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中考专题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55588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历史中考专题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初三历史中考专题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初三历史中考专题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初三历史中考专题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初三历史中考专题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历史中考专题复习.docx

《初三历史中考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历史中考专题复习.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历史中考专题复习.docx

初三历史中考专题复习

2016年初三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分封制

1、分封对象: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2、封王(诸侯王)义务与权力:

义务: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权力:

在封国内拥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并可把封地内的土地和臣民逐级分封给卿、大夫、士。

3、作用: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二.秦兼并六国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一)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秦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二)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秦始皇的评价):

答:

(1)、政治上: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立郡县制。

(2)、经济上:

统一度量衡、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

(3)、文化上:

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4)、思想上:

焚书坑儒。

(5)、军事上,为了抵御匈奴,修筑长城。

开发南疆,开凿灵渠。

统一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割据战乱局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

三.汉武帝大一统

汉武帝的巩固统一措施

答:

(1)、政治上:

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候国。

(史称“推恩令”)

(2)、经济上:

治理黄河。

盐铁官营。

统一铸币,铸造五铢钱。

(3)、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兴办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打击匈奴。

(5)、民族关系:

张骞通西域。

(6)、对外交往:

丝绸之路。

四、贞观之治

(一)出现的原因(或采取措施):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戒奢从简。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最著名的谏臣、人镜)

(二)贞观之治: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五、开元盛世

(一)出现的原因(或采取措施):

1、任用贤臣:

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

2、重视地方吏治:

把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

3、戒奢从简。

(二)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六、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

中央:

中书省(管辖元大都周围地区)

西藏——设宣政院,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

地方:

行中书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设澎湖巡检司。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七、明朝:

①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分权六部。

②设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厂。

③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命题。

八、清朝:

①设立军机处(雍正)。

②大兴文字狱(康熙、雍正和乾隆)。

考向预测

1、通过材料考查帝王活动,如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对待匈奴、儒学的不同态度。

2、注意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帝王。

如对秦始皇的评价既要看到功,也要看到过。

3、通过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从建立到强化的发展过程。

4、从加强思想控制的角度来考查皇权的不断强化。

中国古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有

(1)秦朝:

焚书坑儒;

(2)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

(3)明朝:

八股取土。

(4)清朝:

文字狱。

专题二古代的外交关系

1、张骞通西域:

(1)西域概念:

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目的:

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

(3)意义:

①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②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西域都护:

西汉时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

意义:

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丝绸之路:

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影响: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两宋时期

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

3、马可波罗来华元朝: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在位时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

4、明朝:

郑和下西洋

⑴目的:

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⑵概况:

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4)成功的原因和条件:

①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②统治者的支持。

③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④指南针的出现。

⑤郑和从小能吃苦耐劳。

(5)郑和精神

吃苦耐劳,英勇无畏,坚持不懈,和平友好等。

5、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戚继光、郑成功、康熙帝、左宗棠、林则徐、邓世昌等。

6、为中外交往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

张骞、鉴真、玄奘、马可波罗、郑和等。

专题感悟:

1、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历史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

认识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只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不能用侵略的说法。

2、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民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民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树立尊重异族文明的意识,培养待人宽容和豁达的性格。

3、历史证明: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国家兴盛富强。

海纳百川、吸收先进文明,则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则招致落后。

专题三中国古今变革、农村改革、对外开放

考点分析

(1)中国古代史: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2)中国近代史:

戊戌变法;

(3)中国现代史:

中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

(4)世界古代史:

伯利克里改革。

(5)世界现代史:

列宁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向预测

⑴联系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等成功的改革,考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⑵结合列宁、罗斯福、邓小平这三位20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的活动考查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探讨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⑶通过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对比考查同一时期同一社会制度的国家的改革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一.商鞅变法----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时间:

公元前356年;

(2)人物:

秦国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变法”;(3)性质:

封建制改革;(4)目的: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5)内容: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最能体现改革性质,对社会变革起关键作用);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农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最能打击旧贵族的利益);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为郡县制打下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6)影响: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7)从商鞅变法看,要成大事必须具备的素质:

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大刀阔斧的精神。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时间:

4世纪。

(2)性质:

封建制改革。

(3)目的:

巩固鲜卑族贵族的统治。

(4)成功原因:

顺应历史潮流;(5)主要措施----核心内容是“汉化”:

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

(6)典故:

胡人汉服、胡服骑射。

(7)影响:

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戊戌变法

(1)背景(引发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

(2)时间:

1898年6—9月;(3)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4)标志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强学会;(5)强学会的机关报:

《万国公报》又改名为《中外纪闻》;(6)支持变法的皇帝:

光绪帝;(7)性质:

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8)内容(措施):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训练新式军队等。

(9)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10)结果:

变法触动了掌握实权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变法历时103天失败,故称“百日维新”。

(谭嗣同甘为变法牺牲);(11)失败原因:

维新派没有实权。

四.中国的农村改革

1.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

1953年—1956年;

(2)背景:

土改以后,农民有了土地,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

这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造。

(4)内容:

完成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措施:

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引导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引导手工业者参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民族资本家)的改造——公私合营,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

(6)意义: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时间:

1978年;

(2)最早出现的地区中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3)建立的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内容(具体做法):

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5)影响:

①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开始富起来。

②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行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6)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3.确立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会议: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转折点)。

五.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历程: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

(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年):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②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

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形式:

农业生产合作社。

结果:

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结果:

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灾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

作用:

①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开始富起来。

②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行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例题1】

材料: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1)上述材料出自“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主要内容:

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

六、美国——罗斯福新政

(1)时间:

1933年;

(2)目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3)“新”的表现(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说明:

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

(4)中心措施:

国家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发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5)影响:

①新政取得显著成效。

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②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6)给我们的启示: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需高度重视以增加农民收入;工业是国民经济主导,需振兴民族工业以增强综合国力;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政府要适时适度宏观调控以确保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1)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

(2)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3)要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积极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4)对外来文明不能照搬照抄,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例题2】

材料:

歌曲《走进新时代》中唱到“站起来”“富起来”“开创未来”《春天的故事》中唱到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

(1)“春天的故事”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指的是什么?

与党的哪一次会议相联系?

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

(2)这个老人是谁?

邓小平

(3)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 指什么?

 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福建(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4)1992年这位老人写下“诗篇”指什么历史事件?

1992年南巡讲话

(5)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贡献有哪些?

举例说明。

新民主主义革命:

刘邓率军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指挥淮海战役。

社会主义建设:

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作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路线;一国两制的构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五大确立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6)带领我们“站起来”“富起来”“开创未来”的分别是谁?

都是谁?

能够带领我国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②中国共产党;③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行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专题四:

祖国统一大业

一.新疆问题

1、西汉时期,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3、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乾隆帝时,新疆维吾尔族“回部”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发动反清叛乱,企图分裂祖国,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

4、设置伊犁将军

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5、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二.西藏问题

1、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2、元朝时,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立宣政院,从此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域。

3、清朝政府册封“达赖”和“班禅”

清朝入关后,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4、清朝政府设置驻藏大臣

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清朝于1727年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清朝大大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认识:

新疆、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都是错误的,都不得人心,必将以失败而告终。

我们要坚定不移的维护祖国统一,坚绝同各种民族分裂行为做斗争。

三.“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一国两制”

(1)提出时间:

20世纪80年代初

(2)根本出发点:

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

(3)含义: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实践成果:

港澳回归

(5)意义:

为实现祖国统一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开辟了新的途径。

香港问题

1、香港问题的由来

1842年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2、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标志着香港回归了祖国的怀抱,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了,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

3、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战略方针的成功运用,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必将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4、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

专题五中国近代化历程

1、洋务运动

(1)代表人物:

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2)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3)根本目的:

“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统治。

(4)主张:

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与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工业。

(5)性质:

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者的一次失败的自救运动。

(6)主要内容:

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新式学校。

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7)影响(评价):

①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这者的自救运动。

②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③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④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8)破产标志:

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全军履灭

2、戊戌变法——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一、背景: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严复)

三、导火线: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四、主要经过:

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

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

高潮—1898年,光绪帝发布变法法令,前后持续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又叫戊戌变法)

结束—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政变,囚禁光绪帝,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变法失败。

五、★★高潮:

百日维新(1898.6---9)的主要内容

①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④创办报刊,开放言论;⑤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七、结果:

1898年9月慈禧发动政变(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杀害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变法运动失败。

八、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变法条件不成熟。

(2)其它原因:

①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依靠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

九、性质:

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十、★★戊戌变法的影响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十一、认识:

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它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3、辛亥革命

一、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二、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三、领导力量:

资产阶级革命派

四、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五、★★准备: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思想的确立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其革命纲领是:

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它是中国资产阶级提出的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

机关刊物是《民报》

“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六、★★高潮: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攻占汉口和汉阳,辛亥革命取得初步胜利。

1912年元旦,选举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并确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七、结果: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

八、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

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其它原因:

帝国主义的破坏;没有充分发动群众。

九、★★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局限性:

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十、认识:

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4、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

①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②袁世凯复辟帝制,在中国掀起了“尊孔”、“复古”思潮。

二、开始:

《青年杂志》(《新青年》)的创办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三、主要内容:

前期: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主要阵地:

《新青年》旗帜:

“民主”和“科学”

五、主要代表人物:

①陈独②李大钊③胡适④鲁迅

六、性质:

思想大解放运动

七、★★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5、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特点和启示

特点:

经历了由学习西方军事器物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感悟(结论):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专题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风雨历程

一、中共一大及历史意义

1.历史条件:

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新青年》发表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②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组织条件(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时间:

1921年7月

地点:

上海

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内容:

①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②大会确立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③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