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环境控制与疾病防控策略分析 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62553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猪环境控制与疾病防控策略分析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养猪环境控制与疾病防控策略分析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养猪环境控制与疾病防控策略分析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养猪环境控制与疾病防控策略分析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养猪环境控制与疾病防控策略分析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养猪环境控制与疾病防控策略分析 1.docx

《养猪环境控制与疾病防控策略分析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猪环境控制与疾病防控策略分析 1.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养猪环境控制与疾病防控策略分析 1.docx

养猪环境控制与疾病防控策略分析1

冬季养猪的温度如何进行调节?

温度对猪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有着极其密切关系。

因此,在猪的饲养管理中,注重对温度的管理与调节,为其创造适宜的生长发育温度,是促进其快速生长或育肥、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必要保证。

环境温度

  在外界气温过低时,猪体为了维持正常的体温,就必须增强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产生热能,以补充体热的散失。

一般来说,小猪周围气温为20℃~26℃时,代谢消耗量较低,生长发育正常。

但大猪则以15℃~20℃时代谢消耗较低,增膘正常。

因此,要注意搞好猪舍的防寒保温工作(如猪舍上覆盖塑料薄膜等),提高舍内温度,这样不但可以减少猪体代谢的消耗,而且还可以促进其生长发育和增膘。

饮水与食温

  冬季猪的饮水和食料的温度对猪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也有密切的关系。

一头哺乳母猪每天约需要17.5~22.5公斤水和食料,如果水温、食温是0℃时,要把这些水、食温度升高到体温39℃的水平,猪体就要消耗682~878千卡的热能,也就等于每天需要0.5~0.75公斤的精料白白消耗在维持体温上,而不能用于泌乳、生长发育和增膘。

因此,在冬季喂猪时,要经常喂温食和温水,这样可以减少饲料消耗,提高饲养效益。

猪舍冬季应注意防风保暖除湿

检修猪舍冬季贼风侵入猪舍袭击猪体,会引起猪只感冒和肺炎等疾病。

因此,猪舍应建在地势高燥、向阳之处,及时检修屋顶及四壁的缝隙,窗户和通风孔应距离地面1~1.5米以上,以保持舍温相对稳定。

  悬挂草帘猪舍的门窗可搭草帘遮盖,或整个门窗用塑料布覆盖,以保暖御寒。

还应在猪舍的北墙外西北方向用秸秆搭成风障墙或堆草垛挡风,防止西北风侵袭。

  搭塑料棚塑料棚透光聚温,可提高舍温7℃左右。

农户分散养猪可因地制宜,在圈舍上方设拱形、脊形、伞形或单坡向阳式塑料棚,并在靠南面的上方留一活动通风窗,供调节温度与换气之用。

  铺草垫床在猪床上加铺15厘米厚的玉米叶或其他干草,既可吸湿除潮、吸收有害气体,又可提高猪床的温度。

另外,可在猪圈内铺上10厘米厚的锯木屑,加入发酵剂,数天后开始发酵,其温度可达35℃,使猪舍保持温暖。

  暖窝睡觉挖一50厘米深的平面土坑,铺上一层软草,上面再覆盖秸秆,让仔猪在里面取暖;也可搭个草棚子,里面堆放软干草,让猪钻到里面睡觉保暖。

  加保温层封闭式猪舍天棚的高度应距离地面1.8~2米,棚上加锯末或谷壳,地面铺垫软草供猪躺卧。

天棚每两间要留一通风口,以便排出舍内氨气和潮气。

  精心饲喂在配制猪的日粮时,应适当增加高粱和玉米等能量饲料。

饲料经发酵后饲喂,供给量要充足,还要饮用温水。

每天零点左右再加喂1次夜食,以增强猪体的抗寒和抗病能力,促进快速生长。

  添加中药可在饲料中添加活血祛淤、健脾燥湿、驱风散寒的中药。

处方为:

川芎、甘草、荆芥、防风、柏仁各60克,麦芽30克,山楂、苍术、陈皮、槟榔、神曲各10克,木通8克,研末后拌少量饲料,于早晨1次喂完,每周喂1次。

  增加密度冬季和早春,舍内养猪头数可比平时增加1/3~1/2,猪多散热多,能提高舍温。

猪舍进新猪应在天黑时进行,并用酒或有气味的低浓度来苏儿喷雾猪身后再合群。

  保持干燥猪舍的湿度越大,猪就越感觉寒冷,并极易引起皮肤病、呼吸道疾病、传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

圈舍内除要勤垫、勤换干草外,还要让猪养成定点排粪尿的习惯,保持猪伏卧处的洁净和干燥,给其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以促进生长发育和健康。

责任编辑:

马娜

国家提倡干法清粪,广东大猪场尝试水泡粪

南方农村报讯:

“我们做的和国家的要求不一样,不便于拿出来说。

”珠三角一大型养猪场负责人陈灿(化名)如此向南方农村报记者表示。

  该猪场被列入广东200家重点猪场,到底是什么和国家要求的不一样呢?

  “干清粪需要大量员工,而广东这边的猪场却招不到人。

”陈灿直言,国家当前要求猪场采取的干清粪工艺并不适用于广东猪场。

事实上,该猪场并不是孤例,广东已经有多家大型养猪企业开始尝试水泡粪工艺来处理猪场粪便。

  当前,在处理猪场粪便中,除了干清粪、水泡粪外,广东养猪场更多的使用水冲粪。

到底哪种更环保?

更适合广东养猪业?

现实状况

水冲粪为主

  在传统的养殖模式中,由于南方水资源丰富,水冲粪工艺对栏舍设计要求不高、投资小,劳动强度小,效率高,在广东的大多数养猪场采用水冲粪工艺处理猪舍内的猪粪,该方法是粪尿污水混合进入缝隙地板下的粪沟,每天数次从沟端的水喷头放水冲洗。

粪水顺粪沟流入粪便主干沟,进入地下贮粪池或用泵抽吸到地面贮粪池。

  但该工艺耗水量大,据了解,一个万头养猪场每天需消耗大量的水(200-250m3)来冲洗猪舍的粪便。

粪水污染物浓度高,一些地区猪场BOD高达5000-6000mg/L,COD高达11000-13000mg/L,严重超出国家规定的污水排放标准(BOD6-80,COD150-200)。

在猪场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的养殖环境里,不少猪场负责人向南方农村报记者反映,在后期污水处理过程中,即使投资上百万元也很难使猪场环保达标。

环保角度

干清粪占优

  如何有效处理大量的污水问题?

不少专家认为,干清粪工艺能使污水在猪栏内得以分离,却无需大量冲水栏舍,从而降低后期污水处理困难。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吴中红、王新谋等人在《母猪舍建设与环境控制》一文中提倡猪舍采用干清粪工艺,据一调查表明,采用水冲粪,水泡粪和干清粪工艺的600头基础母猪的猪场,日排污水量分为200-250m3,120-150m3和50-80m3,污水BOD浓度分别为4000-7000mg/L,8000-12000mg/L和1200-1500mg/L。

因此,文章认为,干清粪工艺是实现猪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改善舍内外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可。

  基于干清粪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国内不少环保专家亦撰文大力推广干清粪工艺在养猪业的应用。

此外,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1年发布的《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中,亦明确规定:

“新建、改建、扩建的畜禽养殖场应采取干法清粪工艺,采取有效措施将粪及时、单独清出,不可与尿、污水混合排出,并将产生的粪渣及时运至贮存或处理场所,实现日产日清。

采用水冲粪、水泡粪湿法清粪工艺的养殖场,要逐步改为干法清粪工艺。

  不过,不少业内人士却认为,虽然干清粪在环保方面具有其它工艺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干清粪工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劳动强度大,且工作累、脏是其最大的弊端。

“特别是在劳动资源匮乏的广东地区,”陈灿向记者介绍,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脏、累、苦的养猪行业招工尤其困难。

“干清粪工艺在一些小型养殖场是可行的,但像我们这种年出栏万头的大型养殖场,如果采用干清粪无疑需要巨大的劳动力资源。

探索方向

投入巨资尝试水泡粪

  出于环保的考虑,大规模使用水冲粪已经不现实了,同时由于劳动资源的匮乏,干清粪工艺在广东大型猪场也不再适用,那么究竟该如何处理猪舍内的粪便呢?

此时,在美国等养猪业发达国家已经成熟使用的水泡粪工艺进入了养猪人眼中。

据了解目前在广东,已有多家年出栏万以上的猪场正在使用或试运行水泡粪工艺,以解决猪场招工难及污水处理难等问题。

  水泡粪工艺方法是在猪舍内的排粪沟中注入一定量的水,粪尿、冲洗和饲养管理用水一并排放缝隙地板下的粪沟中,储存一定时间后(一般为1-2个月),待粪沟装满后,打开出口的闸门,将沟中粪水排出。

  “不过,此种工艺不能片面理解为在猪舍下方挖个粪池即可,”陈灿介绍,由于粪便长时间在猪舍中停留,形成厌氧发酵,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如H2S(硫化氢),CH4(甲烷)等,恶化舍内空气环境,危及动物和饲养人员的健康。

“所以,水泡粪环保处理工艺还必须涉及舍内环境控制。

”陈灿说,此工艺基建投资大,单粪池投资就要约300元/m3,为降低猪舍气温,舍内有害气体浓度,“每栋猪舍需要安装一套水帘降温系统,四台大功率抽风机等等,有条件还可以安装变速风机和温度感应器,整个温控系统要多投资1-2万元/栋。

相比传统的猪舍,一栋可存栏500头肉猪的猪舍大约要多投资10万元以上。

  此外,常年维修,电费等也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陈灿介绍,分摊下来每头猪需增加1元左右的成本,但几乎是机械化操作,节省了人工;最重要的是粪水少了,相比其传统的水冲粪工艺节省一半以上的用水量。

“生产过程中,几乎不再冲洗栏舍,后期的污水处理成本也降低不少,猪场自2008年来,投资上千万元对新旧猪场都改造成水泡粪工艺,目前综合效益不错

探讨大中型猪场环境卫生建设

 近年来,规模化养猪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各地大中型猪场发展迅速。

但笔者通过调查多个猪场,发现目前大多数猪场都不注重猪场内外的环境卫生建设,造成猪的体质下降,为疫病的发生与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通过完善猪场内外布局和猪舍内部的工艺设计等,给猪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和繁育的环境,促进猪只的生长成为当务之急。

现就当前猪场在环境卫生体系建设中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作以探讨。

一、大中型猪场的选址

  养殖场选址必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规定,远离城市水源、交通主干道;并尽可能远离其他的生产区域,如交通要道、村庄、工厂、铁路等,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传染的可能性;但也要交通方便,这样既有利于防疫,又便于解决运输等问题。

同时,要求建在地下水源丰富、地势高燥、排水畅通的地方。

如果自然条件满足不了这个要求,就应当采取垫高地势和猪舍周围开挖排水沟的办法来解决。

二、改善猪场的内、外环境

  1、植树种草绿化环境

  猪场周围和场区空闲地植树种草(包括蔬菜、花草等),如在猪场内的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每幢猪舍之间栽种速生、高大的落叶树(如水杉、白杨树等),场区内的空闲地遍种蔬菜和花草。

有条件的猪场最好在场区外围种植5~10m宽的防风林。

这样在寒冷的冬季可使场内的风速降低70%~80%;在炎热的夏季气温下降10%~20%;还可使场内空气中有毒、有害的气体减少25%;臭气减少50%;尘埃减少30%~50%;空气中的细菌数减少20%~80%。

  2、搞好粪污处理

  一个年产万头生猪的规模化猪场,每天排放出猪粪污水达100~150t。

这些高浓度的有机污水,若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屯积在场,必然造成粪污漫溢,臭气熏天,蚊蝇滋生,其中的病原微生物,还可能给猪群带来二次污染。

如果随意将粪污排放到江、河、池塘内,污水中含有的超标酸、碱、酚、醛和氯化物等,可致鱼、虾死亡,使植物枯萎。

因此,如果忽视或没有搞好猪场的粪污处理,不仅直接危害到猪群的健康,也影响到附近人们的生产、生活。

  

(1)固体即干粪,比较容易处理。

可直接出售给农户作肥料或饵料,亦可进行生物发酵,生产出猪粪生物有机肥。

这种肥料除了保持猪粪本身的肥效外,其中的有益菌能起到除臭、除湿、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若同时加入相应的菜粕、多种微量元素,还可制成高效的生物有机肥。

这样不仅可消除污染源,还能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为此,要求规模化猪场应以人工清粪为主,少用水冲栏圈,实行粪水分离,这样还可提高猪粪有机肥的产量和质量。

  

(2)液体,即从各幢猪舍的沟渠集中排放到污水池内高浓度的有机污水。

为了净化这类污水,人们作了很多探索。

一般来讲,首先要进行固、液分离(可用沉淀法、过滤法和离心法等),将分离出的固体部分作干粪处理;液体部分再进行生物氧化、厌氧处理或用于人工湿地。

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还可将处理后、经检验合格的上清液回收再用于冲洗猪圈。

  (3)在养殖场内修建沼气池,用沼气工程技术处理人畜粪便,既能有效解决场内生活能源问题,又能获得农业生产所需的有机肥料,改善养殖场内环境,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控制猪舍内的小环境

  小猪怕冷、大猪怕热、大小猪都不耐潮湿,还需要洁净的空气和一定的光照。

因此,规模化猪场猪舍的结构和工艺设计都要围绕这些问题来考虑。

而这些因素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例如,在冬季为了保持舍温,门窗紧闭,但造成空气污浊;夏季向猪体和猪圈冲水可以降温,但增加了舍内的湿度。

由此可见,猪舍内的小气候调节必须进行综合考虑,以创造有利于猪群生长发育的环境。

  

(1)温度

  温度在环境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

猪对环境温度的高低非常敏感,表现为仔猪怕冷。

若仔猪裸露在1℃环境中2h,便可冻僵、冻昏甚至冻死。

成年猪长时间在-8℃的环境下,可冻得不吃不喝,阵阵发抖;瘦弱的猪在-5℃时可冻得站立不稳。

寒冷对仔猪的间接影响更大,致使仔猪患黄白痢和传染性胃肠炎等腹泻性疾病,还能应激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试验表明,保育猪若生活在12℃以下的环境中,其增重比对照组减缓4.3%,饲料报酬降低5%。

在寒冷季节,成年猪舍温要求不低于10℃;保育猪舍应保持在18℃为宜;2~3周龄的仔猪需26℃左右;而1周龄以内的仔猪则需30℃的环境;保育箱内的温度还要更高一些。

春、秋季节昼夜的温差较大,可达10℃以上,体弱猪不能适应,易诱发各种疾病。

因此,在这期间要适时关、启门窗,缩小昼夜的温差。

成年猪不耐热,当气温高于28℃时,对于体重75kg以上的大猪可能出现气喘现象;若超过30℃,猪的采食量明显下降,饲料报酬降低,长势缓慢;当气温高于35℃以上、又不采取任何防暑降温措施,有的肥猪可能发生中暑,妊娠母猪可能引起流产,公猪的性欲下降,精液品质不良,并在2~3个月内都难以恢复。

另外,热应激可继发多种疾病。

猪舍内温度的高低取决于猪舍内热量的来源和散失的程度。

在无取暖设备条件下,热的来源主要靠猪体散发和日光照射。

热量散失的多少与猪舍的结构、建材、通风设备和管理等因素有关。

在寒冷季节,对哺乳仔猪舍和保育猪舍应添加增温、保温设施。

在炎热的夏季,对成年猪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如加大通风,给以淋浴,加快热的散失,减少猪舍中猪的饲养密度,以降低舍内热源,此项工作对妊娠母猪和种公猪尤为重要。

  

(2)湿度

  湿度是指猪舍内空气中含水分的多少,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

猪的适宜湿度范围为65%~80%。

试验表明,在气温14~23℃、相对湿度50%~80%的环境下最适合猪生存,猪的生长速度快,肥育效果好。

猪舍内的湿度过高影响猪的新陈代谢,易引起仔猪黄白痢,还可诱发肌肉、关节方面的疾病。

为了防止湿度过高,首先要减少猪舍内水的来源,少用或不用大量水冲刷猪圈,保持地面平整,避免积水。

设置通风设备,经常开启门窗,以降低室内湿度。

  (3)通风换气

  规模化猪场由于猪只的密度大,猪舍的容积相对较小且密闭,猪舍内蓄积了大量二氧化碳、氨、硫化氢和尘埃。

猪舍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最大允许值,二氧化碳为3000mg/kg,氨为30mg/kg,硫化氢为20mg/kg。

空气污染超标往往发生在门窗紧闭的寒冷季节。

猪若长时间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易刺激上呼吸道黏膜,引起炎症,感染或激发呼吸道疾病,如猪气喘、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等。

污浊的空气还可引起猪的应激综合征,表现为食欲下降、泌乳减少、狂燥不安或昏昏欲睡、咬尾嚼耳等。

消除或减少猪舍内的有害气体,除了注意通风换气外,还要搞好猪舍内的卫生管理,及时清除粪便、污水。

干燥是减少有害气体产生的主要措施,通风是消除有害气体的重要方法。

当严寒季节保温与通风发生矛盾时,可向猪舍内定时喷雾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其释放出的氧能氧化空气中的硫化氢和氨,起到杀菌、除臭、降尘、净化空气的作用。

  (4)光照

  光照能促进猪的新陈代谢,加速骨骼生长,活化和增强免疫机能。

育肥猪对光照没有过多的要求,但光照对繁育母猪和仔猪有重要的作用。

试验表明,光照由10Lx增加到60~100Lx,其繁殖率能提高4.5%~85.0%;新生仔猪的窝重增加0.7~1.6kg。

哺乳母猪每天维持16h的光照,可诱发母猪在断奶后早发情。

为此,要求母猪、仔猪和后备种猪每天保持14~18h的50~100Lx的光照时间。

自然光照优于人工光照,因而在猪舍建筑上要根据不同类型猪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光照面积,同时要注意减少冬季和夜间的过度散热和避免夏季阳光直射猪舍。

什么样的环境肥猪生长速度快?

要缩短商品猪的饲养周期,达到快速育肥的目的,对猪场环境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

只有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才能保证生长育肥猪食欲旺盛,增重快,耗料少,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1、合适的温度。

猪是恒温动物,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气温不适,猪体可通过自身的调节来保持体温的基本恒定,但需要消耗能量,以致影响猪的生长速度。

育肥猪生长的适宜气温是:

仔猪20-30℃,体重50公斤以前为20-25℃,体重50-90公斤为18-20℃。

  2、适宜的湿度。

湿度对生长育肥猪的影响小于温度。

但湿度过高或过低对生长育肥猪也都是不利的。

当高温高湿时,猪体散热困难,猪感到更加闷热;当低温高湿时,猪体散热量显著增加,猪感到更冷,而且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使猪易患疥癣、湿疹等皮肤病。

猪舍适宜的相对湿度是65-80%,如果猪舍内启用采暖设备,相对湿度应降低5-8%。

  3、光照。

在一般情况下,光照对猪的肥育影响不大。

育肥猪舍的光线只要不影响猪的采食和便于饲养管理操作即可,强烈的光照会影响育肥猪休息和睡眠。

建造育肥猪舍应以保温为主,不必强调采光。

  4、注意有害气体的消除。

猪舍内由于粪尿、饲料、垫草的发酵或腐败,经常分解出氨气和硫化氢等有毒气体,而且猪的呼吸又会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如果猪舍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过高,会使猪的食欲减退,体质下降,增重缓慢。

氨气和硫化氢对人和猪都有害,会严重刺激和破坏黏膜、结膜,会诱发多种疾病。

因此,猪舍内要经常注意通风,及时清除猪粪尿和脏物,注意合适的圈养密度。

  5、降低噪声的影响。

噪声对育肥猪的采食、休息和增重都有不良影响。

如果经常受到噪声的干扰,猪的活动量大增,一部分能量被消耗而影响猪增重,噪声还会引起猪惊恐,降低食欲。

  6、圈养密度适当。

如果圈养密度过高,群体过大,可导致猪群生活环境变劣,猪间冲突增加,食欲下降,采食减少,生长缓慢,猪群发育不整齐,易患各种疾病。

在一般情况下,圈养密度以每头育肥猪占0.8-1平方米为宜;猪群规模以每群10-20头为佳。

  7、合理组群。

不同猪种的生活习性不同,对饲养管理条件的要求也不同。

因此组群时应按猪种分圈饲养,以便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另外,组群时还要考虑猪的个体状况,不能把体重、体质参差不齐的仔猪混群饲养,以免强夺弱食,使猪群生长不整齐。

组群后要保持猪群的相对稳定,在饲养期尽量不再并群,否则,不同群的猪相互咬斗,会影响生长和育肥。

“发酵床”养猪热下的冷思考

近年来,养猪业面对的挑战日渐增多,除了健康问题,排污与环保的压力可能是令养猪人最感头痛的首要难题。

多年来,尽管业界已从养猪工艺、沼气发酵降解等诸多方面作了多种尝试,亦不同程度地解决了部分问题,但在排污问题上仍未见有实质性的重大突破;在环保声浪日渐高涨的背景下,以厚垫料为主要特征、以“零排放”为主要卖点的“发酵床”养猪工艺似乎给业界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强大的商业运作宣传攻势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发酵床”热浪吹遍大江南北。

过去的几年里,尽管不少养猪老板已尝到“螃蟹”的另一种味道,但更多的后来人还是投入极大的热情与资金希望把良好的愿望转化为美好的现实。

  经过若干年的无数现场考察与理性思考,笔者认为,一项饲养工艺的重大变革不但需要严谨的科学论证,更需要对实际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经得起时空考验的客观评估。

在“发酵床”热浪吹遍全国各地的一片叫好声中,很有必要对某些实质性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冷静思考。

一、猪场排污内容、形式与途径

   众所周知,养猪场排出的粪尿可粗分为有机物与无机物两大类,以化学元素细分则以碳、氮、磷三大元素对大气层和水环境的污染为甚,其它为数众多的无机矿物元素并未引起人们太多重视,因饲料中添加高铜、高锌、高砷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沉重话题至今仍是极少数业内有识之士的徒劳呼号。

  在传统的养猪工艺中,动物的排泄物部分用作农作物施肥;部分排入半封闭性水体,经天然微生物或某些水生植物降解转化;部分则经沉淀、分离、过滤大多数固形物后作沼气发酵降解处理,通过燃烧沼气的途径减少有机物及温室气体向大自然的排放;也有相当部分中、小型猪场直接把动物排泄物排放到周围环境,尤其是开放型水体中,对周围环境造成直接的可视污染。

  在“发酵床”养猪工艺中,动物排泄物虽然没有排放到周围环境造成直接的可视污染,但厚垫料中的厌氧或半厌氧发酵过程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效应气体全部排放到大气中(垫料发热便是最直观的排气指征),对大气造成的污染绝不可以认为是“零排放”,且甲烷气体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当量是二氧化碳的21倍,氧化亚氮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当量更是高达二氧化碳的310倍;此外,绝大多数无法降解的有机物及百分之百的无机物(如磷元素)仍然会遵循“物质不灭定律”沉积在粪床中,始终会有被排出去的一天,只不过是排放的内容物被高度浓缩了若干倍,排放的形式从每天连续排放改为集中一次排放,且排放的地点可以有所选择而已。

更有甚者,如上所述,现时某些猪饲料中超量添加的铜、锌、砷等有害元素在粪床里超浓缩富集后,一次性地排放到某一特定环境中,可能造成的祸害很难以常规思维方式来判断。

尽管这并非是“发酵床”的原罪,但“发酵床”却是承传乃至集中祸害的载体。

  由此可见,以严格的科学定义和客观的环保角度分析,“发酵床”的应用并非“零排放”的措施,只不过是猪场排污的形式与途径发生了转移、时间与空间重作安排而已,总的排放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据有关专家粗略估计,动物排泄物中的干物质至少90%以上仍然贮存在垫料中,环境载荷并没有因“发酵床”的应用而降低多少。

因此,尽管“发酵床”养猪工艺在减少水体可视污染方面有显著效果,但与“零排放”概念仍有本质区别。

二、饲养密度与排泄物承载能力

   由于猪群的排泄物全部汇集在铺设厚垫料的“发酵床”上,有效单位面积的饲养密度与排泄物的承载能力成正相关。

以每头猪在“发酵床”上增重100公斤为例,饲料转换率为2.6,饲料的干物质消化率为50%,那么每头猪一个生长周期的干物质排泄量约130公斤,单位面积每年养三批猪计,一头猪位的干物质排泄量约400公斤,除了约10%的有机物质被垫料中的各种微生物利用并转化为多种成分的气体及热量散发到空气中外,每头猪位每年约产生350公斤干物质的排泄物,如果按推广企业所宣称的每批垫料可连续用五年,则每头猪位共约产生1750公斤干物质的排泄物,若以含水量30%计,一头猪位需要多少面积或体积才能使这2500公斤货真价实的污物与合适比例的垫料混合后仍能让生活于此的猪群保持健康并达到期望值的生产性能?

这可能是“发酵床”设计者们未必思考过的初级问题。

三、猪群健康与饲养效益

   尽管“发酵床”工艺推广者反复强调垫料中的有益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可以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使猪群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然而该工艺推广多年,除了大量感观描述性材料外,似乎从未见有与猪舍内相关微生物消长情况有关的符合科学依据的文献在正规学术刊物发表,也鲜见不同饲养工艺所养猪群的一系列长期的生产性能表现的对比试验报告。

恰恰相反,在这几年时间里,笔者所见“发酵床”猪舍内的猪群绝大多数无法与基本健康划等号,大多数猪群的呼吸道病症状表现严重,泪斑浓厚、眼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皮炎(疑似圆环病毒感染症状)等疑似病毒感染症状相当普遍;猪群整齐度差、饲料采食量偏低、生长速度缓慢、达到上市体重的饲养日龄延长,饲料转换率低等情况相当突出。

在笔者所作现场考察过的此类猪群,粗略统计,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即使没有大的健康问题,养到相同上市体重(如115公斤),“发酵床”饲养的猪群因冷热季节不同,要多养10-20天不等,也就是说养在“发酵床”的商品猪每头收益至少会减少60-120元左右,通常情况下炎热季节的损失会更大。

  因此,准确地判断猪群健康状况及测定猪群的生产性能是猪场业主在选择何种饲养工艺时必须认真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