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监测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44725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监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历史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监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历史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监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历史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监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历史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监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监测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监测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监测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监测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河北省张家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监测试题解析版

张家口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三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4.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

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的教育体系中,执行教育任务的有“师”和“儒”两种人,这两种人都是官吏。

春秋时期,官师分离,“师”“儒”流入民间,处于政体基层的“乡校”有的成为民间私塾。

这种变化

A.与察举制的推行密切相关B.推动了完备教育体系的形成

C.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D.得益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的“官师分离,‘师’‘儒’流入民间,处于政体基层的‘乡校’有的成为民间私塾”等信息来看,出现了由“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的转变,这一变化有利于摆脱官府控制,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故答案为C项;西汉时期实行察举制,排除A项;B项中的“完备教育体系”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这一变化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排除D项。

2.据《史记》载,秦朝在各地的纪功刻石中,宣扬仁义道德称颂皇帝“原道至明”“体道行德”,“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著纲纪。

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

这反映出秦朝

A.注重褒贬各类官员的文治武功B.凭借国家政权强力推行礼制教化

C.实现了神权与皇权的密切结合D.使法家思想呈现出世俗化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宣扬仁义道德”以及称颂皇帝是履行这一标准的表率等信息可以看出,秦朝凭借国家政权,强力推行礼制教化,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各类官员的褒贬,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神权,排除C项;材料表明法家思想受到儒学的影响,而不是呈现出世俗化的特点,排除D项。

3.大夫在先秦是君主身边非常重要

近官,但秦汉以来,“诸大夫”逐渐泛指一般的士人,在宋时,大夫已经成为医生职业的代名词。

“相公”是唐代对三省宰相的尊称,宋明以后,“相公”逐渐演变为女子对丈夫和其他男子的尊称。

这反映出

A.世人对官僚阶层的向往B.封建等级制度渐趋瓦解

C.近官的政治边缘化趋向D.男尊女卑观念成为共识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不同时期“大夫”和“相公”称谓的含义可以看出,皇帝身边的近官由于政治上权力遭到削弱,逐渐趋于边缘化,从而带来称谓的含义由官员转为平民的变化,故答案为C项;这种变化不是因为人们向往官僚阶层,排除A项;这一变化与封建等级制度、男尊女卑观念无关,排除B、D项。

4.中国纸币的起源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白鹿皮币”和唐代宪宗时的“飞钱”。

北宋民间商人在商品流通中使用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交”是交合的意思指合券取钱,即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由此可见

A.商人注重构建纸币的“防伪”功能B.汉唐政府制定诚信经营章程

C.纸币起源于政府对经济控制的减弱D.纸币在宋代是主要流通货币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合券取钱,即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来看,商人注重构建纸币的“防伪”功能,“合起来”就是简单的“防伪”措施,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制定诚信经营章程,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国家强力控制经济,排除C项;纸币在宋代最早出现,但不是主要流通货币,排除D项。

【点睛】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发行于北宋前期(1023年)的成都。

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在各地设分铺,并且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特性,成为了真正的纸币。

5.据统计,晚唐科举人士中世族家庭出身者占76.4%,中等家庭和寒族出身者占23.6%。

而到了北宋初期,世族家庭出身者仅占12.8%,中等家庭和寒族出身者却占87.2%。

明清两代进士大约有4.9%出生于从未有过功名的家庭。

这反映出科举制

A.使社会阶层流动加强B.导致选官标准发生质变

C.促进了重教风尚形成D.推动了贵族政治的瓦解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中等家庭和寒族出身者却占87.2%。

明清两代进士大约有4.9%出生于从未有过功名的家庭”等信息来看,社会中下层通过科举为官的比例越来越大,说明科举制使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答案为A项;B项中的“质变”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这一现象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排除C项;依据血缘世袭为官的现象仍然存在,D项说法绝对,排除。

【点睛】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

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报考条件的逐步放宽,使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6.清朝独创朱批密折制度,有奏折权的官员一般由皇帝发给折匣,匣上加锁,皇帝与官员本人各掌握一把钥匙。

官员写来密折时,要派专人用折匣送给皇帝阅批,皇帝阅批后,又交专差以折匣送回。

对于密折内容,皇帝和官员都要严守秘密,虽骨肉至亲不能示知,可见这一制度

A.开创了保密制度的先河B.有效地加强了君主集权

C.避免了臣下腐败的发生D.改变了君臣的主奴关系

【答案】B

【解析】

从密折制度的内容和“皇帝和官员都要严守秘密,虽骨肉至亲不能示知”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制度有利于皇帝了解实际情况,有利于官员之间互相监督,从而有效地加强君主集权,故答案为B项;A项中的“开创”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中的“避免”说法绝对,排除;这一制度使君臣之间的主奴关系进一步加强,排除D项。

7.秦始皇使得篆书成为正统;后来,又出现了书写简便的隶书;唐宋书法家在隶书的基础之上抒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使得楷书屹立于书坛,宋以后书法不仅是上层的,还逐渐流向大众民间……这反映出

A.皇帝

好恶决定了书法字体的兴衰

B.书法艺术出现直接促成了文字的统一

C.书法艺术的成熟推动了文字的简化

D.书法艺术呈现出高雅化和世俗化特征

【答案】D

【解析】

“唐宋书法家在隶书的基础之上抒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体现出书法艺术的高雅化特征,“还逐渐流向大众民间”反映出书法艺术的世俗化特征,故答案为D项;A项中的“决定”说法绝对,排除;秦朝的统一促成了文字的统一,排除B项;书法艺术的成熟和文字的简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

8.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的庙宇。

一般来说,庙是县级以城市的标志。

明代不少江南市镇都设置了镇城隍庙。

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江南市镇

A.经济水平普遍超过了县城B.开始成为基层商业和政治中心

C.城市化程度为时人所认同D.由道教文化中心演变而来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的“明代不少江南市镇都设置了镇城隍庙”来看,说明这一时期的江南市镇发展较快,城市化程度为时人所认同,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比较市镇和县城的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市镇在地方商业和政治中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探讨城隍庙的由来,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9.20世纪初,国人穿洋服者渐渐多了起来,甚至在广西等偏僻省份的学堂中也允许学生穿洋服;英美烟草公司生产的“红锡包”“哈德门”“前门”等品牌的香烟在市场上销路甚好,甚至连妇女也竞相吸食纸烟,并且迅速蔓延至全国。

材料表明

A.列强对中国全方位渗透B.西学东渐影响了国人生活方式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衰落D.崇洋媚外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

【答案】B

【解析】

“穿洋服”“吸食纸烟”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说明西学东渐影响了国人生活方式,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人们生活方式受西方的影响,不能反映“全方位”,排除A项;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受西方影响不能说就是“崇洋媚外”,“全社会认同”材料也不能反映,排除D项。

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罗列了人民应当享有的各种自由权利,但对政府非法侵犯人民自由未设任何救济方法。

如第15条规定:

“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

”这

A.以立法形式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B.推动了民主法制观念广泛传播

C.为行政权侵犯司法独立留下了隐患D.为责任内阁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答案】C

【解析】

《临时约法》“对政府非法侵犯人民自由未设任何救济方法”,且规定特殊时期人民

权利“得依法律限制之”,从而为行政权侵犯司法独立留下了隐患,人民权利不能得到真正保障,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以立法形式规定了人民的权利,排除A项;这一规定不利于民主法治观念的传播,排除B项;这一规定与责任内阁制无关,排除D项。

【点睛】《临时约法》的某些制度设计反映了当时斗争形势和力量对比关系,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即将交权让位之际,企图利用《临时约法》制约袁世凯、保卫民主共和成果的苦心和努力。

实际上,这也是《临时约法》在制度设计方面局限性的表现,为行政权侵犯司法独立也留下了隐患。

11.八路军、新四军及各地游击队,不仅抗击着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同时消灭日伪军达171万人解放区遍及19个省份,面积有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亿,军队数量发展到130万人,民兵也有268万人。

A.改变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力量对比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C.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根本原因D.得益于全面抗战路线的实施

【答案】D

【解析】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抗日武装力量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得到极大发展,故答案为D项;国共两党之间的力量对比没有改变,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不是抗日战争中,排除B项;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

【点睛】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制定并实行的放手发动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路线。

这条路线在整个抗日战争的实践中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抗战指导路线,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12.下面是某次战役作战方针的电报,据此推断这一战役

A.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B.结束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

C.由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发起

D.推动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进攻阶段

【答案】A

【解析】

从电报中的“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和“临沂等地”等信息可知,这一战役是淮海战役,该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故答案为A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排除B项;淮海战役是由中原解放军(二野)和华东解放军(三野)联合发起的,排除C项;淮海战役属于战略决战阶段,排除D项。

【点睛】淮海战役国民党的失利,军事上使蒋介石在南线的精锐主力损失殆尽,蒋介石失去了赖以支持战争的中坚力量。

淮河以北完全被解放,淮南大部也为解放军所控制,解放军已直逼长江,下一步攻击矛头直指蒋介石统治的核心地区--江浙沪地区。

13.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方针,废除旧中国残留下来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并且把西方侵略势力一律清除净尽,这些外交方针的提出主要是基于

A.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及当时的国际环境B.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新中国打破美国经济军事封锁的需要D.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新中国成立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存在尖锐对立和激烈斗争,新中国为摆脱半殖民地外交地位和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三大政策,故答案为A项;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项;C、D项只是确立这一方针的某一方面的因素,说法片面,均排除。

14.据下表可推断出

A.“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具有前瞻性

B.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受制于中苏关系

C.中国人民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

D.“大跃进”运动制约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信息来看,中国核技术方面的成就是在失去苏联援助后,独立自主取得的,说明中国人民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故答案为C项;“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是1956年提出的,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没有受制于中苏关系,取得了重大成果,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大跃进”运动对科技的影响,排除D项。

15.1982年,陈云指出要通过计划手段使粮田得以稳定,农民要始终保证粮食播种的面积,不能自由选择对自己一时有利的播种作物,经济作物的增产要靠科技提高单位产量和合理利用未播种粮食的土地来实现。

该主张

A.意在改变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B.旨在依靠科技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C.与“科教兴国”战略相辅相成D.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经济作物的增产要靠科技提高单位产量和合理利用未播种粮食的土地来实现”来看,该主张旨在依靠科技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故答案为B项;这一主张没有涉及土地所有制形式,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排除C项;这一主张与乡镇企业的发展没有关系,排除D项。

16.打破铁饭碗取消铁工资,搬掉铁交椅,被称为国企改革“破三铁”的活动,是1992年国企改革高潮涌动之时,最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

但是在缺乏体制格局改革和外部环境配合的情况下,一度造成了企业、生产者、销售者之间的消极对抗情绪。

这突出反映了

A.“破三铁”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全面展开

C.国企改革在摸索中逐步走向市场D.计划经济体制仍占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的“打破铁饭碗取消铁工资,搬掉铁交椅”和“一度造成了企业、生产者、销售者之间的消极对抗情绪”等信息可以看出,国企改革在逐步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正在艰辛探索,故答案为C项;“破三铁”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排除A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全面展开,排除B项;1992年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7.雅典法院

法官(陪审员)是由各区以抽签方式各选出600人,他们既是陪审员,又是审判员。

审判员被分配在哪个法庭,由抽签决定,在审理案件时,陪审员不必相互商议,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秘密投票。

法庭作出的决定是最后的决定。

这体现出雅典

A.权力制衡的原则B.主权在民的原则

C.天赋人权的原则D.人人平等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雅典法院的法官…以抽签方式”、法庭审判的最终结果由陪审员根据自己的判断独立作出决定,反映出公民在雅典城邦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说明雅典民主实行主权在民的原则,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权力制衡,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权力的来源,排除C项;雅典民主公民内部平等,不是人人平等,排除D项。

【点睛】主权在民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传世之作《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思想,他认为一个民主的政府必须把权力完全交给这个国家的全体公民,然后再由全体公民把权力赋予给一个组织,即民选的政府。

材料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18.据下表推断,法国当时推行

A.重商主义政策B.自由主义政策

C.国家统制经济政策D.供给学派政策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积极扶植手工工场的发展”和“竭力实行保护关税以阻止外国商品的侵入”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法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故答案为A项;自由主义政策是工业革命期间产生,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国家对经济的严格管制,不是国家统制经济政策,排除C项;供给学派是主张着重从供给方面考察经济现状和寻求对策的一种经济理论,排除D项。

【点睛】重商主义产生并流行于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西欧,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

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

它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至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19.伏尔泰在《论宽容》中告诫人们,“企图使所有的人都用同样的方式就形而上学进行思考,是绝顶荒唐的想法。

使用武力征服整个世界,这比制服一个城市所有人的头脑容易得多”。

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

A.批判专制统治的顽固性B.摆脱宗教对人的束缚

C.突出暴力革命天然合理D.强调人的思想自由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的“企图使所有的人都用同样的方式就形而上学进行思考,是绝顶荒唐的想法”等信息可以看出,伏尔泰强调人的思想自由,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对专制统治的批判,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宗教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对暴力革命的看法,排除C项。

20.钱乘旦指出:

英国历史上有两种主要倾向:

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它们来自同一传统,并且前者承认有限变革的必要性,后者又具有眷恋传统的心理,因此双方能在一定范围内彼此渗透、互相转换,这样也就开通了英国式的发展道路一渐进改革之路,从而使英国历史发展很少大起大落,较少曲折反复。

这表明英国式的发展道路

A.体现了两党的政治智慧B.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避免了暴力革命的发生D.指明了启蒙运动的方向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英国历史上有两种主要倾向:

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它们来自同一传统”可以看出,渐进的英国式发展道路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答案为B项;从材料信息来看,英国式发展道路是历史传统的产物,与两党政治无关,排除A项;C项中的“避免了”说法绝对,排除;英国式发展道路与启蒙运动无关,排除D项。

【点睛】英国议会权力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并实施了一系列法案,来限制国王的权力和扩大议会的作用。

18世纪早期,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逐渐形成,此后英国的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不断发展完善,呈现出渐进性的特点。

21.十月革命前,列宁主要从革命视角看待工会组织,认为工会应该团结和联合工人、维护工人阶级利益、反抗资本主义统治;十月革命后,列宁主要从管理视角考虑工会的作用,认为工会应该在管理国家、教育工人、维护工人和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自身作用。

这转变

A.适应了国家政治形态变化的需要B.主要基于劳动者维权的现实需要

C.说明工人阶级成为革命领导阶级D.表明工会的独立性获得充分发挥

【答案】A

【解析】

十月革命后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因此列宁对工会组织的认识视角发生了变化,由“革命”转为“管理”,故答案为A项;这一变化与劳动者维权没有关系,排除B项;十月革命期间工人阶级已经是革命领导阶级,排除C项;这一变化与工会独立性无关,排除D项。

22.在西方文学史上,某一流派的作家在其作品中描写道:

一个叫玛丽的姑娘问主人公是否愿意与自己结婚,他说无所谓;邻居要与他做朋友,他不置可否,再追问下去,他说做做也无所谓;邻居要他作为证人,他也表示无所谓……。

下列作品与其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西风颂》B.《巴黎圣母院》

C.《雾都孤儿》D.《百年孤独》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无所谓”的态度反映的是人的精神的迷惘,具有现代主义风格,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百年孤独》属于同一流派,故答案为D项;《西风颂》和《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作品,《雾都孤儿》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排除A、B、C项。

23.1936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农业调整法》违宪,禁止实施,但根据法院的裁决,农业管理局却可以继续存在并仍然负责管理农业生产,只不过工作重点发生了变化,即从限制农民生产转移到补贴农民种植土壤保护作物,如草、豆类和饲料作物等等。

这一变化

A.开创联邦政府有计划介入自然灾害救助的先例

B.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C.改变了国民经济体系与农业体系的结构关系

D.说明广大农民群众对罗斯福新政充满了信心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农业管理局的职权“从限制农民生产转移到补贴农民种植土壤保护作物”可以看出,这一变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农业管理局的职权涉及自然灾害救助,排除A项;这一变化没有涉及国民经济体系与农业体系的结构关系,排除C项;广大农民群众对罗斯福新政的信心,与这一变化没有关系,排除D项。

24.下表是欧洲煤钢联营(ECSC)各国代表组成。

表中所示反映出

类别

法国

联邦德国

意大利

比利时

荷兰

卢森堡

最高权力机构

2

2

2

1

1

1

共同议会

18

18

18

10

10

4

A.西欧国家尝试进行经济政治联合

B.欧洲成为当时国际政治事务的中心

C.法国成为西欧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D.法德在欧洲经济事务中起决定作用

【答案】A

【解析】

从欧洲煤钢联营设有“最高权力机构”“共同议会”、以及各成员国按照一定比例产生代表等信息可以看出,西欧国家在尝试进行经济政治联合的努力,故答案为A项;欧洲不是当时国际政治事务的中心,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法国经济状况,排除C项;D项中的“决定作用”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7~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37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栽物”。

《尚书》主张“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侍统。

——摘编自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奋起抗英;中法战争中冯子材以七十高龄和法军拼杀;甲午战争时,邓世昌血染黄海。

为改变中国现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把轮船、火车、手表、望远镜等西洋技术看成“正正堂堂之技”。

郑观应主张“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

康有为发表的《物质救国论》,界定了“物质学”即科学的概念。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陈独秀、李大钊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开展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以救治国人心理上、思想上的疾病……

——摘编自缪克成主编《民族精神》等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初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现代民族精神。

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第五次反“国剿”失利后,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形成新的精神风貌与精神品格。

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人民民主力量发展壮大。

解放战争后期,在三大决战胜利之时,毛泽东向全党发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团结统一、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伟大号召,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方向。

——摘编自俞祖华《中华民族精神新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