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二十项修炼.docx
《教师的二十项修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的二十项修炼.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的二十项修炼
读《教师的20项修炼》摘要
第一篇修炼教师形象
一、教师的服饰
教师服饰的最大功能是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
服饰美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漂亮,而是为了增强自信。
教师的服饰宜简洁而庄重,明快而得体。
二、教师的微笑
一个人脸上的表情比他身上穿的更重要。
有一种面部肌肉的轻微运动叫微笑,它是一种积极地心理状态。
它是一种朴实的精神动力。
微笑是关注,使人觉得在你心中有地位;微笑是赞许,给人以不夸张的肯定;微笑是友好,预示我们之间没有任何心理距离;微笑是激励,表达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微笑是关心,是宽容。
微笑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心境,一种态度。
微笑是教师的一种积极地肢体语言。
三、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是人类最美的语言。
抑扬顿挫是节奏美,诙谐幽默是机智美,声情并茂是情感美,逻辑严密是理性美,启迪心灵是道德美。
教师语言平和表示稳重,温和体现耐心,坚定体现信念,连贯体现熟练,清晰反应准确,完整体现严密,优美彰显功力。
教师优美的语言能给学生最美的享受。
声音是师生交流中最有力的乐器。
不要让你的舌头跑在脑袋的前面。
要倾听学生的心声。
四、教师的习惯
子曰:
少成则若性也,习惯成自然也。
良好的教育始于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习惯成就教师的教育素质。
这些习惯应包括对待学生的习惯,对待教育活动的习惯,对待自我专业发展的习惯。
老师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却忽视自己良好教育教学习惯的养成。
五、教师的宽容
宽容是一种美德,教师的宽容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心理乃至一种教师文化的底线。
应试教育和升学竞争把教师逐渐引向追求完美主义的境界。
“严”师多了。
激励少了,批评多了;理解少了,误解多了;快乐少了,负担多了;成就感少了,挫折感多了。
总之是宽容不见了。
缺乏宽容态度的老师,总是看不到学生的进步和成绩。
教育的宽容乃教育之需要。
因为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因为教育本身是有许多复杂多样的因素构成的。
有品德的教师既是一位严格的老师,更是一位宽厚仁爱的老师。
(待续)
六、教师的德性
教师的德性属于教育学理论范畴,它既是一种品性,也是一种智慧。
教师的德育之本是善良与爱。
善良是人师的底线,教师对学生的善良是以爱心为基础的。
教师以德性去教学,不仅仅影响学生现实的学习活动,更重要的是他还直接影响着学生一生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个性品质。
作家三毛和诗人席慕容中学时代都是擅长文学而数学较差。
三毛的数学老师对其挖苦讽刺,给她的性格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她一生性格倔强、敌视、漂泊。
而席慕容的数学老师则对她宽容尊重,这也造就了席慕容一生尊重他人,珍视自己,理解他人的缺点和不足。
在学生面前教师的善良和德性不仅仅是一种品质和修养,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师的德性之源乃责任与公正。
责任感、责任心是教师的德性源泉。
公正的教师是最具威信的教师。
教师职业的伟大恐怕亦是因其良好的教师德性。
七、教师的智慧
一个好教师教会学生发现真理,不是直接的教给学生真理,这就是一种教育智慧。
亦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作为一种专业,需要睿智、机智、理智、明智、大智和徳智。
教育教学过程的“预设’需要智慧,”生成”也需要智慧,有意识的‘生成”更需要教育智慧。
教师的工作是充满创造的劳动,教师只有充满智慧的教学,才能在生成学生智慧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巨大的精神财富,获得长足的发展。
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育出智慧的人,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其教育知识、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意识、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的综合产物,是教师的一种精神境界。
教育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扎根于生动的教育实践体验,产生于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的自我研究与反思,来源于教师的自我发展愿景与努力,萌发于自我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升。
教师的教育智慧以专业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为前提,只有那些注重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的老师,才有可能体验到教育智慧的力量。
要迎接教育智慧的到来,教师必须做好三个准备:
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教育学理解和教育机智。
知识是智慧的基础,零散的只是不能形成教育智慧,完备的有结构的知识是教师教育智慧产生的沃土。
教师要有意识的获取、储存、应用和创新知识,也要及时的充实和更新知识。
教育智慧不是应对复杂的教育情境、教育问题或教育冲突时教师的雕虫小技,而是富有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是在教育学理解的基础上作出的有意义性的、创造性的教育行为。
教育学理解是教师的教育智慧生成的重要基础和源泉。
教育学理解是指“一种敏感的聆听和观察”。
“聆听”即理解,只有敏感的“聆听”学生,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理解他们的认知、情感、思想和行为方式。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育智慧的表现形式,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一定是善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捕捉教育机智的。
教师的教育智慧需要积累、反思、领悟,更需要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觉醒。
一个教育思想错误、教育理念落后的教师不可能拥有教育智慧,因为教育智慧总是代表这先进的、积极的方向。
(待续)
八、教师的情感
稳定的情绪和丰富的情感应该是教师感动力的源泉,当今教师呈现出来的“职业倦怠”和“教育审美疲劳”现象,从本质上说是由教师的教育激情的丧失、教师情感的冷漠和教师感动力的缺乏造成的。
1962年,美国工程师普莱西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程序教学机。
随着它的问世,有人宣称教师这个职业在21世纪将不复存在,提出了所谓的“非学校化”和“教师消亡论”主张。
然而至今教师这个职业不仅没有消亡,而且还在壮大。
人机对话的程序教学之所以不能取代师生对话的主体教学,就是应为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影响力,缺乏了教育所必需的情感教育。
在教育中,情感教育有时比思维训练更为重要。
教师情感的力量就在于激发新的情感,在于以情动人。
情感的力量就是熏陶情趣,感化心灵。
情感丰富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充沛的老师总能令学生激情洋溢,充满热情。
可以说:
没有情感参与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
一个有品位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情感丰富、充沛的老师。
教师的情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最具感染力、感动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方式。
教师的情感投入方式不同,学生的体验和反映就不同。
因此,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教师最好多投入一些情感,少投入一些强制。
一个有影响力的教师,是善于投入情感资源,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教师。
泰戈尔说:
师生活动是“师生心灵约会”的活动,教学过程一刻也不能离开情感的交融。
教师应该投入什么样的情感?
人们一般会说热情和激情。
是的。
但是有时仅此还是不够的,悲情、愤情有时也是教学内容和过程之需要。
教师应投入和表达的情感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这三种情感是人的高级情感体验。
教师要使自己的情感富有感染力、感动力和感召力,需要修炼自己的情感。
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养成平和、阳光的心境。
极端的情绪于教育毫无益处,因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是一种等待的艺术。
教育需要等待、耐心,需要平、平实,甚至需要温和、温情。
从总体上说,教师的情感修炼要能够做到两个字:
“静”与“动”。
“静”是一种心境状态,也是一种情感状态。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年代里,从事教育工作,尤其需要拥有“静”的情感状态。
当然“静”也不是心如止水,更不是麻木不仁。
而是静中有动。
“动”指的是情动、灵动、行动。
不动心,岂能动情?
教师应有一颗活跃的心灵,追随伟人,追求真理,向往成就,神往卓越。
第二篇精炼教师生活
九、教师的规划
要实现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必须提升教师自己的专业规划意识和能力。
机会从来都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长期以来,我们大部分教师缺乏对自我专业发展的规划,每天沉溺于琐碎繁杂的日常教学事务,把自己深藏于教材和学生作业之中,不进行自我成长的规划。
今天要看那些书?
要写什么文章?
要思考什么问题,重点做哪些研究?
要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做哪些专业的自我反思?
三年或五年要达到那些成长目标?
大部分教师很少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些重要的问题。
缺少生涯规划的教师,极易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没有梦想,缺乏动力和方向,总习惯于用现实来搪塞梦想和希望。
不去向往,不去追求,那来希望?
教育中的职业倦怠,审美疲劳,或许就是由于教育人生规划的丧失导致的。
作为教师,你为自己的教育生涯做好规划了吗?
教师的规划是教师专业的生涯设计,教师的规划就是对教育人生的成长设计。
它是教师发展的指南,是教师成长的方向。
规划蕴含着思想,蕴含着价值,蕴含着动力,蕴含着自我期待和希望。
教师规划可分为自我职业生涯设计和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促进计划,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等不同类型。
它涉及下列重要领域:
第一、教师专业精神形象设计。
教师专业精神形象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
第二、教师专业生存方式设计。
专业生存方式的核心是教育行为方式或教育场景中的活动方式。
教师规划要回答将要形成和如何形成教师的教育风格,如何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教育行为方式。
第三、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设计。
每个有追求的教师都应具有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这是教师生涯规划不可或缺的内容。
当然,规划是一种计划,一种设计,一种预设,一种想象。
要把它变成现实,关键在于落实,在于坚守理想和信念。
(待续
十、教师的阅读
高尔基说: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我们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重要的建议就是:
“读书,读书,再读书。
”
阅读是一种生活,阅读是一种品质,阅读是一种思索,阅读是一种解脱。
阅读是寻找精神家园的最好方式。
我们要用阅读来拯救自己。
阅读不仅仅是“读书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一部分。
对“读书人”来说,没有阅读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教师如果不读书,还能去教书吗?
(这里的读书,不是指读考试之书、教参之书、应景之书。
)
阅读有种境界是读出自己。
书籍是一面镜子。
我国古代思想家涨潮曾说: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
一个不读书的教师是最容易陷入“平静的绝望中”而不自知的境地的。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它不仅有利于我们获取知识,拓展视野,更有利于我们更新思维。
阅读是向外了解世界,向内了解自己。
阅读是一种生活习惯。
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基本经验。
一名优秀教师要养成以下几个阅读习惯。
第一,有计划的阅读。
第二,且读且思,带着问题阅读。
第三,做好读书笔记。
第四,交流与分享。
“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教师作为“读书人”和“教书人”,始于读,发于思,成于行。
写到这儿,我真感到汗颜,真感到后怕。
我已经很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了。
快餐式的读书不是真正的读书,不能使自己真正的洗尘埃,去愚钝;输新液,增智慧。
十一、教师的研究
教育科研为教师教育思想的形成、教育艺术的凝练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更为教师的综合发展注入了无穷的动力。
作为一位有专业追求的中小学老师,一定要增强自己的研究意识,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教师的教育科研要研究什么?
简单地说就是要研究教育问题。
问题从哪里来?
首先要养成问题意识,要善于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
问题的提出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结合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确定科研课题。
一是不安于现状。
要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保持经常的关注。
要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了解自己所从事的领域的理论研究、改革实践的最新进展,包括新成果、新观念、新策略、新提法,特别是本领域里大家都在共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存在哪些争论、分歧甚至冲突。
只有把误了这些基本信息,才能有所比较,有所选择,有所思考,从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二是辩证的否定。
所谓辩证的否定就是对教育教学等方面已有的常规、制度、行为、策略、观念甚至理论做出否定或部分否定的判断。
比如说,大家都认为“课堂教学时主渠道”,对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做出辩证的否定,进一步追问:
什么样的课堂才能成为主渠道?
成为什么主渠道?
他对学生所有的素质发展的哦也能成为主渠道吗?
还有没有其他主渠道?
追问的目的是发现现有课堂教学的不足甚至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辩证的否定有利于我们发现新问题。
否定已有的结论、习惯、常规和理论是需要勇气的,更需要有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
辩证的否定要有三个重要依据:
第一个是事实依据,第二个是逻辑依据,第三个是发展趋势和时代的新要求。
三是变换思考角度。
每一种理论或观点,都是基于特定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或思考角度而提出的。
从与得出原有结论、观点或理论不同的思考角度来重新审视教育教学行为,能够发现新的问题。
四是类比和移植。
借用其他学科或研究领域的观点、理论或方法,重新审视教育领域里的问题,能够发现新的问题。
类比和移植有助于开阔教育视野。
怎样研究设计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等基本问题。
通常来说,结合教育教学工作最适当的研究方法是叙事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教育叙事是诗化的教育研究,是运用生动的教育语言川大教育生活经验的文学形式,而非逻辑形式。
尽管教育叙事中也包括虚构的教育叙事,但从总体上说教育叙事还是基于教育生活的体验。
当然,教育叙事终归是要写出来,要经过写作的过程。
写作其实是思考和行动的调和,写作时思想的检测。
教育叙事的写作使我们对于教育生活的体验更抽象化,又使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更具体化。
要开展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是从感受到原有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的不足,发现其中的问题开始的。
通过对发现问题的基本思考,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原有教育教学行为的方法或更具体的策略,并主动实践。
然后对新旧教育教学行为的比较,解释新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作用和价值,建立新的教育教学的基本程序、规范。
教育行动研究的基础是自主反思。
反思其实是一个自我的辩证否定过程,是创新意识的体现。
只有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才有可能开展教育科研。
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将研究意识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将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课题化,经过先进教育理念的识别、教育价值的澄清和优选,将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自觉的、有目的的、有理论依据的基础之上。
十二、教师的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十分简洁的归纳出教师的成长规律“经验+反思=成长”。
反思是人自我觉悟的过程,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在当前教师专业研究和教师教育实践中,造就“反思型教师”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反思”一词,泛指人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总结、思考、内省的过程。
反思即自我比较,是对自己言行的追溯性思考,即所谓的“切己体察”。
反思的意义在于发现问题,明辩事理人伦,提升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为人、为事、为学之道。
教师反思的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
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也就是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回答自己是怎样看待学生的,如何设计和分解教学目标、怎样处理知识与能力、知识与品德等方面的关系,甚至要思考自己与课程的关系。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反思,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二是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理念的形式,观点是理念的内容。
思维方式是支配行动的重要因素,我们怎样思维,就会怎样行动。
在处理教育思维的方式上,我们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犯错误:
犯单一性思维、封闭型思维、客体性思维等等方面的错误。
反思就是要超越其局限,确立复杂性思维、开放性思维、主体性思维,方能切实实现教育教学的丰富价值。
那么,如何进行反思?
反思的策略是什么?
反思首先要有目的。
通过反思要达到何种认识,形成什么观念,更新哪些行为,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
盲目的反思不会有什么好的启发。
反思贵在坚持,适时总结,时时反思,持之以恒,才能体会到反思的作用。
反思要有深度,要注意把握问题的核心和实质,突出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反思,有助于反思的深刻性。
反思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总结性反思、描述性反思和解释性反思。
描述性反思是对原有事件、教育经历、教育活动的过程的描述。
描述的主要目的是使纷繁复杂的活动事件、活动过程的细节再现在思维过程之中,以便于分析,它主要是用来表达经验是如何展开的。
描述性反思类似于教育叙事。
深度的反思依赖于解释性反思。
解释性反思实在描述性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育行为、教育事件或教育经验作观念的分析、思维的考察,从而揭示行动的依据、观念基础和思维方式的特征。
解释性反思的中调在与观念的说明、思维方式的分析。
它不只是要说明行动是怎样产生的,而是要思考“我如此行动的理由”。
从解释性反思的角度看,教师反思的重点在于观念的反思和思维方式的反思两个方面。
有效的反思要时刻分析:
自己的观念清晰吗?
思路明确吗?
思维方式是否存在问题?
是不是把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处理了?
是否完整的把握了教育教学的目标?
是否存在价值观念上的偏差?
对问题的思考是否过于封闭了?
反思还存在方向性问题。
只有识时务、辨方向,把握大势所趋,具有改革意识和追求卓越的教师,才可能产生对自我专业发展具有价值意义上的反思行动。
十三、教师的写作
教师的写作,并非是纯粹的创作,而是一种教育生活的方式。
具有写作爱好的教师,总是睁开着思考的眼睛,观察生活周遭的时间、人物;具有写作兴致的教师,总是拥有一个理性的头脑,理性的审视自我的生存状态;具有写作冲动的教师,总是保持着一颗敏锐的心境,细心体察着身边的冲突和矛盾,凝集点滴心灵感悟,汇成思想的洪流。
写作即观察。
写作,不是从文字组合开始的,而是从观察开始的。
日积月累的观察,能够给写作带来无穷的源泉、力量和基本素材。
只有悉心观察,才能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思考。
写作即思考。
写作是人的思考的书面语言表达过程。
思考是写作的支柱。
写作即教育生活体验的表达。
经常写作能促进我们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
写作即重写。
写作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过去的、现有的思想、观念,或行动、事件,也更是为了提高认识,重建观念,反思行为,改善实践,指向未来,实现创新。
重写就是指对现有经验进行总结,对现有观念加以更新,对当下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加以创新。
重写是写作的最高目的。
重写就是重建新经验,重构新观念。
怎样进行写作呢?
写作是与研究相伴而生的。
从总体上说,教师写作首先要遵循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和规范,做到客观性、公正性、解释性等基本要求。
具体来说,教师的写作要注意以下基本要求。
一是感动自己。
写作实际上是自我对话的过程。
教师的写作有时需要自我强迫,而更多的时候是依赖于自我感动。
自我强迫是逼着自己每天写些什么,以保持一种思考和表达的状态。
而自我感动则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写作冲动。
所谓有感而发,就是在自己被感动,或者自己能够感动自己的时候,畅快淋漓的表达或写作。
二是保证结构的完整。
首先需要把握科学事实。
所谓科学事实,就是彰显观点的有效素材,是观点表达的背景性、依据性的事实资料。
其次是形成基本概念。
概念是观念表达的基石,是理论最基本的单位。
没有清晰的概念就不可能有观念的清晰表达。
再次是观点明确,提出命题。
所谓观点就是自己要表达的一个明确的判断,这个判断在逻辑上被称为“命题”。
三是遵循文字表达习惯。
文字表达规范,是写作与表达的形式问题,包括书面呈现的格式、材料观点的引用与注释、词语表达的方式、逻辑层次的划分与标号等。
表达的形式问题虽是细节,但却影响作品的质量。
十四、教师的幸福
教师的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一种体验,是对教育中生存状态的一种高级的、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幸福是一种精神享受。
有自己清晰而成熟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一种幸福;有自己有魅力的教育教学艺术,是一种幸福;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是一种幸福。
教师的幸福写在学生认真的作业本上,教师的幸福盛在学生满意的答卷上,教师的幸福堆在家长充满谢意的脸上。
学生的毕业证和入学通知书是教师的幸福,教师节学生送来的温馨贺卡和溢香鲜花是教师的幸福,满天下的桃李打来的电话是教师的幸福……
在当今中小学教育中,有一种影响教师幸福体验的不良状态,那就是职业倦怠。
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就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学会释放压力,要学会保持健康的身体。
是谁在给教师施加过大的压力?
表面上是校长或教育行政部门甚至是政府部门或社会,但实质上是教育制度中的某些不合理的因素。
比如中小学师生比的配置问题。
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与他们的付出相比,那点工资简直太不相称了。
教师的压力既有身体的疲惫,也精神的压力。
但我们自己无法改变外部压力。
因此,我们应对压力的办法就是要:
关爱自己,保持健康;规划工作,有条有理;心境平和,不烦不燥;量力而行;学会放弃。
我们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是任何人都不能从你那儿拿走的财富!
亲爱的教师们,你要是真心爱你的学生们,你就要为他们健健康康的活着!
你要是真心热爱教育事业,你就该健健康康的活着!
你的健康属于你自己,也属于教育!
释放压力,保持健康,才能享受教育的幸福。
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
从理解和尊重中来,从仁爱与豁达中来,从沟通和合作中来,从反思与研究中来。
理解与尊重是教师幸福的前提;仁爱与豁达是教师幸福的容器;沟通与合作是教师幸福的桥梁;反思与研究视角是幸福的通道。
教师的幸福是相对的。
它相对于教师的付出,相对于教师的辛苦,相对与社会发展的苛求,相对于教育改革的催促。
教师的劳动是辛苦的,清苦的,更是细腻的,严谨的。
因此,只有那些勤于思考的教师才能跟上教育幸福的脚步;只有那些勇于付出的教师才能抓住幸福的舞吧;只有那些善于不断进取的教师才能体验到教育的幸福。
第三篇教师的锤炼
十五、以生为本
教育的中心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因而我觉的教育精神的实质是人本精神、科学精神、发展精神。
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教育。
因此,建立科学的学生观,确立人本精神,乃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观念和专业判断力的根基。
(一)学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
学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这一命题具有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其一,学生是生活中的人;其二,学生是出于有各种复杂关系构成的“生活世界”中的人。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去“进入生活”,帮助他们以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实现自己,使它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帮助他们通过现实去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
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生活世界当中的人。
因而,面向学生的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他们的生活世界。
因此,新课程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一道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健全的价值观,良好的感情、态度,并形成健康负责的生活态度。
也只有这样,教育才充满生命的活力,才具有生活意义,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生活的主人。
(二)学生是文化中的人
学生是文化中的人,这一命题具有两个方面的质的规定:
其一,学生既是种族或人类文化遗产中的接受者、继承者,又是个体文化和种族文化的发扬者;其二,学生在文化中生存和发展,学生就是一种文化主体。
因此,教给学生知识,不能仅仅教给他们知识的表现形式(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或规则),更应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只有这样,学生才不至于仅仅成为“知识的容器”。
把学生是为文化中的人,客观的要求我们把课程真正当作一种有文化价值的“文化资本”和精神食粮,用意熏陶学生的心灵。
把学生是为文化中的人,还要求我们认识和理解学生创造的文化,并应到学生建立和生成合乎时代精神的学生文化。
(三)、学生是时代中的人
学生是时代中的人,这一命题的根本意义在于时刻从现时代发展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学生,发展学生,置学生于鲜活的时代生活之中,关注学生现时代的根本的发展需要。
因而,真正把学生当人看,必须研究学生所处的这个时代的根本特征,以及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学生特征。
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基础教育应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具进,时刻考虑学生的时代特征以及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新要求,切实体现教育面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