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版七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修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4787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版七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文版七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文版七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文版七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文版七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版七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修改.docx

《文版七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版七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修改.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版七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修改.docx

文版七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修改

文版七年级下册总复习材料

第七单元

第26课《强项令》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后汉书•酷吏传》,作者范晔,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

2.“前四史”:

《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

二、字词注音:

范晔圉骖乘箠楹敕栗枹斛绶

三、通假字:

臧亡匿死:

“臧”,通“藏”,隐藏

四、古今异义

1.妻子对哭古义:

妻子和儿女。

今义:

男子的配偶。

2.后特征为洛阳令古义:

特例征召。

今义:

事物特点的标志。

3.使宣叩头谢主古义:

谢罪,认错。

今义:

感谢。

4.文叔为白衣时古义:

平民百姓今义:

白色的衣服

5.由是搏击豪强古义:

捕捉,打击。

今义:

奋力出击。

6.宣两手据地古义:

按,撑。

今义:

根据。

五、一词多义

1.被唯见布被覆尸(名词,被子)2。

数大言数主之失(列举)

流血被面(动词,盖住)拯命制者才足贡数(数目)

3.因因匿主家(因为)4、行威不能行一令乎(施行,施加)

因格杀之(接着,于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行走)

5.令后特征为洛阳令(县令)6、临召遣使者临视(察看)

帝令小黄门持之(命令)临溪而渔(靠近)

7.乃乃驻车扣马(于是,就)8、以以刀画地/以奴骖乗(用)

死乃知之(才)宣悉以班诸吏(把)

9.之因格杀之(代词,指家奴)将何以理天下(凭借)

歌之曰(代词,指董宣)葬以大夫礼(按照)

强使顿之(无实义,凑足音节)以宣尝为二千石(因为)

大言数主之失(结构助词,的)

六、词类活用

1.臣不需箠:

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2.臧王匿死:

动词用作名词,逃亡犯,死刑犯。

3.枹鼓不鸣董少平:

枹,名词用作动词,用鼓槌打。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4.大言数主之失:

动词用作名词,过失。

七、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欲何言(宾语前置,“欲言何”的倒装)翻译:

(你)想要说什么?

(2)将何以理天下乎?

(宾语前置,“何以”是“以何”的倒装)翻译:

将拿什么治理天下?

2.判断句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也”表判断)翻译:

董宣,字少平,是陈留郡圉地人。

3.省略句

宣悉以班诸吏。

(即“宣悉以(之)班诸吏”)何以理天下乎

翻译:

董宣把赏钱全部分给手下众官吏。

八、重点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起因:

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发展:

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高潮:

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结局:

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宣从此搏击豪强。

尾声:

董宣死后,光武帝方知董宣的廉洁。

2.董宣依法严惩了湖阳公主的家奴,表明了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品质。

3.当公主回宫告状,龙颜大怒,董宣说:

“陛下……何以理天下乎?

”这表明了董宣的敢于直谏、不畏权势的精神。

4.“使宣叩头谢主……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这里主要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董宣的据理力争、宁死不屈的性格。

5.“由是搏击豪强……鼓不鸣董少平。

”这是属于侧面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以百姓的口碑和歌谣来突出董宣执法公正,以及他治理的地方政治清平。

6.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后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前是大怒,欲箠杀之,后来是重赏董宣。

7.本文第一段记叙了董宣执法的故事,那么第二段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境状是否离题?

为什么?

答:

不离题。

第一段是正面写董宣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第二段是侧面描写,表现了他的廉洁奉公,使董宣这一形象更加丰满。

8.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答:

我们应该用现代法制的眼光,来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应该明白现代的“法”及“执法”与古代的“法”“执法”不同,应该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第27课《河中石兽》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

2.《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二、字词注音

河干(gān)圯(pĭ)于河棹(zhào)杮(fèi)啮(niè)沙欤(yú)

三、古今异义

一寺临河干:

古义:

水边,河岸;今义:

一为与“湿”相对,一为做。

阅十余岁:

古义:

经历;今义:

阅读。

你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

一门学科。

是非木杮:

古义:

代词,这;今义:

判断动词。

但知其一:

古义:

只,仅仅;今义:

表转折,但是,却。

四、一词多义

1.之闻之笔曰(代词,指到下游寻找石兽这件事)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讲学家的议论)

其反击之力(助词,相当于“的”)

2.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3.其其反激之力(代词,代指河水)

如其言(代词,代指老河兵)

4.如如是再啮(副词,像)

如其言(介词,按照)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

状语后置句:

示石兽于水中。

果得于数里之外。

2、省略句:

(大家)以为顺流下矣;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六、重点问题

1.主题解说:

这则故事用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共推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道理而主观臆断。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3、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

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4、背诵全文。

第29课《古文二则》

一、文学常识

1、庄子:

(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为道学之祖。

2、《庄子》:

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文笔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其经典著作《庄子》(亦称《南华经》)在道学和文史上对后世颇有影响。

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散文特点:

1、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2、想象奇特,寓意深远;3、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

3、列子: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4、《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九方皋(ɡāo)相马》、《纪昌学射》、《齐人攫(júe)金》、《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二、字词注音

郢(yĭng)人垩(è)漫斫(zhuó)之卒(cù)适暴雨舍(shě)琴

三、一词多义

1.善伯牙善鼓琴(擅长)

善哉(好,妙)

2.之过惠子之墓(助词,的)

使匠石斫之(代词,白灰)

宋元君闻之(代词,指这件事)

自夫子之死(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援琴而鼓之(代词,指琴)

3.而听而斫之(表承接)

尽垩而鼻不伤(表转折,但是)

伯牙舍琴而叹曰(表修饰,可不译)

4.为尝试为(替,帮)寡人为(做)之

吾无以为质矣(作为)

初为霖雨之操(弹奏)

5.于止于岩下(在)

吾于何逃声哉(从)

四、词类活用

1.心悲悲: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感到悲伤。

2.钟子期辄穷其趣穷: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穷尽。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吾无以(之)为质矣。

2.倒装句:

吾于何逃声哉?

(即“吾逃声于何哉”)

六、重点问题

1.主题解说。

(1)《郢人》:

用这个故事比喻庄子与惠子相知甚深,配合默契,彼此依赖。

惠子去世,庄子就失去了一个可以跟自己在知识、学问和智慧问题上进行高水平辩论的挚友,心中感慨万千!

(2)《伯牙善鼓琴》:

表现伯牙与钟子期两人声气相求,心意相通,情意相投,惺惺相惜,音乐便是他们之间沟通的媒介。

2.“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3.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怀恋和惋惜之情。

4.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5.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七、出自《庄子》的成语: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东施效颦 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呆若木鸡 无用之用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涸辙之鲋 邯郸学步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成者英雄败者贼运斤成风 痀偻承蜩 庖丁解牛 大而無当

中规中矩 大相径庭 朝生暮死 椿萱并茂沉魚落雁 秋毫之末 栩栩如生 目无全牛

如土委地 迎刃而解 游刃有余 得心应手踌躇滿志 不翼而飞 支离破碎 真知灼见

探囊取物 舐痔舔痈 屠龙之技 强聒不舍吐故纳新 鼓盆而歌 昭然若揭 似是而非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失之交臂 捉襟见肘学富五车 栉风沐雨

第30课《诗词五首》

一、文学常识

(1)《迢迢牵牛星》选自南朝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收录的《古诗十九首》。

本诗是一首古体诗(体裁)。

(2)《渡荆门送别》作者是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人称他为“诗仙”。

他的作品收录在《李白全集》。

(3)《春望》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他著有《杜工部集》。

他被人称为“诗圣”。

他和李白合称为“李杜”。

他的诗歌沉郁顿挫,有“诗史”之称。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边塞诗(内容),选自《岑嘉州诗集》。

作者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世称“岑嘉州”。

他和高适一起并称为“高岑”。

(5)《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

作者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他是宋词继苏东坡之后,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二、理解性填空

(1)《迢迢牵牛星》中,描写牛郎织女含情脉脉却不得团聚的句子是: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渡荆门送别》中,照应诗题“送别”的句子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夜晚伫立船头看到的景象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春望》中写诗人感伤国破家亡的诗句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最能体现诗人忧国之情的句子是: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被誉为“妙手回春”的句子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诗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表现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诗句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它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5)《西江月》描写夏夜山道的景物,渗透着诗人看到丰收景象而无比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三、诗歌主旨

1.《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2.《渡荆门送别》表达了诗人初离故乡,展望前程的喜悦开朗心情,充溢着远别壮游、心怀开阔的激情,

3.《春望》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5.《西江月》刻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反映了作者因丰收而无比喜悦的心情和怡然自得的心态。

第22课《陋室铭》

一、文学常识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字梦得。

他政治上主张革新,曾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

王叔文革新失败后,他屡遭放贬。

本文就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的时候写的。

后经人推荐,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著有《刘宾客集》,也称《刘梦得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背诵默写

1.本文紧扣“陋室不陋”立意。

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由此引出全文主旨的句子:

惟吾德馨。

2.结尾点题句是:

何陋之有?

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惟吾德馨。

5.写主人生活环境清雅的骈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表现陋室主人生活雅致的句子是:

调素琴,阅金经。

7.表现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作者运用典故,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安贫乐道,具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9.“何陋之有?

”语出《论语》,原句是: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三国时蜀国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一个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

11.文中实写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的句子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注意字词读音

馨苔痕鸿儒案牍诸葛西蜀

四、古今异义

1.谈笑有鸿儒古义:

大,渊博。

今义: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

身体。

今义:

形状

五、一词多义

之: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何陋之有?

(之: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则:

有仙则名(则:

那么,就)至则无可用(则:

却,但是)

六、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

出名,著名。

名词做动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

显灵,有灵验。

形容词做动词。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

长到。

方位词做动词)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乱:

使......扰乱;劳:

使......劳累。

形容词做动词,使动用法。

七、特殊句式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判断句,是,动词,表判断。

与现代汉语中判断“是”相同。

)译:

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它简陋了。

2.何陋之有?

(倒装,正确应为“有何陋?

”)译:

有什么简陋的呢?

八、重点问题

1.本文立意有何特点?

题目虽为“陋室铭”,但作者要表现的是“陋室不陋”,这是反向立意。

2.紧扣“惟吾德馨”,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

从三个方面来表现:

居住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

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渲染了恬静的气氛。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

这里作者也是用自己所交往的人物来衬托自己的德才兼备,高雅脱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日常生活。

3.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有什么作用?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隐含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表明虽然自己身居陋室,也要做一个像他们那样德才兼备的人。

4.本文的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托物言志。

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表明“陋室不陋”,意在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5.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好处?

除主旨句与末句外,全篇其余的都是骈句。

(相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

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

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或相近的字。

本文的韵脚为;名、灵、青、丁、经、形、亭,所押的韵是ing。

好处是:

骈句对偶让文章具有音乐美,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也便于吟诵和记忆。

九、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对偶)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对偶,借代)

3.孔子云:

何陋之有?

(引用,反问)

第23课《爱莲说》

一、文字常识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

字茂叔,道州人。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因书堂前有发源于莲花峰的小溪,于是他就用故乡营道濂溪给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继承了《易经》等传统思想,自成一派,后被他的弟子发展成为濂溪学派,他又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说”是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

二、成语

不蔓不枝:

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现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三、背诵默写

1.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的名句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它与《红楼梦》中“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文意相近,与古人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刚好相反。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

香远益清。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的句子: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6.在文中,作者用“菊”比喻隐逸者,用“牡丹”比喻富贵者,用“莲”比喻君子。

四、重点字音字形

甚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隐逸噫鲜有闻

五、古今异义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植:

古:

竖立今:

种植

六、一词多义

1.鲜鲜有闻:

少。

寡廉鲜耻:

少。

芳草鲜美:

新鲜。

屡见不鲜:

新鲜。

2.独独爱菊:

惟独,只。

寡孤独:

老而无子。

无独有偶:

单独,一个。

3.玩玩物丧志:

玩弄,戏弄。

玩世不恭:

玩弄,戏弄。

4.者可爱者甚蕃(……的东西)

莲,花之君子者也(表判断)

同予者何人(的)

5.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连词,表转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连词,表转折)

6.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水陆草木之花,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7.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词,相当于“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相当于“与之”)

七、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蔓,生蔓。

枝,长枝。

名词做动词。

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做动词。

八、特殊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判断句。

“者也”表判断。

翻译时,分句中间要加“是”。

译: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倒装句,“菊之爱”应为“爱菊”)

译:

对于菊花的喜爱,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九、重点问题

1.作者笔下的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

请用原文回答,作者借莲花表现了君子怎样的品质?

(1)从生长环境来看,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显示了一种高洁、质朴,就像君子不与恶浊的世界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一样让人钦佩。

(2)从它的体态香气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寓含正直、芳香,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不趋炎附势,美名远扬。

(3)从风度气质看,“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如此高洁、庄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作者在文中写菊、牡丹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写菊、牡丹的作用:

写菊是正面衬托莲(正衬),写牡丹是反面衬托莲(反衬),这样衬托出莲高尚可爱,从而突出作者对莲的的欣赏、钟爱之情。

态度:

对菊是惋惜,从“陶后鲜有闻”可以看出;对牡丹是鄙视,从“宜乎众矣”可以看;对莲是“欣赏、钟爱”,从“同予者何人”的反问中可以看出。

3.文中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第一段主要采用叙述、描写,第二段主要采用议论、抒情。

4.本文中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在莲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赞赏,表明自己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第25课《诗词五首》

一、文学常识

1.《饮酒》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渊明(也有说字元亮)。

《饮酒》共20首,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都是诗人酒后偶然的题咏,借以寄兴抒怀,而非单独的饮酒。

本文是第5首。

体裁上属旧体诗。

2.《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

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体裁上属五律。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选自《昌黎先生集》。

作者韩愈,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

题目中的“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张籍。

体裁上属七律。

4.《雁门太守行》,选自《李贺诗集》。

作者李贺,字长吉,世人称之为“诗鬼”。

体裁上属于乐府旧题诗。

5.《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

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体裁上属于小令(散曲)。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窦娥冤》)、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天净沙》),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元曲可分为杂剧和散曲。

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数。

小令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

能歌唱,有曲调,每个曲调一个名称,叫曲牌。

曲牌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等。

另有题目。

这首小令中,“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二、背诵默写

1.《饮酒》中表明作者志向,蕴涵深刻道理的句子是: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饮酒》中表现诗人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次北固山下》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诗中蕴涵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又孕育着新事物,有积极乐观精神的名句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诗中的颔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对仗工整。

5.《雁门太守行》中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句子是:

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

描绘将士们在边境奋勇杀敌壮烈场面的句子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胭脂凝夜紫。

表现将士忠君报国、誓与城共存亡的诗句是: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6.《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一幅萧瑟的秋景,然后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的悲凉孤寂心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相关拓展

1.描写“春”的诗词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唐曾志安《绝句》)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唐杜甫《春望》)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牧《江南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描写“夏”的诗词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约客》)

3.描写“秋”的诗词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