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人解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4554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文化名人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历史文化名人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历史文化名人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历史文化名人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历史文化名人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文化名人解读.docx

《历史文化名人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文化名人解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文化名人解读.docx

历史文化名人解读

历史文化名人解读

质性的殉葬——赵括

  我不知道对我们古人的好恶之评始于何时,但很显然,大家是知道“死者长已矣”这个道理的,不论他如何指责,古人自是不会跳出与他辩驳一番。

  比如关于赵括的“纸上谈兵”显然不是时评——可为何今人就深信不疑这个来自纸张发明若干若干年前的,一个如同玩笑般的指评呢?

  我承认自己或许没有史学天分,原因是我每每煮酒论史,总剥除不了个人的感情色彩,更有关心“污点”或者悲剧人物的嗜好。

  我写过许多历史人物。

可是,惟有写赵括的时候,却第一次掉了眼泪。

说来也好笑,那些寥寥数语的史料中,我的这些眼泪都不知道落在哪一句好。

  是“出锐卒自博战”,后被秦军射杀?

是“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

还是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公元前260年那个秋天,谁能堪当重任?

曾连下齐国七十二座城池的乐毅托病不出,退却了;曾自诩文武兼备的数千门客的平原君,也未见有一人挺身而出;我们未见到,曾固守即墨、驱燕复国的田单出班请缨;也没有看到年轻的李牧脱身北彊;更不见只能搞外交,不懂军事的蔺相如……

  然而赵括慷慨上任了。

没有乐毅那样明哲保身,也没有廉颇那样以“稳健”消磨,他只是用他年轻的锐气、军人的宿命,以及还没有来得及接受实战锤炼的智慧与才华,匆匆殉葬了一场历史的必然。

  赵括最初与王龁交战,一连有些小胜,夺回了一些失地。

秦昭王听说赵括已到长平,急调武安君白起,战局急转。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

”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赵括决定以死相拼。

  想像最后时刻的赵括,不愿穿铠甲,赤膊上阵的他被秦军强弩击穿身体。

  那是怎样一个场景?

那个断粮将近两个月的年轻统帅,那枯瘦的身躯纵然跃出营垒,披头散发,满目血丝,手握长剑向敌人厮杀而去……突然,两支弩箭飞速射来……就这样,赵括死了,死在他一生唯一的一场指挥战中。

  丹河水淌成殷红。

赵国的长城在一夜之间轰然坍塌了;赵国几十万家庭的天坍塌了!

邯郸城瞬间惊呆了,满城恸哭。

整个赵国天空一片昏暗!

  当然,整场战争,秦军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大部分有生力量被消耗。

秦人东进的步伐也不得不减缓。

显然,这不是廉颇的功劳。

而是那个“纸上谈兵”的庸材所创的。

若非如此,便不会有邯郸之战的胜利。

  当上党复归赵国的那一天,不知长平谷地的带血长风,是否稍有舒缓?

永远长眠于那片土地的故将赵括,那个当日在王宫里怒斥赵豹,何等英气逼人;那个夜访孝成王承上请战书,何等豪迈;那个邯郸城头君臣百姓送别时,一声“臣甲胄在身,不得全礼”,何等威武的将军,是否可以泉下一笑?

  血性的洒脱——商鞅

  在一个以历史悠久自矜的国度,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古往今来志士仁人不惜抛头洒血也要“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卷“汗青”,让你前见古人,后追来者,你有限的生命将超越悠悠岁月而绵绵无尽,你的悲枪与豪情在千百年后犹有知音为之拍案而起。

  商鞅,一个看似恍如飘蓬的“汗青”过客,二千年来其张力穿透厚重的历史烟云,让今天的我们仿佛能触摸到的仅是那条汉子砰砰跳动的脉膊。

而不是……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配得上这一句话的,商鞅应该算一个吧!

  商鞅不见容于同僚,不见谅于百姓,却仍有以生命祭变法的冲动与自觉,是不是也缘于对“汗青”与后人的期待?

人生之末,被新王以“谋逆”之罪判“车裂”酷刑,复又遭到百姓愤怒的乱箭射杀,商鞅之人虽死,商鞅之法永存!

  历史进步的同时,必然要付出人性与道德的代价?

百姓的评判是不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法制精神在古老的中国是随商鞅而逝,还是真的永存了呢……?

  有人把商鞅比作盗火者普罗米修斯,心中一动。

商鞅是一个自觉的变法者和牺牲者,他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

从这一点上说,他与普罗米修斯确有精神上的默契。

但是,何以商鞅在中国并没有像普罗米修斯在西方那样家喻户晓,为人们所认同?

相反,中国的史家对他的评价还相当苛刻。

如司马迁,能够为当时人们不耻的“游侠”、“货殖”立传,却对商鞅独多刻薄之评。

  历史的偏狭其实也不独是对商鞅,也包括对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一族。

自先秦以降,特别是汉武帝高张独尊儒术大旗之后,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便后继无人。

  且看商鞅的政治主张:

“人性乃法所固,非情所致”,这与人们从开蒙时便须牢记的“人之初,性本善”的共识完全相悖;他主张治理国家应“九分刑罚,一分赏赐”、“一人犯法,九家连座”,这又与孔夫子“仁者,爱人”的温情脉脉背道而驰;他标新立异,锐意改革,“反古者未必错,循礼者未必成”,更向言必称周礼的传统宣战……

  两千多年来,应该悲哀的是商鞅?

还是我们古老的民族?

  更触目惊心之处还在于,商鞅独特的精神气质,在上下五千年、特别是近两千年来的中国,几乎就不曾有过合适的生存土壤。

太子太傅公子虔一开始就告诫商鞅:

你“锋芒毕露”啦!

其后,赵良在避祸远引之前,也痛心于商鞅“虽有治国之法,却少处世之道”。

  商鞅孤高自许,率性而“绝情”,从不左顾右盼,不为自己留任何余地,为变法大业而舍小我私恩,身为高官却坐视母亲为奴,忍使意中人琵琶别抱,弃幼年旧交,舍变法新知,剐去官场同道之足,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变法虽成,他自己却众叛亲离,人人欲杀之而后快。

  这样一个血性充沛、“无私无情”的男儿,在中华民族泱泱人物长廊之中是不是十分罕见?

他被史家和后人抛弃是不是就成了理所当然?

  商鞅被五马分尸、诛灭九族,他不可能像孔孟一样多少多少代孙地一直传承至今,安享祭祀香火。

然而商鞅精神所呼唤的理解与宽容,开拓与变革,两千年来一直是我们的宿求。

  商鞅是有局限的,任何个体生命都是有局限的,任何改革也都是有局限的。

所以,一个真正大气的民族,就要能够宽容局限,勇于牺牲,善于吸纳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卓越才情和贡献,方能够把历史推动向前。

  在迷茫中寻找——出路

  也许这个世界迷茫的东西太多了,尤其人的心灵。

大学生活已过半,从山东到武汉已来回三次。

每次坐火车,心情总是矛盾,有离别的伤也有期待久别再逢的喜悦。

  每次坐车都是一个人,在人群里自己反而更孤独。

于是手中拿着一本茨威格的作品集,肯定会有女生过来问你是什么专业的——中文,我也如实地说好了作为一名中文系的男生,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很多愁善感,喜欢的是一些缠绵悱恻的故事。

甚至我可以体会《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主人公的明知道迷茫但也只能在迷茫中迷茫的微妙心理。

有人说中文系是万金油,但万金油们却不得不面对现实,在放弃与自我的寻找中不断迷失。

  大学生活并没有预想的美好,过度的空虚与自甘堕落让我愧对以前的拼搏。

有时很怕见以前的老师,他们眼前的那个曾经安静充实的我已经尘封了不知多久。

  如果说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对得起自己的选择。

但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似乎自己有一些遗憾,但忏悔是无用的,逝去的种种已不再,生活也不允许我过多思考。

  “中文系可是万金油.职业选择方向多,考虑余地大.新闻出版,编辑,记者,教师,文秘,选择对外教育,还能出国,多好啊,现在全球掀起中文热,能教老外汉语的中文系毕业生大量缺少。

”有时我也这样对那些竟敢藐视中文系的大言不惭者们说道。

  但自己心里很清楚,如果只是一味的空想,迷茫,是找不到什么出路的。

即使是个天才也要学会生存,吃不饱注定被淘汰,没有人会注意你,只能自己舔舐伤口。

有时觉得自己太容易逃避,逃避对未来的责任。

  生活在别人心目中的象牙塔里,有时我必须承认最难以战胜的还是自己的惰性。

甚至自己觉得躺在床上咀嚼《红楼梦》是一种高雅的享受,边吃饭边感受张爱玲的苍凉是一种丰富。

然而在那些自以为是的岁月里自己又得到了什么呢。

  坐在三角湖边的石头凳子上,手中是一根红金龙,武汉的家常烟,没有山东的八喜有劲。

但一样的灰飞烟灭之后是满目疮痍的霓虹与倾颓的风景。

我又想起了许多记忆的脸庞,期待的目光,还有离去的背影。

  人太空虚是会出乱子的,于是太多的遐想填充了一无是处的生活,但生活没有因此而有意义,反而向更空虚的境界发展。

学中文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受罪,也许这句话放在别的地方一样受用。

没有数字的麻烦,却有了文字的罗嗦,没有了抽象的难度,却有了逻辑的容易错误。

你想样样都好那是不可能的,生活在这边开了一扇门,于是在另一边关了一扇窗。

  于是有人想在爱情里寻找失去的自我,但真的浪漫就可以拯救颓废的灵魂吗。

或许可以,但我宁可一个人生活,不想毁了自己再去毁了别人。

我也曾经试着去寻找异性的自己,毕竟人是有思想的,不能一直抵御寂寞。

  太多的迷茫了,说不清了,我知道我说的已经乱了,可是真正的还在继续。

我不能让迷茫继续吞噬自己了……

  西行漫记

  独自坐在西行列车上,我思绪万千,窗外一片漆黑,是迷惘,是沉默,还是等待?

更不知道梦的距离有多远?

  时间飞逝,地点轮换,万事皆非原来单纯的想象。

是什么让生活充满了这么多色彩?

我宁愿永远生活在金黄色的遐想中,因为梦永远是具有极度吸引力的,畅想明天是最大的生活享受。

  第一次走进大西部,感受到内陆的生活、气候与家乡之差异,只是在黑夜里看不见远方的山,只有期望与等待,相信明晨的会照亮我艰难的旅程。

生死未卜有几分夸张,人总是有心理压力的,年轻的心更是激情澎湃、思绪不定,也更容易受伤,只有一个方向能让它安定,那就是梦!

  过了天水,距离渴望的那块儿土地又近了一步,执著永远没有错,缺少的是一份坚定的答案,一颗坚强的心……但只要心中有梦,一切艰难险阻又算得了什么?

坎坷是难免的,正是苦难磨砺了人的品格,给人生的道路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也是我认识到自己原来是那么不堪一击。

  相信暴风雨过后的天空会更加蔚蓝碧透,因为我的心是纯洁的!

愚笨的人,最后往往能收获意外的成功。

  <二>    七点过半,窗外依然漆黑如斯,依旧显得那么神秘,好似要永远把黎明埋葬。

  过了一个中转站,我坚持西行之旅,既然步入了黎明前的黑暗中,就绝对不会放弃晨曦阳光那温柔的抚摸。

冬天既然毫不犹豫地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人的胃口是填不满的。

我并不是那种贪得无厌之辈,些许温情便能安慰我这颗流浪的心,隐隐约约中它失去了依靠,只是在坚持,等待暴风雨后的彩虹,也许天会更蓝,云会更白,洁净的空气让我畅然吐纳,如一归真。

一条短信,一句问候,一个骚扰有时就能让一颗冰冷的心怦然跳动,但是我打开手机是否能如愿呢?

  太阳果然升起来了,虽然比古城西安足足晚了几个小时,但是它并没有失去昔日的万丈光芒。

我的心开始慢慢苏醒,黑夜的寒冷怎么能抵挡阳光的炽热,它依旧是万物的救世主,让一切充满活力,生机再现,打破了那种固有的沉寂,连这与二十一世纪极不相称的8873次列车都显得亲切多了。

  又到站了,名字听起来是那样熟悉,原来音同于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中的轮台。

我对古诗词没有太多研究,也不想考究它的历史,时过境迁,地人皆非,又何必苦苦追索尘封的历史呢?

一心想自己心中的梦想走下去,才是我前进的方向。

  不要让自己的心永远漂泊

  离开学校已经有快半年的时间,回顾走过的路,恍如梦一般。

有的时候我会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问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目的是什么?

然后不断的考量现在。

  如今在这个不算熟悉的城市里,每天向前或重复向前的脚步。

用自己的放声大笑来逃避心中的那份孤独,用别人所谓的无情和冷漠来遮掩住一颗善良的心,用无声的沉默来掩埋掉自己的自卑,用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来隐藏自己那胆小的性格,用对身边人复杂思想的麻木来掩饰自己的愤世嫉俗。

我不知道未来究竟会怎样,我还在找寻属于自己梦想的位置。

  心里一次又一次的告戒自己要坚强,可是最后好象换来的不是坚强而是对这个环境的麻木和自己的随波逐流,我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头脑清醒如大学时一样“出淤泥而不染”。

人为什么总是会在矛盾中生活?

总是不甘于自己当前的生活?

所以那不争气的眼泪也就在我静静的发呆时偷偷地跑出来了,如我那无法控制的思想。

事实上,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我又能控制什么呢?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每次读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心里便又重新燃起希望,可是海子为什么还没有等到明天来临就卧轨而去了呢?

  一个人的时候会很想家,想门前的那条河,想冬天围坐在一起吃火锅,想妈妈那不停的唠叨,想全家人吃团圆饭时那漫天的烟火------心中突然一个声音轻轻划过:

活着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哪怕在外终日奔波,哪怕遭遇许多挫折,哪怕当年的梦早已班驳,人总是在矛盾中生活,也总是在矛盾中成长。

  做梦必然有醒来的一天,不如就好好地活在当前,不要让自己的心永远漂泊

  开在岁月里沉默着留下暗香

  耳畔的音乐之声中,传来一段段"傻瓜悟语"以及黄征的《绝不放手》……开在心中的玫瑰,沉默着留下一段段暗香……来不及去追忆,那逝去的青春岁月,却突然心生怜爱。

依稀眉眼之间,犹似笑语温存。

情进心间,是因为有了通行证。

  有些人,有些事,经年之后,再被拎起,呈现的,就像那朵开在岁月里的花。

突然地绚目,惊讶之中有一丝感动。

总是怜惜,青涩的岁月,青春就像那朵开在岁月里的花。

流水的日子,何以能安心地泪流?

鲜花开满手中的日子,就那样落进尘埃,被封尘成今天的一段悟语。

原来只是遗憾,才有了一份感动的美丽。

也才了然,那种种的试想与断定,以及并非心随所愿的望而却步,才使每一次细微的转向,都踌躇地走掉,生活才有了不同姿态。

那蹚在岁月里的双足,踏着无声的花开,沉默着忧伤情事,黯然沉下余香……

  也许在那些青涩的岁月里,所有的心灵都曾经狭小而柔软过,走不出那个狭小的心之谷。

任凭青春洒下一身潋滟,如那朵开在尘埃里的花,在明媚的阳光下,穿过喧嚣,穿过冷暖自知的岁月,敞开心扉,傲然绽放光彩!

以一种灿烂的姿态,芬芳着过往所有的苦难。

我们每一个人,不都是那一朵开在岁月尘埃里的花吗?

用俊美的风姿见证所有生命的绽放!

  转眼又一个季节,尽管生活依旧安之若素,寂寞里来又寂寞里去。

可当手指落在键盘上,敲击出生命的每个乐章时,心事便穿过尘埃,伴无声的泪穿越历史的辰光。

它们此刻是那样珠联壁合。

有心雾迷蒙,仿佛此刻就是上天专为我,而雕刻的时光。

坐在这里,没有早没有晚,悲与喜注定要在此刻彼此分离!

  心中有琴音掠过,清灵的乐声,滑过耳畔。

波光荡漾的心情,犹似洒满生命的阳光,开在岁月里,沉默着留下暗香……

  相看两不厌

  生活,它看起来是平淡的,一日重复着一日。

然而,它又是新鲜的,犹如一粒种子遇到适时的土壤与气候,便自然而然地发芽开花一样,生活它也常常会有一份小小的惊喜,出其不意地开在心头。

正如此刻,秋日高照的上午,我行走在惯常走过的一条小路上时,有一首诗,它悄悄地爬上了我的心头。

当这首诗抵达心头的那一刻,我仿佛此前一直是走在长长的朦胧的暗道,而今豁然开朗。

  我想,这首诗的抵达,它不是无缘无故,而一直潜藏在我的意识深处。

这首诗的抵达,它不是凭空而来,它与这条小路有关,与这条路上的人,物,景色有关,与我行走在这条小路的记忆与感情有关,是这一系列东西碰撞后来到我的心头。

这是一条寻常的小路,一条我无数次经过的小路,我喜欢这条小路,它承载着我的内心,虽然我无法与它对白,但我知道,我把内心敞开给了它。

我的孤独,我的欢喜,我的苦闷,我的追求,都在默默中给了这条小路。

我用我的方式喜爱着这条小路。

每一次的穿行,都是感情的叠加,积累与沉淀。

我喜欢僻静的小巷胜过熙攘的大街。

我与小路有一份无言的默契。

  路的左边是房屋,是人家。

砖砌的墙头爬满绿色的植物,夏季里,象一道秀美的小瀑布,悬挂着清凉。

屋后挺立着结实的毛白杨,风吹树叶沙沙地响,深秋时节,会有一树红叶呈现,雨中别是一番丽姿。

路的右边,是一座立交桥,仿石的栏杆,有一种古朴典雅的韵味,车水马龙是桥上终日不息的景。

桥边被勤快的人家,开辟处一块花田,种植着密密的夜开花。

那小小的紫色的喇叭花,开的繁盛而热烈,匍匐在地,那种浓烈的气势真让人喜欢。

那样的紫色是我见过的最纯正的色彩,一朵一朵地在绿叶间盛放,象繁星落在了草丛,晶莹而迷人。

我不止一次地欢喜地采摘过那些花朵,夹进书里,希望能留住生活的一份芳香,一份色彩,一份心情。

生活就是这样随意,平凡而生动。

  我喜爱这条小路,还因为总是有一种期待,期待着夜开花对面的那户人家,期待着那扇门前的一幕美丽情景的再现。

这是千千万万个寻常之家之一,与别家景致无二,黑漆的大门,两边有石头圆凳子,中间是浅浅的两级台阶。

或者是早上,或者是下午,这扇黑漆的大门前有了风景,那是一个60多岁的微微发胖的老太太,坐在一个石头凳子上,另一个凳子空着,而在她脚边的台阶上,半卧着一只虎皮色的狗,这只狗有些老了,身上的肌肉松弛,微微有倦意。

她们相向着,坐在那里,望着远方,享受着时光的悠远与安静,仿佛可以一直坐下去,坐进时光的深处。

一刹那间,她们象一副美丽的画,定格在我的心里,微微打动着我的心灵。

应该说人与动物无法进行语言的交流,但这一画面为什么让我的心有一种寻常日子里闪光的美的感觉?

我想,应该是阅尽沧桑后的一份淡定,是荣辱皆失后的一份从容,是一份无言的相通与默契。

老太太与她心爱的虎皮色狗,在时光的背影上,安静,恬淡,庸常而恒久。

而日子正是因为庸常而久远,因为恬淡而恒久,因为这一切而值得回味与留恋。

  生活里因为有了爱,便有了爱的记忆与画面,因为有了这些记忆与画面的碰撞,心里就会产生小小的喜悦。

就象今天,我走在这条小路上,一首诗它就爬上了我的心头。

我想起来,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诗道:

“众鸟高飞尽,闲云独去时。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虽然诗人写这首诗有他特定的时代背景,有他自身的遭遇与坎坷,但是抛开这些不说,我惟独喜欢的就是一句“相看两不厌”。

当它来到我的心中时,我知道我在这条小路上一直寻找的,一直追求的,当被老太太与她心爱的虎皮色狗那样一副美丽画面微微感动时,我一直渴望的一种感觉,就是它,就是这样一种诗意,一种感觉,一种氛围。

我知道我找到了,我因此而欢喜。

在生活的某一刻,敬亭山之于李白,是那样的适宜,他可以对着一座山,放下心中的悲欢与荣辱,做一刻的休闲与放松,这一刻,诗人的心是美好而安适的。

  在生活里,我们可以去爱一座山,一棵树,或者一只小动物。

但正如大诗人李商隐,看重的是“知己”的理解与帮助一样,我同样看重爱人与朋友的理解与帮助。

我喜欢慢的感觉,在时间的无涯里,忘记了时空的阻隔,忘记了一切,任凭黑夜过去,白天来临,地老天荒。

在生活中,我一直寻找与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感觉,两个人一起,相对而坐,哪怕相顾无言,但我们都珍惜与在乎对方的存在。

  侠性的骨香——荆轲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侠客们踟蹰于史书里的血雨暗夜,徘徊在王朝中的腥风长堤。

聆听历史的深处,我的心中被敬畏和感动填满。

  十年练剑,一朝刺秦。

易水河边,风萧水寒。

他命定是弱者中的强者,却又是强者中的弱者。

易水边,孤山下,车轮吱呀,衣冠纷翻。

清癯忧郁的他,如一叶薄薄的剪影随风飘逝了,只闻见茫茫白水上,引吭之歌和着高渐离击筑之音,声声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从狂歌痛饮的燕市走向易水的路是漫长的。

这回,他真的走了,毅然决然地走了。

告别了烟花般灿烂,走进了历史的风霜,只给天地留下一脉侠气清香。

  司马迁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并做《游侠列传》为侠客高唱赞歌;李白的《侠客行》也对侠客们倍加赞赏。

晋人陶潜含泪而作《咏荆轲》,“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情调生动感伤。

  今人陈凯歌使形如自戕的荆轲复活,波澜壮阔一部《荆轲刺秦王》,铿铿烈烈,催人泪下。

荣辱成败,豪情慷慨怎能不教人情似阡陌、心如大海?

  国家途穷日,英雄诀别时。

自古艰难惟一死,而荆轲却从容赴死,悲壮苍凉,感动千载。

  当我们为“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侠客们激情欢歌时,却忽略了大智大勇背后的沉重。

知道了“二桃杀三士”的典故时,才明白侠义的不易。

三人按功劳大小分两个桃子,不受桃即无勇。

比较功劳以后,功劳小的两人羞愧万分,拔剑自杀;功劳大的觉得自己不仁不义且无勇,刎颈自杀。

  侠为名节,为尊严,为知己者死。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英雄肝胆相照,惺惺相惜;侠客一诺千金,不负于人。

专诸鱼藏宝剑,聂政自剖腹亡,豫让涂漆吞炭,荆轲一去不还,又有墨家三百弟子替天行道赴汤蹈火。

  侠之大者,乃大智大勇,为能一击必杀,既要殚精竭虑,又要舍生取义。

身后,还要承担着法家“侠以武犯禁”的偏见和藐视。

在主张“依法而治”的社会里,侠义还因为缺乏成文的规范和严谨的界定,被人诟病。

  侠客们的仗义,在法制面前因随意性很容易伤害到秩序。

其实,法治与侠义一脉相连,在法治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祖先以“侠义”命名的朴素正义,召唤着法治时代的价值诉求。

勇于担当责任的法治政府,并不提倡高危险性质的“见义勇为”,但这决不意味着放弃“扶弱济危”的侠义精神。

  侠义精神是中国人最古老的道德传统之一。

法治不仅是“依法而治”,还包含着服从自然正义、呵护天赋人权的内在涵义。

侠义精神与现代法治秩序的成长并不相违背。

  一千年前,骆宾王诗曰: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千年后,荆轲的踪迹已全无保留,而他永绝的易水至今还在流淌。

那侠性的骨香万古流寒,永不干枯……

  任性的愤然——屈原

  中国历史,除恢宏华美的汉唐之外,历经五百余年车马喧嚣的春秋战国尤为精彩。

  诗经离骚、楚简秦篆,若一幅长长的画卷,浓烈而又瑰丽,绚烂而又壮美,五百年无尽率性的延伸任性的铺展,澎湃激情,笔墨缤纷,风华绝代。

令人经常在回顾与遥想的时空交错中,意气风发,荡气回肠!

  让我们回到楚怀王时代,吴起之后屈原来了;但光华一现,又去了。

  公元前299年秋天,楚国郢都在黄叶间飘落着无声的萧索和凄凉,一辆装饰豪华的马车驶出王宫,车马喧嚣,黄尘飞卷中,楚怀王正前往秦地武关赴约。

  值得一提的是,在楚怀王的马车旁,一个叫屈原的浪漫主义诗人用悲愤作着无力的呻吟。

兰蕙与香草凋零成泣血的句子和韵律,但无力遮掩马车踏过的烟尘。

  我们望见西行的车队渐渐消逝在历史的背影;望见了凄惶的楚怀王渐渐消逝在历史的背影;望见了没落的楚国渐渐消逝在历史的背影。

  昭雎表情肃穆,陈轸充满自嘲,屈原放声悲哭,泣血成诗,成《离骚》、《九歌》……成生命千古之绝唱!

  屈原没有拦住楚怀王,也没有拦住楚国沉沦的国势。

我们只好百感交集万般感慨地跟随楚怀王一起西行会盟。

  至武关时,楚怀王便被骗绑至秦渭南行宫的章台朝拜秦昭王。

令我们都大吃一惊的是,楚怀王竟突然有了强烈个性化的不屈和气节,拒不割地,死不退让。

结果他被关押了两年!

  更让我们吃惊的是,楚怀王趁秦昭王打盹的功夫,仓皇中竟逃出了咸阳。

不幸的是,他的老友赵武灵王携小夫人吴娃去北部边境颐养天年了,赵国不通。

绝望中的楚怀王奔逃至秦、魏边境,不出意外,被秦军截住。

  一年后,楚怀王病死在秦国。

这个因为昏庸,因为愚蠢,因为悲凉,因为无奈而留名的王远去了。

  二十一年后,即公元前278年。

秦大将白起一举攻陷楚国郢都,焚烧楚先王陵墓,并掘坟鞭尸。

这其中应该没有他吧。

  然而这千古奇耻,被流放的屈原知晓了。

他放声悲哭,美丽一跃,投身汨罗江。

还有那个杜若子独守细腰宫,以身殉国,后化为巫山神女,守着一个美丽的梦,一份美丽的忧伤。

  历史在那一刻荡起一个小小的涟漪。

  失血过多的楚国顿时有了大伤痛,大贫病,大苍白与大羸弱。

这片曾让楚人浪漫逍遥载歌载舞的土地,如今略显时世的沉沦,凋敝,暗淡和苍凉。

  但不要忘了,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的气势;苏秦所谓“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的景象;不要忘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问题是,从春秋到战国是中国社会巨大的变革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经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