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慈善文化进展的国内外现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4450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慈善文化进展的国内外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关于慈善文化进展的国内外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关于慈善文化进展的国内外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关于慈善文化进展的国内外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关于慈善文化进展的国内外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慈善文化进展的国内外现状.docx

《关于慈善文化进展的国内外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慈善文化进展的国内外现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慈善文化进展的国内外现状.docx

关于慈善文化进展的国内外现状

中国慈善文化现状

(一)慈善组织的产生与现状

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进展的载体。

要进展我国的慈善事业,治理和进展慈善组织是超级必要的基础性工作。

中国慈善组织进展历史并非长,仅仅进展了20连年;内地的慈善组织的进展历史与香港、澳门的慈善组织相较,也不是很长。

但是中华名族自古以来就有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因此民间的慈善救助活动很早就显现了。

传统社会中多为政府为老百姓赈灾救济,而民间的救助只是一些善人之举,宋明时期有惠民药局作为慈善医疗机构,有施医赠药之举。

明末以后,仍然沿袭过去的传统,民间社会成立善会善堂,到晚清,由于政府的无力,不能不舍弃主持慈善的角色,过去一掌撑天的地位慢慢下降,而民间的慈善力量不断壮大,许多绅商组成慈善大军成为重要的救济力量。

清末政府为了拯救危局,曾掀起一个振兴教育的热潮,从京城到地址,许多含有慈善性质的学堂陆续成立。

梁其姿对明清慈善组织的研究,明清慈善组织被中基层的儒生操纵了善会和善堂,其中融合了儒家思想和现实中的俗念,因为他们参加慈善组织的动机往往是为了取得自身利益同时爱惜自己的社会文化地位。

从那个方面讲,中国慈善的历史确是源远流长,在此进程中政府的救济活动和民间的慈善救助活动此消彼长。

自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以来,中国内地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慈善组织,仅中华慈善总会会员单位就有160多个,这些慈善组织为开展社会救助,成立社会保障体系发挥了庞大的作用。

2002年,晋江成立了中国内地首家县级慈善总会,广大民营企业家和社会各界踊跃参与,两年间就召募资金1亿多人民币,开展了解困、助学、福利等社会救助,并在广大市民中形成了慈善理念,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

截至2005年年末,我国的慈善民间组织有万多个,基金会有1026个,其中专门从事慈善活动的中华慈善总会及各级慈善总(协)会有731家,从事治病救人等人道主义救助的红十字会有7万多家,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者效劳已经超过1亿人次、60亿小时。

2020年民政事业进展统计报告计划财务司的数听说明(见表一、图1),全国共有基金会1597个,比上年增加%,其中:

公募基金会943个,非公募基金会643个。

民政部记录的基金会133个,其中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亿元,接收捐赠实物折价亿元。

表12001-2020年社会集体、民办非企业、基金会统计情形

图12001-2020年社会集体、民办非企业、基金会统计情形

数据来源:

2020年民政事业进展统计报告计划财务司,

,2020年5月22日。

据统计,截至2007年年末,全国1340个基金会中非公募基金会达436个,较上年增加%,高于基金会总数%的年增速,在地址上非公募基金会更成为增加的主角。

截至2007年年末,在北京的84个基金会中,非公募基金会达64个,占%;本地2004年以来新记录的41个基金会中非公募基金会37个。

(二)慈善组织的大体特点

1.慈善组织的分类。

目前,许琳以为中国慈善组织可分为三类组织:

其一,专门的慈善机构,如中华慈善总会和1985年创建的南京爱德基金会等。

其二,国际性的人道主义组织,如从事人道主义救助事业的红十字会。

其三,其他参与慈善活动的非营利性公益社会集体,包括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青青年进展基金会、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在中国已有八九十年历史的基督教青年会和部份参与慈善事业的工会、妇联组织等。

2.重要功能和作用。

以中华慈善总会为代表的,基金会、慈善总会等中国慈善公益组织大部份出自于自发意愿,同时具有基金运作,劝募社会资源,提供效劳的功能,发挥了弥补政府资源和财力不足,起到了不可替代性的作用,同时在很多社会保障项目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在中国的社会经济进展进程中发挥出日趋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国慈善事业的进展严峻滞后,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进展状况和中国的国际地位和阻碍力极不相称。

有资料说明,2002年中国大陆人均捐钱(主若是捐给各大官办的慈善机构)为元人民币,总额约10亿,仅占昔时GDP(102,398万亿)的万分之一,而2003年美国私人捐钱人均美元,总额为2,410亿美元,占昔时GDP(110,193万亿)的%。

考虑到中美人均收入不同后,中美人均慈善捐钱尚相差7,300多倍。

尽管依照最新数据:

中国2005年民政部门接收的捐钱已达29亿元人民币,加上一些民间慈善机构接收的捐钱将达30-40亿元人民币,而与2005年18万亿的GDP相较:

仅占约五千分之一,比例仍然很低。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有关慈善事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严重缺乏,现行的法律法规法制层次低:

迄今为止,我们现行的有关慈善事业方面的法律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法》(1993)。

此外,就是一些行政法规和主管部门规章。

这一状况造成目前我国慈善事业无法可依,使慈善事业很难在这样的法律环境和条件下得到发展。

二、慈善主体不明确,慈善机构体制和管理落后:

1.目前合法的慈善机构都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

登记注册要挂靠一个业务主管单位,而这些主管单位基本上是政府部门或政府授权的组织。

这使得慈善机构在法律和行政体系中层次都不高。

政府依旧在慈善事业中扮演着主要角色,政府办慈善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不仅大大阻碍了慈善机构的建立和准入,使得慈善机构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慈善救助所需;而且造成慈善机构权责不清,效率低下。

2.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现有的许多慈善机构普遍体制陈旧,管理模式和资金运作缺乏专业化,与国外的慈善机构有很大差距,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社会捐助机制不完善,渠道不畅通,捐助信息欠透明:

1.缺乏普遍的激励机制:

目前给予慈善机构捐赠全额免税的,仅限于中华慈善总会与中国红十字会等五家慈善机构。

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多数中小慈善机构和公众的捐助热情。

2.对于善款的分配和用途,缺乏有效的监督和信息查询系统。

善款的来源、运用和去向等信息不透明,导致慈善机构和捐助活动的公信力不足。

从近年来社会捐助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公众对慈善事业和社会捐助活动均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意愿。

但上述问题影响了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

许多政府部门也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所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要求尽快对慈善事业立法的呼声日益高涨。

 

目前,全国城镇享受低保的生活困难人口有2000多万,农村居住着数万万贫困人口,全国还有约6000万残疾人口,有近200万流动儿童失学停学。

任务不可谓不严峻。

然而,中国慈善机构的绝对数字非常少。

目前全国登记在册的非营利民间组织为28万家——其中许多是官方和半官方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民间组织,与慈善有关的则更少。

而美国早在1990年,就已经有140多万家非营利民间机构。

在我国,“慈善”的定义还非常混乱,跟国际惯例不同的是,在扶贫、赈灾、助学等传统的慈善项目以外,环境保护、文化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等许多“公益”范畴的组织和活动,并未被包括在“慈善”这个概念中。

慈善的影响面过于狭隘。

同慈善机构数量少相对应,我国慈善机构的募捐能力弱,执行能力也弱。

2004年,全国395家慈善(总、协)会共募集资金亿元,支出亿元。

在北京这个全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北京慈善协会两年来的个人捐助名单里,捐款10万元的,竟然已经能排进前四名。

一份慈善公益组织的调查显示,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很多公民认为慈善是政府的救济行为,和个人关系不大,捐助行为也主要是通过单位、学校、街道被动捐赠,“经常主动捐赠”的人数很少;1998年我国人均慈善捐助只有1美元,到2000年,人均慈善捐助竟然下降到不足1元人民币。

而有些国家,如美国,70%以上家庭都对慈善事业有某种程度的捐赠,平均每年每个家庭捐赠900美元,占家庭总收入的%。

在许多发达国家,慈善也是社会财富再次分摊的连通器,从税务上、宣传上、道义上,支持富人回馈社会。

然而在我国,20%的城镇富裕家庭占有着社会财富的50%,他们在捐助上的支出却少得可怜。

 

中华慈善总会2005年11月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华慈善总会所获70%的捐赠来自国外和港台地域。

内地富豪拥有社会财富的80%,但他们的捐赠不到15%,和美国富人66%的捐赠比率相较有天壤之别。

这两个差异的数字向咱们昭示的不是两国富人之间的财力高低,而是两国富人奉献精神的庞大反差。

针对中国慈善事业的现状,时任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成思危撰文指出,“那种资本无道德、财富非伦理、为富能够不仁的经济理论和商业实践,不仅国际社会难以同意,中国社会也已经不能容忍。

 

美国慈善文化进展现状:

美国的慈善事业超级发达,现有慈善机构73万个,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排除贫困、社区改造、移民就业、环境爱惜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很多中小学、博物馆、图书馆、慈善基金会和向国外灾民难民送钱送物等,都离不开私人捐助。

美国人有向社会捐钱的传统,而且参加人数之多,捐钱金额之大,其他国家望尘莫及。

在每一年上千亿乃至数千亿美元

的捐钱中,80%为个人捐钱。

美国历史上个人捐钱最多的,有昔时闻名全世界的钢铁大王卡内基,此刻赫赫有名的微软公司开创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闻名投资人巴菲特等。

  1835年诞生的卡内基原是苏格兰人,1848年移居美国,起初在棉纺厂当童工,一周才挣1·2美元,靠在公共图书馆念书而自学成才。

他1873年投身钢铁业,1892年成立了自己的钢铁帝国――卡内基钢铁公司,7年后拥有美国1/4的钢铁产量,1901年退休并卖掉自己的工厂,设立救济和养老基金。

卡内基一生向文化教育事业捐钱3·5亿多美元(相当于此刻的30亿美元),用来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成立了2500多座图书馆。

  2000年,比尔·盖茨和夫人梅琳达一起成立了以俩人的名字命名的慈善组织基金会,基金会向慈善和公益事业捐钱290亿美元,相当于自己60%的净资产,捐助范围涉及全世界,捐助项目达数百项之多,如排除非洲等地域的贫困和疾病等。

1998年和1999年,比尔·盖茨持续两年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世界最受尊重的企业家。

2005年12月,他和夫人梅琳达被美国闻名的《时期周刊》评为2005年“年度人物”。

2006年6月,比尔·盖茨宣布,他将在尔后两年内淡出微软公司日常事务,将要紧精力用于卫生、教育和慈善事业。

他表示,预备把自己95%的财产捐赠给慈善机构。

 

  75岁的巴菲特有“神股”之称,2006年6月宣布将陆续把自己大约85%的个人股分捐赠给慈善基金会,总价值达370亿美元,创美国历史上慈善捐赠之最,其中83%捐赠给老友比尔·盖茨的基金会。

他说要和比尔·盖茨联手帮忙贫困国家抵御艾滋病、疟疾、肺结核等疾病。

盖茨和巴菲特的行动产生了庞大阻碍力,它提示企业家,慈善活动是他们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英特尔和沃尔玛等许多大公司每一年都有数亿美元的捐献。

金融大鳄索罗斯也表示预备将自己的遗产捐给美国公益机构和东欧的教育机构。

  在美国,捐助慈善公益事业的不仅是几个众所周知的超级富豪,还可听到更多一般富人热心捐助事业的动人故事。

例如,靠石油起家的亿万富翁皮肯斯的每一年慈善捐钱达数百万美元,2006年达到1.72亿美元;加利福尼亚州女慈善家帕尔夫斯基2006年3月归天前将2亿美元遗产捐给了加州公共基金会,该基金会用这笔捐钱资助公共教育、文化艺术及弱势群体。

她生前过着简朴生活,住在一幢只有两个卧室的一般屋子里,开的是一辆老式丰田车,但她常常向多家慈善机构和自己的母校捐钱,还热心救济身旁需要帮忙的人;纽约女善人阿斯特夫人长期从事慈善事业,秉承“金钱如粪土,应广为散之”的人一辈子信条,一生捐献近两亿美元,因此荣获代表美国平民最高荣誉的总统自由勋章。

2007年8月,阿斯特夫人病逝,享年105岁,纽约上千人冒雨为她送行;算不上富翁的斯图尔特在每一年圣诞节期间都向穷人捐钱,他26年如一日,共捐钱130万美元。

1979年12月圣诞节前夕,斯图尔特看到汽车旅馆的一名女效劳员在酷寒中送餐,而且挣不了几个钱,于是顿生怜悯之心,对她进行救济。

从那时起,他每一年的12月都散财助人,扶危济贫,最后一次散财10万美元。

更宝贵的是,他做善事从不留名,被人称作“神秘的圣诞老人”,直到2006年11月因患癌症而不久于人世的情形下,才向媒体披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据美国基金会中心统计,美国私人和公共基金会的数量从1997年的4.4万多家增加到2005年的7.1万家。

10年前美国一家网络杂志发布的慈善捐赠排行榜中,仅有两人的捐钱数额超过一亿美元,但2001年以来,捐钱数额过亿者一直维持在两位数。

 

  美国大学是捐钱的受益者之一。

美国大学各项开支庞大,靠政府拨款和本校创收远远不能解决办学经费问题,因此需要基金会和校友的鼎立支持。

例如,哈佛大学在2006财政年度取得捐赠资金292亿美元,在各大学中名列前茅,紧随其后的大学是耶鲁、斯坦福、得克萨斯和普林斯顿。

大学取得的捐钱越多,聘请的教师就越优秀,各项设备就越先进,发放的奖学金就越高,学校也越具竞争力。

美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确实是事业有成者慷慨解囊,资助母校。

惠普公司开创人休利特和帕卡德曾向母校斯坦福大学捐助数万万美元。

1991年斯坦福百年校庆时,来自校友的捐钱多达126亿美元。

  美国富翁和一般百姓争献爱心,白宫主人也不袖手旁观。

例如,2005年,布什总统夫妇向教堂、红十字会和一些慈善基金会捐钱近7·6万美元。

副总统切尼夫妇宣布将自己在美国一家石油公司的股权收益永久性用于捐赠,并在2005年捐出了数百万美元。

2006年3月,切尼夫妇向乔治·华盛顿医院捐赠270万美元,以感激这家医院为切尼医治心脏病的救命之恩。

同年12月,老布什夫妇在北京向影星李亚鹏开办的医治唇裂儿童的“嫣然天使基金”捐钱1万美元。

  美国捐赠基金会2006年6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仅在2005年,美国就为慈善公益事业捐钱2602·8亿美元,占美国昔时国内生产总值的2·1%,人均捐钱870美元,其中包括向印度洋海啸、“卡特里娜”飓风和南亚地震等灾害地域捐钱73·7亿美元。

在这一年的全数捐钱中,个人捐钱占76·5%,其中2/3是占美国人口20%的最富有人群捐赠的。

  除捐钱,美国人还做义工。

“义工”确实是中国大陆所说的没有报酬的义务劳动和效劳。

做义工已成为美国男女老幼生活的一部份,参加者既有居民、学生,也有职员和政府官员。

譬如,美国教会常年免费为外来移民教授英语,讲课人多为退休老人,也有利用工作之余前来做义工的在职人员。

许多人以“志愿者”的身份,投入社区的文化教育、环境美化和救灾等项工作。

在城市小学周围马路的人行横道上,常可看见身穿交通平安标志背心、举着一面印有“Stop”(停),另一面印有“Slow”(慢)字样的交通指示牌的成年人,在悉心爱惜小学生过马路。

本地媒体报导说,美国有近一半的成年人抽出必然的业余时刻为社会无偿效劳。

  美国人为何如此热心捐赠事业?

本地人士以为,其要动力来自他们“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金钱观。

这种金钱观的形成第一是由人的品格决定的,同时受到基督教教义核心“博爱”思想的阻碍。

是美国特有的慈善文化造就了众多的慈善家和热心捐助者。

  卡内基有一个独特理论:

“富人的财产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应该把得手的利润盈余看做是社会放在个人手里的信托基金,他们的义务是以自己以为最有效的方式去治理和利用这些资源,为公众谋求最大利益。

”他有一个广为人知的闻名观点:

“一个人到死的时候仍是家财万贯,这是一种耻辱。

”这句话还被人译成“人死富有,死而蒙羞。

”。

比尔·盖茨说:

“我可不能给我的继承人留下很多钱,因为我以为这对他们没有益处”。

巴菲特说:

“咱们应该尽力保护竞争的公平性,而世代相承的巨额财富将进一步加重不公平竞争。

”他说,他会给自己的小孩一些钱让他们有好的生活,但他希望能给小孩树立一个好的表率――用赚到的钱帮忙有需求的人。

为了表达对不幸归天的一样热心慈善事业的夫人的怀念,巴菲特说:

“夫人走了,我要更快地捐钱。

”美国总统小布什上台后提出了在10年内取消遗产税的一揽子减税打算,没想到120名富翁上书国会,要求政府继续征收遗产税,以造福于穷人。

  美国大富翁们的话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的豪言壮语,而是他们躯体力行的金钱价值观。

《世界日报》评论说,“慷慨解囊是美国亿万富翁的一个不成文的传统,一个成功企业家必备的素养。

”美国人崇尚个人奋斗的创业精神,遵从“再富不能富小孩”的教育原那么,对一些国家存在的财富世袭传统嗤之以鼻。

在他们眼里,将亿万家产留给子女,让其坐享其成,不但可不能给他们带来真正幸福,反而贻害无穷。

 

从技术层面讲,美国完善的遗产税和慈善基金治理制度刺激了慈善事业的进展。

一方面,美国遗产税、赠以税实行高额累进制,当遗产超过300万美元时,税率高达55%,也确实是说,遗产的一半以上要用来缴税,而且必需先缴遗产税,才能继承财产。

有些州不仅征收遗产税,还对遗产继承人再征一次税。

另一方面,成立基金会和捐钱能够减免自己的税款,如此不仅可取得捐赠的部份补偿,而且有助于树立公众形象。

另外,美国富人的钱一样是通过合法手腕挣得的,受法律爱惜。

因此,富者敢露富,穷者不仇富。

几个月前,正值盛年的比尔•盖茨,这位世界首富和微软公司主席,向全世界郑重地宣布:

他将提早退休,两年内退出微软的核心舞台,把工作重心转心转向慈善事业。

在美国文化孕育下的微软,这一切都很安静。

盖茨夫妇曾经表示,他们只会给3个孩子留下数百万美元遗产,其余财产都将捐给慈善事业。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表明,他们创造财富是为了回报社会,福荫穷人。

在他们的心目中,拥有的资本其实早已成了社会公共财富,自己只是代为保管而已。

盖茨的激流勇退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对世界慈善事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盖茨要当全职慈善家的决定,将是慈善世界的一个福音。

也许几十年后,当提起比尔•盖茨的名字时,人们想到的不再是微软和视窗,而是一个慈善家的博爱,一种在个人成功实现之后的精神追求。

比尔•盖茨的慈善之举让我们不由重温卡内基那句: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我们追求着俗世的富贵,而富是富,贵是贵。

在财富与精神价值的追求中,如何择取,将是这个时代一个有重量的话题。

慈善也许是自由穿梭于财富与精神高度间行之有效的途径。

人类,不论是生活于东方,抑或于西方,不论生活于古代,抑或于当代,时空、地域和民族的差别,乃至文化上的差异,都不能掩盖人类的特性和需求上的一致性和所面临的基本生存问题的共通性。

而许多一致性和共通性构成了超越时空、地域和民族等界限的人类共同的价值基础。

慈善,或曰慈心善行,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至上的价值。

 

  中、西自古以来,均有慈善的传统,也有关于慈善的论说。

各自虽在表述上不尽相同,但是义理相近,儒家讲仁爱,佛家讲慈悲,基督教讲博爱。

中国的儒家、佛家文化和欧美的基督教文化都包括有恒常性的理想和普遍的道德原那么,给社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一起目标和统一尺度,凝聚为一个无条件的慈善的道德指令和人文关切:

每一个人在追求自己幸福的同时,必需尊重他人,爱惜他人;人类一起体的任何人都不该付其他成员的命运漠不关切。

当让也因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慈善文化的渊源有差异。

(一) 中国慈善文化的渊源

中国文化中以儒家为要紧代表的文化传统,一开始就与慈善结缘。

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中华民族两千连年来绵绵不断的文化主流之一。

儒学的思想内核就在于“仁”,讲求由仁而趋善,它的慈善思想确实是以“仁爱”为中心展开构筑的包括民本思想、大同思想、义利观在内的十分丰硕的慈善思想体系,它对中国后世慈善事业的进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历史阻碍。

一、 仁爱思想

仁”是孔孟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从儒家的观念来看,仁就是爱人。

孔子所提出的“仁”是一个道德感情和伦理规范相结合的范畴。

为实现“仁”,人们须扬善抑恶,加强人格与道德的修养。

他认为,“仁者爱人”应从“孝悌、德恕”开始,实现道德践履。

孝悌是为仁之本,从孝顺父母的人伦道德中引申出爱民守礼的善念和品质。

忠恕之道是个人为仁成圣之法,它从内心反省来处理人际关系,协调社会,强调与人为善,做到利人利他。

如孔子说的:

“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表明:

仁”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利他风尚和助人为善的精神。

后代的儒十多以此仁心慈爱关心同胞的疾苦、乐行善举。

    

儒家的仁爱慈善观在孟子的学说中取得进一步发扬。

孟子透过“爱人”的表层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在必然程度上进展了儒家慈善观。

咱们明白,孟学的内在精神在求善,他主张先人性善,并提出人性固有的四个善端:

侧隐、羞恶、辞让、是非。

这四种善端,是引导人们扬善抑恶,布善祛恶的力量之源。

其中,“侧隐之心,仁之端也”,正是人们从事各类社会慈善活动的动机所在。

在孟子看来,所有仁爱之行、慈善之举都发自人们内心深处,所谓“仁,人心也”。

孟子的“仁”也就由怜悯之心的道德情感直接进展成道德性为,而且,他把仁与礼各自成立在“侧隐之心”和“辞让之心”的道德基础上,使之成为一种趋善的道德价值。

这种求善的内在精神,是孟子慈善思想中所蕴涵的独特的地方。

    

通观上述关于“仁”的论析,不难看出,孔子是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宽怀容人、恩惠助人等看成“仁”,孟子固然也提倡如此做法,但他更注重解人危难,救人性命,在专门大程度上从人的本原——生命的角度来探访“仁”的新内涵。

他以“不忍人之心”来怜恤生灵,把爱惜生命看成至仁,滥杀无享看成非仁。

如此,从孔子的“仁者爱人”的仁爱思想,再到孟子的“不忍人之心”的仁政主张,儒家思想里所包括的慈善理论慢慢丰硕和完善起来,促成了中国民众乐善好施风尚的形成。

同时,它还对中国慈善事业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阻碍,缘此在各个历史时期显现了不胜列举的慈善家群体和连绵不绝的慈善活动。

二、民本思想

中华文明自古有“民为邦本”的思想观念。

孔孟对其做了更深刻的阐说,从而使民本思想成为儒家重要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则更进一步提出:

“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孔孟儒学中这种民为邦本的思想,反映到社会慈善观方而,就是主张君主要“惠民”,实施仁政。

  综观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很容易发现,儒家的民本思想推及到社会生活,便成为历代王朝统治者实行种种惠民政策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渊源。

一旦发生灾祸,有些统治者就会谨奉‘民为邦本”的古训,通过施粥、震谷、调粟等多种慈善救济措施来贩恤众多灾民和流民。

唐宋明清诸朝的一些统治者在很大程度上即受到这种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力行仁政,敬德保民,兴办或扶持慈幼局、养济院、普济堂等各类慈善机构,中华的慈善事业也由此相承。

三. 大同思想    

儒家大同思想的形成,应该说与孔子主张的财富均分,反对贫富差异有关。

《论语•季氏》:

“闻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在孔子看来,一个安宁和谐的社会,财物分派平均是最重要的,物同一体,无贫富不同,人人材会和睦相处才是理想社会。

这种“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思想界阻碍极为深远。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确实是展现出一幅同耕共织、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的生活画卷么?

能够说,大同思想为后世举行慈善事业引向一条通往美好前景的路途,使得许多乐善好施的仁者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孜孜不断地致力于济贫弱、助危困的社会慈善活动,以期天下成一家。

 

   

四、义利观

除了以上所说仁爱、民本和大同思想为儒家的三大慈善理论渊源外,义利观也是儒家文化中蕴涵着的慈善思想的一个方面。

孔子认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只有君子才能超越眼前的利益而成为道德的典范,甚至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到对人的生命终极关怀的高度。

正是受儒家义利观的熏陶,古代众多儒者大都重义轻利,不言名利,孜孜致力开展救困扶危的慈善事业。

在古代虽为四民之末,然亦有不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