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解读幸福的陷阱.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49742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樊登解读幸福的陷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樊登解读幸福的陷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樊登解读幸福的陷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樊登解读幸福的陷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樊登解读幸福的陷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樊登解读幸福的陷阱.docx

《樊登解读幸福的陷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樊登解读幸福的陷阱.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樊登解读幸福的陷阱.docx

樊登解读幸福的陷阱

读完本文约需39分钟

各位好,我们现在为大家讲解《幸福的陷阱》这本书。

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它真的一直都被我忽视。

原因是因为我自己主观地从书名上来判断说,这可能又是一本积极心理学的书。

我们讲过不少积极心理学的书,比如说《幸福的方法》等等,所以我觉得没必要再讲。

结果后来有一天,中科院的祝卓宏教授邀请我去参加一个ACT心理治疗的工作坊。

去了以后听了三天ACT疗法的创始人海斯教授的演讲。

我突然觉得这个方法真的太重要了,而且会在今后一生当中都会对我产生长期的影响。

这本书就是讲ACT疗法的。

《幸福的陷阱》不是像过去的积极心理学一样,告诉你说我一定要想办法追求幸福。

反过来它是告诉你,人生的痛苦往往是来自于,我们对于幸福过度的追求。

因为对于幸福过度的追求,导致我们的视觉窄化,导致我们认为,不幸福是一件不正常的事。

所以我们会天天地跟自己较劲。

然后治疗的方法反倒变成了最大的病患的来源。

你们有没有试过身上有个地方痒,痒的话你怎么办?

你就挠。

然后越挠越痒,越挠越痒,最后挠到烂。

挠到烂以后,你发现挠的这个动作,比痒本身造成的伤害要大得多。

但是你很难跟那个痒和平共处。

你觉得没办法,我只能不停地挠它。

你比如说,有一次有一个戒酒的人。

就是他长期有酒瘾,戒酒失败,跑去找这个海斯教授咨询,就制定了一个戒酒的计划。

这个人过了两周以后,跑来找海斯教授,说对不起,我又开始喝酒了,我觉得我真的很失败,我可能这辈子真的戒不了酒了。

你看,这种情况在我们这儿很常见。

你努力做一件事,后来你又半途而废。

海斯教授就很冷静讲说,很好,你现在又重新喝了。

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有一种模式叫作尝试-失败-放弃。

还有一个模式叫作,尝试-失败-再尝试,你选哪个?

他一听这个他说那我选再尝试,选再尝试这一次他成功了。

你就想为什么这个事很重要呢?

你回到我们生命的本源,一个小孩子是怎么学会走路的?

小孩子如果走路摔跤,就说我再也不走了,他是不可能学会走路的。

小孩子就是因为走路、摔跤,再走路、再摔跤,然后慢慢地学会了走路。

而我们长大成人以后,我们经常的模式是,我失败了,我再也不尝试了。

所以你想想看,海斯教授讲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场景。

你端着一杯水准备喝水,好渴好渴,特别渴的那个感觉,终于把那个水放到面前。

结果有一个人一撞你,水洒掉了,没喝着。

好了,你从此以后发誓我再也不喝水了?

你基本上不可能。

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多人就是用这样的行为模式。

就是我再也不喝水的行为模式,导致我们只要尝试之后失败,我们就会说我不行,这就是顿悟。

就是你一下子会让自己有一个感觉,改变整个人生的价值观和方法。

这里边对我影响很大的是一个自行车的比喻。

就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努力地追求生活平衡。

我们希望等我的生活平衡了,等我把什么什么做好了。

你想想看骑自行车,自行车为什么能跑?

自行车能跑就在于它没有一刻是平衡的。

骑自行车的人是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

它就是不停地左右晃,不停地左右晃,他才能骑。

如果骑自行车的人要求说,我必须骑在中线上,如果我身子晃我就不骑了,那么你自行车肯定骑不了。

所以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我们的人生就是在失控当中,不断地前进,但是我们由于过度的控制,什么叫过度的控制?

就是我们觉得我们应该幸福,我们觉得我们应该成功,我们应该优秀,我们应该解决所有的问题。

这种对于生活的过度控制,导致我们总想让自行车直着走,总想让自行车停在中间,不要左右晃,这是做不到的。

所以ACT疗法,A叫作接纳,C叫作承诺,这个的中文名称叫作接纳承诺疗法。

我在这儿借这本书,把这个方法介绍给大家。

那么什么是幸福的陷阱,首先我们要知道幸福有四个迷思。

就是人们认为幸福是人之常态,人们认为幸福是人之常态,为什么呢?

因为我看别人都挺幸福的,但实际上幸福是非常罕见的,大量的人都是在人前光鲜。

然后第二个,人们认为不幸福就是缺陷。

我不幸福,这是我的缺陷,我要改造它,我要挠它,我要不断地挠,这就是第二个迷思。

第三个,就是我必须清除掉消极情绪,这不对。

这里边海斯教授讲了一个例子,他说,我们总喜欢分清楚情绪的好坏,什么是好情绪,什么是坏情绪,对吗?

那我问你,悲伤是一个好情绪,还是一个坏情绪?

那在大部分人讲会说,悲伤不算是,我不喜欢悲伤,我喜欢快乐,我喜欢快乐。

好了,海斯教授讲了一个特别感人的场景。

他的妈妈去世,然后海斯教授就坐在旁边,拉着他妈妈的手,感受到他妈妈的手变得越来越凉。

然后这个身体的颜色,也开始发生变化,慢慢地呼吸停止,人走了,在那一刻他非常非常难过,然后眼泪就一直流。

因为自己的妈妈去世了。

他说难道在那一刻你需要笑吗?

难道在那一刻,这个悲伤的情绪不是一种疗愈吗?

难道这种悲伤的情绪,不是代表着爱吗?

所以,如果我们刻意地认为有些情绪就是消极情绪,有些情绪就是积极情绪,我们要求每个人每天都正能量,每天遇到什么情况下都要喊口号,都要觉得人生一定有希望,这是不健康的。

这是我们说的第三个非常重要的迷思。

第四个迷思就是很多人认为,我们应该控制想法和情绪。

但是你要知道,控制想法和情绪这件事,是完全做不到的。

各位在学那个《幸福的方法》的时候,学过一个词叫习得性无助,对吗?

说无助这个行为怎么来的,学来的。

今天我们还要再学一个词,叫习得性控制。

习得性控制就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学会了控制这件事,所以导致我们遇到任何东西的,第一反应都是控制它。

只要痒就挠,只要心情不好,想办法唱歌,跳舞,改变它。

然后总之我不接受我现在不高兴,我不接受我现在低谷,我不接受我不幸福,这就是幸福的陷阱最重要的来源,就是迷思。

那么它所导致的恶性循环是什么?

第一个就是解决方法变成了问题。

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大量的烦恼,其实不是那个事情本身带来的烦恼,而是我们对这个事情的应对带来了大量的烦恼。

我们过度的反应,过度的反弹,过度的反抗,导致了大量的婚姻不幸,然后孩子出状况等等。

所以控制的方法出现了问题。

还有就是合理控制和过度控制之间的界限大家不清晰。

那你说照我这样讲,大家有钻牛角尖的说,那这都别控制,都随便。

不对,你需要区分合理控制和过度控制。

那么合理控制和过度控制的区别是什么呢?

你会知道,合理控制是适度的。

然后在控制有效的时候才会运用,控制不会妨碍真正有价值的事,这是合理的。

而过度的控制的特点是,当无效时依然不断地使用。

还有,当控制会妨碍做真正有价值的事的时候,就是这个控制。

已经使得你没法正常生活,控制已经使得你没法健康快乐地生活的时候,这时候就叫作过度控制。

所以这里边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你要知道,当控制无效时,我们依然在使用它。

这就是过度控制的特点。

好了,ACT疗法的核心六个工具,这六个工具并没有顺序。

就是说我得先做这个后做那个,给你带来解脱的,不是一个系统的方法,而是某一句话。

可能某一个动作就触动了你。

所以这六个方法当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可能突然给你的人生带来改变。

所以我们并行地来学习,咱们一个个来看。

首先解离是什么意思。

我们首先得知道,文字自从发明了以后,就人类发明了文字以后,就产生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叫作融合。

什么叫融合,就是你把文字所带来的感觉当成是真的了,这个叫作融合。

你比如说大家现在,每个人都想象一下面前有个柠檬,把那个柠檬塞到嘴里边嚼一下。

就当你说这个话的时候,你明明没有嚼这个柠檬,但是你的嘴里边就忍不住就冒出酸水来,就觉得怎么怎么样,这个就叫作融合。

所以我们会产生很多的想法。

想法就是文字性的出现,比如说我是一个笨蛋,我没出息,我这个人总是管不住自己。

你看,你有很多想法,这是文字性的。

第二个是意象。

就是脑子里边总有一些画面,一坐飞机,要掉了,飞机要掉了,吓人,就产生很恐惧的那种画面,这个叫作意象。

第三个就是感觉。

就是我觉得不舒服,我心里难受,我听你说这话我不高兴,实际上那个话和痛苦本身之间有关系吗?

没有关系。

但是因为我们用文字,带来的融合感。

人类跟动物的区别就在这儿,这个既是人类的福,也是人类的祸。

就在于人类之所以比别的动物强大那么多,因为人们可以想象,人们可以有这种感觉,这就是人类的福。

但是祸是什么呢?

人类就产生了担忧,产生了恐惧,产生了害怕。

小狗没有,小狗不会担忧、恐惧、害怕,它只会为当下的这件事有反应,别的无所谓。

这就是我们说文字所带来的结果叫作融合。

所以当我们认为我们的想法,是真的的时候,这个现象叫认知融合,我们把认知和我们的感受,结合在一起了。

所以解离是什么呢?

就是我们需要把这个东西分开,怎么分开?

这里边有非常有意思的方法。

先讲认知融合。

认知融合是指我们的想法,也就是故事,和他想要指代的描述内容,也就是真实事件正在混为一谈。

我们对描述柠檬的文字,所产生的反应,就好像现实中真的有柠檬一样。

对犯罪小说白纸黑字的反应,就好像真的有人要被谋杀似的。

对“我很没用”的字眼的反应,就好像我们真的很没用。

对“我会失败”的文字的反应,就仿佛我们可以以失败告终。

当一个人处于认知融合状态的时候,那些想法就好像是绝对真理,结果令他感觉糟糕至极,这个就叫作融合。

所以我们需要对认知融合作出解离。

就是把它分开,让你知道,想法只是声音、文字、故事,或者一些语言片断。

想法是想法,事实事实,把这两个能分开。

听起来很简单,很难的一件事。

我告诉你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然后想法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不要自动相信,人们不要自动相信想法。

然后想法可能重要,也可能不重要,只有确实有用时才需要关注。

想法会一个一个地冒出来,只有有用的时候才关注它,没用的时候放在那儿,不跟它融为一体。

然后想法不是命令,不是必须服从的。

这里边有一个练习特别有意思,这个教授说,你脑子里边想,想什么呢?

想我不要摸头,我不要摸头,我不要摸自己的头,我绝对不要摸自己的头。

然后就摸,为啥呢?

教会自己,想法并不能指挥你。

你看,想法并不能指挥你。

不要动这杯水,就动,怎么着?

就是你脑子里边想的东西和你的实际行为是可以不一样的,是可以分开的。

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多人,比如说我完了,我老板要开了我了,我是个失败者,我干啥都不行。

你看,当你想这个问题出来的时候,你就被裹进去了。

这时候有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你在所有的这些想法前面,加一句话就好。

加一句话说,我有一个想法,我觉得我是个失败者。

我有一个想法,我觉得她不爱我。

我有一个想法,我觉得老板对我有意见。

你看,马上分开了,这时候你就跟这个想法之间产生了距离。

所以想法可能明智也可能愚蠢,不要自动遵循它的建议,想法永远不是威胁即使是最消极的想法,也并不令人深感恐惧和困扰。

所以你要知道,这个教授所提出来的并不是说不要想法,我们没法不要想法,想法肯定会冒出来,对吗?

但是你得知道想法本身不是事实,你得留出一个空间来,不能随便接受它。

那这里边有很多解离的方法,我们在之前有的书里边,也偶尔提到过。

比如说给你的想法配乐,用生日快乐那样的音调来唱你的那个错误的想法,唱着唱着这个意义就变了。

咱们试一下,当你说牛奶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

牛奶。

然后当我们这一屋子人,大家一块儿念奶,一块儿念奶这个字的时候,就一直不停地念,奶、奶、奶,这样念下去,你突然发现它变成了咒语,它不再具备奶的那个形状,它变成了一个嗡嗡叫的声音,或者变成了什么。

这就是对文字的解离。

就是你让这个文字慢慢地变得不是那个本意了,你们有没有试过写一个字,写的时间特别长,写了很多遍以后你不认识这个字了,怎么回事?

什么字,是中文吗?

这种情况我小时候不理解这怎么回事,写多了解离了。

就你把这个字和它的意义之间解离了。

所以如果我们脑子里面出现了一个错误的想法,像牛奶一样这种想法出现的时候,你要想办法用音乐把它解离掉,不断地重复不断地重复。

或者给它编个故事,说失败者故事又来了。

当你能够给它命名说,失败者故事又来了,我是一个失败者,这故事又来了,抛弃者故事又来了,给它命名的时候,这时候就实现了解离。

所以这是第一个很有意思的方法。

但是有人会说,这如果是假的我能接受,明明她是爱我的,我现在非得觉得她不爱我,我能接受,但万一她真的不爱我呢?

万一我这个想法是真的呢?

真正的忧伤发生的时候怎么办?

你看,一样。

就是真正的忧伤发生的时候,你也不要让那个想法控制了你。

什么意思?

就是不要对一个想法太认真,想法会加剧那个伤痛。

你们看过《河东狮吼》那电影吗?

《河东狮吼》里边的古天乐唱了一首歌,其实是心理学疗法的方法,他说,来来我是一个菠萝。

就是当你说,我是一个失败者的时候,或者我是一个没人爱的人的时候,你很认真,你就很严肃,我就是个没人爱的人。

然后这时候如果你把它换成我是一个香蕉,你会觉得好好笑,我是一个菠萝,好好笑,为什么?

就是当你能够意识到,你对这个想法可以不必那么认真的时候,其实说你是一个失败者,说你是一个没人爱的人和说你是一个香蕉是一样的,它只是一个想法,只是一个概念,一个词汇。

所以如果你脑海当中,真的出现那种痛苦的、忧伤的,真正的那种伤感的东西出来的时候,向它道谢就好了。

就是你只需要说谢谢,谢谢你提醒我,谢谢,就好了。

你跟它对话,你跟那个想法对话,甚至你把它的声音想象成唐老鸭的声音,这个能够起到解离的效果。

解离是这种治疗方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

注意,提醒大家几点,解离的目的不是为了去消除不快的想法。

因为不快的想法产生了就是产生了,不是要消除它,而是看到想法的本质。

就是看到这个本质,有时想法会自行消失,有时则不会,但假如预先就期待其消失,就等于将自己置于失望之境。

就是我们教大家的这个方法,不是一种立竿见影地说,你只要这样用了马上就开心了。

有时候会开心,有时候会放下。

但是不要期待它,你只需要跟它分开就好了,只需要能够观察它就好了,不要期望这些技术会让你感觉良好。

通常,当你和一个制造麻烦的想法解离以后,确实会感觉好一些,但这只是额外福利,并非主要目的,解离的主要目的是将我们从想法的专制下,解放出来,从而可以去关注那些更加重要的事。

所以当解离令你感觉良好时,不妨尽情享受,但不要做此预期,同时也不要利用解离来控制感受,否则就又跌入了下一个幸福的陷阱。

就是解离变成了你那个幸福的陷阱。

所以解离只是一种技术,让你能够把注意力放在做事上,你知道,我们有时候心烦起来,什么事都做不了,夫妻两口子闹离婚,给孩子连饭都做不了。

为什么做不了?

整个脑子被那个事控制了。

所以当你用解离的方法跟它分开,你才能够去做事,这就是解离的目的,别忘了,你我都是普通人。

所以肯定会常常忘记运用这些技术,没关系,当你意识到自己又被无用的想法纠缠时,可以立刻选用这些技术帮助自己。

因为人长年被训练得和语言文字结合在一起,没办法,你肯定会被吸进去。

但是一旦进去,你要提醒自己用解离的方法出来,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方法,叫作解离。

第二个叫观察性自我。

记不记得我们讲过一本书叫《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那里边谈到打网球这件事的时候,会说,什么时候你状态最好呢?

就是你投入地在打球,你没有私心杂念,一个球一个球来了使劲打,打得特别带劲,什么时候出问题了呢?

就是你开始批评自己了,说你这怎么打的你这球,你完了,你今天状态不好,我看你今天是不行。

你看,当你那个批评自己的人出现的时候,你的状态马上下滑了。

这里边你要知道两个自我,一个叫作观察性自我,一个叫作思考性自我。

观察性自我从来不会批评,观察性自我只会说我看到了什么,我在做什么,球来了打回去,这是观察性自我。

只有那个思考性自我,才会不断地批评你,你不对,你错了,你这个动作又糟糕了,你怎么老这么样。

你看这就是那个特别烦人的思考性的自我出现了。

思考性自我就像收音机一样,就你背景里有个收音机,在那儿不断地讲你,你想你在工作,旁边的收音机一直开着,这时候你会怎么做?

你们会怎么做,吵得你受不了,对吗?

你说我把收音机关掉。

但是我告诉你,大脑当中的这个东西关不掉,大脑中的这个思考性自我关不掉。

因为它要说你,它就要说你,你实在是没办法,这在你脑子里边没法关。

所以我们过去的很多疗法就是教大家要关掉它,要尽量地不要理它,要干吗,搞得你越来越焦虑。

因为你发现为什么好像别人都能做到,只有我做不到?

实际上谁也做不到,谁都关不掉它,当它关不掉的时候,你能够怎么做?

你只能够选择是否观察。

所以你要去调动你那个观察性自我,让它来解决问题。

这时候你发现,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给你们举个例子,有一个人,我们在练习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就说,她是说夫妻关系的问题就没法解决,自己内心很痛苦。

你看她完全跟这个东西融合在一起,这时候我就用了这一招,我说,来想象一下,现在是咱们两个人在这儿对话,你在这儿看,你看着咱们俩对话,你觉得我应该跟你说些什么?

这招你们回去经常可以用。

就是如果你能够尝试着调动出来,对方来观察的时候,她马上态度好了很多,就她自己就觉得这事好像好解决,也没有那么难。

你们没发现你们替闺蜜解决问题,都特别当机立断?

特别立竿见影?

都明白得要命。

因为你是观察它,但如果你陷入在那个境地当中去,你发现无解,太烦太痛苦,实际上就是你要调动这个观察性自我站出来,跟你的那个思考性自我分开。

所以观察性自我,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不会评判。

那么如果我们能够把它和解离联系在一起运用的话,你会发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性自我来对想法进行解离。

你比如说想象一下,闭着眼睛想象一下,每个人手里举一些牌子,举的牌子什么呢?

你脑子里边出现什么想法,那个牌子上就显示什么字,你们回去可以试一下。

就是闭着眼睛想象这样举着牌子。

因为如果你没有想法的话,那个牌子上就没字。

但是如果有想法,那个牌子上就显示出来字,这时候你就学会了观察自己的想法。

就你把那个想法具象化地出现在了那些牌子上,它就跟你分开了,它不会控制你,而是你能够冷静客观地对待它。

这里边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一个叫作公交车的心理实验。

就是有的人解决不了,跟丈夫的关系问题。

然后就一直痛苦,有的人解决不了,跟父母的关系问题就一直痛苦,这时候你要想象什么呢?

你要想象你的人生就是一架公交车,你是开车的那个司机,这车是你的,你要把这个车开到你理想的一个地方去,你要回到目的地去。

但是这个车沿途会上来下来很多人,有时候会上来一些魔鬼。

这些魔鬼,就坏人什么都会来,烦,这些魔鬼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

它张牙舞爪,它吓唬你,它诅咒你,它不断地欺负你,给你带来很多烦恼。

但是它不会真的伤害你。

它不会抢你的方向盘,它就是欺负你。

我们在人生当中会遇到,很多不愉快的事,会遇到很多烦恼,遇到很多不想见到的人。

但是你碰上了,他上了你那公交车,这时候请问你是持续开车,还是停下来跟他吵架?

就你会发现如果你非得跟他吵架,吵完了你才走,你这辈子哪儿都去不了,你这辈子就只能待在这个地方。

但是当你目标坚定地说,我要去到那个有意义的地方,我要开车,我要接着走。

慢慢地你会发现,这些魔鬼其实只是一个小猫咪,其实只是一个虚张声势的人,其实只是想帮你,或者甚至他就是你的一部分,他最后会成为你的一部分。

这个思想实验在我们的脑海当中你去想一想,会带来很大的威力。

就是当一个人跟你讲,我真的很烦,我没办法的时候,你就问他说还开车吗?

这有一辆公交车,上来的一些乘客你不喜欢。

但是你是留下来跟他吵架呢?

还是接着开车?

我们在生活当中,很多人就是留在一个地方整天吵架。

就是从一件事里出不来,整天为这个事吵架,吵了一辈子,然后最后这个车哪儿都去不了。

你要问自己,如果痛苦的想法和感觉都不再成为障碍,我会如何行动?

这个问题很奢侈你知道吗?

就是当我们每天说,自己该如何行动的时候,我们的前提都是我妈会怎么想,我爸会怎么想,谁会怎么想,会有很多这样的前提假设。

但是如果你问问自己说,如果痛苦的想法和感觉,都不再成为障碍,我会如何行动?

这就是你公交车的终点。

就是你要去的那个有意义的地方,如果时间和精力,不再消耗在恼人的情绪上,我会开始或者继续,做哪些事项和活动。

花点时间,拿出十分钟来,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你就能够找到你人生当中真正有价值该去做的事,而不是被那些情绪困扰的东西。

所以这是我们说第二个有效的方法,叫作观察性自我。

我们要学会调动自己的观察性自我,站出来看自己。

第三个就是我们要能够用联结的方法来控制情绪,情绪不能控制行为,我们也不被情绪所控制,什么意思呢?

你有没有见过一个人,特别特别生气,但是表面看起来一点事都没有的,见过吗?

这就说明情绪并不能够控制你的行为。

所以我们得知道,情绪跟行为之间是有差别的。

每一个人的情绪发展,都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重要事件发生,有一个事刺激了你一下。

第二个阶段是你准备行动。

然后第三个阶段头脑开始参与,这就是我们情绪过山车。

在这里边有一个过山车的比喻是特别好的。

就是过山车的时候害怕吗?

大量的人坐过山车肯定会害怕。

那我请问,你害怕的时候,你一般的动作是什么?

就是我们很多人觉得害怕,你不就是纠在一起,然后这样蜷缩起来,这个才代表着害怕吗?

但你看过山车上的人呢?

过山车上有一半的人,是这样缩在一起的,有另外一半的人是这样,眼睛睁得好大。

然后手举开,这样喊。

你看,说明什么问题?

就是你完全可以在同一个情绪之下,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情绪并不能够控制你的行为,甚至你可以用积极的行为来反馈它,你可以拥抱这个恐惧,觉得好好玩好刺激,它立刻就会变化。

所以我们头脑当中的一个原罪,这个书里边用的词,叫头脑当中的原罪。

就是我们特别容易让情绪失控,因为我们从小从原始社会的时候留下来的,就是打或者逃,打或者逃是靠情绪驱动的。

就是你要是不做出反应,你要是不打或者逃,你就被老虎吃了。

所以我们天天都被这个打或者逃控制,这个叫作头脑当中的原罪,那我们需要学会什么呢?

我们需要学会关掉我们的挣扎开关。

就你想象你的脑子背后装了开关,你想象你这儿,装了一个开关,你是个机器人。

然后只要那个开关一打开,你就变成了一个打或者逃的人,你就遇到任何事你都要有反应,你都需要跟它对着干,做出反应来。

但是假如你可以想象关掉这个,我现在挣扎开关关了,来吧,你伤害不了我了。

你要知道,我们所有的情绪,其实说到底只有九种,各位知道吗?

人是由九种情绪构成的,哪九种呢?

就是所有的情绪,都只是这九种情绪的组合。

就是组合,两三种组合一下,两三种组合一下,害怕、生气、震惊、厌恶、悲伤、内疚、爱、喜悦、好奇,这是九种原始的情绪。

那我问你,你喜欢哪几种,讨厌哪几种?

大部分的人看完这个名单以后,说我喜欢爱、喜悦、好奇,这三个感觉特别好,前面的内疚、悲伤、厌恶、震惊、生气、害怕,我觉得尽量避免吧?

避免不了,这是我们原始的情绪。

而且这些情绪在关键时候都能救你命,你为什么要内疚?

内疚是学习的过程,内疚是自我反省,是有道德感的,你为什么恐惧,为什么害怕,都是能救你的命的东西。

所以这些情绪没有所谓的好坏,是因为我们童年的程式,我们童年所接受那个教育的程式,导致我们对于情绪产生了大量的评判。

就是我们从小到大,你比如说你小时候,你妈妈就告诉你说,男孩子不许哭,不要磨磨唧唧。

然后不要干吗,这个不对,那个不对。

我们有特别多这样的文化在我们的周围,导致我们对于情绪有评判。

我们会觉得,这个情绪不对,那个情绪不好。

然后当你出现这个情绪以后,你会极力地压制它,使劲地摁着它,你不愿意跟这个情绪共处,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会天天地跟自己过不去。

但实际上你要知道情绪的本质就是一系列,发生在身体上的物理变化,所有的情绪,都会带来身体上的物理变化,对这些变化我们重点的,是要去注意身体的感受。

就是当你能够注意到身体的感觉的时候,你注意到那个物理变化的时候,这个情绪就立刻得到了控制,比如说你生气的时候感受一下,我此刻在生气。

所以如果你心情不好,其实有一招非常简单的放松方法,叫作感受你的脚趾。

我如果不说这句话,你们刚才都没有感受到,你们的脚趾吧?

现在感受一下,感受一下你的脚趾,你的脚趾在什么地方,踩着地吗,坚实不坚实,什么感觉?

只要你做这样一个动作,这个就完成了我们说的第三个工具叫作联结。

你和现实联结在了一起,你的情绪就立刻得到了控制,甚至我还讲过一本书里边说,如果你心烦意乱的时候,这杯茶看到了吗?

摸它一下,这是我最常用的方法。

当我有心烦意乱的状况,或者生气或者干吗?

只要拿杯茶拿手一摸,感受自己的指头,感受自己的指头和这个杯子的接触,去体会它的温度,它有多大的温度,烫不烫手,能不能喝?

感受一下,好了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