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方案模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63938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76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方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组织方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组织方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组织方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组织方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方案模板.docx

《组织方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方案模板.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方案模板.docx

组织方案模板

第一章前言

1.1目的任务

根据甘肃省酒泉同福矿业有限公司委托书精神,甘肃省肃北蒙古自治县红坡铁矿详查的目的任务是:

1.运用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槽探、井探、钻探手段,对红坡铁矿区南矿带4—35线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详查评价,基本查明已知矿体的分布、规模、形态、产状及矿石质量,研究其富集规律。

2.对红坡铁矿区其它地段进行进一步普查评价,大致查明已知矿体的分布、规模、形态、产状及其他特征。

3.通过对红坡铁矿区6号矿体的深部钻探控制,了解矿体深部延伸情况,以期扩大资源量。

4.对洪坡铁矿区覆盖较厚、成矿有利地段进行高精度的磁法剖面测量,有利用价值的磁异常。

5.对红坡铁矿区区域范围内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空旷条件系统的研究,为矿山建设提供较为充分的依据。

6.估算控制的矿产资源量,为矿山总体规划和编制矿山项目建议书提供依据。

工作起止时间:

2008年3月—2009年3月

要求2009年3月底之前提交详查报告。

1.2工作区范围及自然地理、经济条件

红坡铁矿区位于石油河上游,属肃北蒙古自治县管辖。

地理坐标:

东经97°26′00″—97°29′30″;

北纬39°23′15″—39°25′00″.

工作区位于嘉峪关约230方向90km处,由酒泉—土大坂有公路可通,从土大坂至矿区有便道,行程约140km,道路状况较差,交通不便(插入一页图1—1交通位置图)。

工作区位于北祁连西段高山地区,海拔3900m—4600m,坡度10°—36°,石油河西岸及红坡北部局部形成悬岩陡壁。

工作区属大陆性气候,一年以七月份气温最高历年平均13.9℃,最高达29℃。

一月份气温最低,历年平均-20.3℃,最低-40℃,气候较干燥,年平均降雨量136.9mm,且多集中在6—7月份,年平均蒸发量1738.8mm,冰冻期主要在十月至来年四月,在海拔4000m以上时,部分地区已属永久性冻土带。

工作区荒无人烟,劳力、燃料、电力缺乏。

石油河贯穿全区,终年有水,可作为生活、生产水源。

工作区生活、生产物资均依赖外地供应。

1.3矿权登记情况

工作区位于肃北蒙古自治县石油河上游,本次详查的探矿权已于2005年进行了登记,并于2007年3月份进行了探矿权延续,有效期:

2007年3月21日—2009年3月20日。

探矿许可证编号为:

620000730162.

拐点极值坐标:

01:

97°26′00″,39°25′00″;

02:

97°29′30″,39°25′00″;

03:

97°29′30″,39°23′15″;

04:

97°26′30″,39°25′15″;

05:

97°26′30″,39°23′30″;

06:

97°26′00″,39°23′30″。

面积约为:

15.92km2

1.4以往地质工作

1965年甘肃省地质局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第二地质队在工作区及其外围分别进行了1:

20万玉门市幅区测、1:

10万超基性岩普查找矿工作。

将石油河一带浅变质岩系华为寒武纪、下奥陶世;发现好多矿点,圈定不少重砂异常,划分石油河脑一带铜、钨、铅锌含矿远景区。

基本上查明了测区内地质特征、矿产赋存情况,对今后找矿工作具有指导性。

1966年甘肃省地质局第四地质队进行刃岗沟铁矿外围普查时对红坡铁矿进行了检查,并提交了红坡铁矿检查报告。

200—2003年甘肃省地调院第四地调所进行北祁连西段铜、多金属资源评价时对石油河脑一带的铜—钨等多金属进行了评价工作。

2005年甘肃省地勘局第四地质矿查勘察院对红坡铁矿进行了初步普查工作,提交了预测资源量(334)?

804.4万吨。

2006年甘肃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对红坡铁矿进行了部分地段的详查工作,提交了333资源量3.62万吨,(334)?

资源量639.18万吨,其中低品位矿15.75万吨。

2007年甘肃省地勘局第四地质矿查勘查院对红坡铁矿进行了部分地段的详查工作,提交了332资源量144.76万吨,333资源量16.67万吨,(334)?

资源量为683.97万吨(其中低品位矿2.71万吨)。

综上所述,工作区及外围做过一定的地质工作,对矿区进行了一定的普查及部分地段的详查工作,获得了一定的资源量。

由于投入的工作量有限,获得资源量类型以(334)?

为主,应对矿区进行进一步的评价工作。

 

第二章区域地质背景集成矿特征

2.1区域地质背景

红坡铁矿区位于祁连山褶皱系北部、加里东褶皱带西段的吊大坂地向斜中。

区域上地层沉积厚度达,构造复杂,岩浆岩活动较频繁。

2.1.1地层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有太古宇—古元古界北大河岩群、长城系桦树沟组、石炭系臭牛沟组,羊虎沟组及第四系冲洪积层。

2.1.1.1太古宇—古元古界北大河岩群(ArPtB)

大面积出炉于红坡铁矿区南北两侧,为一套中高级区域变质岩,主要岩件为黑云斜长片麻岩、钾质注入片麻岩和各类片岩及白云岩,厚度大于4022m。

2.1.1.2长城系桦树沟组(CHhs)

分布于吊大坂—石油河脑—大红沟一代,岩性为一套结晶灰岩、硅质灰岩与紫灰岩、蓝灰色千枚状板岩,下部夹厚层石英岩、砾岩、薄层灰岩及少量紫色杏仁状安山玢岩。

出露厚度为2350m.红坡铁矿赋存与该地层中。

南北两侧均被断层切断。

2.1.1.3石炭系

a.臭牛沟组(Cc)

零星出露于吊大坂、刃岗沟口一带,岩性下部为紫红色砾岩、含砾砂岩;上部灰色、灰白色中粒石英砂岩、夹层眼、炭质页岩、灰岩和煤线,厚度约150m。

b.羊虎沟组

零星出露于红坡南部,以陆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

岩性为色、灰绿色、灰黑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夹炭质页岩、煤层及灰岩。

2.1.1.4第四系地层(Q)

分布于红坡铁矿南部石油河上游一带,主要以冲、洪积砾石、沙土组成。

2.1.2侵入岩

区内出露有吕梁期、加里东期岩体,岩石类型较多,从超基性至碱性均有。

其中以中酸性,酸性岩体分布较广,超基性、基性岩次之。

2.1.2.1吕梁期侵入岩

吕梁期麻状花岗岩(r1)仅见于红坡铁矿区南部小范围内,侵入太古宇—古元古界北大河岩群中,变质强烈,形成片麻状构造。

2.1.2.2加里东期侵入岩

加里东期侵入岩分三次侵入。

第一次为超基性、基性岩侵入;第二次为中酸性、酸性岩侵入;第三次为碱性岩侵入。

a.吊大坂超基性岩体(∑33-1)

侵入于长城系地层,主要岩石为强蛇纹石化橄石岩、含铬铁矿蛇纹岩。

该岩体局部含铬尖晶石,是寻找铬铁矿之有力母岩。

b.刃岗沟辉长岩体

侵入于长城系地层,其东侧被石炭系羊虎沟组不整合覆于其上。

其南与石英正长岩呈断层接触,但辉长岩体中见正长岩脉侵入。

c.呆大坂灰长—闪长岩群(rδ33-1)

有十几个岩体组成,侵入于长城系地层,脉状产出,个别岩体有分叉现象,北西—南东走向,一般长小于1km,宽小于200m,为辉长岩、辉长闪长岩、闪长岩之混杂体。

2.1.3脉岩

区内脉岩类型颇多,从基性到酸性至碱性均有;;规模一般不大,长度一般小于100m.宽1m—2m,常沿节理裂隙或顺层灌入,北西—南东向为主,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

再大的构造断裂带附近脉岩分布较多。

2.1.4构造

区域山地处北祁连褶皱带西段,构造复杂。

2.1.4.1褶皱

区内褶皱主要为吊大坂向斜,轴向北西西,南翼北倾,倾角30°—70°.受后期构造破坏,褶皱发育不完整。

2.1.4.2断裂

区内断裂发育,主要断裂构造有:

(1)敖包山北—(东)吊大坂南断层;断层面大多倾向北东,倾角陡直,为一正断层。

大东沟谷铁矿的生成,除了与敖包山黑云母花岗岩体有同源关系外,还与该断层伴生的细小节理、裂隙有关。

(2)石油河脑—(东)吊大坂北断层;倾向北东,为一逆断层,热液型的铜矿脉与铅矿密布于该断层南侧的长城系地中。

2.2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区域上处于大红沟—石油河上游—吊大坂多金属成矿带中。

区域内除红坡铁矿外,还有铁矿点、矿化点八处:

铜、铅产地六处,其中铅矿点两处、铜矿点、矿化点四处。

区内断层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具多期复活性。

沿断层两侧形成宽数十米至百余米之构造破碎带或挤压片理带。

沿断裂两侧之次级构造裂隙发育,基本上可分为北西向、北西西向与北东向三组。

其中北西向与北西西向裂隙常为成矿构造控制裂隙、矿液常沿此裂隙充填交代,并伴随硅化,常为良好的间接找矿标志。

区内及其附近侵入岩发育,以酸性侵入活动为主,超基性,基性岩次之,皆为加里东晚期产物,可能构成母岩。

红坡铁矿类型目前认为和镜铁山铁矿相似,为同生海底喷流沉积变质铁矿床。

通过2005年的初步普查及2006、2007年的部分工作,获得了预测的一定的铁矿石资源量,并且在区域上处于成矿有利地段,所以对红坡铁矿进行进一步详查工作,以期扩大其远景,提高资源量类型是非常必要的。

2.3矿区地质特征

本节只叙述与本次详查工作有关的红坡铁矿。

红坡铁矿位于吊大坂地向斜南翼,石油河脑4628高地南侧。

矿区地层总体走向为北西西—南东东,倾角30°—70°,局部地层发生倒转。

断裂较发育。

2.3.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有太古宇—古元古元古界北大河岩群(ArPtB)、长城系桦树沟组(Chhs)、第四系全新统(Qh)。

2.3.1.1太古宇—古元古界北大河岩群(ArPtB)

大面积出露于矿区南部,以灰白色白云岩为主,中夹有灰黑色板岩,灰白色石英岩透晶体。

2.3.1.2长城系桦树沟组

长城系桦树沟组地层为矿区主要出露地层,分布与矿区北部。

矿区出露岩性特征为:

下部以灰白—灰黑色板岩、千枚状板岩夹灰岩,石英岩透镜体组成,局部可见到变安山岩、含铁矿层;上部以灰白—灰黑色微晶体灰岩为主,偶夹有板岩透镜体。

地层总体走向北西西—南东东,倾向北,倾角18°—88°,局部南倾,倾角19°—78°.在北侧地层走向转为近南北向,倾向东,倾角25°—51°.矿区出露地层厚度大于473.45m。

2.3.1.3第四系全新统(Qh)

在矿区可划分为洪冲积层(Qhpal)和冲积层(Qhal)。

洪冲积层主要分布于矿区0—17线之间,使得矿体在该段出露较差。

冲积层主要为现代河流形成,矿区主要在石油河分布。

2.3.2构造

矿区构造属北祁连褶皱带西段的吊大坂向斜体系中,矿区构造主要有褶皱和断裂。

2.3.2.1褶皱

矿区褶皱主要表现为层间褶皱,有较大的层间褶皱和较小的层间褶皱,构成形态复杂,有较大型的层间褶皱,主要为灰岩层中的褶皱;也有小型的层间舒缓褶皱;板岩中的长英质脉岩受力流变而成的肠状褶皱。

2.3.2.2断裂

矿区内的断裂主要有南北向和东西向两组,东西向的F2性质不明断层发育最早,被南北向的平移断层F3错断,其次为南北向平移断层(F3、F4),被后期的东西向断层(F5、F6)切割,将长城系桦树沟组中的微晶灰岩错开。

F2断层两侧断层特征较明显,断层南侧具有强烈的片理化,断层北侧发育有牵引构造。

矿区内并见有对矿体起破坏作用的小断层。

矿区各断层特征见表2—1

矿区内的断裂发育主要有四期,第一期以东西向的层内逆断层为主,主要有F2;第二期以南北向的平移断层为主,主要有F3、F4,将区内地层错开;第三期以东西向逆断层为主,以F5、F6及F7组成,大部分断裂对矿体具有破坏作用;第四期以F1逆向断层为主,最终形成了矿区的构造格架。

此外,矿区岩石普遍遭受了较强的挤压及、脆、塑性变形、节理、劈理及层间小褶皱较发育。

 

表2—1矿区断层特征表

2.3.3岩浆岩

2.3.3.1侵入岩

矿区侵入岩发育,侵入时代为加里东晚期,岩体空间分布多与地层走向一致。

主要岩体有辉绿岩(βμ33),石英闪长岩(δο33)和二长花岗岩(ηr33)。

2.3.3.2脉岩

矿区脉岩较发育,其走向以东西向为主,南北次之。

主要有灰绿玢岩脉(ηr)、闪长岩脉(δ)、安山玢岩脉(αμ)及石英脉(q)。

2.4矿(化)体特征

圈定的12个铁矿体均受底层控制,又受后期构造的影响,矿体伴随地层的变形而变形,局部可见小断裂对矿体的破坏现象(图版15)。

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

红坡铁矿体特征见表4—1,现分述如下:

Fe1号矿体近于南倾,倾向178°、倾角75°,矿体长200m,平均厚4.44m,平均品位TFe27.33%。

Fe2、Fe3号矿体近于东倾,其中矿体倾向在73°—119°之间,倾角36°——49°;Fe3号矿体倾向100°,倾角42°。

由于地表岩、矿层有垮塌现象,产状显得舒缓。

Fe2号矿体长749m,平均厚度3.71m,平均品位TFe33.03%,mFe为8.64%;Fe3号矿体长1020m,平均厚度5.64m,平均品位TFe29.26%,mFe为8.56%。

Fe4号矿体近北侧,倾向350°,倾角32°。

矿体长136m,平均厚度5.89m,平均品位TFe31.87%。

Fe5号矿体北东倾,倾向45°,倾角63°,矿体长190m,平均厚度11.70m,平均品位TFe25.18%,最高TFe35.78%,mFe为9.11%。

Fe6号矿体近南倾,倾向175°,倾角55°,矿体长680m,平均厚度4.1m,平均品位TFe28.23%,最高TFe39.20%,mFe为17.25%。

Fe7号矿体近北侧,倾向25°,倾角45°,矿体长104m,厚度为6.77m,平均品位TFe39.43%,最高可达TFe46.80%。

Fe8号矿体根据本年度施工的钻孔工程,基本查明了矿体在倾向上的变化,即随地层变形而发生变化,倾向有较大的变化(图4—1),倾角在42°—60°±。

矿体长540m,厚度2.0m—6.24m,平均厚度3.44m,平均品位TFe28.96%,最高TFe46.15%,mFe为8.81%.

Fe9号矿体向南倾,倾向207°,倾角32°,矿体138m,厚度2.38m,平均品位TFe为31.42%,mFe为22.19%.

Fe10号矿体向北偏西顷,倾向320°,倾角56°,矿体142m,平均厚度2.72m,平均品位TFe39.55%,最高TFe含量达50.02%.

Fe11号矿体根据这几年的工程施工证明,其形态为复式向斜褶皱形态出露地表,向下延伸不到20m,平均品位TFe31.42%,最高TFe可达47.70%,其中mFe含量仅为2.92%,矿石中以TFe为主。

Fe12号矿体为盲矿体,为QJ26所控制矿体,矿体倾向188°,倾角较陡(84°±),矿体长100m,厚度3.86m,评均品位TFe38.98%,mFe为23.20%.

矿区主矿体为Fe2、Fe3、Fe6、Fe8号矿体,在走向上连续向较好,厚度变化较小,有扭曲现象。

其中Fe2、Fe3号矿体厚度变化较稳定,厚度变化系数32.65%—82.69%,属简单—中等型;品位变化系数7.74%—14.37%,属均匀型。

Fe6、Fe8号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46.40%—48.86%,属简单型。

品位变化系数7.30%—9.10%,属均匀型。

红坡铁矿区矿体特征见表2—2

表2—2矿区特征一览表

2.5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条件概述

本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通过2006年度的调查,已基本查明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环境地质问题不突出,主要以工程地质问题为主。

2.5.1矿区水文地质

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和水力性质,可将矿区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赋存在石油河河谷及其支沟洪积,洪冲积层孔隙中。

水位埋深一般<2m,个别地段溢出成泉。

含水层岩性为砾石及碎石,分选一般,渗透性好,厚度<3m。

富水性大致可分三个级别:

水量中等(单井涌水量100m3/d—1000m3/d);水量贫乏(单井涌水量10m3/d——100m3/d);透水不含水,单泉流量一般为2.10L/s—2.17L/s,个别0.08L/s—0.14L/s.水质较好,矿化度0.307g/l—0.694g/l,为淡水。

水化学类型SO42-—HCO3-—Ca2+—Mg2+型、SO42-—Ca2+—Mg2+型及HCO3-—SO42——Cl-—Ca2+—Mg2+型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太古宇—古元古代区域变质岩及火成岩裂隙中。

岩性主要为粉砂质板岩、硅质岩及石英闪长岩等,浅层裂隙节理较发育。

基岩裂隙水埋深一般3.12m—13.18m。

最深可达98.74m(ZK0801)。

裂隙多为半张开状,泥质或方解石充填,透水性一般,补给条件差,地下水分布极为不均匀。

根据地下水径流模数,基岩裂隙水富水性可划分为两级:

水量中等(地下水径流模数1L/(s.km2)—3L/(s.km2)),水量贫乏(地下水径流模数<1L/(s.km2))。

水质较差,矿化度4.17g/l—5.29g/l,属半咸—咸水。

水化学类型为SO42-—Ca2+—Mg2+型和SO42——Mg2+—Ca2+型水。

本区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直接渗入及地下径流补给。

地下水接受补给后,沿沟谷向下径流,大部分汇入地表河流,一部分顺河谷以潜水形式径流。

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有泉、地下径流及蒸发。

本区地表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指石油河及边沟)水质良好—较好,水量丰富,适用于矿山工业、生活用水。

矿区地处石油河上游中高山区,最低侵蚀基准面高程3902m。

主要矿体大部分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

附近地表水体不构成矿床的主要充水因素。

矿床围岩和构造影响带中赋存的基岩裂隙水可能对未来矿山开采构成影响。

矿区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

因此,初步确定矿区水文地质复杂程度为简单—中等。

2.52矿区工程地质

矿体围岩为坚硬—半坚硬岩石,质量中等—良好,较完整。

块状构造,以Ⅳ、Ⅴ级结构面为主,Ⅱ、Ⅲ结构面少见。

主要发育二至三组裂隙,SE、NEE及SWW向,表层风化破碎强烈。

裂隙水微弱,岩裂隙出现渗水现象,对岩石有软化现象,该矿区地处多年的冻土层,因常年冻结,工程地质问题并不突出。

单井巷工程遇冻土层时,硐壁融化滴水,局部坍塌,硐室内有滴水现象,斜井揭露井壁可见1—3层厚5cm—10cm的泥质夹层,呈灰绿或浅黄色,粉末状,潮湿,为岩石遇水软化所致。

因此,初步确定矿区工程地质复杂程度为中等。

2.5.3矿区环境地质

矿区地处石油河上游中高山区,荒无人烟,仅有少数牧民游牧,沟谷发育,植被稀疏,自然排水条件较好。

矿山未来排水可能造成当地地表水体污染,主要污染项目有NH4+、NO3-、NO2-及总硬度等。

矿区内地质灾害不发育,仅在较高陡崖坡脚处分布零星崩塌,一般规模较小。

暴雨季节应注意洪水及泥石流发生的可能。

矿区尚未发现新构造运动。

总体来看,矿区地质环境质量良好。

综上所述,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中等,以水文地质问题和工程地质问题为主(Ⅱ—4)。

 

第三章工作部署和工作方法

3.1总体思路

根据本次详查工作的目的任务,结合红坡铁矿目前工作进度,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重点突破的原则,对红坡铁矿区采用地质填图、槽探、浅井及钻探工程揭露的手段由浅入深进行勘查,并对矿区外围矿化特征进行追索及了解,以期发现新的矿化有利地段及矿(化)体。

对矿化地段及赋矿层位的地质特征进行较为详细的综合研究。

3.2部署原则

对本年度重点勘查地段的勘查类型进行了划分,见表3—1,工程间距确定为200mX100m。

工作部署原则按照其执行,但应掌握其灵活性,可根据野外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表3—1矿体特征及勘查类型表

3.3工作部署

3.3.1设计实物工作量

设计实物工作量见表3—2

3.3.2主要工作布置

3.3.2.11:

2千地形测量

布于红坡铁矿区南矿带4—35线之间,南北宽各约300m的范围,主要为5、6号矿体的进一步工作提供依据,设计工作量1.3km2。

3.3.2.21:

2千地质正测

布于红坡矿区北矿带4—35线之间,为了解5、6号矿体地段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岩浆岩的情况以及矿化特征,探矿条件等。

工作量1.3km2。

3.3.2.31:

1万地质修测

根据进一步的工作,对红坡铁矿区填制的1:

1万地质草图进行修测,目的在于更近一步了解区内的地层、构造及矿化特征,研究成矿条件。

设计工作量14.15km2。

3.3.2.4千高精度磁法剖面测量

由于矿区覆盖较厚,其中8号矿体8线以西矿体基本没有出露,6号矿体11线—19线之间覆盖较厚,矿体没有出露,北矿带2号矿体呈断续出露。

为了解矿区中主要矿体在地表以下的连续情况,采用对铁矿具有较好效果的磁法剖面,了解矿体在深部的变化情况,拟在4线、9线、23线、26线及北矿带进行高精度磁法剖面测量。

设计工作量10.0km。

3.3.2.51:

1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补充调查

根据矿区详查工作的需要和矿区实际情况,在矿区1:

10000地质修测和矿区1:

10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详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矿区1:

100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补充调查,编测结合。

设计工作量14.15km2。

3.3.2.61:

1千综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剖面测量

选取Fe6号矿体和Fe8号矿体具有典型特征地段进行1:

1000综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剖面测量,重点观察描述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描述软弱夹层、风化带、构造破碎带、蚀变带的特征、分布、产状及溶蚀现象。

设计工作量2km。

3.3.2.7探槽

用于揭露被覆盖的矿化带、矿(化)体及地质构造界线。

主要根据实际需要按勘探线间距布置于勘探线上或其它认为矿化有利地段。

设计工作量400m3。

3.3.2.8浅井

根据目前工作程度,对红坡铁矿区5号矿体及12号矿体进行浅部控制,以了解矿体的延伸情况,具体布置部位为QJ26继续加深至20m及新施工QJ27。

设计工作量30m。

3.3.2.9井下平巷

根据实际需要布设,主要用于井下平巷对矿体穿脉控制。

设计工作量30m。

3.3.2.10钻探

为了了解红坡铁矿区6号矿体较深部的产状、形态及其它构造变化特征等。

主要布置于05、09、13线,控制斜深100m—200m,其中在09线控制一斜深在200m的钻孔。

设计工作量480m。

其施工顺序见表3—3

3.3.2.11水文地质钻探

目的是揭露主要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及埋藏深度,统计裂隙发育情况;进行抽水试验,确定含水层富水性和相关水文地质参数;采集水样,岩土岩;利用钻孔长期监测地下水动态。

设计工作量160m。

3.3.2.12抽水试验

抽水试验目的是确定矿区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矿坑开采用水量。

根据矿区实际情况,采用空压机抽水,混合段稳定流抽水实验,抽水稳定延续时间16h,其余落程抽水稳定延续时间8h。

水位观测间隔时间应满足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的要求。

抽水试验结束后,应立即进行水位恢复的观测,观测时间16h,观测至近似稳定水位即可。

抽水试验的设备安装应牢固,扬水管和风管的下入深度应合理。

记录必须清晰、准确。

3.3.2.13钻孔水文物探测井

在矿区北矿带选取地势较低,有良好汇水条件的地质孔进行地下水、水温、水质的观测,旨在了解北矿带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的变化趋势。

3.3.2.14水文地质观测孔

要求水文观测孔应完整,松散层必须下入套管,地质孔终孔时应进行换浆,尽可能保持地下水管路的畅通。

3.3.3年度工作安排

本年度详查工作的阶段安排:

2008年3月—4月,主要进行室内地质资料的收集。

研究,野外踏勘及设计编写;5月—9月份进行野外施工;10月—12月进行资料的室内综合整理、研究;2009年3月地提交报告。

3.4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3.4.1地形测量

3.4.1.11:

2000地形测量

1:

200地形测量是为满足详查区进行地质填土及工程布置的需要而进行的,其精度要求按《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18341—2001.坐标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