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技能培训论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70193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技能培训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技能培训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技能培训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技能培训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技能培训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技能培训论文.docx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技能培训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技能培训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技能培训论文.docx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技能培训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技能培训调查研究

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相当长时期内社会经济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

当前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劳动技能缺乏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和层次的一个重要因素,逐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基本前提。

因此,我们立足各方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所做的一些实际工作以及取得的一些经验,进行了一些研究、讨论,对于下一步如何建立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高效的补贴方式,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设想。

关键字:

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工技能培训政府

目前劳动力市场中技工短缺,大多岗位需要具有一技之长、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力,而不少农民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生产技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生产的需要。

因此,加强对农民的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意义重大。

而本次研究项目就是主要针对非农职业技能培训。

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即对农村中剩余劳动力进行其他职业的培训,从而使之从事非农行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对农村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已影响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且,随着入世和国内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市场化程度低,产品生成成本高,品质差以及污染等方面。

非农职业技能培训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积极开展职业培训,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可以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供一个较好出路。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含义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中国经济学界一般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定义为:

留在农业的全部劳动力与农业劳动力社会需求量的差额,这部分差额劳动力实际上是农村潜在的失业人口。

农村剩余劳动力包括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非农产业剩余劳动力,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它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现实研究中,可以认为一定时期内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等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这样的界定已经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认可。

按照传统定义,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或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最低生存费用的那部分农业劳动力。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率过高,导致农村劳动力大幅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技术的进步、耕地的日益减少等诸多因素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越积越多。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资本要素向农业流入,使我国农业投入要素结构中更多地替代了劳动,由此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同时,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农产品市场将直接冲击我国的农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加难以解决。

再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急剧增加。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的转移方向

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的转移方向为大小城市,从事最基础的体力劳动,即现在最受各方关注的特殊群体—“农民工”。

有关资料指出,在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最大,占39.1%,其次是建筑业占17.3%,服务业占11.8%,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各占7.8%,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占5.9%。

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建筑业、批零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等均有所增长。

从农民工从事的几个主要行业看,收入水平较高的是交通运输业、采矿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1671元、1640元和1625元;收入较低的分别是住宿餐饮业、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1264元、1276元和1331元。

从收入增幅看,增幅高于各行业平均水平的是住宿餐饮业和建筑业,增幅分别为8.1%和5.9%;收入增幅较低的是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分别增长3.3%和4.5%。

图3:

不同行业月均收入水平及增幅(单位:

元、%)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我国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左右。

外出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多数,但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提高。

从数据中我们得知:

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占23.5%。

分年龄组看,低年龄组中高学历比例要明显高于高年龄组,30岁以下各年龄组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均在26%以上,其中,21-25岁年龄组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到31.1%。

图1:

2010年抽样调查不同年龄组受教育情况(单位:

%)

分地区看,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1422元,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1350元,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1378元。

从务工地点看,在直辖市务工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1569元,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1425元,在地级市、县级市和建制镇务工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分别为1402元、1359元和1348元。

从不同地区务工收入的增幅来看,西部地区的增长要快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表4:

农民工在不同地区的月均收入水平及增幅

单位:

元、%

2009年

2008年

增减

增幅

全国

1417

1340

77

5.7

东部地区

1422

1352

70

5.2

中部地区

1350

1275

75

5.9

西部地区

1378

1273

105

8.3

 

2、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现状

  

我们的研究团队来自不同的地域,因此我们的相对优势在于充分了解各地区的差异,能将调查做的更加全面。

通过我们对陕西杨凌、武功、山西洪洞、山东滨州、天津静海县等局部地区的调查,得出在农村劳动力中有专业技能职称的比例仅为0.5%,受过职业教育或培训并获证书的比例仅为3.8%。

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其就业空间狭窄、工资待遇低和劳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从而也制约其向非农转移。

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农村劳动力培训潜在需求较强烈,但费用、观念、培训体制、培训效果等因素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现实需求。

图2.影响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因素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观念

120

32.3

32.5

32.5

费用

173

46.6

46.9

79.4

培训体制

47

12.7

12.7

92.1

培训效果

29

7.8

7.9

100.0

合计

369

99.5

100.0

缺失

系统

2

0.5

合计

371

100.0

 

  

(二)培训资源总体上较丰富,但有效供给不足。

其原因在于:

(1)由于历史的原因,政府主办的培训机构(或学校,下同)大都集聚在城镇,在当前各项政策仍带有明显二元特征的背景下,“事业性质”的身份使得其本身没有向农村劳动力开放的强烈动机,表现在行为上这类培训机构并没有将培训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造成了对农村劳动力事实上的高门槛;

(2)各部门、各行业主办的培训机构条块分划、各自为政,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3)地区间的教育培训资源配置不均衡。

(4)在政府推动下,各地民办培训机构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培训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类机构在利润最大化的作用下,大多设施简陋,再加上市场恶性竞争(学费战),使得其培训质量、效果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尽管从总体上看,我国培训资源丰裕,但由于整合不够,闲置与稀缺并存,导致有效培训供给不足。

  (三)从政府层面来观察,缺乏统筹、投入不足、服务不够、监管不力、组织机构不健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较为突出。

政府职能的分配不清。

目前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既是规划者,又是执行者,既是资源配置的制定者,又是资源的分配者。

这样一来,政府的主导作用就不明显,不能指导、规范、监督培训体系中其他主体的活动。

政府的角色还常常发生错位或越位,政府应承担的职责不清晰。

(四)技能培训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培训时间限制。

目前各地对农民工的免费短期培训时间不够,以我们调查地区为例,洪洞县的培训时间大概为40天,武功县短期免费短期培训为3个月,滨州市较长,也仅为4个月。

同时实习时间较短,加之实习指导老师不少事当地企业聘请的师傅,指导水平相应较低,因而学员动手能力较弱。

此外,部分农民确实有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需要,但不能准确把握培训时间,而没有时间参加。

培训内容仅注重技能培训,目前相关培训多是注重他们的生存技能,而对于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法律法规常识讲座和城市文明常识、心理健康知识辅导等培训很少。

(五)后续跟踪服务仍很薄弱。

各地在转移、培训、就业等环节均采取了切实有效措施,为农民工提供了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推荐就业等服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地对就业后的农民工提供跟踪服务方面仍有所欠缺,对他们实行统一跟踪在岗培训、统一管理、统一维权保障等全程服务仍有待加强。

图3.对后续服务满意度调查

频率

百分比

 

有效

非常满意

6

1.6

满意

43

11.6

不太满意

157

42.3

非常不满意

164

44.2

合计

370

99.7

缺失

系统

1

0.3

合计

371

100.0

三.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对策

(一)从农民工的角度

1.要破除传统守旧的思想观念,深刻认识参加技能培训的重要作用。

培训难的一个原因在于,农民工固守着自己的老本行,认识不到提高技能对于找工作、提高收入的重要性,对其缺乏开拓性、长远性认识。

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民思想上的引导与教育。

2.要重视对子女的基础教育。

农民工要认识到知识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支持和鼓励子女接受良好的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抓好基础教育,防止出现辍学儿童进而转变为新的低技能的农民工。

3.农民工本身应当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技能培训方面的信息,克服困难积极参加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一方面,通过教育投入,可以延缓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时间,从而缩小农村劳动力的剩余规模;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减少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的数量。

逐步建立农村终生教育体系,构建不同类型教育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逐渐形成学习途径多样化的局面,使农民在就业过程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更好的创业机会,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从政府的角度

1.合理分配政府职能。

明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作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综合协调部门,负责牵头制定农民工培训规划和计划,其他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统筹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

各级政府要将农民工培训列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

2.加大资金投入,制定激励政策。

政府要把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列入财政预算,拨付专项资金。

同时,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培训领域,缓解培训经费短缺的状况。

国家要多承担一些,农民工少缴纳一些,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培训的积极性。

重点奖励对农民工进行连续培训的用人企业,给其资金和政策支持,提高其培训的积极性。

3、逐步完善农民转移就业的保障制度

对农民转移就业后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涉及诸多方面问题,根据需要的迫切程度和可能性逐步完善。

首先要设法解决生命之忧,引导用工单位将城镇工伤保险覆盖全体农民工,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时的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

其次是医疗保险,对于进城就业比较稳定的农民工,可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对于流动性强的农民工主要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医疗保障问题。

第三,研究并解决农民工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的衔接以及退出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养老金权益保障问题。

4.做好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督促检查农民工培训计划的落实,保证培训经费的及时到位;加强对用人企业的监督,督促其对录用的农民工进行上岗培训;对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要加强监督和规范,防止借培训之名,对农民工乱收费,损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从企业的角度

1.形成校企结合,定单、定向培训转移的培训方式。

这就是“企业下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农民受益”的培训转移模式。

具体由培训机构与企业用人单位联合,根据用工企业的需要,确定专业工种,组织农民参加培训,培训考核合格后,进入企业工作。

培训经费由政府扶持为主,企业承担一部分。

此种培训方式也属订单培训的一种模式。

这种形式由于农民参训后就业机会大,而且企业的设施设备齐全,学员参训积极性高,培训效果较好,就业率高也较稳定。

企业的管理制度也较为完善,又提供有食宿条件,便于学校组织培训的集中统一管理,学员的培训成本也低,农民工乐意接受。

最大优点是,使政府扶持的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便于培训经费的管理。

2.强化农民工培训的评价机制。

农民工上岗操作后,应视其技术掌握程度和完成的工作量,进行严格的考试考核,不能流于形式,及时进行等级评定,让他们人尽其才,享受一名技术工应有的劳动报酬。

这样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四)从培训机构的角度

1.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

首先,整合农村各类教育资源,形成中小学文化教育和成人职业教育并行的农村教育体系,逐步扩大农村职业高中的数量和规模,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要。

其次,优化培训资源配置,采取公开招标的办法,认定一批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进行重点建设和扶持,充分发挥它们的示范带动效应和培训主力军作用。

再次,培训机构与劳动输出(派遣)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培训与输出(派遣)良性互动。

最后,充分发挥中小城市高中等职业学校的作用,调动它们面向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训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教学内容上理论知识要少,操作技能要多,教学形式上要直观、浅显。

同时,培训者还必须了解他们的劳动和生活,针对他们的现实需求,进行操作技术、安全、文化、社会、法律、时事政治等方面的现实教育,以求开阔视野,学以致用。

同时,要做到培训方式与特点相结合,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操训练相结合,使农民工逐步实现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的转变。

3.创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服务新机制。

必须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机构。

形成省、市、县、乡五级劳动力就业服务网络。

同时开展劳动力需求信息交流,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安全保障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机制,确保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合格的人员得到安置就业。

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强农民工培训,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更直接、更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之一。

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当成教育为人民服务、加快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一件大事,当成抓住历史性机遇,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件大事,兴起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的新高潮。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R].北京: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欧宇: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开设课程研究.

http:

//www.nmpx.gov.cn/gongzuoyanjiu/t20060222_41654.htm.l2006.02.22.

[3]雷世平·特点·问题·措施—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深层次思考[J].理论研究,2004,(3):

25-29

[4]许小青·柳建华·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J].求实,2005,(5):

93-95

[5]国务院办公厅·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R].国务院公报,2003

[6]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09.3.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