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井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67793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井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测井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测井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测井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测井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井考试重点.docx

《测井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井考试重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测井考试重点.docx

测井考试重点

自然电位测井(SP)

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

①地层水和泥浆含盐浓度不同而引起的扩散电动势和吸附电动势。

②地层压力与泥浆柱压力不同而引起的过滤电动势。

扩散电位:

当两种不同浓度的深液被半透膜隔开,离子在渗透压作用下,高浓度溶液的离子将穿过半透膜向较低浓度的溶液中移动。

这种现象叫扩散,形成的电位叫扩散电位

扩散吸附电动势:

这是由于粘土矿物表面具有选择吸附负离子的能力。

因此当浓度不同的NaCl溶液扩散时,粘土颗粒吸附Cl-离子,而Na+离子可以自由移动,若Cw>Cmf,泥浆带正电荷,储集层与泥岩界面处带负电荷,这时形成的电动势为扩散吸附电动势,这是由于既有扩散作用又有吸附作用,因此称为扩散吸附电动势

过滤电位:

这种电动势是由于泥浆柱与地层之间存在压力差,泥浆滤液通过泥饼或泥质岩石渗滤形成的

Es=Ed+Eda=Kd•lg(Cw/Cmf)+Kda•lg(Cw/Cmf)=Ks•lg(Cw/Cmf)

Ks---总的扩散、扩散吸附电动势系数;Es-井内自然电动势

静自然电位:

ssp,在相当厚的纯砂岩和纯泥岩交界面附近的自然电位变化最大。

它是产生自然电场的总电动势E。

SP曲线特征A、曲线对地层中点对称,地层中点处异常值最大;B、厚地层(h>4d)的自然电位曲线幅度ΔUsp近似等于SSP,曲线的半幅值点深度正对应着地层界面,因此可用半幅点法确定地层界面;C、随地层厚度的变小,自然电位曲线幅度ΔUsp下降,,曲线顶部变尖,底部变宽,ΔUsp小于SSP,而且界面位置离开半幅值点向曲线峰值移动。

影响因素:

①地层温度的影响:

t为地层温度;②地层水和泥浆滤液中含盐浓度比值的影响:

ΔUsp与SSP成正比,而SSP的大小取决于岩性和Cw/Cmf;③地层水和泥浆滤液中含盐性质的影响:

由于不同离子的离子价和迁移率均有差异,直接影响Kd和Ka的大小,因而也就影响了Es的数值。

④井的影响(包括井径和泥浆电阻率):

井径扩大,使井眼的截面积增大,则泥浆柱的电阻rm减小,从而导致ΔUsp降低。

井内泥浆电阻率减小,同样使泥浆柱电阻rm减小,则导致ΔUsp降低。

在盐水泥浆井中自然电位曲线变化不明显。

⑤目的层的影响(包括厚度和电阻率):

在岩层厚度、岩性和地层水矿化度等条件均相同的含水层同含油、气层相比,电阻率较高的含油、气层的自然电位异常幅度要比含水层的自然电位异常幅度低。

⑥围岩的影响(包括厚度和电阻率):

泥岩层电阻率越高或岩层厚度越薄,rsh增高,自然电位异常幅度会降低。

⑦岩性的影响:

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纯砂岩的自然电位异常幅度要比泥质岩石的异常幅度大,而且随着砂岩中泥质含量的增加,自然电位异常幅度会随之减小①

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的应用

(1)判断岩性,区分渗透层◆泥岩:

基线附近;◆砂岩:

异常幅值和正负反映岩石渗透性好坏和泥浆的性能;◆纯水砂岩:

Usp=SSP含油后Usp幅值下降,因为电阻率增大◆碳酸岩:

储集层与非储集层岩性相同,自然电位曲线区分不开。

其幅值大小只反映泥质含量的高低。

◆岩盐、膏岩:

无渗透性,因而自然电位无异常显示

(2)判断储层中流体性质:

一般含水砂岩的自然电位幅度ΔUsp比含油砂岩的自然电位幅度ΔUsp要高,据此可判断油水层。

(3)估算泥质含量Vsh①泥质系数法:

厚层纯水层砂岩SSP,厚层含泥质的砂岩层PSP,泥质系数а=PSP/SSP,Vsh=1-а。

②经验公式法:

SHP1=(SP-SBL+SSP)/SSPSP-自然电位读值,SBL-自然电位基线值SHP=(2c*SHP1-1)/(2c-1)C-系数,对于老地层,其值为2,新地层为3(4)确定地层水电阻率Rw;选择剖面中较厚的饱含水的纯净砂岩层,读出该层的自然电位异常幅度ΔUsp,并根据泥浆资料确定泥浆滤液电阻率Rmf,然后根据下式即可确定出Rw

(5)判断水淹层:

一般规律是渗透性好的部分首先被水淹,利用测井资料判断水淹层位及估计水淹程度已是检查注水效果的重要方法。

(6)沉积相研究

水淹层:

由于注水驱油或是边水推进,如果储层见到了注入水或边水,则该层叫水淹层。

普通电阻率测井:

岩石电阻率影响因素:

①岩矿石的岩性:

沉积岩电阻率的差异变化主要的因素是岩石孔隙度的大小、孔隙结构、孔隙中所含流体电阻率,以及岩石所处温度②岩石孔隙中地层水性质:

沉积岩石的导电能力主要取决于地层水的电阻率③岩石的孔隙度以及孔隙结构:

含水砂岩电阻率主要取决于地层水电阻率、孔隙度以及岩性.④孔隙中流体性质及其含量:

在给定岩样时,若孔隙度和地层水电阻率一定,则岩石电阻率随着含油饱和度的增高而增大.在同样岩石中,电阻增大系数I仅与岩石中含油饱和度S0有关,而与地层水电阻率Rw、岩石孔隙度φ以及孔隙形状等因素无关⑤岩石中泥质成分(泥质含量影响岩石的导电性)。

泥质含量越高,说明泥质颗粒数量多,表面吸附的离子数也多,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就会有大量的离子移动而形成较强的电流,岩石的电阻率随之降低电子导电性是组成岩、矿石的基本物质颗粒中的自由电子在电场作用下所作的定向运动,离子导电性的岩石,则主要靠岩石孔隙中水溶液的离子导电,如砂岩、碳酸盐岩孔隙中的流体等。

地层因素:

Ro—孔隙中100%含水时的地层电阻率;Rw—地层水电阻率。

阿尔奇公式:

式中:

a—比例系数,与岩性有关,变化范围在0.6~1.5;m—胶结系数,随岩石胶结程度不同而变化,一般为2左右,变化范围1.5~3;φ—岩石孔隙度。

电阻增大系:

含油岩石的电阻率Rt与该岩石完全含水时的电阻率R0之比

Archie公式:

它们是应用电阻率测井资料解释具有颗粒孔隙的含水岩石和含油气岩石的两个基本解释公式

电阻率法测井是通过测量钻井剖面上各种岩石和矿物电阻率来区别岩石性质的方法

视电阻率:

均匀介质条件下测的电阻率值既不可能等于某一岩层的真电阻率,也不是电极周围各部分介质电阻率的平均值,而是在离电极装置一定距离范围内各介质电阻率综合影响的结果。

电极系:

三个放入井中的电极

成对电极:

处在同一个回路中的两个电极

不成对电极:

另一个与地面电极组成回路的电极

梯度电极系:

梯度电极系就是成对电极靠得很近,而不成对电极离得较远的电极系

电位电极系:

电位电极系就是在电极的相互距离中,成对电极相距较远的电极系

梯度电极系的电极距:

梯度电极系在理想情况下,成对电极之间的距离靠得很近,所以选取成对电极中点到不成对电极之间的距离

记录点:

梯度电极系的记录点规定在成对电极的中点。

电位电极系的记录点规定在相距最近的两个电极的中点

探测深度:

指在垂直于井轴的方向上所能探测到的介质的横向范围

普通视电阻率测井曲线特征:

(1)梯度电极系视电阻率理论曲线:

①梯度电极系视电阻率曲线对地层中点不对称。

对高电阻率地层,底(顶)部梯度电极系Ra曲线在地层底(顶)界面出现极大值,顶(底)界面出现极小值。

②地层厚度很大时,对着地层中点附近,有一段Ra曲线和深度轴平行的直线,其Ra=Rt。

③当用底部梯度电极系时,在薄的高阻层下方出现一个假极大值,它距高阻层底界面一个电极距

(2)电位电极系视电阻率理论曲线①当上、下围岩电阻率相等时,曲线对地层中点对称②视电阻率曲线在地层中点取得极值。

③在地层界面处,曲线出现“小平台”,小平台中点正对着地层的界面

实测视电阻率曲线及影响因素1.井的影响:

井径越大,电极系周围低电阻率泥浆所占据的空间范围也相应扩大,视电阻率值的降低会更加显著②泥浆对视电阻率数值的影响,取决于岩层电阻率与泥浆电阻率之比,这一比值越大,影响也越大2.电极系的影响①用电位电极系所测的曲线会失去对称性;②用梯度电极系所测曲线的极大值变小、曲线变得光滑,且极大值离开高阻层界面向单电极一方偏移MN/2的距离.3.侵入影响:

泥浆侵入对于测量和确定岩层的真电阻率Rt是一种干扰因素

高阻邻层的屏蔽影响:

由于相邻高阻层之间产生屏蔽影响,使视电阻率曲线发生畸变

普通视电阻率测井曲线的地质应用:

①确定岩层界面;②确定地层电阻率Rt;③地层对比;④用于标准测井图

第三章侧向测井

三侧向原理:

Ao为主电极,A1、A2为屏蔽电极位于两侧,它们短路相连接。

回路电极(也称回流电极)B置远处(计为无限远)。

(1)测井过程中,主电极Ao和A1、A2供以相同极性的电流Io和Ia,并使它们之间处于等电位状态。

(2)当Ao与A1、A2电位不相等时,其电位差被送到调整线路上,通过调节A1、A2电路中的屏蔽电流Ia,保持整个电极系处于等电位状态。

(3)三侧向的电场:

由于主电流Io被A1、A2所屏蔽。

主电流水平流入地层。

(4)仪器记录的是任意屏蔽电极A1或A2或Ao与回流电极B之间的电位差△U和主电极电流Io。

ro—表示主电极的接地电阻,表示主电极的电流层由主电极到回流电极所经过的介质的电阻(5)三侧向的主电流基本上是垂直射入地层。

接地电阻定义:

ro可看成是由三部分组成:

 ro=rm+rt+ri(等效串联电路)其中rm、ri、rt对Ra贡献,取决于聚焦能力大小,聚焦能力强,rt贡献大,反之rt对Ro贡献就小

影响三侧向测井的因素:

电极系、地层与井眼

1)电极系:

(1)聚焦能力影响 仪器聚焦能力取决于电极系L长度,L→大,聚焦能力好

(2)主电极长度Lo主电极长度决定了电流层厚度,Lo→小,分层能力强,Lo<h/4时效果好,Lo>h/4,受围岩影响大。

 (3)电极直径dn选择 直径dn小,泥浆层厚度大,那么Ra则小,反之dn大,Ra则升高。

2)地层与井眼:

井径、围岩、侵入带影响

(1)井径影响井径不大时,井内为盐水泥浆,其几何因子和Rm都小,影响可以忽略。

井径变大时,泥浆范围扩大,电流散开,ro降低,则Ra降低。

井眼扩大,是不利因素。

需要进行井眼校正。

(2)围岩Rs的影响。

当Rt>Rs时,围岩分流作用,使电流线散开,使Ra降低;当Rt<Rs时,屏蔽、扩散面积减小,R值增大,因而测量Ra比真电阻值大(3)侵入带影响在GiRi影响下,侵入深、电极聚焦能力差,Gi值大,Ri在总测量值中占的份量大,侵入影响显著;高阻侵入比低阻侵入影响要大。

三侧向曲线特征

单一高阻层的电阻率曲线形态

(1)上下围岩一致时,曲线中心对称,对高阻层,Ra上升;层愈厚,电阻越高。

(2)上下围岩不一致时,Ra曲线不对称,极大值偏向高阻围岩一方;(3)h>4d时,极值不变,曲线对称,对地层中心出现极大值;

三侧向测井曲线的应用

(1)划分岩性剖面地层界面一般划在曲线开始急剧变化的位置。

(2)可用LLd、LL重叠叠法定性判断油水层油、水层的泥浆侵入性质不同,(Rmf>Rw时)油层多为减阻侵入,水层多为增阻侵入。

深侧向RLLD>浅侧向RLLS为油层;反之为水层。

(3)求地层真电阻率Rt对于较厚的高阻层可以通过深浅三侧向组合图版求出岩层的真电阻率Rt和侵入带直径Di。

双侧向测井

作深侧向测井时,屏蔽电极A1A11和A2A21作为双屏蔽,大大改善了屏蔽效果,提高了探测深度,测量结果主要反映原状地层电阻率。

图右侧为浅侧向电极系结构,作浅侧向时,A2A2‘屏蔽电极作为回路电极,使主电流很快发散,探测深度变浅,所测结果主要反映侵入带电阻率。

测井时,将双侧向电极系放入井内,主电极Ao发出恒定的电流Io,并在测井过程中保持不变,同时两对屏蔽电极A1,A1’和A2,A2’发出与Io相同极性的屏蔽电流Il,I1’,同时维持两对监督电极MlM2和M1’M2’之间的电位差等于0,无电流流过,即UM1=UM2、UM1’=UM2’。

随着电极系提升,周围介质电阻率改变,I0的分布随之改变,监督电极的电位也改变,测量任一监督电极M1(M2)与无穷远对比电极N之间的电位差变化,即反映了介质电阻率的变化,其电阻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资料应用

(1)确定地层的真电阻率需要做必要的井眼、围岩、侵入三种因素的校正后即可用来确定地层的真电阻率。

(2)划分岩性剖面(3)快速直观地判断油水层。

第四章感应测井

1.基本原理:

把地层看成是一个环绕井轴的大线圈。

把装有发射和接收线圈的井下仪器放入井中,对发射线圈通以交流电(常为20kHz/s),在发射线圈周围地层中产生交变磁场Φ1,这个交变磁场通过地层,在地层中感应出电流I1,此电流环绕井轴流动,称为涡流。

涡流在地层中流动又产生交变磁场,这个磁场是地层中的感应电流产生的,称为二次磁场φ2。

二次磁场φ2穿过接收线圈R,并在R中感应出电流,从而被记录仪记录。

显然,接收线圈中感应产生的电动势大小与地层中产生的涡流大小有关,而涡流大小又与岩石的导电性有关。

地层电导率大,则涡流大,地层电导率小,则涡流小。

涡流与地层的电导率成正比,因而接收线圈中电动势也与地层电导率成正比。

2.接受线圈中产生的讯号有俩种:

一种是由地层产生的一种是由仪器发射线圈直接感应产生的。

前者与地层导电性有关,是有用讯号,后者是一种干扰因素,称为无用讯号。

3.g称为单元几何因子,它只与单元环和线圈系的相对位置有关。

5.径向微分几何因子就是研究以井轴为中心的单位厚度无限延伸筒状介质的几何因子。

径向积分几何因子就是讨论以井轴为中心的整个圆柱状介质的几何因子。

6.曲线特征和影响因素:

1、均质校正2、围岩—层厚校正3、侵入校正

7.感应测井曲线的应用:

1.划分地层一般情况下不单独用感应测井曲线来分层,应同时考

虑微电极、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曲线。

2.确定地层的真电阻率Rt3、确定储层流体性质

第五章微电阻率测井

(微电极系测井,微侧向测井,近邻侧向测井,微球形聚焦测井)

1..微电阻率测井是指探测深度较浅的一类测井方法,主要是探测储集层冲洗带、侵入带的电阻率。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电极距短,电极系极板贴井壁。

进行微电极系测井时,微电位和微梯度是同时测量的。

微电极系视电阻率值也是通过测量电位差的大小取得的,其表示式仍为

微电极系的测量结果主要反映紧靠井壁附近地层的电阻率,当然也与电极系类型、绝缘板的形状、井径的大小有关。

2.微电位和微梯度电极系的探测深度不同。

实验证明,微电位探测范围约为8-10厘米,而微梯度的探测范围约为4-5厘米。

因此在渗透层井段,前者所测电阻率主要反映冲洗带电阻率;而后者测量的结果则主要反映泥饼电阻率。

3.微电极系的测井曲线

(1)当岩层为非渗透层时,测得的微电位和微梯度值相等。

在微电极系曲线表现为无幅度差或有正、负不定的较小的幅度差

(2)当岩层为渗透性地层时由于泥浆侵入地层,同时在渗透层井壁上形成泥饼,测量结果Ra主要取决于泥浆侵入带的电阻率、泥饼电阻率和泥饼的厚度。

4.微电极系测井应用:

1.划分岩性剖面2.确定岩层界面3.确定含油砂岩的有效厚度4.确定井径扩大井段.确定冲洗带电阻率Rxo及泥饼厚度Hmc。

微球形聚焦测井

当极板对准渗透层时,屏蔽电流主要流经泥饼区域。

主电流受屏蔽电流聚焦挤入冲洗带中,但它并不象微侧向测井那样聚焦成窄的电流束,而是通过设计合理的电极系,使电流束的密度在所要探测的冲洗带范围内均匀分布,其等位面状如球形。

由于VM0O为恒定值,因而Io的变化就能反映冲洗带电阻率的变化(测量时记录主电流大小)。

另外,Ia大部分通过泥饼,这就使屏蔽电极A1的电位基本依赖于泥饼厚度和泥饼电阻率。

因此,测量Ia并知道泥饼电阻率时,就可知道泥饼厚度。

微球型应用:

1划分薄层2.确定Rxo3.参加测井组合提供Rxo资料

声波测井

(以岩石介质的声学特性为基础来研究地质剖面的测井方法)

一、岩石的声学性质

1、弹性体拉长或压缩时,应力与应变之比——杨氏模量E

2、弹性体在切变力作用下,切应力与切应变之比——切变模量μ

3、弹性体在形变时,横向与纵向应变之比——泊松比σ,沉积岩σ=0.25

4、

声速纵波

横波

Vp/Vs≈1.73

5、波阻抗:

Z=ρv

6、滑行波:

声波以临界角入射时,在介质分界面产生以V2传播的波(产生条件:

V2>V1,i为临界角)

7、井内声波的发射与接收——声能化为电能

二、声波速度测井、声波时差测井

(用地面仪器将两个接受换能器先后接受到的声波信号的时差Δt转化成电位差进行记录,得声波在地层传播的时差曲线——声波测井)

1、影响岩石声波速度的地质因素

◆岩性:

声速与介质密度及弹性的关系;

孔隙度

◆地质年代:

老地层v>新地层v

◆岩层埋藏深度:

相同条件下,h↑→v↑

2、测量方式

单发双收声系

仪器组成:

声波脉冲发射器&声波接收器构成的声系

Δt=(TA/v1+AB/v2+BC/v2+CR2/v1)

-(TA/v1+AB/v2+BR1/v1)

=BC/v2+CR2/v1-BR1/v1

结论:

声差即速度的倒数Δt=1/v2

4、缺点

井眼不规则——底部扩径,Δt升高,反之亦然

三、补偿声速测井(双发双收)

T1、T2交替发射,分别记录Δt1、Δt2,则Δt=(Δt1+Δt2)/2

缺点:

纵向分辨率低;对低速带而言,仪器记录存在盲区

四、声速测井曲线的应用

a、

读取地层的声速或时差值;b、识别岩体(声波速度不同);c、确定地层的孔隙度

d、识别裂缝和气层

f、检测地层压力异常和断层

五、声幅测井(通过测量声波幅度的衰减变化来认识地层性质和水泥胶结情况的一种声波测井方法)

1、介质中声波的声幅特性:

声波衰减:

气>液>固;频率f越大,衰减越快;与介质密度、弹性等有关;

2、套管中的声波:

套管波>水泥环波>地层波>泥浆波(到达顺序)

3、书上85页6-2表

 

第七章自然伽马测井

放射性测井是以物质原子核物理性质为基础的一组测井方法,统称为核测井,包括自然伽马,自然伽马能谱、中子、密度测井等。

1、方法特点

优点:

(1)裸眼井和套管井中均可以进行

(2)油基泥浆、高矿化度以及干井中均可以进行(3)碳酸盐岩剖面和水化学沉积剖面不可缺少。

缺点:

(1)测速慢,成本高。

(2)如果岩石本身组成中含放射性物质,如含火山碎屑等,则无法正确判断泥质含量。

如哈密地区,那么VSH判定需从其分资料中求取。

2.测井原理:

利用这套装置进行自然伽马测量的简单过程是:

当井下仪器在井内由下向上提升时,来自岩层的自然伽马射线穿过井内泥浆和仪器外壳进入探测器。

探测器将接收到的一连串伽马射线转换成一个个的电脉冲,然后经井下放大器加以放大,由电缆送到地面仪器,地面仪器把每分钟接收到的电脉冲数(计数率)转变为与其成比例的电位差进行记录。

井下仪器在井内自下而上移动测量,就连续记录出井剖面的自然伽马强度曲线,通常记为GR,以记数率(脉冲/分钟)或API刻度。

3、曲线特征及影响因素

(1)探测范围

地层岩石放射出的自然γ射线,在穿过地层时会逐渐被岩石所吸收,因此,由距离探测器较远的岩石放射出的γ射线,在到达探测器之前已被岩石所吸收,所以自然γ测井曲线记录下来的主要是仪器附近,以探测器中心为球心,半径为30-45cm范围内岩石放射出来的γ射线。

这个范围就是自然γ测井的探测范围。

用这个“探测范围”的概念,容易理解自然γ测井曲线形状及其特点。

(2)曲线特征

①中心对称(上下围岩放射性相同),中心出现极大值。

②h<3d0,曲线极大值随h增加而增加,h≥3d0,极大值=const,与强度大小成正比,与厚度无关。

③h≥3d0半幅点定界面,h<3d0,厚度>真实厚度。

(3)影响因素

①放射性涨落影响-实测曲线呈锯齿状

由于地层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是随机的,因此,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衰变的原子核数,亦即放射出的伽马射线数不可能完全相同。

但从统计的角度来看,它基本上围绕着一个平均值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统计起伏,或放射性涨落。

放射性涨落现象的存在,使得采用同样的测井速度,在同一地层不同时间测得的自然伽马读数并不一致。

表现在测井曲线上,即呈锯齿状的变化。

②曲线有深度位移

Vτ的影响使GR曲线发生畸变,主要表现在幅度值GRmax下降,且GRmax位置不在地层中心而向上偏移,视厚度增大,半幅点上移。

同时造成半幅点划分地层界面与实际地层界面有一偏差,而且前者比后者浅。

偏差的大小与Vτ成正比。

为了尽可能减小这种影响,在实际测井工作中应通过试验选择合适的提升速度和时间常数。

同时,在整理资料时,需通过同其它曲线的对比,将整个曲线下移一定深度。

③井的参数对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影响

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幅度不仅与地层的放射性有关,而且还受井眼条件(井径、泥浆比重、套管、水泥环等参数)的影响。

泥浆、套管、水泥环吸收伽马射线,所以这些物质会使自然伽马测井值降低。

一层套管时的自然伽马测井值大约是没有套管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值的75%。

如有多层套管则自然伽马值将明显下降。

在做定性解释时,如果井内泥浆稳定,则整个曲线的相对趋势反映地层性质,可不做校正。

在大井眼和套管井中,定量解释自然伽马资料时,要做出校正图版,进行必要的校正。

4、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地质应用

自然伽马测井在油气田勘探和开发中,主要用来划分岩性,确定储集层的泥质含量,进行地层对比及射孔工作中的跟踪定位等。

1划分岩性,确定渗透层:

举例来讲:

在膏岩剖面中,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可以划分岩性并划分出砂岩储集层。

在这种剖面中,岩盐、石膏层的曲线值最低,泥岩最高,砂岩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曲线靠近高值的砂岩层的泥质含量较多,是储集性较差的砂岩,而曲线靠近低值的砂岩层则是较好的储集层。

2地层对比:

与用自然电位和普通电阻率测井曲线比较,利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地层对比有以下几个优点:

估算泥质含量:

由于泥质颗粒细小,具有较大的比面,使它对放射性物质有较大的吸附能力,并且沉积时间长,有充分时间与溶液中的放射性物质一起沉积下来,所以泥质(粘土)具有很高的放射性。

在不含放射性矿物的情况下,泥质含量的多少就决定了沉积岩石的放射性的强弱,所以有可能利用自然伽马测井资料来估算泥质含量。

第八章自然伽马能谱测井

自然伽马测井只能反映地层中所有放射性核素的总效应,而不能区分地层中的含放射性元素的种类及含量。

自然伽马测井能谱测井原理: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是根据铀、钾的自然伽马能谱的特征,用能谱分析的方法,将测量的铀、钍、钾的伽马放射性的混谱的解析,从而来确定铀、钍、钾在地层中的含量。

自然伽马能谱特征:

K40有能量为1.46MeV伽马射线,铀系和钍系有各种能量伽马射线,但大部分分布在1.36MeV一下。

钍系在2.62MeV处有一明显峰值,可作为钍系的特征谱,铀系在1.76MeV处也出现一个峰值,作为铀系的特征谱。

自然伽马能谱的测量: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仪分为五个能窗:

W1:

0.15~0.5MeVW2:

0.5~1.1MeVW3:

1.320~1.575MeVW4:

1.650~2.390MeVW5:

2.475~2.76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的应用:

1.研究生油层2.寻找页岩储集层3.寻找高放射性碎屑岩和碳酸盐储集层4.用Th/U研究沉积环境5.求泥质含量

第九章密度测井和岩性密度测井

光电效应:

当伽马射线能量较低,它与组成物质原子中的电子相碰撞之后,把能量全部转交给电子,使电子获得能量后脱离电子壳层飞出,形成光电子,同时伽马射线被吸收而消失,这一过程称为光电效应。

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能量较高伽马射线与物质的原子核外电子碰撞时,一部分能量转交给电子,使之脱离原子电子壳层而飞出,同时伽马射线改变自己运动方向,继续与其它电子相撞。

每碰撞一次,能量损失一部分,并改变其运动方向,形成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伽马射线经多次碰撞之后,能量不断降低,最后以光电效应结束。

伽马射线的吸收:

伽马射线能量衰减,强度减小过程称为伽马射线被吸收。

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系数μ是光电效应、康普顿和电子对效应的综合作用,总吸收系数μ可以写成

电子对的形成

能量高于1.02Mev的伽马射线与物质作用时,在原子核力场作用下,可转变成正、负电子对,即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

伽马射线在形成电子对后,本身被吸收。

为了克服井孔对密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