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 单元测试 7.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4591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 单元测试 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 单元测试 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 单元测试 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 单元测试 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 单元测试 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 单元测试 7.docx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 单元测试 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 单元测试 7.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 单元测试 7.docx

人教版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单元测试7

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内部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向与突触小泡移动的方向相同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答案】ABD

【解析】神经纤维内部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答案ABD。

2.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

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

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D.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答案】B

【解析】A、反射活动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即完整的反射弧和适宜的刺激,A正确;

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B错误;

C、反射活动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即完整的反射弧和适宜的刺激,C正确;

D、一个反射弧至少由2个神经元组成,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神经递质参与,D正确。

【考点定位】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反射、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首先要求考生识记反射的类型及反射活动发生的条件;其次还要求考生识记突触的结构,明确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神经递质参与且单向传递,再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3.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突触”仅存在于感觉神经纤维和运动神经纤维的末梢之中

B.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生长的正常孩子神经元突起及突触大大增多、智商会较高

C.大脑结构的发育及工作方式由遗传决定,但突触的数目及种类则受环境影响

D.轴突上某一点受到刺激,冲动会向轴突的两端进行传导

【答案】A

【解析】突触在神经细胞间及神经细胞与效应器间均可以,所以A选项错误。

4.打针能预防某些传染病,与这种免疫最有关的细胞器是(   )

 A. 核糖体和线粒体          B.线粒体和高尔基体

 C.内质网和中心体            D.染色体和核糖体

【答案】A

【解析】略

5.能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结构是

A.垂体B.甲状腺C.性腺D.下丘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故选D。

垂体分泌促激素和生长素,故A错误。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故C错误。

性腺分泌性激素,故C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激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6.现有一幼鼠,先天无胸腺,此鼠的免疫状况是()

A.有全部的细胞免疫能力B.丧失一切免疫能力

C.有全部的体液免疫能力D.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在体液免疫中,绝大多数抗原需要T细胞呈递给B细胞;在细胞免疫中,靠T细胞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先天无胸腺的小鼠没有细胞免疫,只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

所以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胸腺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成人可以“憋尿”,体现了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作用

B.感受器和效

应器不一定分布在机体的同一组织

或器官中

C.体内外刺激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能产生感觉

D.学习和记忆是只有人脑才有的高级功能

【答案】D

【解析】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A正确;有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布于机体的不同组织或器官中,如缩手反射的感受器在手指,但效应器是手臂肌肉,B正确;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能产生感觉,C正确;学习和记忆不是人脑特有高级功能,许多种动物都有记忆和学习能力,D错误;答案是D。

【考点定位】脑的高级功能;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8.如图为人体内某些生理过程示意图解,A、B代表物质,数字代表生理过程.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组织液、血液再加上淋巴就组成人体内环境

B.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以促进图中4过程

C.口渴时血液中抗利尿激素会增多,尿液减少

D.过程1、3、4都发生在细胞外液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据图分析,1过程表示淀粉经消化道消化为葡萄糖,2过程表示小肠中葡萄糖主动吸收进入血液形成血糖,3表示血糖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4表示肝糖原分解进入血液.

解:

A、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人体的内环境,A错误;

B、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B错误;

C、口渴时血液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对水的重吸收使尿液减少,C正确;

D、过程1发生在消化道中,不属于细胞外液,D错误.

故选:

C.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9.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已知兴奋由兴奋区向邻近的未兴奋区传导后,未兴奋区成为新的兴奋区,而原兴奋区则恢复静息状态(成为未兴奋区)且有短暂的不应期,所以兴奋不回传。

下面是一个神经元的示意图,O点为PQ的中点,给予O点一个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的偏转情况是?

若同时在O点、M点给予相同且适宜的刺激,如果电流表不偏转,则M点的条件是

A.不偏转,M与P或Q点重合

B.偏转,M在PQ段之间

C.不偏转,MP大于或等于PQ的一半

D.不偏转,MP小于或等于PQ的一半

【答案】C

【解析】刺激O点,P、Q两点的电位变化同步且相同,所以电流表不偏转;MP大于或等于PQ的一半时,M点的兴奋向O点方向传,到达不了P(或传不过P点),等同于只给O点刺激,所以选C。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传导。

【名师点睛】掌握膜电位的测量的方法:

测量方法

测量图解

测量结果

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

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

10.某健康成年男子从25℃的环境来到5℃的环境中,在没有增减所穿衣服的情况下,其产生热量和散发热量的变化情况是

A.产生热量和散发热量都减少

B.产生热量和散发热量都增加

C.产生热量减少,散发热量增加

D.产生热量增加,散发热量减少

【答案】B

【解析】从25℃的环境来到5℃的环境中,在没有增减所穿衣服的情况下,产生热量和散发热量都增加,且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才能维持相对稳定,选B。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

【名师点睛】注意:

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机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体温上升,反之体温下降。

低温时体温调节的过程为: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增加(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散热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11.以下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参与的调节过程都存在反馈调节

B.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多种类型

C.相对密闭的环境会诱导果蔬产生大量乙烯,有利于果蔬的长期贮藏

D.乙烯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起抑制作用

【答案】A

【解析】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A正确;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B错误;相对密闭的贮藏环境氧气浓度低、二氧化碳浓度高,呼吸较弱,乙烯产生较少,有利于新鲜果蔬的长期贮藏,C错误;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D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植物激素的作用;动物激素的调节

12.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B.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免疫失调引起的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是在过敏原刺激下,由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反应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可发生在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处。

选B。

【考点定位】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学应用

【名师点睛】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关系

(1)联系:

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

(2)区别

①发生时间不同:

过敏反应在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才会发生,而体液免疫则在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时就发生。

②抗体分布不同:

体液免疫中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而过敏反应中抗体则分布在某些细胞表面。

13.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A.刺激强度的大小B.感受器的兴奋性

C.突触数目的多少D.效应器的兴奋性

【答案】C

【解析】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来完成的,兴奋传递到突触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因此兴奋突触处的传递所需要的时间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所需时间长,即中枢突触的数目越多,需要的时间越长。

综上分析,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

【名师点睛】在一个反射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因兴奋由突触前神经末梢传至突触后神经元,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所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活动所需时间的长短。

14.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脊髓神经元静息状态时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甘氨酸以主动运输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D.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答案】D

【解析】脊髓神经元在静息状态下,仍有离子进出细胞,但此时离子的移动对膜电位的维持并不产生影响。

甘氨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后,对突触后膜产生刺激,导致Cl-内流,进而使内负外正的膜电位增大,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故膜外电位不能由正变负;若某种毒素阻止甘氨酸的释放,则突触后膜不能受到正常的抑制作用而表现为持续兴奋,即肌肉痉挛。

15.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如图表示的是()

选项

表示内容

A

碳元素的流向

消费者

CO2库

生产者

B

内环境成分的关系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D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

甲状腺

垂体

【答案】A

【解析】血浆、组织液、淋巴关系应为

故B错。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能量流动方向应为

故C错。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关系应为

故D错。

生产者与CO2库之间应是双向箭头,生产者的碳可以流向消费者,消费者的碳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以CO2形式散失到大气中,故A正确。

16..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做材料,如右图所示,这时观测到b到刺激点之间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

A..在膜内是b→a

B.在膜内可以是b→a,也可以是a→b

C在膜外是b→a

D.在膜外是a→b

【答案】C

【解析】略

17.(2015秋•海口校级期中)长时间不住人的老屋充满灰尘,某人进人后立即出现了打喷嚏、全身痛痒等症状,离开老屋后不久症状消失,以下对该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机体B细胞首次接触到尘土中过敏原后,进行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B.该症状是一种过敏反应,一般对机体组织不会造成损伤

C.过敏反应虽然反应强烈,但绝不会引起个体死亡

D.要避免该症状再次出现,应避免再次接触同类过敏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过敏反应: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过敏反应的原理:

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解:

A、机体B细胞首次接触到尘土中过敏原后,进行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A正确;

B、该症状是一种过敏反应,一般对机体组织不会造成损伤,B正确;

C、过敏反应也可能会引起个体死亡,C错误;

D、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因此要避免该症状再次出现,应避免再次接触同类过敏原,D正确.

故选:

C.

考点: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8.人体下丘脑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A.体温调节B.血液pH的调节

C.内分泌的调节D.水盐平衡的调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故A、D正确。

下丘脑可以作为腺体分泌激素参与内分泌调节,故C正确。

血液PH调节是依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和下丘脑无关,故B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9.甲、乙两图分别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在膜的外表面均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如下图,其中甲图bc=cd,甲、乙两图中a与d之间的距离相等。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甲图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刺激乙图b点,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刺激甲图c点,d点先兴奋,a点后兴奋,电流计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同时刺激甲、乙两图a点,电流计均发生两次偏转,两次偏转之间间隔时间乙大于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当刺激a点,使电流表左接触点先变为外负内正,电流表偏转,当局部电流流过后,左接触点恢复外正内负,右接触点变为外负内正,电流表再次偏转,共偏转两次;A正确。

在神经纤维上刺激b点时,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则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

刺激c点(bc=cd),b、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C错误。

在神经元之间刺激a点,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速率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率,间间隔时间乙大于甲;D正确。

考点:

考点: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的相关知识,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20.抗原和抗体不仅在生物体内发生反应,在体外也能进行反应,研究这种反应的方法之一是用琼脂双重扩散法,在琼脂片上开孔,在其中加入抗原和抗体,使其在琼脂中扩散,扩散了的抗原和抗体在一定的位置发生反应,在琼脂中出现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的线,把这种线叫沉降线。

X和Y表示两种抗原,x和y为相应的抗体,图中正确表示沉降线的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一对抗原、抗体系统只能形成一条沉降线,不同的抗原抗体系统在琼脂中扩散的速度不同,形成沉降线的不同。

X和Y表示两种抗原,它们之间不会形成沉降线,A项错误;x和y为两种相应的抗体,抗原X和抗体x之间会沉降线,抗原Y和抗体y之间也会沉降线,所以,B、D两项错误;C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能通过图文结合,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二、综合题

21.右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

腺体名称,A、B代表激素名称,请回答

(1)甲和乙所代表的腺体名称分别是、。

(2)激素B的名称是,它所作用的靶器官是(用甲、乙、丙回答)

(3)缺碘会导致人体甲状腺激素含量的下降,此时激素A和激素B的含量变化是

(上升、下降、不变)。

这说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的机制

【答案】37.(l)下丘脑、垂体。

(2)促甲状腺激素,丙

(3)上升,负反馈调节

【解析】略

22.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图1)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等媒介昆虫传播。

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佛山首次发现该病例,佛山为登革热高发地区(图2)。

登革病毒在宿主细胞酶的作用下释放出遗传物质,编码相应的蛋白质进行自我复制繁殖。

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利用箭头和文字写出登革病毒在宿主单核巨噬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流向:

(2)登革病毒易发生变异,从该病毒遗传物质结构特点分析其原因:

(3)当登革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首先攻击病毒的免疫细胞是。

该细胞识别抗原需要其表面的。

B细胞受到登革病毒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4)病毒与人在不断的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从这个角度来看,病毒在进化过程中的毒性会不断(填“上升”或“下降”)。

(5)依据图2年龄和病例数、罹患率的关系分析和得出相关结论:

①;

②。

【答案】

(1)

(2)RNA为单链,结构不稳定

(3)吞噬细胞受体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4)上升

(5)①患者主要为成年人②随年龄的增长,罹患率越来越高

【解析】

(1)图1显示:

登革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题意“在宿主细胞酶的作用下释放出遗传物质,编码相应的蛋白质进行自我复制繁殖”可知:

登革病毒在宿主单核巨噬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流向是:

以RNA为模板复制RNA,以RNA为模板翻译出蛋白质。

利用箭头和文字的表示方法见答案。

(2)登革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为单链,结构不稳定,因此登革病毒易发生变异。

(3)登革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这种病毒特有的抗原。

吞噬细胞识别抗原需要其表面的受体。

B细胞受到登革病毒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4)登革病毒在与人的生存斗争中,毒性强的容易存活,并有较多的机留下后代,因此病毒在与人的不断相互影响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其毒性会不断上升。

(5)分析图2可知:

①患者主要为成年人;②随年龄的增长,罹患率越来越高。

【考点定位】中心法则、生物变异、免疫调节。

23.(12分)下表是某运动员在一段时间内血液中所含乳酸浓度的变化情况。

时间/分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血液中乳酸浓度(mg/cm2)

5

5

5

40

70

90

80

60

40

35

25

23

20

(1)若该运动员在非剧烈运动时血液中乳酸浓度是5mg/cm3,那么从表中可以看出,运动员的无氧呼吸从第分钟时已经明显增强,第分钟时血中乳酸浓度出现下降。

(2)与赛前相比,运动员血液中某些激素的含量在比赛中会发生变化,例如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它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

(3)当体内缺乏元素时,将导致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受阻,而人遭遇危险而情绪紧张时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这是由于(填激素名称)的含量所致,这种生理过程是由共同调节的;如果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下丘脑及垂体分泌相应激素具有作用,这是一种调节机制。

【答案】(每空1分,共12分)

(1)1530

(2)升高肝糖元分解,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升高

(3)碘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增加神经和体液(激素)抑制(负)反馈

【解析】

(1)表中数据显示:

在第15分钟时,血液中乳酸浓度明显升高,说明此时无氧呼吸明显增强;第30分钟时血液中乳酸浓度出现下降。

(2)运动员在比赛中葡萄糖的消耗量增加,导致血糖浓度降低,对胰岛A细胞的刺激增强,促使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导致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升高,胰高血糖素具有促进肝糖元分解,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的作用。

运动员在比赛中,细胞代谢会增强,而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因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也会升高。

(3)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

当体内缺乏碘元素时,将导致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受阻。

当人遭遇危险而情绪紧张时,通过有关神经的调节,会使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增多,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这种生理过程是由神经和体液(激素)共同调节;如果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下丘脑及垂体分泌相应激素具有抑制作用,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考点定位】无氧呼吸、神经调节、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

24.抗利尿激素(ADH)是9肽,可与肾小管基底膜侧的抗利尿激素受体(ADHR)结合,激活细胞内一系列反应,有利于水通道蛋白-2插入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膜(管腔面)(如图1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含水通道蛋白-2的小泡可与管腔膜结合,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能引起ADH分泌量增加的有效刺激是。

下丘脑神经细胞将合成的ADH输送至脑下垂体后叶,垂体后叶中的ADH通过的方式从细胞进入血液。

(2)正常成年人血液中ADH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

c→d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导致血浆渗透压。

(3)尿量超过3L/d称尿崩,尿崩症的病因有多种,一是ADH分泌量,二是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

而使ADH不能发挥作用。

若某病毒的一种表面抗原与ADHR结构非常相似,当人体感染该病毒后,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与ADHR特异性结合,使机体无法维持水平衡,这种免疫系统疾病属于。

【答案】

(1)一定的流动性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胞吐

(2)增加(大)降低

(3)不足ADHR(ADH受体)自身免疫病

【解析】

试题分析:

(1)含水通道蛋白-2的小泡可与管腔膜结合,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可促使ADH分泌;根据题干信息“抗利尿激素(ADH)是9肽”可判断ADH通过胞吐的方式从细胞进入血液。

(2)c→d时段,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大),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

(3)抗利尿激素(ADH)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若ADH分泌量不足,或缺乏相应受体使ADH不能发挥作用,则尿量均会增多。

由于某病毒的一种表面抗原与ADHR结构非常相似,当人体感染该病毒后,通过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在攻击病毒的同时也攻击了ADHR,使ADHR不能发挥作用,这属于自身免疫病。

考点:

本题考查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