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435陕西西安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42095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435陕西西安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435陕西西安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435陕西西安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435陕西西安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435陕西西安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435陕西西安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

《高考435陕西西安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435陕西西安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435陕西西安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docx

高考435陕西西安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2016年高考(435)陕西西安一中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西安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青铜冶炼工艺后来居上,独领风骚。

利用和发展青铜冶铸技术,楚人在春秋晚期就已开始冶炼并使用铁器。

据考古资料,现已出土的东周铁器,大部分都是楚国的,楚人已经初步掌握了块炼渗碳钢和铸铁柔化等工艺。

历秦入汉,冶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当年楚国著名的冶铁基地宛(汉为南阳郡,即今河南南阳),成为西汉最大的铁器冶炼和生产基地之一。

1959年——1960年,在南阳汉代冶炼遗址的三千平方米发掘区内,发现了熔铁炉七座、炒钢炉数座。

考察表明,这一遗址既铸造铁器,又用生铁炒钢并锻制器具,使用时期由两汉延续到东汉晚期。

故楚之地彭城(今江苏徐州),也是西汉铁官监守的铁器产地。

楚国传统的冶铁技术,乃随着西汉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朝廷的重视而得以普及和提高。

学者根据出土的楚国铁器和南阳汉代冶铁遗址的考察,对楚、汉冶铁情况作了探讨。

先秦的冶铁炼炉,尚未在楚地发现。

可是,著名的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已发现了多座春秋战国时代的冶铜炼炉。

这些炼炉都是竖炉。

学者经研究和模拟试验后认为,这些炼炉的设计合理,性能较为优越,体现了当时冶炼的先进技术。

现今发现的西汉冶铁炼炉,也都是与楚国冶铜炼炉相似的竖炉,只是建筑得更为高大、改造得热效率和料容量更大。

我国古代炼铁高炉是从炼铜高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铜绿山的春秋炼炉不仅代表了当时我国最高的炼铜技术,而且为战国以至秦汉炼铁技术的提高创立了良好的基础。

楚国的铸铁柔化技术,可以将生铁处理成黑心和白心两种韧性铸铁,如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有韧性铸铁制成的六角形锄,长沙左家塘楚墓出土有黑心韧性铸铁制成的凹口锄,但毕竟处于起步阶段,也未能得以推广,故现今出土的楚国韧性铸铁的数量甚少。

自西汉中期,冶铁业实行官营,朝廷为了提高铁制农具的使用寿命,着力推广和发展这种可以增加铁器的强度和韧性的技术,于是,铸铁柔化技术不仅发展到成熟阶段,而且普及为常规的工艺方法。

战国中期以后,楚国已能生产白口和灰口混合的麻口铁制品。

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的战国中晚期铁锤,就是这类强度较高而耐磨性较强的制品。

西汉前期,楚人掌握的这种冶铁技术,又发展成为能够生产低硅低碳的灰口铸铁工艺。

在此基础上,汉人进而还发明了生产类似今日的球墨铸铁的工艺。

以低温还原的块炼法炼出熟铁,又进而对其反复加热和锻打以百炼成钢的技术,楚人在春秋晚期就已掌握了。

江苏六台的春秋晚期楚墓出土有熟铁条,长沙杨家山春秋晚期楚墓出土有用熟铁锻打成的钢剑。

这项技术,在汉代乃至后世,一直作为简便易行的传统而承袭下来并不断予以完善。

冶铁业规模巨大,冶铁作坊遍布全国,中国古代的炼铁炼钢技术在汉代大体完备和基本成熟,钢铁制品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汉代文化的突出成就。

这一成就的取得,乃与楚人在冶铁技术上的贡献分不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南阳汉代冶铁遗址上发现了熔铁炉七座、炒钢炉数座,这里曾经是西汉时期最大的铁器冶炼基地之一。

B.楚国人的冶铁技术是在青铜冶铸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春秋时期便已出现,并且后来居上,独领风骚。

C.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发现的冶钢炉已采用与西汉冶铁炼炉相似的竖炉,代表了当时我国最高的炼铜技术。

D.春秋时期楚国的炼铜技术促进了战国炼铁技术的提高,楚人甚至已经初步掌握了块炼渗碳钢和铸铁柔化等工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从生产生铁到将生铁处理成韧性铸铁,楚人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完成,但是将韧性铸铁全面推向生产、生活领域,则要到西汉时期了。

B.楚人的冶铁技术,直接推动了我国古代的炼铁、炼钢技术的不断发展,到了汉代,已基本成熟,冶铁规模巨大,冶铁作坊遍布全国。

C.早在春秋时期,楚国人便知道经过反复加热和锻打,可以将熟铁炼成钢,这是块炼法的进一步发展,并作为一项传统传承下来。

D.在众多楚人冶铁工艺中,球墨铸铁工艺无疑水平最高,而低硅低碳灰口铸铁工艺其次,麻口铁制品工艺则相对水平最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铸铁柔化技术就可以增加铁器的强度和韧性,从而普遍提高了人们使用的铁制农具的寿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楚国冶铜炼炉建造水平高超,与后来的汉代冶铁炼炉相比,虽说热效率偏低,料容量偏小,但是这也足以证明当时楚国冶铜技术的先进。

C.西汉时期,铁器成为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物质资料,朝廷非常重视冶炼,重要冶炼铁场所要派出铁官监守,一般情况下,私人不得经营铁器。

D.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的战国中晚期铁锤,证明楚国已经能够生产白口和灰口混合的麻口铁制品,并体现了楚国铸铁柔化技术的高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章频,字简之,建州浦城人。

与弟頔皆以进士试礼部预选,会诏兄弟毋并举,频即推其弟,弃去。

后六年,乃擢第。

自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南昌县,改大理寺丞、知九陇县,迁殿中丞。

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运使使按治之。

频视券墨浮朱上,曰:

是必先盗印然后书。

既引伏,狱未上,而其家人复诉于运使,更命知华阳县黄梦松覆按,无所异。

梦松用此入为监察御史,频坐不时具狱,降监庆州酒,徙知长洲县。

天禧初,增置谏官、御史十二人,频以选得召对,称旨,擢监察御史。

陈、亳间民讹言兵起,老幼皆奔,命安抚京西。

还,为三司度支判官。

青州麻士瑶杀从子温裕,并其财,遣往按治,士瑶伏诛。

又诏鞫邛州牙校讼盐井事。

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频雅善丁谓,谓贬,左迁尚书比部员外郎、监饶州酒。

起知信州,进刑部员外郎、知福州。

王氏时,赋民官田,岁输租税而已。

至是,或谓鬻之可得缗钱二十余万,频疏以为不可。

徙知潭州。

改广西运使,擿宜州守贪暴不法,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

复入为度支判官,累迁刑部郎中。

使契丹,至紫濛馆卒。

契丹遣内侍就馆奠祭,命接伴副使吴克荷护其丧,以锦车驾橐驼载至中京,敛以银饰棺,又具鼓吹羽葆,吏士持甲兵卫送至白沟。

诏遣其子访乘传扈其柩以归。

访官三班奉职,即许也。

(节选自《宋史·章频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B.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C.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D.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不同于庙号、

谥号和尊号。

B.左迁指降低官职,亦即降官,犹言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C.召对是指臣下上朝时向君主进言、汇报有关情况,君主根据请示的问题逐一回复。

D.乘传是乘坐驿车。

传,驿站的马车。

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频知书达理,礼让兄弟。

在与弟到礼部参加进士预选考试时,恰逢诏令兄弟不能同时参加,章频就让给弟弟,自己离开,六年后才考中进士。

B.章频明察秋毫,善于断案。

审理孙延世案时,通过蛛丝马迹,查明事实真相,终于让孙延世伏罪,但他却因此案被降职。

C.章频安抚有方,深孚众望。

陈、亳间百姓谣传要发生战争,老幼全部逃难,朝廷命章频安抚京西。

他回京后,被任命为三司度支判官。

D.章频不畏权贵,敢于直言。

王安石当政时,把官府的田地交给百姓经营,百姓只需每年缴纳租税,章频上疏认为这并不可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运使使按治之。

(2)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鹊桥仙·春日登楼

(清)邵长蘅

杨花如雪,桃花如雨,帘幕尽教高卷。

芳洲一带草痕齐,早青到姑苏台畔。

催归杜宇,重来燕子,惹起乡心历乱。

凭阑干,万叠暮山稠,刚抵得春愁一半。

8.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生活图景?

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9.词的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是怎样抒写情怀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2)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有直接描述的诗句是:

,。

(3)《离骚》中屈原阐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诗句是:

,。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标明题号。

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两家客店

【法】都德

在那小村的边界上有两所大客店,静立在街的两旁。

那边,是一所高大的新建筑,尽是热闹、生动的气象。

门都敞着,门前停着驿车,远客们在墙阴遮挡的大道旁酣饮。

庭院里挤满了骡马和车辆,车夫在棚下躺着,等候夜间的凉气。

屋里溢出狂暴的呼号和叫骂,酒杯在叮当相碰,拳头在乱击着桌子。

还有一种清脆欢快的歌声超出一切喧嚣之上,震得窗户都在颤动。

这边呢,静悄悄地像是没有人住。

大门前乱草丛生,窗扇都已破碎,一株脱皮的冬青树横悬在门上。

进门来是一间狭长的房子,荒凉而惨淡,从三个没有帘子的窗口中透入些微光,屋子越显得荒凉难堪;桌子上放着积满灰尘的破玻璃杯;一张黄色小榻和一张书桌,似乎都在那里打瞌睡。

好多的苍蝇,聚集在天花板上,爬在窗户上。

推开门,只听见一阵嘤嘤嗡嗡的翅子声。

房子尽头,有一个妇人紧靠窗子站着,眼睛茫然地向外边张望。

这是一个衰老的农妇,皱痕满面,容色灰暗。

你要什么?

她擦了擦眼睛说道。

我想在这里休息,还想喝一杯酒。

她惊愕地注视着我,立着不动,像是没有听懂我的意思。

这不是一所客店么?

妇人长叹了一声:

就算是吧。

可是,为什么你不到对面去呢?

那里多热闹呵。

我受不了热闹,我想安静的休息一会儿。

不等她的答复,我就在一张桌子旁边坐下。

看出了我说的是实话,这女店主才显出忙碌的样子。

她打开门,搬过酒瓶,擦净杯子,竭力想驱散那成的苍蝇。

今天来了一位客人,显然是一件郑重的事情。

这女人不时停步,手摸着头,像是因为东西不齐供应不周而觉得失望。

她走进后面的屋里去,我听到她的大钥匙在摇动作响,听到她在摸索锁孔,在开面包箱,在洗拭盘子,时时传来沉痛的悲叹和掩抑的抽咽。

这样过了一刻钟,我面前有了一盘葡萄干,一块干面包,石块一般硬,还有一瓶新制出来的酸酒。

替你预备好了。

这古怪的老妇说完,又回到窗口去了。

我一面喝酒,一面想些话来和她攀谈。

不常有人到你这里来吧?

从没有一个客人,先生。

比起从前真差得远了。

这里本是换马的地方,还要替打猎的人们预备晚餐,终年有牛马在这里往来停留。

但是,自从我们邻家的铺子开张以后,就什么都完了。

客人都跑到对面去,觉得这里太无趣味。

实在呢,这屋子里确乎没有一点儿快乐处。

我既长得不好看,一向又害着热病,我的两个小女孩也都死了。

对面店里可大不同,他们终日地欢笑。

有一个从阿莱来的女人——一个美貌的女人,衣上镶着好看的花边,脖子上挂着三串金珠——在看管店房。

驿车上的车夫就是她的情人;所以把车子赶到那边去。

她又雇了几个轻贱的女孩做使女,怎能不得顾客的欢心?

车夫们不惜绕着远道在她的门前经过,可我呢……

她迷惘地,冷冷地说着,前额还紧紧地压着玻璃,显然是对面店里的事情能引她的注意。

突然间,大道那边起了一阵骚动,驿马车轧着尘灰向前移动了。

鞭声在空中爆裂,跑到门外的女孩们都喊道:

再会呵!

再会!

那里又发出一种洪亮的歌声,压下了别的声音,就是我刚才所听见过的。

这歌声飘来,使女店主听了浑身颤抖。

她回过身来对我说道:

你听见没有?

那就是我的丈夫,唱得好么?

我茫然望着她。

什么?

你是说他……?

她脸上现出伤心的神情,但又柔声答道:

自从两个女孩死后我只是悲泣。

这屋里充满了忧郁和苦痛,自然没有人肯来了。

受不了这样的烦闷,我可怜的约瑟就跑到大道那边去喝酒了。

他有一口好嗓子,那阿莱的女人就教他唱歌,听啊!

他又在那边唱了。

她僵直地站着,神魂恍惚,颤抖着,泪珠从颊上滚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你要干什么这句生硬的发问,既表现了老妇人对陌生客人到来的冷漠和不欢迎,也反映了她作为店主人高度的警惕性。

B.她惊愕地注视着我,立着不动,像是没有听懂我的意思,表现了老妇人对于我的话很怀疑,她不相信我真的会光顾她的客店,足以看出店里无人光顾时间之久。

C.老妇人小店衰落的原因有对手的恶意竞争,有男主人的软弱轻浮,也有女主人的沉溺痛苦不能自拔。

这种一言难尽的丰富性正是小说韵味所在,令读者久久回味。

D.丈夫痴迷于对面酒店,跟着那个女人唱歌,说明他是一个耐不住寂寞贪图热闹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对音乐的极度热爱,而这一点是之前他自己也没有发现的。

E.顾客都不约而同地光顾对面小店,即使等待也愿意,其中有顾客喜新厌旧的心理原因,同时也与老妇人的小客店卫生条件差、饮食质量不高、服务不周到有一定关系。

(2)小说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结合具体情节简要分析。

(6分)

(4)作为小说另外一个主要形象的约瑟,始终以暗线的形式出现,为什么如此安排?

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8分)

四、实用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

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

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

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

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

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

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

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

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

我国从1967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

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

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

她并不气馁,经过对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的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

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

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

当她再一次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

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

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

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

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

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

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这是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颁奖词。

2015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

当颁奖词的庄严声韵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相关链接: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当时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

获得拉斯克奖后,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默默无闻的屠呦呦一时间名满天下……

---(2015年12月4日中国网中国国情《屠呦呦参加诺奖颁奖曾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等。

对于全国523办公室在组织抗疟项目中的不懈努力,在此表示诚挚的敬意。

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2015年12月8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523项目是指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缘于越战的需要发起的一场大规模合作项目。

最突出的成果代表是研究成功了抗疟新药青蒿素。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此时,正值美越交战,两军深受其害。

越南求助于中国。

中国领导人下令,由国家科委与总后勤部牵头,组成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

作为一个秘密的军事科研任务,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好搜百科)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从《诗经·小雅》的名句中取名,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能在医学方面有所发展的希望。

B.

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发现了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青蒿素,因此,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C.

在原有提取青蒿的方法不能保证理想的抗疟效果之时,屠呦呦从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启示。

D.

屠呦呦从小立志探索中药的秘密,所以选择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而这一专业当时没有人选择。

E.

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少数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在短期内显而易见,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研发的青蒿素不属于这一类。

(2)屠呦呦研发成功青蒿素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6分)

(3)请分析文本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6分)

(4)文中说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这种敬意缘于屠呦呦在医学方面的巨大贡献,也缘于她的人格魅力。

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屠呦呦人格魅力的认识。

(8分)

第卷表达题

语言知识运用(20分)

13、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这个方案我有充足的论证,引用了很多案例,他说我调查不够,我却__

__,因为,具有前瞻性的方案,是创意,还没有实施,去哪里调查?

他说台风要来了,荔枝树上成熟的果子要抓紧采摘,我

,年年都有台风,来得快去得也快,没想到今年是特强台风,损失蛮大的。

潇潇春雨越来越大了,旅游团的人都裹紧了雨衣,可他却光着头让雨淋,而且解开了外衣的扣子,痛痛快快,

哼着小曲,

地走着。

A.不以为然

满不在乎

不以为意

B.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满不在乎

C.不以为意

不以为然

满不在乎

D.满不在乎

不以为然不以为意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冬日,九眼贡莲已进入双节前的黄金采摘期,数名采藕人正穿着防护衣在地里忙着采摘莲藕,将销往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B.

这家4S店长期占道修车,不仅毁坏了人行道地砖,而且不能让行人、车辆正常通行,给周围众的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C.

建设智慧城市要从解决城市实际问题入手,合理规划管理城镇,打造城市宜居环境,最终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D.

进入秦岭,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漫山遍野点缀着火红的枫叶,蔚为壮观,这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绝美画卷。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人们只知道噪声影响听力,其实噪声还影响视力。

试验表明:

当噪声强度达到90分贝时。

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力模糊;而噪声达到ll5分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A.所以,处于噪声环境中长时间地活动,就很容易使人出现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B.因此,人如果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就很容易出现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C.所以,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对于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的人来说,是很容易产生的。

D.因此,对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来说,时间长了,就很容易产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分)

磷是有关生命和思想的物质。

骨头里含有磷,它决定着骨髓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