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上化学重点知识概念总结综述.docx
《人教版初三上化学重点知识概念总结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三上化学重点知识概念总结综述.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三上化学重点知识概念总结综述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原理
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将瓶内氧气消耗掉,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空气内压强减少,在大气压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4P+5O2
2P2O5
装置
步骤
①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把集气瓶的容积分成5等份,做好记号。
③用止水夹夹紧胶管。
④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
⑤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把塞子塞紧
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阀
现象
①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生成,并放出热量
②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到约1/5处
结论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5。
注意事项
(1)实验中红磷要过量,以消耗容器内全部氧气,否则会使测定结果低于1/5.
(2)装置不漏气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所以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如果气密性不好,外界空气会进入容器,使测定结果低于1/5。
(3)不能用硫、木炭、铁丝等代替红磷(白磷)。
因为硫或木炭燃烧后产生的气体会弥补反应所消耗的氧气,导致测得的体积不准确,而细铁丝在空气中难以燃烧,氧气体积几乎不变,因此密闭空气内水面不上升。
(4)导气管要夹紧,燃烧匙放入集气瓶时要迅速,防止空气受热膨胀,从导气管或集气瓶逸出,导致进入水的体积增多,使实验结果偏高。
2.实验失败与成功的原因:
①装置不漏气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所以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如果气密性不好,外界空气会进入容器,使测定结果低于1/5。
②实验中红磷要过量,以消耗容器内全部氧气,否则会使测定结果低于1/5.
③实验完毕,待容器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观察进水的体积,避免因温度高,气体膨胀,使测定结果低于1/5.
a)碳和氧气反应
方程式:
C+O2CO2
现象:
剧烈燃烧,发白光,放热,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b)硫和氧气反应
方程式:
S+O2SO2
现象: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注意:
实验前应在瓶底放少量水,用来吸收生成的有毒气体。
c)红磷和氧气反应:
方程式:
4P+5O22P2O5
现象: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大量白烟
生成的P2O5是固体小颗粒,现象为白烟,不是白雾。
d)铁和氧气的反应:
方程式:
3Fe+2O2Fe3O4
现象: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物质
注意:
集气瓶底放一层细沙或少量水。
e)镁和氧气反应:
方程式:
2Mg+O22MgO
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有白烟。
注意:
不能手持镁条,应用坩埚钳夹持。
f)石蜡和氧气反应
文字表达式:
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现象:
剧烈燃烧,放出热量,发出白光,如果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
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实验室制取收集氧气:
过氧化氢制氧气
高锰酸钾制氧气
药品和反应原理
2H2O2
2H2O+O2↑
2KMnO4
K2MnO4+MnO2+O2↑
发生装置
固液常温型
固体加热型
收集装置
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也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整体装置图
操作步骤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再锥形瓶中装入二氧化锰
③塞好带有长颈漏斗和导管的橡皮塞(长颈漏斗的下端一定在液面以下,否则氧气会从长颈漏斗中跑出来)
④向长颈漏斗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⑤收集氧气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将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口(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还要在管口放一小团棉花)
③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点燃酒精灯,预热后加热试管
⑤当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气体
⑥收集完毕,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⑦熄灭酒精灯。
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用排水法收集,其操作步骤可概括为:
“查”“装”“定”“点”“收”“离”“熄”7个字。
可用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注意事项
①伸入试管或锥形瓶中的导管应刚刚露出橡皮塞即可,否则不利于气体的导出。
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应刚伸人集气瓶口即可,过长不利于水的排出,气体不易收集满。
③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管要伸入集气瓶的底部,否则不利于空气的排出,收集的气体不纯。
④用长颈漏斗时,长颈漏斗末端应在液面以下,否则氧气会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①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中湿存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③铁架台的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或距离试管口1/3处)。
④试管内的导管稍伸出橡皮塞即可,这样便于气体导出。
⑤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
⑥加热时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酒精灯外焰要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⑦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注意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大盆气泡冒出时,证明已集满。
⑧停止加热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撤出,再撤掉酒精灯。
如果先熄灭酒精灯,试管内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槽中的水就会被倒吸入热的试管内,使试管炸裂。
⑨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小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小颗粒进人导管。
⑩盛氧气的集气瓶应盖上玻璃片正放,因为在相同状况下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正放可减少气体的逸散。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分子是其中的一种。
世界上许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可以构成单质,也可以构成化合物。
如:
氧气、氢气、C60等单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水、二氧化碳等化合物也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的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概念的理解: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是“唯一粒子”。
②“保持”的含义是指构成该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
③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物质,而物质的物理性质(如:
颜色、状态等)需要大量的集合体一起来共同体现,单个分子无法体现物质的物理性质。
④“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如果不是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这层含义上,分子还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问题: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未变,分子的运动状态、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变成了共他物质的分子。
如:
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只是分子间的问隔变大,这是物理变化;水通直流电.水分子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构成氢分子,氧原子构成氧分子,这是化学变化。
分子的表示方法:
分子可用化学式表示:
如O:
既可表示氧气,也可表示1个氧分子。
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2)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能闻到远处的花香,品红在水中的扩散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3)分子间具有一定的间隔。
最好的证明就是:
取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混合之后,体积却小于100毫升。
物质的热胀冷缩就是因为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
(4)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绝大多数的单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如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均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碳、硫、磷等大多数的非金属单质也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例如,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未发生变化。
对原子的概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①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
②原了也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如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就由原子保持。
③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脱离化学变化这一条件,原子仍可再分。
原子的性质:
①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②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③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④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如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稀有气体、铁、汞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⑤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
原子的表示方法—元素符号:
原子可用元索符号表示:
如O既可表示氧元素,也可表示1个氧原子。
元素的定义概念: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①元素是以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为标准对原子进行分类。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②质子数是划分元素种类的标准。
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和单核离子都属于同一种元素。
如Na+与Na都属于钠元素,但Na+与NH4+不属于同一种元素。
③同种元素可以有不同的存在状态。
如游离态和化合态。
④同种元素的离子因带电荷数不同,性质也不同。
如Fe2+与Fe3+。
⑤同种元素的原子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如碳元素有三种不同中子数的碳原子:
612C、613C、614C.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使用范围
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或说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联系
元素和原子是总体和个体的关系,原子是元素的个体,是构成并体现元素性质的最小微粒;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一种元素可以包含几种原子
元素、原子、分子与物质间的关系:
物质的组成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其中元素是从宏观上对物质组成的描述,分子、原子是从微观上对物质构成的描述。
其关系如下图;
在讨论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时,应注意规范地运用这些概念,现举例如下: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三种说法(以二氧化碳为例):
①二氧化碳是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的。
②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③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和I个碳原子构成的。
2)由原子(或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汞、食盐),有两种说法:
①汞是由汞元素组成的;食盐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
②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食盐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项目
分子
原子
不同点
本质区别
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分成原子
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构成物质情况
大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
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相同点
①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都在不停地运动
③粒子间有间隔
④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⑤同种粒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粒子性质不同
注意事项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③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④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它们的关系是
水的净化
定义:
清除水中不好的或不需要的杂质,使水达到纯净的程度。
四种净化水的方法,原理,作用:
净化水的方法
原理
作用
沉淀
食难溶性的杂质沉淀下来,并与水分层
使难溶性大颗粒沉降或加入明矾,形成的胶状物吸附杂质沉降
过滤
把液体与难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分离
除去难溶性杂质
吸附
利用物质的吸附作用,吸附水中一些难溶性杂质,臭味和色素
除去难溶性杂质,部分可溶性杂质,臭味和色素
蒸馏
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水变成水蒸气后冷凝成水
除去可溶性杂质,使硬水软化
水净化的方法:
吸附,沉淀,过滤,蒸馏,杀菌
吸附:
常用明矾和活性炭,明矾溶于水后形成胶状物吸附水中的悬浮物,
活性炭不仅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还可以吸附在水中有异味的物质和色素
沉淀:
水中悬浮物别吸附后形成密度大的颗粒,从而使杂质沉淀
过滤:
除去水中不溶性的杂质
蒸馏:
除去可溶性杂质的方法
杀菌:
常用杀毒剂:
漂白粉,氯气以及新型消毒剂二氧化氯等
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中单一操作净化程度较高的是蒸馏。
综合运用时,按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的顺序操作净化效果更好
加絮凝剂(明矾)与活性炭净水的比较:
净化水的方法
原理
能除去的杂质
明矾净水
明研溶于水后形成胶状物质,对杂质进行吸附,将微小颗粒吸附在一起形成大的固体颗粒而沉阵下来
不溶于水的微小固体颗粒
活性炭净水
利用内部疏松多孔的结构来吸附水中的微小颗粒和一些可溶于水的杂质
不溶于水的微小固体颗粒和部分能溶于水的杂质以及气味,颜色等
2、自来水净化步骤
①从水库中取水。
②加絮凝剂(主要是明矾),使悬浮的小颗粒状杂质被吸附凝聚。
③在反应沉淀池中沉降分离,使水澄清
④将沉淀池中流出的较澄清的水通入过滤池中,进一步除去不溶性杂质。
⑤再将水引人活性炭吸附池中,除去水中的臭味和残留的颗粒较小的不溶性杂质。
⑥细菌消毒(常用通入氯气的办法)。
它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因为除去病菌的过程.就是把病菌变成其他物质的过程。
⑦杀菌后的水就是洁净、可以饮用的自来水,通过配水泵供给用户,但水中仍然含有可以溶于水的一些杂质,所以还是混合物。
化学式的意义: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化学式的含义
以H2O为例
质的含义
宏观
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
①表示水
②表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微观
①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
②表示组成物质每个分子的原子种类和数目
③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的原子总数
①表示一个水分子
②表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三个原子
量的含义
①表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②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
③表示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①H2O的相对分子质R=18
②H2O中氢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为1:
8
③H2O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11.1%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以Cu为例)
宏观:
表示该物质:
铜
表示该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
铜由铜元素组成
微观: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原子—一个铜原子。
确定化学式的几种方法:
1.根据化合价规则确定化学式
例1:
若A元素的化合价为+m,B元素的化合价为-n,已知m与n都为质数,求A,B两元素化合后的物质的化学式。
解析:
由题意知正、负化合价的最小公倍数为m·n,A的原子个数为(m·n)/m=n,B的原子个数为(m·n)/n=m
答案:
所求化学式为AnBm.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化学式
例2:
根据反应方程式2XY+Y2==2Z,确定Z的化学式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没有增减,反应前有两个X原子,四个Y原子,则两个Z分子含有两个X原子和四个Y原子。
答案:
z的化学式为XY2
3.利用原子结构特征确定化学式
例3:
X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7个电子,Y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求X、Y两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解析:
X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7个电子,Y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X原子易得1个电子,Y原子易失2个电子,根据电子得失相等可求化合物的化学式为YX2
4.利用元素质量比确定化学式:
例4:
有一氮的氧化物,氮、氧两元素的质量比为7:
4,求此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析:
设此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xOy,根据xN:
yO=7:
4得14x:
16y=7:
4,即x:
y=2:
1。
答案:
所求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2O。
5.利用化学式中所含原子数、电子数确定化学式
例5:
某氮氧化合物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23个电子,求此化合物的化学式。
解析:
设此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xOy,则
x+y=3
7x+8y=23
解得x=1,y=2
答案:
所求化学式NO2。
质量守恒定律要抓住“六个不变”,“两个一定变”“两个可能变”。
六个不变
宏观
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变
元素的种类不变
元素的质量不变
微观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变
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构成物质的分子种类一定变
两个可能变
分子的总数可能变
元素的化合价可能变
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
1.原理:
C+2CuO
2Cu+CO2↑
2.装置:
3.现象:
①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步骤:
①装药品;②固定试管,连接装置;③加热;④撤出导管;⑤熄灭酒精灯
5.注意:
①要先撤导管再扯酒精灯,防止水倒吸。
②要充分加热木炭和氧化铜粉末,除去其中水分。
③研磨混合要充分。
④加热温度要足够,最好使用酒精喷灯或煤气灯
木炭还原氧化铁实验:
1.原理:
3C+2Fe2O3
4Fe+3CO2↑
2.装置:
3.现象:
①红色粉末变成黑色;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步骤:
①装药品;②固定试管,连接装置;③加热;④撤出导管;⑤熄灭酒精灯
5.注意:
①要先撤导管再扯酒精灯,防止水倒吸。
②要充分加热木炭和氧化铁粉末,除去其中水分。
③研磨混合要充分。
④加热温度要足够,最好使用酒精喷灯或煤气灯
2.碳的存在形式:
碳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晶态单质碳如金刚石、石墨;有无定形碳如煤;有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如动植物等;碳酸盐如大理石等。
单质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取决于它的晶体结构。
高硬度的金刚石和柔软滑腻的石墨晶体结构不同,各有各的外观、密度、熔点等。
碳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
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点燃或高温的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
2.可燃性:
氧气充足的条件下:
C+O2
CO2
氧气不充分的条件下:
2C+O2
2CO
3.还原性:
木炭还原氧化铜:
C+2CuO
2Cu+CO2↑
焦炭还原氧化铁:
3C+2Fe2O3
4Fe+3CO2↑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
2C+Fe3O4
3Fe+2CO2↑
木炭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C+CO2
CO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
1.原理和药品:
CaCO3+2HCl===CaCl2+H2O+CO2↑
2.装置:
固液混合不加热
(1)发生装置
A装置为简易装置,不便于加液体;
B,C使用了长颈漏斗,便于添加液体,使用B、C装置时应注意,长颈漏斗下端管日应伸入液面以下,防止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D装置使用了分液漏斗,便于加酸,还可以利用活塞控制反应。
(2)收集装置:
二氧化碳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其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如图:
3.现象:
块状固体不断溶解,产生大量气泡。
4.检验:
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5.验满: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的火焰熄灭,证明已集满。
6.实验步骤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装入石灰石(或大理石);
c.塞紧双孔塞;
d.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
e.收集气体;
f.验满。
7.注意事项:
反应物不能用浓盐酸、硫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硫酸不会挥发,但会生成硫酸钙沉淀,沉淀的硫酸根附着在碳酸钙(或石灰石)表面,使碳酸钙(或石灰石)与酸的接触面积变小,最后反应停止!
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注意:
(1)不能选用稀硫酸,因为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橙盖在碳酸钙的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2)不能选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得不到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
(3)不能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因为反应太剧烈,产生的气体难以收集。
反应速率的快慢与反应物的质量分数和接触面积有关。
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物的质量分数越大,反应速率就越快,反之,则越慢。
各组物质反应情况如下表所示:
药品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选择:
反应速率
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
产生气泡速率适中
石灰石粉末和稀盐酸
产生气泡速率很快
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
产生气泡速率缓慢并逐渐停止
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
产生气泡速率很快
二氧化碳的性质
概述:
二氧化碳是空气中常见的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O?
,由两个氧原子与一个碳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
二氧化碳被认为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
物理性质:
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做干冰。
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因此当我们进入
干枯的深井,深洞或久未开启的菜窖时,应先做一个灯火实验,以防止二氧化碳浓度
过高而造成危险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O2+H2O===H2CO3,
碳酸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红色石蕊试液又变回紫色:
H2CO3===H2O+CO2↑
(3)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
Ca(OH)2+CO2====CaCO3↓+H2O
(4)二氧化碳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6CO2+6H2O
C6H12O6+6O2
干冰:
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成固体,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
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作制冷剂。
如果用飞机向云层中撤干冰,由于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冷凝变成水滴,就可以形成降雨。
二氧化碳不一定能灭火:
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烧,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质也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如将点燃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条能继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CO2
2MgO+C,所以活泼金属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来灭火
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的比较: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物理性质
状态
无色,无味气体
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
1.250g/l(略小于空气)
1.977g/l(大于空气)
溶解性
1体积水中约溶解0.02体积
1体积中约溶解1体积
化学性质
可燃性
有可燃性
2CO+O2
2CO2
一般情况下,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还原性
有还原性:
CuO+CO
Cu+CO2
没有还原性
跟水反应
不能
能:
CO2+H2O==H2CO3
跟澄清石灰水反应
不能
CO2+Ca(OH)2==CaCO3↓+H2O
毒性
有毒
无毒
主要用途
作气体燃料,用于高炉炼铁
灭火,人工降雨,干冰制冷剂等,作化工原料和温室肥料
相互转化
C+O2
CO2
C+CO2
2CO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鉴别方法:
(1)澄清石灰水:
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的是一氧化碳。
(2)燃着的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