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精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5029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5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心理学精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精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精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精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精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心理学精要.docx

《中学教育心理学精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心理学精要.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育心理学精要.docx

中学教育心理学精要

中学教育心理学精要

第一章之怎样才是合格的教师

一、专家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主要指在教学工作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胜任某一学科教学任务,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其教学效绩优于一般教师的一类教师。

专家教师的一般特征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

2.熟练掌握教学技能

专家教师所熟练掌握的技能主要有:

(1)课时计划简洁、灵活,具有预见性;

(2)教学技能实现程序化、自动化;

(3)教学监控能力强;

(4)采用深入的方法针对班级纪律问题制订计划;

(5)关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二、从新教师到专家型教师

(一)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

Glatthorn认为,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主要有:

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系统过程。

(二)教师成长的阶段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和他们的需要,将教师成长划分为3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景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三)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

1.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

2.微型教学训练;

3.教学决策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5.教师参与研究。

第一章之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研究学生在学习活为中的心理现象及变化和发展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主要构成有: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主要包括有: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1.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2.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3.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三种:

实验研究、描述性研究、相关研究。

第一章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心理学的制度

18世纪末到l9世纪,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都非常重视在教育中运用心理学,并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

另一方面,19世纪下半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许多原来从事物理、数学、生物等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把自然科学的实验法引人心理学,使心理学得以摆脱哲学,成为一门能采用自然科学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

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有突出贡献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他在1905年著书《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专著,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科学、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

它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体系也由此而开始确立。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

1924年,廖世承应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走向成熟的教育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逐步兴起及影响,活跃了教育

心理学的研究,西方教育心理学也进入到了理论建设时期。

一些心理学家重新开始重视人性,

关注人类的课堂学习研究;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识记)(13)

1、心理发展的定义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4个)3、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8个)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理解)

(一)少年期(14)

(二)青年初期(15)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关于学习准备(识记)(15)

1、学习准备的定义2、学习准备与学习的关系

(二)关于关键期(识记)(16)

1、关键期的定义2、几个重要的关键期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理解)(16)

皮亚杰(1896-1980)是瑞士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

《儿童的言语和思维》(1923)、《儿童智慧的起源》(1936)、《儿童心理学》(1966)、《结构主义》(1968)、发生认识论导论》(1945-1950)、《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1979)等。

1980年9月16日。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在他的祖国瑞士逝世,终年84岁。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认知发展阶段论又称为“发生认识论”或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很长一段时期,心理学家们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和观察往往特别重视儿童获得智能增长的正确学习过程,但当代著名学者瑞士心理学家让?

皮亚杰(JeanoPiaget)却对孩子是如何犯错误的思维过程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皮亚杰发现分析一个儿童对某问题的不正确回答比分析正确回答更具有启发性。

采用临床法(Clinicalmethod)方法,皮亚杰先是观察自己的三个孩子,之后与其它研究人员一起,对成千上万的儿童进行观察,他找出了不同年龄儿童思维活动的质的差异以及影响儿童智力的因素,进而提出了独特的儿童智力阶段性发展理论,引发了一场儿童智力观的革命,虽然这一理论在很多方面目前还存在争论,但正如一些心理学家指出:

这是“迄今被创造出来的唯一完整系统的认知发展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根(J.Kagn)说,皮亚杰是本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认知发展理论者。

皮亚杰10岁就开始研究工作,并出版著作。

他对人类如何进行思维,特别是对儿童如何将经验形成为思想非常关注。

经过长期对儿童认知发展领域如语言、思想、逻辑、推理、概念形成、道德判断等的临床研究,皮亚杰创立了以智力发展阶段为核心的认知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不仅对世界心理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而且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行为是先天遗传结构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的学习是主动而自发的。

他们经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等历程而获得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不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使智力得到发展。

什么是智力?

迄今为止心理学家尚未能提出一个为众人接受的明确定义。

有人认为,智力主要是抽象思维的能力;亦有心理学家将智力解释为“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认识活动的综合能力”。

更有某些智力测验的先驱者认为:

“智力就是智力测验的那个东西。

皮亚杰在年轻时曾在巴黎比奈智力测试实验室担任西蒙(T.Simon,世界第一个智力测验的创立者之一)的助手。

正是在比奈实验室工作期间,皮亚杰认识到“智力”不可能和儿童正确回答的那种测验题目相等,因而他从根本上反对根据在一份所谓的智力测验卷上正确回答的题目数来定义智力。

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皮亚杰并不十分注重回答“智慧的定义是什么?

”这类问题。

尽管如此,人们认为他对智慧本质的理解是十分深刻的。

在皮亚杰看来:

一个智慧行为是一个生物体本身在现存条件下能够产生的最适合于其生存条件的行为。

换句话说,智慧就是生物体能最有效地应付环境,在客观现实条件下创造最佳生存条件的品质、能力。

这样一种观点充分体现了生物进化“适者生存”的思想。

皮亚杰在从事心理学研究之前是一个生物学博士,因而在日后的儿童智力发展研究中,他总是力图把生物学与认识论二者沟通起来。

正是从生物学的观点出来,皮亚杰认为智慧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即人的智慧是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

智慧既然是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手段,那么由于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因而智慧也必然在变化着,儿童的智力也正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伴随着生物性状的发展与成熟及自身经验的增长,在适应中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乃是认知结构不断组织与再组织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渐进的、分阶段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他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0至2岁)、前运算阶段(2至7岁)、具体运算阶段(7至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至15岁)。

对于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概括有三个特点:

(1)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

它们经历不变的、恒常的顺序,并且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因而阶段具有普通性。

任何一个特定阶段的出现不取决于年龄而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

皮亚杰在具体描述阶段时附上了大概的年龄只是为了表示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年龄范围。

事实上由于社会文化不同,可文化相同但教育不同,各阶段出现的平均年龄有很大差别。

(2)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

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

(3)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

每阶段的结构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它不是无关特性的并列和混合。

前面阶段的结构是后面阶段结构的先决条件,并为后者取代。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

自出生至2岁左右,是智力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

在此阶段的初期即新生儿时期,婴儿所能做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反射性动作。

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

也就是说婴儿仅靠感觉和知觉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

这一阶段的婴儿形成了动作格式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根据不同特点再分为六个分阶段。

从刚出生时婴儿仅有的诸如吸吮、哭叫、视听等反射性动作开始,随着大脑及机体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到此阶段结束时,婴儿渐渐形成了随意有组织的活动。

感知运动阶段可细化为六个分阶段:

第一分阶段反射练习期(出生—1个月)

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及哭叫、视听等动作。

通过反复地练习,这些先天的反射得到发展和协调,发展与协调意味着同化与顺应的作用。

皮亚杰详细观察了婴儿吸吮动作的发展,发现吸吮反射动作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又同时给予奶瓶喂养,可以发现婴儿吸吮橡皮奶头时的口腔运动截然不同于吸吮母亲乳头的口腔运动。

由于吸吮橡皮奶头较省力,婴儿会出现拒绝母乳喂养的现象,或是吸母乳时较为烦躁。

在推广母乳喂养过程应避免给婴儿吸橡皮奶头可能正是这一原因。

从中也可以看出婴儿在适应环境中的智力增长:

他愿吸省力的奶瓶而不愿吸费力的母乳。

第二分阶段习惯动作和知觉形成时期(1—4月)

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

例如婴儿偶然有了一个新动作,便一再重复。

如吸吮手指、手不断抓握与放开、寻找声源、用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人等等。

行为的重复和模式化表明动作正在同化作用中,并开始形成动作的结构,反射运动在向智慧行动过渡。

由于行为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由当前直接感性刺激来决定,所以还不能算作智慧行动。

但是婴儿在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中,顺应作用也已发生,表现为动作不完全是简单的反射动作。

第三分阶段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9月)

从41月开始,婴儿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以后儿童经常用手触摸、摆弄周围的物体,这样一来,婴儿的活动便不再限于主体本身,而开始涉及对物体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这样就通过动作与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使主体对客体发生了循环联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的而行使的动作。

例如一个多彩的响铃,响铃摇动发出声响引起婴儿目光寻找或追踪。

这样的活动重复数次后,婴儿就会主动地用手去抓或是用脚去踢挂在摇蓝上的响铃。

显然可以看出,婴儿已从偶然地无目的摇动玩具过渡到了有目的地反复摇动玩具,智慧动作开始萌芽。

但这一阶段目的与手段的分化尚不完全、不明确。

第四分阶段手段与目的分化协调期(9—11、12)

这一时期又称图式之间协调期。

婴儿动作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

一些动作格式(图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做手段使用。

如儿童拉成人的手,把手移向他自己够不着的玩具方向,或者要成人揭开盖着玩具的布。

这表明儿童在作出这些动作之前已有取得物体(玩具)的意向。

随着这类动作的增多,儿童运用各动作格式之间的配合更加灵活,并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遇到的新事物,就象以后能运用概念来了解事物一样,婴儿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来认识事物。

表现出对新的环境的适应。

儿童的行动开始符合智慧活动的要求。

不过这阶段婴儿只会运用同化格式中已有的动作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

第五分阶段感知动作智慧时期(12—18月)

这一时期的婴儿,皮亚杰发现,能以一种试验的方式发现新方法达到目的。

当儿童偶然地发现某一感兴趣的动作结果时,他将不只是重复以往的动作,而是试图在重复中作出一些改变,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

例如婴儿想得到放在床上枕头上的一个玩具,他伸出手去抓却够不着,想求助爸爸妈妈可又不在身边,他继续用手去抓,偶然地他抓住了枕头,拉枕头过程中带动了玩具,于是婴儿通过偶然地抓拉枕头得到了玩具。

以后婴儿再看见放在枕头上的玩具,就会熟练地先拉枕头再取玩具。

这是智慧动作的一大进步。

但儿童不是自己想出这样的办法,他的发现是来源于偶然的动作中。

第六分阶段智慧综合时期(18—24月)

这个时期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之外,还能开始“想出”新方法,即在头脑中有“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例如把儿童玩的链条放在火柴盒内,如果盒子打开不大,链条能看得见却无法用手拿出,儿童于是便会把盒子翻来覆去看,或用手指伸进缝道去拿,如手指也伸不进去,这时他便会停止动作,眼睛看着盒子,嘴巴一张一合做了好几次这样的动作之后突然他用手拉开盒子口取得了链条。

在这个动作中,儿童的一张一合的动作表明儿童在头脑里用内化了的动作模仿火柴盒被拉开的情形,只是他的表象能力还差,必须借助外部的动作来表示。

这个拉开火柴盒的动作是儿童“想出来的”。

当然儿童此前看过父母类似的动作,而正是这种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标志着儿童智力已从感知运动阶段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前运算阶段(2—7岁)

与感知运动阶段相比,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智慧在质方面有了新的飞跃。

在感动运动阶段,儿童只能对当前感觉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思维,于阶段中、晚期,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到前运算阶段,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了,动作大量内化。

随着语言的快速发展及初步完善,儿童频繁地借助表象符号(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视外部活动,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故这一阶段又称为表象思维阶段。

前运算阶段,儿童动作内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说明内化,皮亚杰举过一个例子:

有一次皮亚杰带着3岁的女儿去探望一个朋友,皮亚杰的这位朋友家也有一个1岁多的小男孩,正放在婴儿围栏(Playben)中独自嬉玩,嬉玩过程中婴儿突然跌倒在地下,紧接着便愤怒而大声地哭叫起来。

当时皮亚杰的女儿惊奇地看到这情景,口中喃喃有声。

三天后在自己的家中,皮亚杰发现3岁的小姑娘似乎照着那1岁多小男孩的模样,重复地跌倒了几次,但她没有因跌倒而愤怒啼哭,而是咯咯发笑,以一种愉快的心境亲身体验着她在三天前所见过的"游戏"的乐趣。

皮亚杰指出,三天前那个小男孩跌倒的动作显然早已经内化于女儿的头脑中去了。

在表象思维的过程中,儿童主要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符号)的象征功能和替代作用,在头脑中将事物和动作内化。

而内化事物和动作并不是把事物和动作简单地全部接受下来而形成一个摄影或副本。

内化事实上是把感觉运动所经历的东西在自己大脑中再建构,舍弃无关的细节(如上例皮亚的女儿并没有因跌倒而愤怒啼哭),形成表象。

内化的动作是思想上的动作而不是具体的躯体动作。

内化的产生是儿童智力的重大进步。

皮亚杰将前运算阶段又划出两个分阶段:

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和直觉思维阶段。

第一分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这一阶段的产生标志是儿童开始运用象征符号。

例如在游戏时,儿童用小木凳当汽车,用竹竿做马,木凳和竹竿是符号,而汽车和马则是符号象征的东西。

即儿童已能够将这二者联起来,凭着符号对客观事物加以象征化。

客观事物(意义所指)的分化,皮亚杰认为就是思维的发生,同时意味着儿童的符号系统开始形成了。

语言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生活中产生并约定的象征符号。

象征符号的创造及语言符号的掌握,使儿童的象征思维得到发展。

但这时期的儿童语词只是语言符号附加上一些具体词缺少一般性的概念,因而儿童常把某种个别现象生搬硬套到另一种现象之上,他们只能作特殊到特殊的传导推断,而不能从般到特殊的推理。

从这个时期儿童常犯的一些错误可以看出这点。

例如,儿童认识了牛,他也注意到牛是有四条腿的大动物,并且儿童已掌握“牛”。

又如儿童看到别人有一顶与他同样的帽子,他会认为“这帽子是我的”。

他们在房间看到一轮明月,而一会儿之后在马路上看到被云雾遮掩的月亮,便会认为天上有两个月亮。

第二分阶段直觉思维阶段(4—7岁)

这一阶段是儿童智力由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的过渡时期。

此阶段儿童思维的显著特征是仍然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但直觉思维开始由单维集中向二维集中过渡。

守恒即将形成,运算思维就要到来。

有人曾用两个不同年龄孩子挑选量多饮料的例子对此加以说明:

一位父亲拿来两瓶可口可乐(这两瓶可口可乐瓶的大小形状一样,里面装的饮料也是等量),准备分别给他一个6岁和一个8岁的孩子,开始两孩子都知道两瓶中的饮料是一样多的。

但父亲并没有直接将两瓶可乐饮料分配给孩子,而是将其中一瓶倒入了一个大杯中,另一瓶倒入了两个小杯中,再让两个孩子挑选。

6岁孩子先挑,他首先挑选了一大杯而放弃两小杯,可是当他拿起大杯看着两个小杯,又似乎犹豫起来,于是放下大杯又来到两小杯前,仍是拿不定主意,最后他还是拿了一大杯,并喃喃地说:

“还是这杯多一点”。

这个6岁的孩子在挑选饮料时表现出了犹豫地选择了大杯)。

在6岁孩子来回走动着挑选量较多的饮料时,他那8岁的哥哥却在一旁不耐烦而鄙薄地叫道:

“笨蛋,两边是一样多的”、“如果你把可乐倒回瓶中,你就会知道两边是一样多的”,他甚至还亲自示范了将饮料倒回瓶中以显示其正确性。

从这个6岁孩子身上可以充分体现出直觉思维阶段儿童思维或智力的进步和局限性。

数周前毫不犹豫地挑选大杯说明他的思维是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的,他对量的多少的判断只注意到了杯子大这一个方面,而当他此次挑选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迷惘则说明他不仅注意到了杯子的大小,也开始注意到杯子数量,直觉思维已开始从单维集中向两维集中过渡。

但他最后挑选大杯表明守恒和可逆和可逆意识并末真正形成。

6岁儿童挑选可乐过程表现出的迷惘和犹豫其实也是一种内心的冲突或不平衡,即同化与顺应之间的不平衡。

过去的或是说现存的认知结构或图式(同化性认知结构)已不能解决当前题,新的认知结构尚未建立。

不平衡状态不能长期维持,这是智力的"适应"功能所决定的,平衡化因素将起作用,不平衡将向着平衡的方向发展,前运算阶段的认知结构将演变成具体运算思维的认知结构。

守恒性和可逆性获得是这种结构演变的标志。

8岁男孩的叫喊和示范动作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总结起来,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1)相对的具体性,借助于表象进行思维,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

(2)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

(3)自我中心性,儿童站在自己经验的中心,只有参照他自己才能理解事物,他认识不到他的思维过程,缺乏一般性。

他的谈话多半以自我为中心。

(4)刻板性,表现为在思考眼前问题时,其注意力还不能转移,还不善于分配;在概括事物性质时缺乏等级的观念。

皮亚杰将此阶段的思维称为半逻辑思维,与感知运动阶段的无逻辑、无思维相比,这是一大进步。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以儿童出现了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的、有逻辑结构的动作为标志,儿童智力进入运算阶段,首先是具体运算阶段。

说运算是具体的运算意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有些问题在具体事物帮助下可以顺利获得解决。

皮亚杰举了这样的例子:

爱迪丝的头发比苏珊淡些,爱迪丝的头发比莉莎黑些,问儿童:

"三个中谁的头发最黑"。

这个问题如是以语言的形式出现,则具体运算阶段儿童难以正确回答。

但如果拿来三个头发黑白程度不同的布娃,分别命名为爱迪丝、苏珊和莉莎,按题目的顺序两两拿出来给儿童看,儿童看过之年,提问者再将布娃娃收藏起来,再让儿童说谁的头发最黑,他们会毫无困难地指出苏珊的头发最黑。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智慧发展的最重要表现是获得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

守恒性包括有质量守恒、重量守性、对应量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等等。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并不是同时获得这些守恒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先是在7-8岁获得质量守恒概念,之后是重量守恒(9-10岁)、体积守恒(11-12岁)。

皮亚杰确定质量守恒概念达到时作为儿童具体运算阶段的开始,而将体积守恒达到时作为具体运算阶段的终结或下一个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开始。

这种守恒概念获得的顺序在许多国家对儿童进行的反复实验中都得到了验证,几乎完全没有例外。

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典型的守恒实验:

(1)液体质量守恒

把液体从一个高而窄的杯倒向矮而宽的杯中,或从大杯倒向两小杯中。

问儿童大杯和小杯中的液体是否一样多?

或高窄杯和矮宽杯中的液体是否一样多?

用以观察儿童理解长5高=宽5矮这一相逆补充关系的水平。

(2)对应量守恒

杯子与鸡蛋是对应的关系,八个杯子旁放着8个鸡蛋。

儿童知道杯子和鸡蛋的数目相等。

但破坏这种知觉对应而把杯子或蛋堆在一起时,再问儿童杯子和鸡蛋是否一样多?

或是鸡蛋多杯子少、杯子多鸡蛋少?

(3)重量守恒

先把两个大小、形状、重量相同的泥球给儿童看,然后其中一个作成香肠状,问儿童;大小、重量是否相同?

(4)长度守恒

两根等长的棍子,先两头并齐放置,让儿童看过之后,改成平行但不并齐放置问儿童两根棍子是否等长?

(5)面积守恒

两个等面积的纸板表草地,有一只牛在上面吃草。

草地上盖有牛舍14间。

在一个纸板上牛舍是建在一起的,而在另一纸板上是散居的。

问儿童,分别在两块草地的两头牛是否可以吃到一样多的草?

(6)积守恒

把一张纸片假定为湖,上面的不同大小的方形是小岛,要求儿童在这些不同面积的小岛中建筑体积相同的房子。

研究儿童是否想到要以高度的增加来补偿面积的减少,从而达到体积的守恒(房子一样多)。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上面曾经谈到,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只能利用具体的事物、物体或过程来进行思维或运算,不能利用语言、文字陈述的事物和过程为基础来运算。

例如爱迪丝、苏珊和莉莉头发谁黑的问题,具体运算阶段不能根据文字叙述来进行判断。

而当儿童智力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思维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开始,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想象和思维,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

故儿童可以不很困难地答出苏珊的头发黑而不必借助于娃娃的具体形象。

这种摆脱了具体事物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就叫做形式运算。

除了利用语言文字外,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甚至可以根据概念、假设等为前提,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

因此,形式运算也往往称为假设演绎运算。

由于假设演泽思维是一切形式运算的基础,包括逻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

因此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他智力高低的极其重要的尺度。

当然,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不仅能进行假设演绎思维,皮亚杰认为他们还能够进行一切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些最基本运算。

这些基本运算,除具体运算阶段的那些运算外,还包括这样的一些基本运算:

考虑一切可能性;分离和控制变量,排除一切无关因素;观察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将有关原理组织成有机整体等。

为了解释此阶段儿童运算逻辑模式,同时也用于了解和确定形式运算阶段及此阶段的平均年龄范围,皮亚杰及其学派成员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或测试题(皮亚杰作业),下面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