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生态学作业题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71390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4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生态学作业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园林生态学作业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园林生态学作业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园林生态学作业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园林生态学作业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林生态学作业题答案.docx

《园林生态学作业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生态学作业题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园林生态学作业题答案.docx

园林生态学作业题答案

园林生态学作业题答案

园林生态学作业题答案

作业题一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

时值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种间竞争:

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一直对方的现象。

3、生态幅:

即每一物种对环境引资适应范围的大小,如用广(窄)温性、广(窄)盐性、广(窄)水性等来描述物种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

4、生态位:

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5、种群:

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二、填空

1、种的性状可分两类:

基因型和表现型,前者是种的遗传本质,后者为前者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3、  举例说明什么是高斯假说?

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会产生种间竞争,两个物种越相似,他们的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这种种间竞争情况被称为…..。

4、  举例说明什么是他感作用?

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是生存竞争的一种形式。

 

四、简述题

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a)         综合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生态因子所发生的作用虽然有直接和间接作用、主要和次要作用、重要和不重要作用之分,但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b)         主导因子:

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例如,光和作用时,光强是主导因子,温度和CO2为次要因子;春化作用时,温度为主导因子,湿度和通气条件是次要因子等。

c)         直接和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

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

尤其是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其生病或死亡。

所以从总体上说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是局部是能补偿的。

,在某一由多个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过程中,由于某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以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来说,如果光照不足,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量来补足;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之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作业题二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环境:

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物种:

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生态、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3、他感作用:

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4、伴生种:

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齐。

但不起主要作用。

5、盖度:

指的是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

二、填空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前者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即不同的生物系统,而后者则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的环境系统。

2、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为:

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生态幅是指某一物种对环境引资适应范围的大小,如用广(狭、窄)盐性、-广(狭、窄)温性、广(狭、窄)水性等来描述物种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

4、r-k选择是有机体自然选择的两个基本类型,其中,r-策略者是新生竟的开拓者,其存活要靠机会。

K-策略者是稳定环境的维护者,但是,当生存环境发生灾难时,很难迅速恢复或可能趋向灭绝。

5、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他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力较强的的种类,其中最具有优势的层次成为建群种。

三、问答题

1什么是盐碱土?

简述盐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

盐碱土:

是盐土、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的统称。

盐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

⑵伤害植物组织。

⑶引起细胞中毒。

⑷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

⑸高盐情况下植物气孔不能关闭,容易干旱萎蔫。

2什么是种群的空间格局?

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它们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空间格局。

种群的空间格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①均匀型:

种群内的个体竞争。

②随机型:

种群内的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易形成。

③成群型:

分布不均……..、传播种子的方式….、动物的社会行为…….。

3什么是优势种和建群种?

生态学上优势种在群落中有何影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他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力较强的的种类,其中最具有优势的层次成为建群种。

在生态学上,优势种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性影响,如果把群落中的优势种去除,必然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变化,但若把非优势种去除,只会发生较小的或不显著的变化。

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它包含的三个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包含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

在享有地球资源的权力上,人人平等,当代人和后代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持续性原则:

要求人们根据生态系统持续性的条件和限制因子,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对资源的要求,把资源视为财富,而不是获取财富的手段。

系统性原则:

既要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或局部区域看成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作业题三答案

一、名词

群落:

也称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里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组合结构单元,是自然界生物种集合、生活、发展、演替和提供生物生产力的基本单元。

 

最小因子法则:

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如果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这种营养物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不良影响。

也就是说,“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小因素的营养元素”。

 

城市热岛效应:

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由于城市地区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下垫面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并由此向外围递减。

 

城市生态位:

一种生物在生物群落中的生活地位、活动特性以及它与食物、敌害的关系等的综合境况,是一种生物在其栖息环境中所占据的特定部分或最小的单位。

 

二、填空

1、竞争、捕食、寄生和共生等是种间普遍存在的关系。

 

2、极端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可以分为直接伤害和间接伤害,直接伤害一般表现为冷害、霜害、和冻害;间接伤害一般表现为冻拔,冻裂和生理干旱。

 

三、简答

1、什么是食物链?

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规律是怎样的?

在生态系统中,由食物关系把多种生物连接起来,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又被更高一级生物取食,这样依次延伸,将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我们把生物之间存在的这种链锁式食物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

每一个生物在向下一个生物传递时都会有能量的消耗,大部分能量在传递过程中被消耗掉了,仅有大约10%能够传递下去,这就是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林德曼定律。

所以传递过程中所经历的环节数目(营养级)是有一定限度的,通常为4-5个环节,很少有超过6个环节的。

 

2、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生态因子:

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子:

构成环境组成的下一个层次的基本单元。

如属于气候要素的气温、降水、湿度、风等。

生态因子可以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3、植物的生态型与生活型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生态型:

同种植物的不同种群分布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生态适应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种群之间的变异与分化,形成不同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且通过遗传固定下来,这样在一个种内就分化出不同的种群类型,这些不同的种群类型就称为“生态型”。

生活型:

植物在同一环境条件或相似环境条件下趋同适应的结果,它们可以是同种,也可以是不同种类。

 

4、什么是旱生演替?

简要说明从裸露岩石开始的旱生演替的过程。

在干旱缺水的基质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旱生演替,如在干旱的裸露岩石表面上开始形成生物群落的过程就属于旱生演替。

旱生演替序列(裸露岩石-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

①裸露岩石:

没有植物生长的基质-土壤,而且太阳辐射强烈,温度变化幅度大,非常干燥,绝大多数植物不能在其表面生长。

②地衣植物阶段:

唯一能在裸露岩石上生存的植物是地衣。

最先定居的属于壳状地衣,而后出现叶状地衣,最后出现枝状地衣,并完全取代其他地衣类型。

③苔藓植物阶段:

在发展到地衣群落的后期,地衣将环境改造到一定适宜的程度,便出现了苔藓。

④草本植物阶段:

当土壤发育到一定程度时,草本植物开始进入并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⑤灌木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后期,一些喜光的灌木便会出现,并与草本共存,以后灌木逐渐占据主动并形成灌木群落。

⑥森林阶段:

灌木群落的稳定为乔木种子的萌发创造了条件,并排除了草本植物对乔木幼苗的竞争,最终乔木树种取代灌木,最后形成一个结构复杂,对生存环境非常适应的生物群落并稳定保持下去。

 

5、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种群的指数增长:

如果将短世代生物的一个繁殖单位放入有充足生活必需品的环境中,该生物的数量将随时间的推移以繁殖单位中个体数量的指数倍增加,这种种群的增长方式称为指数增长。

种群的逻辑斯蒂增长:

种群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随着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多,环境阻力渐大。

当种群的个体数目接近环境所能支持的最大值即环境负荷量K时,种群内个体数量将不再继续增加,而是保持在该水平。

这种有限资源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称之为logistic增长曲线。

 

四、综述根据下面提供的生态学家,可任意选择5个,分别说明他们对生态学的贡献?

海克尔;谢尔福德;哈钦森;林德曼;克里门茨;坦斯利;脑基耶尔;马世骏;

海克尔:

德国的生物学家,1866年在《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学”一词,并赋予定义,标志生态学的诞生。

谢尔福德:

美国生态学家,提出耐受性定律,亦称为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他在研究中发现,生物的生存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还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

也就是说,生物对环境的耐受性有上限和下限之分,二者之间的幅度称为耐受性限度。

哈钦森:

应用集合理论提出超体积生态位,把生态位看成是一个生物单位(个体、种群或物种)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

它还把生态位进一步分为基础生态位和现实生态位,认为一个物种的潜在生态位在某一特定时刻很难被完全占有。

这一理论在确定某一生物的生态位以及其它生物的作用都是非常有用的。

林德曼:

美国人,生态学家。

1941年美国耶鲁大学生态学家林德曼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内的食物链动态》的研究报告。

他对50万平方米的湖泊作了野外调查和研究后用确切的数据说明,生物量从绿色植物向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按食物链的顺序在不同营养级上转移时,有稳定的数量级比例关系,通常后一级生物量只等于或者小于前一级生物量的1/10。

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林德曼的理论为生态科学打下了理论基础。

克里门茨:

美国生态学家,提出单元顶级理论。

他认为i,在同一气候内,演替可以从千差万别的环境上开始,演替初期的条件也可各不相同,所经历的过程也可不一样,而演替最终是趋向于改变极端的环境向更适合于植物生长的中生方向发展,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将达到一个在该气候条件下最中生型、相对稳定的群落,即气候顶级群落。

坦斯利:

英国生态学者,1935年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脑基耶尔:

Raurillaer以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高等植物划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五大类,称为Raurillaer生活型系统。

马世骏:

认为生态位应该包括2部分:

生态元的生态位和生态元的非生态位。

生态元的生态位是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指具有一定生态学结构和功能的生物组织层次单元,范围从基因到整个地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和适应的部分。

生态元的非生态位是不能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和适应部分。

 

 

作业题四答案

1、简述生态学建立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1753年,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发表了《植物种质》,是植物分类学成熟的标志;1807年,德国的植物学家洪堡德发表了《植物地理学知识》,是世界植物分布研究的基石;1859年,英国的达尔文发表著名的《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学说,以上这些经典巨著,为生态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866年,德国的生物学家海克尔在《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学”一词,并赋予定义,标志生态学的诞生。

1895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瓦尔明发表的著作-德文版的《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与1898年德国伯恩大学的辛柏尔发表的《以生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全面总结了19世纪末以前植物生态学的研究成就,标志着植物生态学作为一门生物学的独立分支而诞生,同时也标志着生态学作为一门系统的理论而真正出现。

 

2、综合20世纪欧美国家出现的“生态园林”实例,简要说明生态园林的含义是什么?

以城市为中心,遵循生态学原理,采用高度艺术手法,结合建筑、交通工具等人为外在物质,通过增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合理的复合人工植物群落,在城市中以及城市的周围建立一个人与人工构筑物质及自然(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和谐共存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3、举例说明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与不可替代性。

主导作用:

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例如,光和作用时,光强是主导因子,温度和CO2为次要因子;春化作用时,温度为主导因子,湿度和通气条件是次要因子等。

不可替代性: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

尤其是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其生病或死亡。

所以从总体上说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

 

4、简述Raurillaer生活型系统的主要内容。

Raurillaer以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高等植物划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五大类,称为Raurillaer生活型系统。

 

5、简析热岛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在现代化大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发出的热量;另一方面,城市中建筑群密集,沥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可吸收更多的热量),而反射率小,使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太阳能比郊区多,夜晚城市降温缓慢仍比郊区气温高。

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区冬季缩短,霜雪减少,有时甚至发生郊外降雪而城内降雨的情况,影响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

 

6、简析园林植物对增加城市水资源的作用。

园林植物群落可加大城市自然土壤的面积,因此,可以增加对自然降水的保持作用,不致使太多的自然降水直接通过排水系统排走,这样可以增加城市中的水资源总量,既减轻了对外水资源的调用,又能维持好园林植物群落本身对水分的需求,而且能够很好的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合理的选用园林植物,特别是配置成较为完善的植物群落,对城市中的一些水体环境不但可以起到净化作用,而且还可以使城市中的一些原本污浊的水环境更加清澈,能促进整个园林景观的效果。

 

7、什么是根瘤和菌根,简要说明菌根在园林中的应用。

根瘤:

在植物根系上生长的特殊的瘤,因寄生组织中建成共生的固氮细菌而形成。

用来合成自身的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质等)。

菌根:

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

菌根在园林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多数藓类、蕨类、石松、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组织或多或少都与真菌的菌丝体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8、详述种群的内分布型及形成原因。

随机分布:

指组成种群的每个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均等,并且其位置不受其它个体分布影响的种群分布格局。

一般只有在环境资源分布一致,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会产生随机分布的种群。

均匀分布:

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分布等距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均匀间距。

产生均匀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种群内个体竞争引起的。

集群分布:

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常成群、成簇、成块、斑点状密集分布,个群的大小、群间距离、群内个体的密度等都不相同,群内大多呈随机分布,时有均匀分布。

其原因是:

①种子或幼体的扩散:

由于风和水的移动,许多种子或孢子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栖息场所,这便形成下一代个体的群聚;动物对种子的收集和贮藏也能导致植物的群聚生长②繁殖:

如果子代或繁殖体没有中长距离的扩散,下一代可能在其亲本生物体周围形成相当单纯的群聚种群③物理环境的变化:

繁殖体可在大地域上形成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但只有落到合适的基质上才能繁殖定居④种间的相互关系。

 

9、简述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现象)。

竞争排斥原理认为,如果两个种的生态位相似,那么在进化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竞争的结果可以向两个方向发展:

一个是一个种完全排挤掉另一个种;或者是使其中的一个种占有不同的空间,利用不同的资源,在生态习性上产生分隔等,结果两个种之间形成平衡而共存。

 

10、举例说明原生演替发生的过程。

在没有生物体并且从来没被活的生物体以任何方式改变的环境中开始的演替,也就是在原生裸地上进行的演替为原生演替,如火山喷发形成的环境或冰山消融后的冰渍保护层上开始的演替都属于原生演替。

 

11、r-K选择理论在生产中具有什么指导意义?

 dN/dt=rN(1-N/K)

r=(b−d)+(i−e)

N是种群大小。

这个公式说明只有当K=N时才稳定,平衡。

r选择,比如三文鱼就是一个极端例子,K选择,比如大象又是一个极端例子

在生产养殖业,应该就要养r选择的生物,多嘛,赚钱

畜牧业啊,林业啊,就要K选择的,强嘛,不容易因为自然原因蒙受损失

实践中,比如生态学,生态保护领域,r-K也是很重要的额,分别要有不同的保护策略。

还有先占领资源的往往是r,过一段时间r就被K淘汰掉了。

所以这对资源利用很重要。

 

12、简述顶极群落在实践上有何意义?

 

作业题五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食物链中,属于典型捕食食物链的是(A)。

A青草―羊-狼B羊粪-蚯蚓-鸡

C马-蛔虫-原生动物D动物尸体-秃鹰-微生物

2、下列选项中,属于生态系统成熟期特征的是(B)。

A环境变化剧烈B系统趋于稳定

C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大D结构趋于简单

3、下列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结构较简单的是(D)。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草原D苔原

4、温室效应的加强不会导致(C)。

A全球气候变暖B海平面上升

C大气中CO2浓度降低D冰川融化

5、下列物质中,(C)的生物地化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A氮B水C二氧化碳D磷

6、与r对策生物相比,K对策生物一般出生率(),寿命(A)。

A低,长B低,短C高,长D高,短

7、只有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中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种群的内分布型才会出现(A)。

A随机型B均匀型C成群型D聚集型

8、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年龄锥体的形状为(B)。

A上宽下窄B上窄下宽C中间宽上下窄D中间窄上下宽

9、逻辑斯谛方程dN/dt=rN(1-N/K)中的K表示(C)。

A内禀增长率B自然增长率C环境容量D种群数量

10、同种植物的不同群体长期分布和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形成适应各自环境的特征,产生(C)。

A相同的生态型B相同的生活型

C不同的生态型D不同的生活型

11、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将植物划分为(B)。

A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B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

C陆生植物,湿生植物,水生植物D热带植物、温带植物、寒带植物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植物对干旱环境适应特征的是(D)。

A具有发达的根系B具有厚的肉质茎

C叶片的角质层厚D叶片面积增大

13、引起植物群落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呈现垂直地带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是(A)。

A温度B二氧化碳C氧气D风

14、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有规律的集合称为(C)。

A生物钟群B集合种群C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

15、C4植物和C3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相比,(A)。

AC4的高BC4的低C两者相同D结果不确定

二、填空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等方面。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的和逐级(递减)的。

3、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的生物个体数量关系可用()金字塔来表示。

4、种群数量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的现象称为()。

5、按照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可分为稳定选择、()和分裂选择。

6、1935年英国科学家坦斯利(Tansley)首次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

7、生物生长发育的温度三基点是指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最适温度)。

8、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

9、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10、单元顶级理论认为,一个气候区只会出现一个(顶级)群落。

11、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12、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物种称为()。

13、在群落交错区内,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这一现象被称为()。

14、高等植物与真菌形成的共生体系是(),与细菌形成的共生体系是()。

15、地形因子通过影响光照、温度等因子而对生物起作用,因而属于()因子。

三、简答

1、引起洛杉矶光化学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光化学烟雾主要是由于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