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模块试题地理.docx
《高二模块试题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模块试题地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模块试题地理
地理学科试题
一、综合题(共40题,60分)
读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等高线图,回答1~3题。
班级:
姓名:
考号:
1.“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适合建坝
进行小流域治理的是( )
A.①地 B.②地C.③地D.④地
2.图示地区国土整治的重点是( )
A.治理盐碱地B.治理水土流失C.治理沙尘暴D.治理水污染
3.下列治理图示地区的基本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A.扩大农业用地,建成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B.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C.改善天然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
D.矿区存好表土,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4.东北地区平原广大,一首诗歌曾提到“……这里的土地肥到家,插上根筷子会发芽,
栽上块柴禾也开花……”足见其土壤肥沃,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是( )①黑土土层变薄,肥力下降 ②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
③不合理灌溉,土壤盐碱化 ④过度开垦,土地荒漠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大兴安岭林区的产业调整方向为( )
A.充分利用林区资源优势,加大对林区野生动物资源的开发力度
B.改单一林业经济向多种经济发展,如旅游业、养殖业等
C.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等各行业,实现全面发展
D.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
(2012年江西宜春模拟)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回答6~8题。
6.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海拔B.热量C.水分D.土壤
7.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 )
A.广泛种植水稻B.雨热同期C.冬季河流结冰D.水运发达
8.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河流流向B.海陆位置C.纬度位置D.盛行风向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将提高煤炭资源储量级别200亿吨,新增煤炭资源量100亿吨,将加大向外输送电能的比例,缓解当地的环境问题。
据此回答9~10题。
9.与直接向外输送煤炭资源相比,山西省向外输送火电的劣势在于( )
A.减轻交通压力,提高运输效益B.成本低,附加值高,效益好
C.有利于当地产业结构升级D.加重山西省的环境污染
10.山西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生态问题,下列关于其生态问题与根治措施
的分析对应正确的是( )
A.采空区岩层断裂、塌陷—把采空区作为西气东输的中转站
B.破坏土地资源,引起土壤退化—保存好表土,进行复垦
C.大量煤矸石弃之不用,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在煤矸石上面修建厂房
D.饮用水环境被破坏—跨流域调水
(2012年吉林模拟)点轴理论模型是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提出的经济发展理论,“点”指各级居民点和中心城市,“轴”指由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
读我国“T”字型点轴开发模式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沿江产业带”与“南北开发轴”相交的“点”是( )
A.郑州B.南京C.武汉D.九江
12.以下属于“西北开发轴”的“基础设施束”是( )
A.南水北调工程B.西气东输工程C.青藏铁路工程D.西电东送工程
图中A、B为水文观测站,E、F图分别是A水文观测站附近不同季节的河流状况。
读下图,回答13~15题。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长江河段的水源补给主要靠冰川和雨水
B.图示地区流量最大时期多出现在7、8月份
C.A、B两水文观测站测得流量变化较大的是A水文观测站
D.A处为“V”形河谷,B处为槽形河谷
14.有关E、F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F图中沙洲的形成只与地转偏向力有关
B.水文观测站测得的流量A>B时,A附近河流状况是F图所示
C.A附近河流状况是E图所示时,地下水补给河水
D.A附近河流状况是F图所示时,水文观测站测得的流量A<B
15.若与A水文观测站相比,B水文观测站测得的流量明显比前几年稳定得多,说明
A.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得好,水土流失大大减少
B.洞庭湖退耕还湖,成绩显著
C.长江三峡大坝调蓄洪水能力显著D.降水比往年的变化小
读甲、乙两河流域示意图,回答16~17题。
16.关于甲、乙两河流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河上游地区终年少雨,荒漠广布
B.乙河上游地区终年多雨,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森林茂密
C.甲河下游地区草场广阔,乙河下游地区水田连片
D.目前乙河的河口三角洲扩展速度快于甲河的河口三角洲
17.关于甲、乙两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方向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
A.甲河上游重点利用水能发电、发展航运、发展种植业等
B.乙河上游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梯级开发、发展旅游等
C.甲河下游重点利用水能发电,保护植被生态、发展畜牧业
D.乙河下游重点开发水能资源、保护水质、发展灌溉农业
当地面或物体表面温度在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会在其表面凝化成白色结晶,称为霜。
一般把入秋后最早出现的一次霜叫初霜,而入春后最末出现的一次霜叫终霜。
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这段时期叫无霜期。
下面是两地无霜期等值线图(单位:
日)。
读图回答18~20题。
18.乙地比甲地无霜期长的原因是乙地
A.纬度比甲地低B.地势起伏比甲地大C.海拔比甲地低D.气候海洋性比甲地强
19.甲图中①、②两地无霜期差值T的范围是
A.10020.关于两地主要粮食作物和作物熟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
冬小麦,一年两熟B.乙地:
春小麦,一年两熟
C.甲地:
春小麦,一年一熟D.乙地:
冬小麦,一年一熟
(2011·成都测试)读我国某省区示意图,回答21~23题。
21.图中山脉是我国( )
A.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界线
C.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的分界线D.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
22.图中的河流段( )
A.有凌汛现象B.是地上河C.以雨水补给为主D.航运繁忙
23.该省与四川省( )
A.属于同一水系B.同在第二级阶梯
C.都有全国性商品粮基地D.铁矿资源都很丰富
(2011·山西模拟)图1是“我国某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图2是“该省某地区甲河水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24~26题。
24.甲河被该地区誉为“母亲河”,它( )
A.属于流入北冰洋的外流河B.由半湿润地区流入半干旱地区
C.在山麓冲积扇处地下水补给河流D.河流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25.甲河下游地区是开发历史悠久的耕作区,当前限制其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是( )
A.土壤B.地形C.水源D.热量
26.图3中①点表示当前甲河流域农业产值比重。
为缓解当地的生态危机,拟调整该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其中合理的规划方案是( )
图3
A.②B.③C.④D.⑤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
据此回答18~19题。
27.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欢迎,与其有关的因素有( )
①东北水稻的生长期长 ②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病虫害少
③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相对少 ④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高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8.有关东北水稻种植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水稻是东北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②水稻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加 ③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④东北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下图示意我国南、北农牧交错带的位置。
回答29~30题。
29.制约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
A.降水B.温度C.地形D.光照
30.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
A.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B.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
C.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D.热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
不同景观可作为反映自然的一面镜子。
读图,回答31~32题。
图1 图2
31.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正确的是( )
①两地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 ②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 ③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重 ④两地皆全年少雨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32.下列关于图中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正确叙述是( )
①图2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②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③图1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④出现图2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2011·合肥模拟)读下图,回答33~34题。
33.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农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不同B.热量不同C.降水不同D.地形不同
34.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 )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性工业基地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⑤⑥⑦⑧D.②⑦⑧
工业部门的地域转移是和结构升级相联系的。
结合下图回答35~36题。
35.如果图中三条曲线表示同一工业部门,则最可能是
A.钢铁工业B.录音机制造工业
C.航天工业D.制糖工业
36.该工业迁入我国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迁出地环境优美B.迁出地资源丰富
C.迁入地市场潜力小D.迁入地劳动力资源丰富
风力发电前景广阔,但风力发电场占地较多。
下图是“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7-38题。
37.关于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夏季
B.乙地有效风能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是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地表平坦
C.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
D.丙地有效风能密度小的最主要原因是远离海洋
38.据调查,甲地风能资源利用前景优于丁地,其原因是
A.甲地气温年较差比丁地小B.甲地有效风能密度比丁地大
C.甲地人均土地资源比丁地多D.甲地能源需求量比丁地大
甘肃省庆阳市的董志塬地区是西北黄土高原最大的一块塬面,拥有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层,农耕历史悠久,是“陇东粮仓”的核心区。
人称“天下黄土第一塬”,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失调,塬上干旱、病虫害时常发生,经过多年的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
据此回答39~40题。
39.图中能够反映出黄土塬地貌的是( )
A.①B.②C.③D.②③
40.董志塬区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平整土地,增加水流下渗,削减地表径流
B.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C.打坝建库,拦泥蓄水
D.在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
二、综合题(共40分)
41、读区域图和图中文字信息,回答问题。
(18分)
班级:
姓名:
考号:
班级:
姓名:
考号:
(1)甲、乙两区域开发治理措施都结合了各自地理环境特点,这说明两区域发展都遵循了________________原则;两区域开发治理措施中也有一些共同之处,请提炼、概括出两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2)据图中信息,探究甲区域a河下游地区过去经常洪水泛滥的自然原因,填写表格内容。
(6分)
自然地理特征
对a河下游地区洪水泛滥的影响
(3)据气候统计图概括,甲区域N城市气温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乙区域K城市降水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区域气候类型不同,其中更适合发展畜牧业的区域是________。
(6分)
42、读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对黄土高原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应在a、b、c、d四处采取不同措施。
与下列治理措施相适应的地点分别是:
打坝建库________;种草护坡________;平整土地________;修筑梯田________。
(4分)
(2)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对该区域治理的一项措施。
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2分)(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B.等高线基本平行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3)梯田的修筑,最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2分)( )
A.形态B.土壤类型C.坡向D.物质组成
(4)图中甲、乙、丙三处,最适宜建窑洞的是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分)
43、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1)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并填表。
(4分)
地区
最主要的优势条件
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
甲
乙
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丙
旱涝灾害频繁
(2)南方部分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的地位下降,自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
社会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座号: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