近即可)(2分)

4.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

(2分)

5.不矛盾。

“年”、“官”、“品”虽然有碍于“意趣”的获得,但只要能够“会心”,能够摆脱这些束缚,回归自然,依然是可以得到“意趣”的;也表明了作者对于朋友及其作品的赞扬。

(4分)

 

【附】参考译文

世俗之人难以拥有的只有意趣。

意趣像山上的风光,水中的味道,花上的光彩,女子身上的美态,即使是善于言辞的人也不能说清楚,只有能够在心里领悟的人懂得。

现今之人追慕意趣的美名,追求近似于意趣的事物,于是有了辨别谈论书法绘画,广泛收集、鉴赏古董,以为这是清雅的意趣;在玄妙虚无的道理中寄托思想,脱离尘世纷扰,以为这是高远的意趣;更差一等的则有模仿韦苏州一样烧香煮茶的人。

(他们追求的)这些都是意趣的皮毛,与意趣的精髓有什么关系呢?

一从自然中获得的意趣是深沉的,从学问中获得的意趣是浅近的。

当一个人还是小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意趣,然而对其而言,没有一处不是有意趣的。

他们脸上没有凝重的神情,眼睛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嘴里念念叨叨,总是想说话,脚跳来跳去,不肯安定下来;人生中极致的快乐,真是没有能超过这个时候的。

孟子所说的不失去赤子的心思,老子所说的能像无欲的婴儿,大概就是指这样的时候吧,这是意趣的最高境界呀。

隐居山林的人,没有拘束,没有束缚,能够自由自在过日子,因此,虽然不求意趣,但是意趣很接近他们。

那些愚昧不贤的人接近意趣,因为他们的品格不高。

品格卑下,因此所追求的也越下等。

或者是酒肉,或者是歌姬舞女,依循内心而行动,什么也不忌讳畏惧,自认为在世俗中断绝了希望,因此整个世界责难嘲笑他们,也不理会,这又是一种意趣。

等到年纪渐渐增大,官位渐渐高了,品阶渐渐大了,身体就成了桎梏,内心就成了荆棘,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骨节都被自己的所听所见,自己的知识所捆缚,理解道理越深,然而他离开意趣也就越远了。

我的好友陈正甫是一个对意趣有深刻领会的人,因此,他所撰写的《会心集》若干卷,关乎意趣的人和事占了很多。

不符合意趣的,即使像伯夷一样正直,像严光一样高洁,也不去收录。

呀,谁想得到,像您这样的品格,像您这样的高官,像您这样的壮年,能够这样懂得意趣呀!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

将园记

方苞

由正街之西有废墟焉。

先君子尝指以示余曰:

“此吾家故园也。

汝曾大父自桐迁金陵,实始居此,其后定居土街。

宅出质,园无主,长廊曲槛、轩亭花石遂尽于居民之毁窃,而荒秽至此。

”先君子好为山泽之游,既老不能数出,居常郁郁,乃谋复是宅。

宅已六易主,久之议始成,以甲申七月入居。

因步园之旧址,缭以百堵,隔居民之漱浣者,然后出池之淤以实下地,而清流汇焉。

堰之使方,圃其四周。

池东有独树,荫三丈余,甃①其下,可列坐,风謖謖,虽盛夏不留蚊蝇。

先君子日召故人欢饮其间,将俟其成,而名之曰“将②园”,取诗人“将父”、“将母”之义也。

越三岁,而先君子殁,始克于池之东北隅构四室,奉老母居其北,而余读书其南。

又数年,复于池东南隅为堂,敞其中,棂其左右,而翼其西偏以临于池。

庑堂之东,上属于四室,编篱穿径,列植竹树。

每饭后,扶老母循庑至南堂,观仆婢莳花灌畦;或立池上,视月之始生,清光莹然,不知其在城市中也。

南堂成于庚寅之春,其西翼尚未完工。

辛卯十有一日,余以《南山集》牵连被逮。

又二年出狱。

蒙圣恩召入内廷编纂,老母北上依余。

每夏日,辄语内御者曰:

“池中荷新出,柳条密蒙,桐荫如盖矣。

   余出狱之次年,宅仍他属。

又三年,园亦出质。

乃记所由始示兄子道希,使知此大父母精神所凭依,而余之心力尝竭焉,毋淹久于他姓也。

[注释]①甃:

指砖砌的坐台。

②将:

奉养。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始克于池之东北隅构四室   

(2)园亦出质          

2.与例句“而清流汇焉”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犹且从师而问焉            B于是余有叹焉 

C余收尔骨焉               D裘马过世家焉

3.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堰之使方         B圃其四周

C日召故人欢饮其间 D棂其左右

4.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6分)

(1)先君子好为山泽之游,既老不能数出,居常郁郁,乃谋复是宅。

(2)蒙圣恩召入内廷编纂,老母北上依余。

5.找出文中描写“将母”的语句。

(2分)

6.比较本文与《项脊轩志》的异同。

(4分)

(1)能够  

(2)抵押   (2分,各1分)

2.C  (2分)

3.C  (2分)

4.

(1)先父喜欢出外游历山水,等到年纪衰老后不能经常出游,平时在家心

情非常苦闷,于是就打算重新恢复这座宅子。

(关键字词:

既、数、居、郁郁)(4分)

(2)我蒙受皇上的恩德被召入宫中担任编纂典籍的工作,我的老母亲也北上京城投靠我。

(要点:

主语承前省略“我”、被动句)(2分)

5.(2分)每饭后,扶老母循庑至南堂,观仆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