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基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7057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经济学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政府经济学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政府经济学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政府经济学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政府经济学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府经济学基础.docx

《政府经济学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经济学基础.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府经济学基础.docx

政府经济学基础

1、政府经济学:

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2、竞争失灵:

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

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3、俱乐部物品:

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

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4、信息的不对称:

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5、自然垄断:

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

(1)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参与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实现收入在全社会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以及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割,缩小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

在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中,政府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政策工具和措施,主要包括:

税收制度,税收是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各项税收特别是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收入调节功能很强,是各国政府实施分配政策的主要工具;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为社会成员在丧失劳动能力、失业、疾病、工伤、生育等情况下,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保障其生存需要。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等内容。

而这种制度保障应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与其所缴纳税的多少不完全对等;工资制度,政府公务人员和政府直接举办的公共事业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奖金等工资性支出,由政府财政支出安排,其支出总额和支出标准,直接关系到这部分社员成员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全社会的收入分配格局。

因而工资制度构成政府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其政策目标的重要工具;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政府单方面的价值让渡,属转移性支出,其目的是为了执行政府政策的需要,对企业、个人的某些特定行为给予资金支持,以影响相关产品和劳务价格结构,调节市场供求关系。

而政府财政补贴数额、补贴对象,则直接影响有关企业、个人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和份额。

(2)政府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是指通过干预、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

政府稳定经济职能,还意味着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目的。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属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可用经济增长率或增长额来表示。

而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贫富差距缩小,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人们医疗教育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等。

即经济的增长,最终要有利于人民福利水平的改善,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

为实现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需要运用相应的政策工具和手段,主要有:

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工具,保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运用财政制度的自动调节功能,实现经济稳定与增长

(3)政府资源配置职能

政府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政府经济活动,引导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流动,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第二章政府经济学的经济学基础

第一节市场失灵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属于进入限制的有(ACE)

A、政府特许经营B、价格管制

C、政府许可证D、地方保护E、专利

2、纯粹公共物品除了必须是政府提供的物品以外,还必须具有特点。

(AC)

A、非排他性B、排他性C、非竞争性D、竞争性E、排他性和竞争性

3、下列属于非纯粹公共物品的有(AB)

A、道路桥梁B、广播电视C、环境保护D、警察服务E、国防、法制

4、造成正的外部性的有(CD)

A、冶炼B、造纸C、教育D、医疗E、核工业

5、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市场调节(D)

A、是没有作用的B、是不充分的

C、会起反作用的D、是充分的

二、判断题

1、完全垄断企业有很大的势力,它可以随心所欲地制定价格。

(论点错误。

完全垄断企业要获得最大利润,必须服从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规则)

2、实在损失是指转化为生产者利润的那一部分消费者剩余。

(论点错误。

实在损失是既没有被消费者得到,也没有被生产者得到的一种资源浪费)

3、寻租活动是指政府官员追求经济租金的行为。

(论点错误。

寻租活动是利益集团追求经济租金的行为)

4、政府建造的收费高速公路属于公共物品。

(论点错误。

政府修建的收费高速公路不具有非排他性)

5、私有产权、共有产权和国有产权都会产生负的外部效应。

(论点错误。

私有产权不会产生负的外部效应)

三、简答题

1、在存在垄断、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市场调节为什么出现失灵?

在收入分配和公共物品生产领域,为什么市场调节存在缺陷?

答:

1)在存在垄断、外部效应、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商品的供求状况,所以市场调节会出现失灵的现象。

2)在收入分配领域,市场调节只能解决效率问题,但不能解决公平问题。

在公共物品生产领域,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斥性,市场调节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2、简述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

答:

中央政策的经济职能:

1)中央政府的经济职

能主要是宏观的,间接的规2)中央政府的经济职

能更多地体现在行政、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

3)中央政府拥有覆盖全国及对外贸易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

四、论述题

用乘数与加速数原理说明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

答:

国民经济周而复始地变动是由于乘数与加速数的交织作用产生的。

假定某经济社会正从谷低走向复苏。

这时机器设备开始更新,机器制造商的产量趋于增加。

国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净投资开始发生。

即国民收入的变化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导致净投资的增加。

净投资增加,它又通过乘数的作用引起国民收入进一步增长,当这个过程持续下去,经济社会逐渐走向繁荣,到达顶峰阶段。

在顶峰阶段,社会资源变得稀缺,投资资金不足,利息率和价格趋于上升。

这意味着乘数和加速数交织作用所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增长将放慢并最终停止。

但是,国民收入的增长一旦放慢和停止,在加速数的作用下,净投资趋于下降。

而净投资的减少又通过乘数引起国民收入数倍地下降。

国民收入的下降又进一步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导致净投资减少。

当这个过程继续下去,经济便经过衰退阶段走向谷低。

在谷底阶段,由于居民还存在必要的消费支出,政府不但保持原支出水平,而且还可能增加新支出,厂商为生产居民和政府所需要的物品,仍要进行一定量的更新投资,所以国民收入的下降不会无限地持续下去。

这意味着即使国民收入的下降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净投资为负数,一定程度的更新投资将阻止总投资的继续减少。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重新投资重新开始增加,经济社会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周期运动。

五、分析题

如果把市场物品定义为由市场提供的物品,把集体物品定义为由政治程序和公共选择来分配的物品,那么它们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存在什么关系?

答: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与市场物品和集体物品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是从物品的性质来划分的,市场物品和集体物品是从物品的提供方式来划分的。

在内容上,这些物品相互交错。

一般来说,私人物品是市场物品,但公共物品既有市场物品,也有集体物品。

 

第三章政府规模

第一节政府规模研究的一般理论

一、选择题

1、政府的财政支出包含ABCDE等。

A、投资支出

B、社会文教支出C、转移支付

D、行政管理费支出E、国防支出

2、下列属政府范围的有ACE。

A、省、市政府

B、居民委员会C、自治区政府

D、村民委员会E、街道办事处

3、政府支配的资源包括ABCDE。

A、物质形态的国有资产

B、对某行业、某产品的垄断权

C、货币形态的国有资产

D、对某地区销售某产品的专营权

E、由政府颁发的各种许可的权利

4、下列属于政府规范收入的有ACE

A、财政收入B、收费C、债务收入D、罚款E、弥补企业亏损的收入

5、公共事务民营化的具体做法有ABCDE。

A、签约发包B、公有民营C、公民合营D、完全民营E、诱导辅助

二、判断题

1、分析政府的规模应该有多大(即什么样的政府规模是合理的、合适的)属实证分析法。

(论点错误。

分析政府的规模应该有多大属规范分析法)

2、一般来说,农业及农业人口的比例与政府的财政支出同方向变动。

(论点错误。

一般来说,农业及农业人口的比例与政府的财政支出反方向变化)

3、妇联、工会、共青团、科协、文联、工商联等组织在中国完全依靠财政开支,这些组织属于政府行政组织。

(论点错误。

工会、如联、共青团、科协、文联、工商联等组织属非政府组织)

4、广义政府就业人员中包括军人。

(论点错误。

广义政府就业人员中,军人另外计算)

5、政府支配的资源即政府所有的资源。

(论点错误。

政府支配的资源是指政府能够影响其配置状况的所有资源,既包括政府所有的资源,又包括所有权不属于政府的资源)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决定政府规模的基本变量是政府实际支配的资源量?

答:

从经济的角度看,决定政府规模的基本变量是政府实际支配的资源量。

原因有三:

①政府支配的资源量决定着政府职员正式收入的高低和工作条件的好坏,从而决定政府岗位的吸引力。

②迄今为止,我们尚未找到一种既能有效管理和配置政府资源,又不需要太多政府工作人员的机制。

因此,随着政府支配资源的增加,用来控制、管理和配制政府资源的政府职员就要相应增加。

③在政治体制、政府资源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的条件下,一部分政府支配的资源会转化为经济租金,经济租金的存在会放大政府部门的吸引力

2、简述政府改革的模式。

答:

政府改革的模式:

①企业化政府;②公共事务民营化;③推行社区管理;④发展社会中介管理。

以此缩小政府职能,达到政府规模缩小之目的

四、论述题

试述影响政府支出的一般因素并分析其影响。

答:

影响政府机制的一般因素及其影响:

1.政府支出项目的多少。

政府支出与政府支出项目的多少成正比。

2.社会保障程度。

政府支出与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成正比。

3.社会福利的多少。

政府支出与社会福利的多少成正比。

4.政府机构的数目。

政府支出与其成正比。

5.政府从业人员的数目。

政府支出与其成正比。

6.接受政府财政资助的其他政治或社会团体、组织与人员的数目。

财政支出与其成正比。

7.政府兴办的国有企业的数目与规模。

财政支出与其成正比。

8.行政管理费用的多少。

财政支出与其成正比。

9.GDP的总量或国家经济规模。

财政支出与其成正比。

10.突发事件发生的次数及损害程度。

财政支出与突发事件发生的次数及损害程度的高低成正比。

11.产业结构。

一般来说,农业及农业人口的比例与政府财政支出反方向变化,而制造业、服务业与政府支出同方向变动。

12.战争。

政府财政支出与战争的频繁程度和规模成正比。

13.政治与社会动乱。

政治与社会越动乱,政府财政支出越多。

反之,就少。

14.经济周期。

经济越是处于萧条、衰退、不景气阶段,政府支出越多,反之就少。

15.经费支出的使用效率。

政府支出与经费支出使用效率的高低成反比。

16.国际因素。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稳定,政府支出就少,反之,就多。

五、分析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资源流量中,所有权属于居民的资源,其比例在大幅上升,所有权属于政府的资源,其比例在急剧下降。

我们是否可以据此得出结论:

政府实际支配的资源亦在同此例下降。

答:

我们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政府实际支配的资源与所有权属于政府的资源同比例下降。

一方面,所有权属于政府的资源,其比例急剧下降,另一方面,政府支配的资源呈快速增长之势。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和政府的金融管制,居民消费剩余的绝大部分只能以储蓄存款的形式进入国有银行。

又由于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进入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居民消费剩余,其配置权牢牢掌握在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手中,其中绝大部分被政府分配给了国有企业。

 

第四章地方政府经济职能

第一节地方政府的含义与分类

一、选择题

1、下列权力中,地方政府所没有的权力是(ABCDE)

A、货币发行权B、国防权C、国家安全权

D、外交权E、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权

2、地方政府行为目标的约束条件有(ABCDE)

A、宪法、法律约束B、自然条件约束

C、新闻媒体约束D、社会舆论约束

E、地方特殊利益集团的约束

3、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因素主要有(ABCD)

A、行政区域的面积B、人口密度

C、科技的发展D、经济规模E、宪法、法律规定

4、下列劳动力流动原因中,经济原因有(ACE)

A、预期收益B、政府效率

C、就业机会D、战争灾害E、公共福利

5、下列关于政府投资的说法,哪些是对的(ABCDE)

A、地方政府投资主要是非竞争领域、自然垄断行业、外部收益领域等B、地方政府投资与市场经济完善程度反方向变化C、地方政府投资主要在于弥补市场的失灵、失败D、地方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有挤出效应

E、地方政府主要职能是塑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判断题

1、地方政府狭义、广义的解释都包括地方立法、司法、行政机构。

(论点错误。

地方政府狭义的解释仅仅指享有行政权力的政府,不包括地方的立法、司法机构)

2、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的权力是采取列举法确定的。

(论点错误。

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的权力是采取列举法确定的,而地方政府的权力是采取概括法确定的)

3、合理地设立若干地方政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和政治民主化。

(论点正确。

合理地设立若干地方政府有利于促进政府间的竞争,而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和政治民主化)

4、一般而言,地方政府所追求的地方利益最大化即是地方公共利益最大化。

(论点错误。

地方政策的目标函数不是纯粹单一的,它可能是地方公共利益最大化,也可能是地方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最大化,也可能是地方政府官员收入最大化及其他,也有可能是上述几种情况的混合物)

5、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竞争的结果。

(论点正确。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在市场的充分竞争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且是不断变化的,即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竞争的结果,而不是可以预先制定的)

三、简答题

1、简述转轨制国家的地方政府职能。

答:

对转轨制国家而言,①随着国有企业的减少和私有企业的增加,政府直接管理企业内部各项事务的减少,其部门、人员、经费也需相应减少,直至取消;②随着政府直接管理的企业的减少,对企业的外部管理日趋重要,即工商、卫生、质量、计量、环保等的管理需要加强,其部门、人员、经费需相就增加;③应理顺政府与事业组织的关系,使营利性事业组织真正企业化,其他事业组织应严格核算其经费、人员,并划清政府与事业组织的编别,人员不能相应流动、调动;④应严格禁止一切政府、司法、立法、军事组织经商办企业;⑤应坚决防止非营利性的政府组织利用职权进行各种形式的营利活动,一切税收、收费、罚款等必须上缴财政;⑥应防止任何隶属于政府的组织兼有公共管理和经商营利的双重职能;⑦政府必须严格管制国有企业,尤其是垄断性的国有企业。

2、简述地方政府投资的原则。

答:

地方政府投资

的原则:

①地方政府投资主要是非竞争领域、地方

公共物品、环境保护、自然垄断行业和非经济领域、

外部收益领域;②地方政府投资与市场经济的完善

程度反方向变动;③地方不同层次政府的投资领域

是不同的;④地主政府投资主要在于弥补市场经济的

失灵、失败、应尽可能地鼓励私人投资,减少政策投

资;⑤地方政府主要的职能是塑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四、论述题

试述集权与分权的经济学根据与可能的缺陷。

答:

1)集权与分权的经济学根据。

集权的经济学根据:

①便于运用统一的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统一的宏观经济调整,实现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②便于提供惠及全国的公共物品和处置外部性问题;③便于进行全国范围的收入再分配,缩小地区或地方过大的收入、福利差距;④便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公平竞争市场,使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最优配置;⑤便于形成全国范围内合理的产业结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分权的经济学根据:

①便于针对性地、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②降低统一决策失误的可能性;③便于激励地方政府,调动其积极极性;④便于强化地方政府责任;⑤便于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更迅速地制度创新。

2)集权与分权可能带来的缺陷。

集权可能带来的缺陷:

①信息掌握难以全面、及时、准确、信息处理效率低;②只能生产和供应极少数的公共物品;③不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④决策失误较多且影响与损害大;⑤不能满足各地具有偏好差异的公共物品的需求。

分权可能带来的缺陷:

①使有关整个国家的宏观调控效力降低;②地方封锁、保护、垄断,使统一全国市场难以形成;③地方收入、福利、公共产品消费差距扩大;④产业同构、产品雷同、过度竞争、规模不经济;⑤形成特殊地方利益集团,阻碍改革和创新。

五、分析题

劳动力流动对地方有益,为什么许多地方政府要对外来劳动力流入加以限制呢?

答:

劳动力地区间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①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有利于国家、地区社会稳定;②优化资源配量,降低产品成本、价格,提高市场竞争力;③促进地方政府竞争,优化管理和服务。

但劳动力地区间的流动具有外部性。

对于流入地区来说,其外部性为:

①增大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难度;劳动力流入地区短期内失业率提高;②社会治安恶化;③公共物品消费拥挤。

所以,一些起地方政府对外来劳动力的流入加以限制。

《政府经济学》案例分析

 第1章政府与市场 

案例:

在2002年的最后一个周日,中国为电力行业的垄断画上了句号。

拥有占全国46%发电资产和90%输电资产的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重组为11家独立的公司,这些公司在12月29日同时宣布正式成立。

从1987年持续至今的中国民航业改革在2002年也有突破性进展。

随着6大民航集团10月11日的成立,中国民航总局与下属的民航企业彻底脱钩。

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基础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其资产总和将占据中国民航总资产的80%。

问题:

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分析: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竞争失效

(2)外部性(3)市场不完全

(4)公共产品    (5)信息不对称

    为弥补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政府介入的手段和领域为:

(1)对效率的介入①财政支出②财政补贴 ③政府采购④限制垄断

 

(2)对收入再分配的介入①税收和转移支付②公共事业投资③特别征税

 (3)对经济稳定的介入①财政制度内在的自动稳定器②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③金融政策④紧急行政措施⑤道义上的劝告

本案例中,政府通过限制垄断,恢复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可操作的竞争。

第2章促进竞争 

案例1:

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向最高法院递交诉状,控告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来迫使消费者使用它的其它软件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探索者”Internet浏览器。

1999年,该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在长达270页的判决中,法官杰克逊列举了微软一系列反竞争,保护垄断势力的行为。

微软一直在努力拓展其势力范围,使其超越软件行业,而进入日趋有利可图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连接行业,他们已经投资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在通讯和科技公司中(如AT&T)。

由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具有垄断状态,把Internet浏览软件“网络探索者”(InternetExplorer)与“视窗”捆绑在一起也就相当于垄断了消费者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厂商上网的交通通道。

问题:

1、结合该案例分析垄断和反垄断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2、美国的反垄断法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分析:

垄断市场会带来效率损失,影响市场作用的正常发挥,主要体现在:

垄断使产量减少,价格增加;垄断造成社会无谓损失;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取。

   有必要通过反垄断措施纠正这种市场失灵,使价格降低,增加消费者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1890年,美国通过了美国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谢尔曼法。

1914年,美国又制定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这三个法案基本形成了美国的反垄断法律体系。

美国反托拉斯法所规范的反竞争行为包括:

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滥用经济优势的行为、价格歧视行为、垄断与企业兼并行为、其他反竞争行为(股份保有、董事兼任、瓶颈垄断、商业贿赂)、损害消费者的行为(欺骗性定价、欺骗性广告宣传、虚假不实的标签)。

美国反托拉斯法的特点是以限制造成垄断的不公平竞争行为为主,而不反对现有的垄断企业。

所以,一个行业中垄断企业的存在本身并不违法,只有垄断企业应用其垄断力量不公平地竞争时才算违法。

这使得美国的反托拉斯法具有很强的“行为法”特点,即一切以企业行为是否违背公平竞争为判断依据。

 

案例2:

中国电信改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

当时联通的总资产虽然只有中国电信的1/260。

但此举使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

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把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

原中国电信被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三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

2001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新的电信体制改革方案,对现有的电信企业进行重组。

中国电信现有资产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河南、山东共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信公司归中国电信北方部分;其余归中国电信南方部分。

问题:

1.垄断和市场失灵。

2.政府对垄断的态度和措施。

 

分析:

1.垄断市场的效率损失。

(1)垄断使产量减少,价格增加;

(2)垄断造成社会无谓损失; (3)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取。

    垄断市场的非效率导致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之一。

    2.现今世界各发达国家限制垄断、促进竞争的政策措施,基本上是根据上述标准把促进“可操作竞争”作为政策目标。

在各主要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制定了有关禁止垄断、维持公正交易的法律。

具体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垄断的立法,由行政机构加以监督,由司法机关加以执行。

各国政府的反垄断政策就是以这些法律为依据展开的。

我国的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应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

 

 

第4章抑制外部性 

案例1:

在小镇上,该镇的人从事的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养羊。

镇上的许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羊群,并出实用以做衣服的羊毛来养家。

大部分时间羊在镇周围土地的草场上吃草,这块地被称为镇共有地。

没有一个家庭拥有土地。

相反,镇里的居民集体拥有这块土地,所有的居民被允许在这块地的草场上放羊。

集体所有权很好地发挥作用,因为土地很大。

只要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有良好草场的土地,镇共有地就不是一种竞争性物品,而且,允许居民在草场上免费放羊也没有引起问题。

时光流逝,镇上的人口在增加,镇共有地草场上的羊也在增加。

由于羊的数量日益增加而土地是固定的,土地开始失去自我养护的能力。

最后,土地变得寸草不生。

由于共有地上没有草,养羊不可能了,而且,该镇曾经繁荣的羊毛业也消失了。

许多家庭失去了生活的来源。

问题:

什么原因引起这种悲剧?

 

分析:

实际上,共有地悲剧的产生是因为外部性。

当一个家庭的羊群在共有地上吃草时,它降低了其他家庭可以得到的土地质量。

由于人们在决定自己有多少学时并不考虑这种负外部性,结果羊的数量过多。

   如果预见到了这种悲剧,镇里可以用各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它可以控制每个家庭羊群的数量,通过对羊征税把外部性内在化,或者拍卖有限量的牧羊许可证。

这就是说,中世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