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6374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11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说课稿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

上册全册说课稿

 

八年级(上)目录: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

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

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

第四节中国的海洋资源

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第一节农业

第二节工业

第三节交通运输业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的疆域»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的桥梁。

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让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又为本册书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材内容

(1)伟大的祖国

(2)辽阔的疆域

(3)众多的邻国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临海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能力

(2)指导学生从图上归纳总结出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师生互动,增强师生感情,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4教学重、难点

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本节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但地名多,活动多,掌握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就不易。

二说教法

八年级学生的观察、析图能力和掌握的地理知识有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让学生动手、动脑,交流讨论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图感直观法。

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既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学法

根据本节地理教材内容的安排(活动较多),就要求充分利用地图、景观图等加强直观教学。

教学中,学生应多读图,多思考,多交流等,以提高学习效率。

主要学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比较法、活动探究法、发现法等

通过读图分析法来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通过讨论比较法、活动探究法、发现法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3min)

回顾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指导学生读图,并提出问题:

我国所处的半球位置是怎样的呢?

自然导入新课。

(以提问的形式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2读图分析,探索新知(30min)

(1)讲述«伟大的祖国»

由导入新课,采用图感直观法,让学生观察地图,找出我国的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

通过读图,让学生归纳总结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总结能力。

(2)讲述«辽阔的疆域»

第一步: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3,通过小组讨论,完成课本第三页活动。

让学生知道我国所跨经纬度之广,疆域之大,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小组讨论既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第二步:

采用读图分析法,出示五带图,引导学生找出我国位于哪个带,并启发学生思考其优越性。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第三步:

让学生试着分析总结我国的纬度位置及其优越性,教师评价并总结。

(培养学生分析总结能力)

第四步:

指导学生从图上找出我国的临海,完成课本第四页活动。

(增强学生读图和观察能力)

(3)讲述«众多的邻国»

首先出示地图,并提出问题:

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哪些?

隔海相望的又有哪些?

随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完成课本第五页活动。

然后请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作出评价,最后老师总结。

通过读图思考、讨论,师生互动,既活跃气氛,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师生感情的培养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8min)

思考: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何优越性?

采用讨论比较法,通过问题思考,回顾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以加深学生记忆,牢固知识点。

4课堂总结(3min)

让一位学生回答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点,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给予评价并作出总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

5布置作业(1min)

完成填充图册,预习新课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直观明了地体现本节课所学内容,应简明清晰,利于学生识记和掌握。

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1、半球位置

2、海陆位置

3、纬度位置

二辽阔的疆域

1、面积

2、四端点

3、临海

三众多的邻国

1、邻国

2、隔海相望的国家

 

《中国的行政区划》说课稿

冯秀群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下面我将从说课程标准、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思路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

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收集、交流反映我国主要少数民族风俗、服饰的图片、资料。

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

二、说教材:

教材结构与地位:

《中国的行政区划》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二节内容。

从全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来看,本章教材以确定地区空间位置的知识为主,是学习以后章节的基础。

本节是由“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和“现行行政区划”两部分组成,主要反映了我国地区划分的原则和现状,是全章重点。

其中省级行政区划及分布不仅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也是中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必备常识。

基于对本节课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考虑,我制定了三大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以及划分的标准。

2.记住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及轮廓图。

能力目标:

1.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上,熟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名称、位置,并且正确填注在“中国行政区划”空白图上。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情感目标:

通过讲述我国的行政区划,特别是通过了解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众所周知,行政区划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生活中正确说出各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并且,熟悉它们的轮廓特征,已成为一项基本的地理技能。

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为:

了解并掌握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行政中心。

教学难点为:

了解并熟悉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的轮廓图。

三、学情:

学生情况是教学的重要依据。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一年的地理,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些方法,特别是通过读图分析获取地理知识,学生在这基础之上,来学习本节知识,应该比较简单。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贯穿直观性、趣味性、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

在教法上,我会多方面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做闯关游戏,学歌谣等,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

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作为主人的地位,在学法指导中,我将引导他们运用搜集材料,游戏竞赛,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流程。

第一个程序是导入新课:

以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车牌为例子导入

上课的一开始,我就提问:

同学们都应该见过车牌,大家是否注意到车牌都由哪些部分组成?

车牌上最前面的汉字有何意义?

由此引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继而提问我国到底划分为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

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轻松愉悦地开始本课的学习。

第二个程序是自学、反馈、交流。

首先,提出自学要求:

1、阅读课本,了解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和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认识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及轮廓图。

2、填写自学卡,并和同桌交流。

3、指名上台展示卡,集体评议。

在评议过程中,强调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部分。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自学能力和小组交流合作的意识,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然后,我组织同学们在课件的帮助下,通过各种形式分三步进一步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反馈、集体交流,在师生互动中,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第一步:

看图说出我国各行政区的名称。

首先,读图说出我国的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

这样做,其用意是让学生熟悉这几个特殊的行政区划。

接着,让学生看图分别说出七个大区的各个行政区划的名称。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我对七个大区进行强调,帮助学生熟悉各个政区的位置。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总体把握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

第二步:

读三字经,了解行政区的简称。

首先出示一张车牌,请学生回答“豫”代表哪个省份;然后,结合图例,以三个为一组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同时强调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第一,内蒙古自治区的简称是三个字,第二,有五个省份和一个直辖市的简称有两个,第三,用绿色标明的字是一些难写且易写错的字。

第三步:

看图,形象记忆部分省级行政区轮廓,出示部分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象形图,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像什么,从而帮助学生熟悉并记忆行政区轮廓。

第三个程序:

巩固、拓展

我设计了两个游戏,意图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和乐趣中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记忆和拓展延伸。

第一个游戏:

小组拼图比赛。

我将学生分成几组,进行拼图比赛,看看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完成这个游戏,学生对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又加深了记忆。

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形成小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第二个游戏:

闯关游戏。

我为同学们设计了六个闯关游戏,同学们通过共同的努力集体闯关。

第一关,根据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图说出它们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我选取了黑龙江、青海、台湾、山东、湖南、陕西以及广东七个省份作为事例。

第二关,回答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越的省级行政单位;第三关,读出有陆上邻国的省级行政单位。

第四关自北向南读出临海的省级行政单位;第五关,读出黄河沿岸的省级行政单位;第六关,读出长江沿岸的省级行政单位。

这些内容主要是为了让同学们在知识上有一个拓展和延伸。

课的最后,我会和同学们一起合唱引入新课时出示的那首歌,并且给同学们布置一个作业,对四句歌词进行翻译,在下次上课的时候请同学们给出答案并作出讲解。

本节课的设计,我力图贯穿新课改理念,体现两大特色:

1、情境教学。

充分利用歌谣、图像以及游戏活动,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得到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

2、自主探究。

通过自主学习、展示交流、看图拼图、闯关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国的人口》

—说课稿

 

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专业:

地理科学

姓名:

邹延

学号:

20110514741

 

时间:

2014.06.23

 

《中国的人口》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等方面的基本国情。

而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的特点和我国人口政策等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将对今后学习中国的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学好本节,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是为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制定的基本国策。

 

2、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绘制曲线图的能力等。

 

3、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数据分析、收集处理信息、自主学习与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讲述我国人口知识,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强我国国情、国策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

 

了解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特征,通过分析世界人口构成图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局世界第一;在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图,让学生比较我国各行政区的人口数量,从而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特征。

难点:

树立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承载量相协调的人口观,通过讲述我国人口现状及人口政策,使学生明白人口数量对社会发展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教法分析(说教法)

  

本节采用多媒体教学法,用课件、课本图表相结合的教学。

  

指导思想:

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剧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激发其对地理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 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读图观察法、分析讨论法 

自主合作学习。

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

思:

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

议:

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用我国人口拥挤热闹情景的课件引入

2.数量世界第一

 

(1)学生观察教材图1-7,了解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21%)。

 

(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为12.95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3)学生观察教材图1-8并完成教材活动。

  

 (4)教师引导:

在世界上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国家就被称为人口大国,而我国河南、山东、河北等九省的人口就超过5000万,如果全中国人手拉手站成一列,就能环绕地球40多圈,在世界上,平均5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

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现状。

 

3.增长速度较快

   

(1)根据下表提供的我国人口增长数据,要求学生绘出1949年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曲线图,并观察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年份

人口(亿)

1949

5.4

1953

5.9

1956

6.3

1964

7.1

1974

9.1

1982

10.3

  1985

10.6

1990

11.4

1995

12.1

2000

12.7

2005

13.1

2008

13.3

   引导:

由学生总结后,教师概括:

   (a)我国人口基数过大。

1949年为5.4亿,1995年时就达到12.1亿。

    (b)增长速度过快。

由绘图可知,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仅用了59年时间,人口就增长了2.5倍,达到13.3亿。

 〔提问〕:

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1.0%,10亿人口与1000万人口的两个国家每年各增加多少人口?

(前者每年增加1000万人口,后者每年增加10万人口)

 〔总结〕: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形成了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总量。

 〔提问〕:

(a)新中国成立以前为什么人口增长缓慢?

       (b)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什么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学生分组讨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得出由于旧中国经济落后,战争、灾荒频繁,疫病多,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缓慢。

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

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

   

(2)学生完成教学活动:

计算从1949年到1964年和从1964年到1974年,每增加1亿人大约各需要多少时间?

1982年到2005年,每增加1亿人大约有需要多少时间?

4.分布疏密不均

   

(1)学生活动:

观察“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思考以下问题:

  (a)找到黑河——腾冲一线,对照图例观察线两侧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密度的差异。

观察哪些省区人口大于400人/平方千米,哪些省区人口密度小于100人/平方千米。

  (b)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该线两侧的面积、人口所占比例。

  (c)确认该线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全班评议,学生总结〕

  〔引导〕:

我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

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稠密,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43%,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4%,人口密度大于400人/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安徽省、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这些地方多为平原区;该线西北部人口稀疏,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人口密度小于100人/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省区,这些地区多为高原和沙漠。

可见,我国人口密度东部大于西部,平原大于高原和山区。

这是由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以及开发时间的长短而决定的。

   〔过渡〕:

人口密度东西部存在差异,农村与城镇也存在差异,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扩大,这种差异也在变化。

(2)学生观察图1-10,了解我国城镇与农村人口百分比,填写下表:

1990年

2005年

农村人口比例

73.6%

57%

城市人口比例

26.4%

43%

   〔引导〕:

我国的人口构成中,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大于城市人口。

1990年我国的农村人口比例为73.6%,城市人口比例为26.4%。

2005年我国的农村人口比例为57%,城市人口比例为43%。

也就是说中国有13亿人,其中有7.5亿人居住在农村,是世界上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们也同时看到,与1990年相比,我国的农村人口比重呈下降的趋势。

与此同时我国的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世界平均城镇人口比重为41%,目前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仍低于这个水平。

5.我国的人口政策

   

(1)视频播放:

《超生游击队》

    引导学生讨论:

超生对个人家庭国家带来哪些危害?

    

(2)我国的人口政策: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基本内容: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6.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我国的人口特点、人口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学习。

努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有效措施。

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文化素质,改变人们的生育观,人口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五、板书设计

3.2《中国的人口》

 

一、数量世界第一 

2000年  12.95亿 

二、增长速度较快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 

三、分布不均:

 

1、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特点:

东南多,西北少 

2、农村、城镇人口分布的特点:

农村人口多,但大量向城市迁移

四、我国的人口政策 

1、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

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2、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持续增长 3、基本国策:

实行计划生育 

基本内容: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图表和数字的运用,让学生对我国的人口增长和人口分布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通过一些具体的数字计算使学生的人口忧患意识得到一个初步的加强,树立一个正确的人口观。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

文字说明少了,但增加了读图题和活动题的量。

重在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改进我重点放在读图分析上,如:

让学生阅读书上相关的图;出示地图册上的示意图;展示在网上搜寻到的相关图,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增长情况以及造成当今我国的主要人口问题。

整堂课教师起了一个组织者的作用,把大量的空间让给学生,学生反映也较积极,特别是两次学生讨论效果良好,一是讨论人口的分布规律;二是讨论我国的人口问题。

由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地图,自己去设问、然后想法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后的练习情况也较好。

本节课学生的参与程度较高,在课堂活动中基本达到教学目的。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选自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主要介绍了中国民族的构成、民族分布特点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

它既是对第三节人口知识的延伸与扩展,又为以后学习中国区域地理打下了基础,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极好的素材。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我国民族的基本构成,掌握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初步了解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②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及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号召学生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而努力学习。

3、重点难点:

重点: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难点:

对学生收集、整理、归纳、分析资料能力的培养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演示的同时,采取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竞赛抢答、歌谣总结等方法组织教学。

三、说学法

抓住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这些生理特点,课堂上创设多种情景与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同时通过收集资料图片等让学生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实现新课程理念终身学习的目标。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学总体思路:

本节课以知识结构为主线,用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通过创设情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习、信息反馈、拓展延伸等六个环节组织教学完成教学目标。

2、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分组收集我国各种纸币及各民族的服饰、乐器、住宅、传统节日、民俗风情等相关资料和照片;教师收集与教材相关的文字、图片、歌曲等制做好多媒体课件。

3、教学具体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贵州苗族、仡佬族、侗族等民族的风俗图片制作PPT,并同时播放歌曲《我在贵州等你》用音乐和画面调动学生视听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