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成都龙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10月月考试题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中国乡村,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乡村更多的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
我们只要从晋南村落今幸存的老宅走过,看看那残留的“耕读传家”“地接芳邻”“职思其居”“君子攸宁”之类的门楣题字,我们就能感受到村落中曾经飘荡着的诗雅风韵和那背后深藏着的意蕴。
回头看看“新农村”随处可见的用现代化手段制作出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源旺”“家和万事兴”之类的精美匾额,虽说是传统的延续,而却没有了传统的风雅。
由此我们想到了传统中国农村的乡绅。
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即士大夫居乡者。
这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或“大夫”;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
由乡间士大夫组成的“乡绅”群体,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的了解。
他们既可以将下情上达于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将官方的意旨贯彻于民间。
因而“身为一乡之望,而为百姓所宜矜式,所赖保护者”。
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领着一方社会的发展。
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
“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
乡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
自周代始,即把村落称作“里”。
“里”字从田从土,即反映了“恃田而食,恃土而居”的农业型经济生活特征。
从事农业的人群,不像游牧民族或商业人群那样四处行走,而是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他们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了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
虽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颠扑不破的信念。
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现。
修齐治平,是每一个士子的理想。
这些乡绅,他们怀着四方之志,在青壮年时期通过科举、铨选,离开家乡,为国家效力。
晚年归乡,则带着一身的荣耀相见于乡亲父老。
他们的成就、德望为一乡民众所瞻仰,他们的学问知识为一乡学子所钦慕,他们作为成功的榜样,激励着后辈学子奋发向上。
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官员回归故里,换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才俊走出乡土。
如此而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人才大循环,使中国乡土变成了人才生长的沃壤。
有人对明代初期百年间的城乡中举人数作过统计,发现乡村多于城市。
这反映了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功能。
然而,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社会城乡平衡格局。
城市的经济收入、教育资源配制以及高知识含量的工作性质等等,使乡村中的优秀人才开始流向城市。
“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在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的诱惑下开始动摇,部分退休官员开始失去还乡的热情,在城市安置家眷。
这种单向流动,在民国时期曾使一批有志之士深为担忧,而为乡村重建作过呼吁。
到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高潮,乡村的命运便急剧直下。
原本应属“乡绅”群体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人群,统统都变成了城市人。
乡绅群体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失去了文化领袖和灵魂,没有了指导和提升文化教育的导师,乡村的凝聚力也随之消失。
加之城乡教育资源配制的巨大反差,加剧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与规模,使农村开始变成文化沙漠。
中国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
农业文明的根在乡村。
植根于乡土的中国文化之树,“叶”不归根,根上的“水土”又大量流失,这棵大树面临的不仅仅是凋败,而是枯死!
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乡村失去“灵魂”之后,八亿农民开始离开土地,变为流民,游荡入城。
当然,对于乡绅的消失,可以归咎于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对传统价值观的摧毁。
虽然近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和有理想的革命者,其初皆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但面临自己最后归宿选择时,原来的“革命理想”却被“享乐主义”所取代。
“叶落归根”的传统价值观被彻底抛弃,长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失了“根”的记忆;工业文明追求效益与利益的观念,冲刷了传统学人曾有的文化使命与社会担当精神。
于此,我不得不礼敬中国传统的乡绅,磬折于他们“归根”的壮举与高尚精神!
“叶落归根”,归根则成肥料,不归根则成垃圾。
他们不愿意作不归之叶,被人作为垃圾扫掉,而是要化为肥料,让生养自己的大树长得更茂盛。
他们明白,他们的价值已不在职所,而在乡土!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3日,有删节)
1.下列关于乡绅在乡村文化中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绅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地了解。
B.乡绅作为成功的榜样,激励着乡村后辈学子奋发向上,使乡村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人才大循环。
C.乡绅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指导和提升了乡村文化,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
D.乡绅在乡村承担着文化传承、教化民众的责任,是乡村的文化领袖,引领一方的社会发展。
2.下列关于中国乡村的变化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乡村虽有传统的延续,却没有了乡村的风雅,乡绅群体在乡村的消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中国乡村曾经是人才生长的沃壤,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的功能。
C.传统的中国乡村,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都充满了温情和诗意的祥和。
D.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中的优秀人才逐渐流向城市,乡村也逐渐变成文化沙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古代的“耕读传家”“地接芳邻”之类的门楣题字的风雅相比,现代新农村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源旺”之类的精美匾额显得肤浅庸俗,功利色彩很浓。
B.“叶落归根”曾经是宦游他乡的游子颠扑不破的信念,但随着乡绅群体向城市的流动,这一观念在现代乡村已经荡然无存。
C.中国文化植根于乡村,乡绅的大量流向城市,将使乡村失去“灵魂”,使中国文化面临凋败甚至消亡的危险。
D.近代以来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和有理想的革命者,抛弃了传统文化价值的观念,缺少中国传统乡绅的社会担当精神,终被人作为垃圾扫掉。
二、现代文阅读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
攀登物理高峰——寻找J粒子的丁肇中
20世纪50年代,丁肇中就对探索新的基本粒子发生了兴趣。
前辈科学家们的著作和思想,对丁肇中有巨大的吸引力,他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基本粒子的新世界。
但是,正在这时,非议和疾病向他袭来。
l966年至l970年的粒子研究是他科学道路上最为艰苦的5年。
他和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制定攻克新粒子的实验计划,忙着设计制造仪器设备,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但所得到的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始终找不到使人欣慰的新粒子。
丁肇中陷入困境之中,然而科学研究的责任心鞭策着他不能停步。
他和同事们不断地修改实验方案,反复进行实验,经常日夜奋战在仪器旁,实验室成了他们的卧室。
就这样,他们艰苦奋战5个春秋,科学实验数据仍然不能令人满意。
正当他们的实验处于困境的时刻,学术界对他们发出了种种议论。
有的说,丁肇中所设想的寻找新粒子的实验是异想天开,已走到了死胡同啦!
1966年至l970年,丁肇中为了在高能物理最厚的地方钻孔,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弄得精疲力尽,全身无力,他虚脱了,不得不去医院治疗。
医生在他的病历表上写着:
“因经常劳累患神经衰弱症。
”医生看看病历表,按一按他的脉搏,又看看丁肇中无力支撑自己身子的样子,耐心地说:
“我劝你最好休息一年。
”医生的话晴空霹雳似的向他击来,他顿时感到束手无策。
丁肇中叹了一口气,用祈求的口吻说:
“大夫,难道没有别的方法吗?
”医生斩钉截铁地说:
“这是唯一的办法!
”
医生的决断,无疑对丁肇中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5年的汗水将毁于旦夕,他只好在医院中痛苦地回忆过去,思索着未来。
5年来,他领导美国和西德两个实验研究小组,夜以继日的埋头在实验室之中,希望能揭开高能物理的新天地。
在这5年里,他受到不少同行的指责,他抛开家庭的天伦之乐,难道这条路走错了吗?
他依然有一个信念:
“在某一个能量阶层内,一定存在着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
”
丁肇中回顾了5年来的物理实验工作,更加坚定地认为,5年的道路方向是正确的,在这条道路上,还需要扫除许多障碍。
他下定决心,进一步总结过去5年来的得失,着手修改实验计划。
一年来的休假,经过医生的治疗,妻子细心的照顾,丁肇中的体质逐渐恢复过来了。
经过冬去春来的考验,他现在精力更加充沛。
随着春天的到来,他对未来的事业充满了信心,比以往更加坚定不移,像一颗永恒的星在宇宙中闪光。
他说:
“我要寻找到宇宙的真相!
”
丁肇中的研究是从揭示基本粒子的内部结构开始的。
尽管在这以前,科学界曾对基本粒子结构提出种种设想,他们都坚持基本粒子是由3个更基本的粒子所组成的。
但丁肇中并没有邯郸学步,而是另辟蹊径。
他这样提出问题:
难道基本粒子只有3个更基本的粒子组成吗?
它为什么不会有更多的基本粒子组成呢?
研究小组经过长期的观测,l974年8月把能量控制在30~40亿电子伏特时,计数器开始显示出结果了。
丁肇中的研究小组对所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他们发现一个重大的事实:
那就是,在31亿电子伏特附近反应数目急剧增加而形成了一个极端显著的尖锋。
丁肇中对这一奇迹般的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认定在这个尖锋处有一个新粒子存在。
为了慎重起见,丁肇中迟迟不向外公开他们的实验结果,而丁肇中的研究小组的同事一直坚持要尽快地发表他们的实验结果。
研究组的陈先生曾对丁肇中博士说:
“有一只鸟在手中总比在森林中的两只鸟好。
”在种种压力下,丁肇中终于同意发表他们发现J粒子的结果。
经过l0年的艰苦奋战,丁肇中领导的研究小组终于在物理学这个皇冠上添加了一颗珍珠。
在丁肇中发现新粒子的同时,美国西海岸的伯顿·里希特博士领导的研究组也发现了性能相同的新粒子。
二人一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由于前辈科学家们的著作和思想对丁肇中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基本粒子的新世界,所以他的研究是有继承性的。
B.1966年至l970年的5年中,丁肇中和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进行一次次实验,虽然一次次失败,始终没有找到使人欣慰的新粒子,但是却为后来获得成功打下了基础。
C.在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发出的种种议论,以及不少同行的指责和谩骂中,丁肇中认为“在某一个能量阶层内,一定存在着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是信念支撑他获得了成功。
D.科学界都坚持基本粒子是由3个更基本的粒子所组成的,但丁肇中认为基本粒子是由更多的基本粒子组成的,他率先发现J粒子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说法。
E.本文对丁肇中发现新的粒子的研究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尤其是对他因寻找新的基本粒子累病,不得不去医院治疗的描述,表现出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研究精神。
5、丁肇中的研究精神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概括说明。
(4分)
6、丁肇中得病后休假一年,这和他发现新的粒子(J粒子)有怎样的关系?
请简要分析。
(4分)
三、现代文阅读(三)(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绣枕
凌叔华
大小姐正在低头绣一个靠垫。
天气闷热,小巴狗躺在桌底伸出舌头喘气,苍蝇热昏昏的满玻璃窗上打转。
张妈站在背后打扇子,她瞧着主人白细夏布褂汗湿了一背脊,忍不住说道:
“大小姐,歇会儿,凉快凉快吧。
老爷虽说明天得送这靠垫去,可是没定规早上或晚上儿。
”“说了明儿早上十二点以前,必得送去才好,不能不赶了。
”小姐答完仍旧低头做活。
张妈走过左边,一面打着扇子,一面不住眼的看着绣的东西,叹口气道:
“我从前听人家讲故事,说长得俊的小姐,一定也是聪明灵巧,我总想这是说书人信嘴编的,哪知道就真有。
这鸟绣的真爱死人!
”大小姐嘴边轻轻的显露一弧笑涡,但刹那便止,张妈接着说:
“这一对靠枕儿送到白总长那里,大家看了,别提有多少人来说亲呢,门也得挤破了。
听说白总长的二少爷还没合适亲事。
唔,我懂得老爷的意思了,上回算命的告诉太太今年你有红鸾星照命,主……”“张妈,少胡扯吧。
”大小姐停针打住说,她的脸上微微红晕起来。
此时屋内又是很寂静,只听见绣花针噗噗的一上一下穿缎子的声音和那扇子轻微的风响,忽听门外有一个十三四的女孩子叫道:
“妈,我来了。
”“小妞儿吗?
大热天跑来干么?
”张妈问。
小妞儿穿一身的蓝布裤褂,站在房门口,望着大小姐出神。
她喘吁吁的说:
“妈,昨儿四嫂子说大小姐绣了一对靠枕,已经绣了半年了,说光是那只鸟已经用了三四十样线,我不信。
四嫂子说,不信你去看看,过两天就要送人啦。
妈,我看看,行吗?
”
张妈听完忙赔笑问:
“大小姐,你瞧小妞儿多么不自量,想看看你的活计哪!
”
大小姐望望小妞儿,见她的衣服很脏,拿住一条灰色手巾不住的擦脸上的汗,大张着嘴,露出两排黄板牙,瞪直了眼望里看,她不觉皱眉答——“叫她先出去,等会儿再说吧。
”
张妈会意这是嫌她女儿脏,不愿她女儿看,对小妞儿说:
“瞧瞧你鼻子上的汗,还不擦把脸去。
大热天的这汗味儿别熏着大小姐。
”小妞儿撅着嘴出去。
大小姐换线时偶尔抬起头往窗外看,只见院子里盆栽的石榴吐着火红的花,直映着日光,更叫人觉得暑热。
一晃便是两年,大小姐还在深闺中做针线活,小妞儿已经长成和她妈一样粗细,衣服也懂得穿干净些了。
现在她妈告假回家,她做替工。
夏天夜上,小妞儿给大小姐捶腿时,有一搭没一搭的说闲话。
“大小姐,前天干妈送我一对枕头顶儿,顶好看啦,一边是一只翠鸟,一边是一只凤凰。
说起我这对枕头顶儿,话长哪。
本来是我干妈给的,说是从两个大靠垫子上剪下来的。
新的时候好看极了。
一个绣的是荷花和翠鸟,一个绣的是一只凤凰站在石山上。
头一天,人家送给她们老爷,放在客厅的椅子上,当晚便被吃醉了的客人吐脏了一大片;另一个给打牌的人,挤掉在地上,便拿来当作脚踏垫子用,好好的缎地子,满是泥脚印。
少爷看见就叫干妈捡了去。
干妈后来就给了我,我拿回家来足足看了好一会子,真爱死人咧,那凤凰尾巴就用了四十多样线。
翠鸟的眼睛望着池子里的小鱼儿真要绣活了,不知怎么绣的。
”
大小姐听到这里忽然心中一动,小妞儿还往下说:
“真可惜,这样好看东西毁了。
干妈前天见了我,教我剪去脏的地方拿来缝一对枕头顶儿。
”大小姐没有理会她的话,却在回想她在前年的伏天曾绣过一对很精致的靠垫——上头也有翠鸟与凤凰的。
那时白天太热,拿不得针,常常留到晚上绣,完了工,还害了十多天眼病。
她想看看这鸟比她的怎样,吩咐小妞儿把那对枕顶儿立刻拿了来。
小妞儿把枕顶片儿拿来说:
“大小姐你看看这样好的黑青云霞缎的底子都脏了。
这鸟听说从前都是凸出来的,现在已经踏凹了。
您看这鸟的冠子,鸟的红嘴,颜色到现在还很鲜亮。
王二嫂说那翠鸟的眼球子,从前还有两颗真珠子镶在里头。
这荷花不行了,都成了灰色。
荷叶太大,做枕顶儿用不着……这个山石旁还有小花朵儿……”
大小姐对着两块绣花片子出神,小妞儿末了说的话,一句都听不清了。
她回忆起她做那鸟冠子曾拆了又绣,足足三次,一次是汗污了嫩黄的线,绣完才发现;一次是配错了石绿的线,晚上认错了色;末一次记不清了。
那荷花瓣上的嫩粉色的线她洗完手都不敢拿,还得用爽身粉擦了手,再绣。
……荷叶太大,更难绣,用一样绿色太板滞,足足配了十二色绿线。
……做完那对靠垫后,送给了白家,不少亲戚朋友对她的父母进了许多谀词。
她的闺中女伴,取笑了许多话,还有,她夜里也曾梦到她从末经历过的娇羞傲气,穿戴着此生未有过的衣饰,许多小姑娘追她看,许多女伴面上显出嫉妒颜色。
所以她永远不愿再想起来撩乱心思。
今天却不由得一一想起来。
小妞儿见她默默不言,只管看那枕顶片儿,便说道:
“太小姐也喜欢不是?
这样针线活,真爱死人呢。
明儿也照样绣一片儿不好吗?
”大小姐没有听见小妞儿问什么,摇了摇头算答复了。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视角独特,以绣枕为表达载体,反映了旧时代的中国女性难以掌握自己命运的现实,委婉含蓄,哀而不伤,耐人寻味。
B.大小姐低头绣靠垫,张妈站在背后打扇子,不住眼地看,不住口地夸赞大小姐的手艺,表明张妈喜欢唠叨,没见过世面。
C.大小姐之前不许小妞看她的绣枕,后来绣枕竟成了小妞的物什,这一戏剧性的情节表现了作者对大小姐看不起下人的嘲讽。
D.小说用“鸟的红嘴”“翠鸟”“石绿的线”“荷花瓣上的嫩粉色的线”等,极力描写绣枕色彩的斑斓,与小说的悲剧灰色基调形成反差。
E.“大小姐没有听见小妞儿问什么,摇了摇头算答复了”,蕴含了主人公的辛酸、委屈、失望及作者的无奈之情,以此结尾,无声胜有声。
8、小说以“绣枕”为标题,有什么寓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分)
9、小说三次描写精美的绣枕,每次主人公情感表现都不同,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请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5分)
四、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共19分)
张旨,字仲微,怀州河内人。
父延嘉,颇读书,不愿仕,州上其行,赐号嵩山处士。
旨进保定军司法参军,上书转运使钟离瑾,愿朴一县尉,捕剧贼以自效。
瑾壮其请,为奏徙安平尉,前后捕盗二百余人。
尝与贼斗,流矢中臂,不顾,犹手杀数十人。
擢试秘书省校书郎、知遂城县,迁著作佐郎。
明道中,淮南饥,自诣宰相陈救御之策。
命知安丰县,大募富民输粟,以给饿者。
既而浚漳河三十里,疏泄支流注芍陂,为斗门,溉田数万顷,外筑堤以备水患。
再迁太常博士、知尉氏县,徙通判忻州。
元昊①反,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府州。
州依山无外城,旨将筑之,州将日:
“吾州据险,敌必不来。
”旨不听。
城垂就,寇大至,乃联巨木补其罅,守以强弩。
中外不相闻者累日,人心震恐。
库有杂彩数千段,旨矫诏赐守城卒,卒皆东望呼万岁,贼疑以救至也。
州无井,民取河水以饮,贼断其路。
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以功迁都官员外郎,徙知莱州。
叶清臣举材堪将帅,召对,改知邢州,擢提点河东路刑狱。
范仲淹、欧阳修复言其鸷武②有谋略,除阁门使,固辞。
进工部郎中、知凤翔府,加直史馆、知梓州,以直龙图阁知荆南。
入判尚书刑部,累迁光禄卿,知潞、晋二州。
以老疾,权判西京御史台,寻卒。
(选自《宋史·张旨传》)
【注】①元昊:
李元吴,党项族人,西夏开国皇帝。
②鸷(zhì)式:
勇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B.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
踏膈飓泵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C.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D·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出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处士:
文中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也可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入。
B·擢:
文中指提拔。
表示授予官职或官职晋升的词语还有“拜、除、辟、征、左迁”等。
C.博士:
文中指学官名。
“博士”作为官名,始于战国,后代相承,有五经博士、太常博士等。
D.工部:
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旨毛遂自荐。
张旨上书钟离瑾,请求任县尉抓捕盗贼,张旨后来前后抓了两百乡个盗贼,在与盗贼格斗时带伤斩杀盗贼几十人。
B·张旨恪尽职守。
明道年间,淮南闹饥荒,他到宰相那里陈述救治之策;他疏浚河流几十里,引水灌溉田地几万顷,修堤防备水灾。
C.张旨为国立功。
元吴反叛,张旨力排众议修筑外城,战斗中,人心不稳,朝廷下诏赏赐士兵绸缎,张旨与敌人斗智斗勇,守住了州城。
D·张旨被众人举荐,积极进取。
叶清臣称张旨有将帅之才;范仲淹、欧阳修称张旨勇武而有谋略。
张旨走了一条与他的父亲不同的人生道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命知安丰县,大募富民输粟,以给饿者。
(5分)
(2)城垂就,寇大至,乃联巨木补其罅,守以强弩。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兵乱后杂诗(四)
吕本中
万事多反复①,萧兰②不辩真。
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
求饱羹无糁③,浇愁爵④有尘。
往来梁上燕,相顾却情深。
【注】①反复:
作“翻复”。
②萧兰:
比喻坏人和好人。
③糁(sǎn):
煮熟的米粒。
④爵:
古代的盛酒器具.
14.从情和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尾联。
(5分)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上天要让一个人担负重大使命,一定会让这个人经历种种艰难困苦,最终“,。
”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3)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两句写出了自己四处飘零、老病孤愁的凄凉人生境遇。
五、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4分)
①最近陈水扁搞的一系列“去中国化”的行径,定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②市教委要求各高中校以这次课程改革为,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
③真正的笑意,有如金秋的稻香,可以永远在人们心底,温馨,恒久。
④多少年来,中国希望举办奥运会的梦想成为现实,怎能不令人惊喜!
A.卑劣契机沉积竟自B.卑劣突破沉淀径自
C.卑鄙突破沉积竟自D.卑鄙契机沉淀径自
18.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
石钟山的名字也叫得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开展了激烈的争论。
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
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叹为观止 B.戎马倥偬 C.名不见经传 D.不容置喙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4分)
A.由宋仲基、宋慧乔主演的韩国电视剧《太阳的后裔》,受到了全国各高校青年学生
的热烈欢迎,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B.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扩大,而东部地区的薪酬吸引力在下降,两种因素共同作用,
导致东部地区出现某种程度上的“民工荒”现象。
C.中国接连在空间对接以及深海探潜上取得重大突破,不但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
一个里程碑,而且显示出大国崛起的战略眼光,体现出大国应有的视野及胸怀。
D.王毅表示高度重视中澳关系,感谢澳方为我舰队在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任
务,愿同澳方建立各领域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20、将下列句子的序号填入横线处,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前年,在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我在一棵枯死的胡杨树跟前站立了很久。
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那么,沙漠为什么不可以重新变成春天的故乡呢?
.
①我赞叹它②乃是因为它虽然已死去千年,但仍然以一棵树的形象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