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一复习纲要.docx
《新闻采访与写作一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采访与写作一复习纲要.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采访与写作一复习纲要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纲要
第一章绪论
一、新闻采访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
信息与新闻的联系与区别:
信息与新闻都是客观事物的情况、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及其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
新闻是对信息的传播,但是并非所有信息都能成为新闻。
信息的概念外延远比新闻大得多,只有那些具有了新闻价值,并且被媒体报道、被受众所关注的信息才会成为新闻。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是新闻活动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作为记者,对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忽视或者偏废。
但是它们在整个新闻活动中的地位、先后顺序还是有差别的。
新闻采访在整个新闻活动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是一切新闻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而写作只能在采访的基础上进行。
1.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
在新闻实践中,客观的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新闻事实的新闻作品是第二性的。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报道。
只有采访才能认识客观事物,而写作则没有直接认识客观事实的能力,它必须借助采访才能够反映客观事物。
2.新闻写作反作用于新闻采访
如果没有写作过程,那么采访工作都将变得没有意义。
可以这么说,采访活动是一个过程,只有通过写作才能达到结果。
写作是采访活动的归宿。
第二章记者
第一节记者的历史
意大利的威尼斯,是资产阶级报纸的发源地,也是资产阶级职业记者的诞生地。
我国最早的报纸是:
邸报。
“开元杂报”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归义军“进奏院状”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无冕之王”:
西方新闻界自诩记者为“无冕之王”,意思是说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地位。
是“并驾于国会、政府和法院的第四种势力”。
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
当时,《泰晤士报》被称为英国上流社会的舆论权威,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
人们就称这些报纸主笔是“无冕之王”。
第二节记者的职责与职业要求
记者的职责:
采写新闻、反映情况、做群众工作
记者的职业要求:
正义感、使命感、责任心
1、正义感。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
2、使命感。
记者的特殊使命——记录今天并书写历史。
3、责任感。
记者是社会的瞭望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望者
“如果你拍的照片不够好,那说明你离战火还不够近”。
——罗伯特·库柏
第三节记者的修养
一、作风修养
内涵:
记者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水平和党的政策水平,具备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并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一)政治作风
(二)思想作风
(三)工作作风
工作作风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牺牲精神和冒险精神。
“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
“大事发生时,我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二、道德修养
新闻职业道德,即指记者在采写、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时的行为规范。
“记者是社会的良心”
新闻职业道德包括的具体范围和基本内容:
1.坚持真理,忠于事实。
坚持新闻的生命,维护真实性原则,坚决反对“客里空”作风。
▲“客里空”:
原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上演的话剧《前线》中的一个新闻记者的名字,俄文原文意为“喜欢乱嚷的人”,或“好吹嘘的人”、“绕舌者”。
由于客里空惯于捕风摄影、编造事实,写假报道,后新闻界借用,泛指新闻报道中背离事实、虚构浮夸的坏作风。
2.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3.深入实际,体察民情
4.互敬互学,积极竞争
5.摆正位置,不谋私利
6.甘为人梯,严禁剽窃
三、知识修养
1.理论知识修养
2.新闻专业知识修养
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了解、把握客观实际的能力;二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三是新闻业务技能的运用能力。
3.基础知识修养
首先,记者应该是一个“杂家”,其次,记者还应该是个“专家”
四、技能修养
五、情感修养
六、体质修养
七、公关修养
第四节记者的类型
根据我国目前新闻队伍的实际情况来看,记者的类型可以分为专业记者、机动记者、特派记者、特约记者、地方记者和驻外记者。
第三章发现与判别新闻
第一节新闻价值
一、新闻价值的定义
◆新闻价值是事实构成新闻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选择和衡量新闻的客观标准,也是记者判断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的尺度。
Ø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主要取决于新闻事实本身提供的信息能否满足受众的需要,能否为受众所接受。
Ø新闻的社会效应强烈,其新闻价值就大,社会效应微弱,新闻价值就小。
Ø施拉姆信息选择公式:
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
◆受众角度的新闻价值=获得/付出
Ø对于记者而言,新闻价值就是受众给予新闻的注意力(时间、精力、兴趣)和信任程度(关注、跟踪、转发、评论等)。
你
西方的新闻学家眼中的“新闻价值”:
第一,人物社会地位、名望越显著,其活动的重要性也就越高。
第二,影响和危及国家利益的程度越大,其重要价值也就越大。
第三,事情发展的结局越糟糕、越坏、越凄惨,重要值也就越大。
第四,读者、听众、观众(受众)越关注的新闻,重要值越大。
第五,新闻事实对过去或未来的影响意义越深远,其重要值越大。
▲二、新闻价值的构成因素
1.反常性
反常性之所以成为新闻价值,是因为从受众角度看,每天的生活太平谈了,如果有些不合常理的事情发生会让无聊的生活更有色彩。
而从媒体的角度看,反常的事物可以吸引读者观众的眼球,提高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
2.显著性
指客观事实是否具有引人注目、非同一般的意义。
人物的显赫性。
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名气越大,新闻性越大
“新闻数学公式”:
⑴平常人+平常事=0(新闻价值)
⑵不平常人+平常事=新闻
⑶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
⑷不平常人+不平常事=特大新闻
3.冲击性
新闻事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给受众心理所带来的震撼力。
这个事件会影响多少人?
影响的程度?
事件的影响力越大,新闻价值就越大。
冲击性的另一个判断指标是事件给受众感官带来的不舒适感。
4.冲突性
冲突就是矛盾的产生和解决过程
没有矛盾就没有故事。
故事的基本元素是冲突
人生就是一个矛盾解决的过程。
就是一个不平衡——平衡的摇摆过程。
没有矛盾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5.时效性
指客观事实是否具有新近发生的时效性与新鲜感。
新闻是一种最易腐烂的商品。
首先是时间新,即及时:
时间差越小,新闻价值就越大
“最没有生命的事物莫过于几小时以前发生的新闻。
”
(罗伯特·赖斯特)
二是内容新,即新意:
首创的东西,第一的东西,往往具有新意
最后的东西,往往具有新意。
6.接近性
指客观事实具有与受众密切相关或令人关切的成份。
“与读者接近程度”(“新闻的空间性”):
就是新闻越是同读者关系密切,越是能影响读者的生活、行为、思想、工作等等,它的价值就越高。
接近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地域接近性,二是心理接近性。
●人们总是关心自己身边的新闻
●人们总是关注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新闻。
●“新闻应与读者尽可能接近”,应当“把新闻地方化”
7.利益性
Ø利益性就是“于我有什么好处”。
Ø利益性解决“Sowhat”
Ø通过利益,与广大受众发生关联,引起受众的兴趣。
8.人性化
Ø人性是人类固有的本性。
Ø人情味能够让一条新闻与读者产生心理接近,引发读者的共鸣。
Ø“新闻应是人物的报道,而不应是整个事态进程的报道。
”
Ø“在任何新闻中,如果主角中包括儿童、动物和妇女——最好是美丽的女人——的话,它的所谓人类兴趣就会因此而倍增。
”(麦克道格尔)
9.服务性
Ø指点人们的生活、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帮助他们做出决策。
10.趣味性
Ø指客观事实具有令人喜闻乐见的成份。
Ø西方新闻学通常将受众的兴趣作为新闻传播的基础,原因有三:
Ø一是趣味性新闻能吸引众多读者,帮助报刊打开销路,带来更大的盈余;
Ø二是西方新闻媒介中的新闻多是报道“坏消息”(西方记者有“坏消息才是好新闻分之说”),不得不报道轻松有趣的“软”新闻来予以平衡。
Ø三是趣味性报道一般时间性不强,采访开销不大,任务不紧迫,便于灵活使用。
西方记者热衷的新闻大体有:
Ø第一,名人的日常琐事。
Ø第二,颠倒反常的奇闻。
又称“人咬狗”新闻。
Ø第三,富有人情味的事情。
Ø第四,犯罪、丑闻及反派角色。
Ø第五,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
Ø“英雄”通常指的是:
战胜反派角色的普通人。
Ø第六,离奇古怪的新闻。
Ø又称“哎呀新闻”,包罗所有能使人惊叹的报道。
三、“人咬狗才是新闻”评说
美国《太阳报》采访部主任博加特: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1.合理的成分:
“反常出新闻”。
由于异乎寻常,出人意料,具有浓厚的新奇性,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成为受人关注的十分新鲜的新闻。
2.利用迎合人们好奇心的方式来创造发财的机会。
以反常现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博加特的新闻观,其理论根据是资产阶级人性论。
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一种先天的好奇心。
能满足这种好奇心就是好新闻,满足不了这种好奇心就不是新闻。
在这种错误的新闻价值观的引导下,一些西方记者一味追求满足寻求刺激的欲望和本能,写作态度不够严肃,缺乏社会责任感,从而导致新闻庸俗化,新闻中充斥着暴力与色情。
西方还有“越是坏消息,越是好新闻”,“越残酷越罕见的事情,越适于作新闻”等论点。
3.我国的新闻也要体现趣味性。
注重在轻松的、妙趣横生的新闻信息中,融入精神文明的内涵,引导健康的社会风尚与道德情操,做到有趣而不俗,轻松而高尚。
要寓思想性于趣味性之中,培养人们的高尚趣味和情操,形成好的社会风气,这与西方所提倡的趣味性不能同日而语。
三、讲述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Ø并非普通人的寻常事就没有新闻价值
Ø判断新闻价值的标准:
就是看受众愿不愿意看你写的故事。
Ø要相信“每个人都是一本小说”
Ø普通人的故事是广大普通人民群众生活的缩影,他们的故事是生活更深层次的现实、是更贴近真相的社会现实.
Ø“新闻就是找故事的艺术”。
Ø讲述普通人的普通故事关键在于记者在这个普通人与广大读者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找到与读者的关联点。
Ø新闻钩:
让你报道的人物或事件与受众建立起一定的联系。
人性化新闻:
Ø也叫新新闻。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新闻界本着新闻守望社会环境和社会教育意义的功能,把表述新闻事件中主人公的人性与人心作为新闻关注的中心。
认为新闻活动不应仅仅限于报道显著人物,凡是被认可的采访对象均可以构成新闻的主角。
看起来非常平凡的事件,通过充分挖掘其内在的共性和个性,把人们最关心及最煽情的情愫表达出来,同样也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Ø民众的“看门狗”;弱势群体的“保护神”
Ø变向上看为向下看
Ø采访时把新闻主角的内心世界充分挖掘出来,将他们的故事讲出来.
Ø写新闻时,更注重于对人性的描写。
借鉴文学创作手段,如章回小说构架、心理描写、场景白描、人物描写、细节描写、情景对话等.使得作品跌宕多姿,引人入胜。
第二节新闻敏感
一、定义
▲所谓新闻敏感,即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同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
▲约瑟夫·普利策说: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
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
二、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
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2.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
艾米利达斯:
▲所谓“新闻嗅觉”,就是指记者有四个方面的判断能力:
①判断某个事件是否可能引起公众兴趣的能力;
②判断同一个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哪个最重要,哪个次之的能力;
③判断某些看来无关紧要的线索,是否可能导致发展新闻的能力;
④判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有哪一些同记者已收集到的情况有关,从而发现更重要的新闻。
其中,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被放到第一位。
3.迅速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Ø罗丹: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
Ø见微知著,平中见奇,处处留心皆新闻。
罗森塔尔《奥斯威辛没有新闻》
4.迅速判断同一性质的诸多事实中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Ø鉴别出“含金量最高”的事实或者选取最有意义、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角度进行报道。
Ø“新闻价值是相对的”
5.迅速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三、新闻敏感的培养途径
1.培养好奇心
Ø好奇心是支撑你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最终动力
Ø好记者对人、事有着一种天然的兴趣,总是想知道为什么,总是想知道背后的故事。
Ø好记者对知识有一种无止境的渴求
Ø好记者对各种经历也充满好奇
Ø一个充满好奇心的记者能提出更多好问题,能发现更多精彩的细节,也更能切中事物的本质。
2.学会发现自己身边的新闻。
Ø“见日月不为目明,闻雷霆不为耳聪”
Ø从凡人小事中发掘出有价值的新闻
Ø“处处留心皆新闻”
3.多问“为什么”
Ø不断问自己:
●新闻在哪里?
故事在哪里?
●故事在哪里?
新闻在哪里?
●发生了什么?
●谁对这件事负责?
●他为什么做这件事?
●是什么促使他做这件事?
第三节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就有三点:
坚持真实性,坚持思想性,注重时效性,坚持用事实说话。
一、坚持真实性
真实性又称准确性,即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物的原貌。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
(一)坚持真实性的具体要求
第一,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要完全真实。
第二,新闻所引用的各种材料要真实可靠。
第三,第三,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切忌“合理想象”。
第四,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以及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
第五,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二)新闻失实原因分析
1.初步接触,不明要求
2.作风浮夸,粗枝大叶
3.知识不足,真假难辨
4.道听途说,不经核实
5.追求生动,合理想象
6.急功好利,有中生“无”
7.移花接木,偷梁换柱
8.沽名钓誉,胡编乱造
二、坚持思想性
(一)传播信息是思想性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
报刊受读者制约的三条理由:
一是报刊是办给读者看的,读者是它赖以生存的是本条件
二是读者不是被迫看的,思想指导和宣传教育是一种信息交流,只有读者愿意接受才能奏效
三是读者是有选择地看报的。
(二)抓准问题是思想性强的关键
1.抓社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抓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要抓准问题,记者必须处理好下述环节。
(1)领会精神实质
(2)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3)思想解放,肯钻敢碰。
(三)增强可读性是思想性强的业务手段
要使思想性与可读性有机地统,业务手段当注:
1.引而不发,含而不露
2.借用知识,纠正偏见
3.增强趣味,寓教于乐
三、注重时效性
所谓时效性,即指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
“搞新闻就像吃活鱼。
时间一长,活鱼就会变成死鱼、臭鱼。
”
“新闻是易碎品”
“新闻只有24小时的生命”
何提高时效性:
1.树立高度的时效观念
2.提高新闻采写的效率
独家新闻:
是“一家独占、抢先发表的新闻”。
3.改变报道方式,丰富报道手段
分阶段报道;先发快讯,再深入采访
4.写作中应有明确的时间观念.
四、用事实说话
用事实说话就包含以上的双重任务,既要报道事实,又要“说话”。
▲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1.精选事实
2.巧妙隐含新闻事实的意义
“显果藏因法”:
即指记者只需把事实摆出来,道理则让读者去猜而得之或悟而得之。
西方新闻界通常称之为“藏舌头”。
舌头即指新闻报道中的思想观点。
3.多细节,少议论
4.多解释,少晦涩
5.插叙场景、背景和人物形象
第四章:
采访的第一阶段
第一节明确报道思想
▲一、什么是报道思想
所谓报道思想,即指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方法。
主要是解决应该报道什么,不应该报道什么,应该怎样报道,不应该怎样报道的问题。
二、明确报道思想的作用
(1)确保新闻采访活动中政治方向的正确性
(2确保新闻素材获取的有效性
(3)指导记者思考新闻主题。
▲三、如何明确报道思想
1.认真学习党的文件,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掌握总的形势,懂得党的工作重点。
2.研究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种文件、简报,跑相关的主管单位,及时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找出目前较为普遍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3.了解实际工作中领导和群众普遍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4.了解人民群众学习、生活的各种情况,了解他们的愿望、意见、兴趣、要求;了解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等等。
5.在采访过程中不断明确报道思想。
第二节获取新闻线索
一、定义
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
新闻线索可以给记者指明到哪里采访、采访什么的大致方向和范围,给记者提供了感知直至认识整个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二、新闻线索的特点
1.信号性。
2.片断性。
3.不确定性。
新闻线索并不意味这就是新闻
新闻线索只是一种信号,可能是真有其事,也可能是一种假象,甚至“鱼目混珠”。
记者要严格区别新闻线索与新闻事实的界限,不能把线索当成新闻。
对线索一定要亲自采访、核实。
三、新闻线索的种类
1.“冰山一角”型。
指向新闻事实本体之某部分。
2.“通幽曲径”型。
指向该事实的媒介与途径。
获知新闻线索的渠道:
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
3.通过记者耳闻目堵
4.通过记者对日常情况的积累
5.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6.从传媒报道和各种资料。
第三节做好采访准备
一、为何进行采访准备
1.有助于记者熟悉要采访的领域,找出采访重点、形成独特的采访思路。
2.有助于记者熟悉采访对象、取得对等交谈资格。
3.有助于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对各种情况,提高采访效率。
二、如何做好采访准备
1.平常准备
(1)理论的准备
(2)政策的准备
(3)情况的准备
(4)知识准备
2.临时准备
(1)搞清与采访内容相关的政策法规
(2)收集新闻事件的相关资料
(3)熟悉采访对象
一是关于某事、某地、某机构的背景资料。
二是关于某人的背景资料。
主要包括人物简历、性格特点和业务专长等内容。
简历:
性别、年龄、工作经历、职务、人际关系
性格:
嗜好、禁忌,以便在采访中投其所好,避免尴尬场面。
业务专长:
得意之作、社会评价等
▲(4)拟定采访计划
xxxx采访计划
①报道思想(采访目的与动机(why)):
为什么要做这次采访。
②采访对象:
(who)
③采访方式:
个别访问、开座谈会、电话采访、现场采访。
④前期准备:
资料、器械
⑤采访内容(what):
采访什么
⑥采访方案(how):
怎么做
提纲:
(when、where、who、whattodo)时间、地点、人物、采访顺序、采访的重点等
问题纲要:
要提哪些问题、哪些是重点问题、提问顺序。
a)准备尽可能多的问题
b)把问题适当分类
c)设计提问顺序
⑦应对措施:
采访对象万一临时不能接受采访怎么办?
有无其他采访对象等。
例:
2010年新生军训采访计划
一、报道思想:
新生刚刚入校的第一堂课就是军训。
如果让老生谈自己的感受总会和“辛苦”“受罪”联系到一起。
那么,新生除了觉得“辛苦”、“受罪”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感受;既然军训如此辛苦,那么对于刚刚进校的新生会有的作用和意义,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了解。
二、采访对象及范围:
参加军训的学生、教官及学校的相关老师
三、采访方式:
1、简单预约后,直接采访。
2、电子邮件或电话方式采访。
四、采访前期工作:
1、采访前准备相关的器材,如照相机、采访本、身份证明(学生证或口头说明)。
2,收集有关军训的具体安排,了解军训的具体项目。
五、采访内容:
2010年新生军训的具体的感受以及军训对日后学习、生活会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
六、具体方案:
2010年9月20日;“北三”篮球场、龙山体育场、东八科技广场。
一)对于各个学院的军训方队的新生随机抽取提问:
1,同学你好,我是***的***,看到你们军训很辛苦,不知道你们觉得军训对你的来说最大的乐趣是什么?
2,你认为军训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3,军训结束后,你们还会不会保持军训这几天养成的好习惯呢?
二),对方队的教官和每一个学院教官总负责人随机抽取提问:
1,教官好,我是***的***,不知道你是第几次接受到军训这样的任务?
你觉得同学们军训卖力吗?
2,我们年年搞军训,你觉得在这短短的15天之内,你教会他们什么?
又能教给他们多少?
三),对参与新生工作的老师随机抽取提问:
1,***老师,你好。
我是***的***,想了解一下,军训作为入学教育的第一堂课,你觉的它能交给学生什么?
2,军训是要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还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加工,选中信息点,编写成为新闻。
七、注意事项及备注:
1.做充分的准备,不要提已经日程化的问题和常识性的东西。
2,根据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在不改变原有计划的前提下做出更为深入的提问。
3,注意核实里面的不确定的信息,以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第四节明晰对方心理
一、采访对象访前心理的分类
从新闻采访角度看,一般可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
二、根据采访对象心理选择采访方法
首先,新闻记者在正式接触采访对象前,应根据已掌握的材料对采访对象可能有的心理状况作一大概的分析,并由此定下大致的采访方法。
其次,在正式接触采访对象后,记者应十分注意采访对象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并及时作出判断,确定自己的采访方法。
▲怎么理解采访中的“首因效应”与“晕轮效应”?
这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问的一种心理感应。
首因即是最先的意思。
首因效应((firstimpression)通常人们称此为“第一感觉”、“第一印象”。
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这种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会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心理效应,影响人们以后交往的心理和行为。
晕轮效应(haloeffec)又称“成见效应”,指的是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
这些突出的特征起了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掩盖了其他特征和品质,使观察者看不到其他特征和品质。
记者与采访对象初次见面,双方的“第一印象”如何至关重要,采访对象往往是从记者的提问与谈吐中感受到记者的思想水平与为人品格;记者也从采访对象的回答与言行举止中感受到对方的品行与能力。
这就是“首因效应”。
而双方的“第一印象”又能起到先入为主、由此及被、引人入胜的联想、引申的心理作用,这就是“晕轮效应”。
这两种效应往往联在一起。
在采访中,记者应该努力发挥“首因效应”与“晕轮效应”积极作用,克服它们的消极影响。
▲访问的心理过程的四个阶段
接近阶段——寻找与访问对象的相似点、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