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长方体》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39980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长方体》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认识长方体》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认识长方体》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认识长方体》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认识长方体》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长方体》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

《《认识长方体》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长方体》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识长方体》教学实录与评析.docx

《认识长方体》教学实录与评析

让学生在思维的天空自由飞翔

——?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29页例1、例2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并通过理论操作,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学会看长方体的直观图。

3.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理论才能。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准备:

很厚的词典、土豆、水果刀、多媒体课件、抽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具准备:

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直尺、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叠纸成书,导入新课

1.老师出示一张纸。

师:

这张纸可以看做什么图形?

生(异口同声〕:

长方形。

师:

这张纸非常薄,假如忽略这张纸的厚度,只看这一个面,我

们可以把它看成长方形。

2、将这张长方形纸片逐渐累加成一摞纸。

师:

如今我把80张、200张、1000张同样大小的纸叠加起来,〔老师手势演示后,出示一本很厚的词典〕还能忽略它的厚度吗?

如今应该把它看成什么图形?

生〔非常肯定地〕:

如今不能忽略厚度,要看成长方体了。

师:

关于长方体你知道些什么?

生1:

长方体有6个面。

生2:

长方体是一个立体图形。

......

师:

知道的还挺多,难怪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你们已经

理解了长方体的一些特征。

那长方体还有哪些特征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评析】陈老师设计了一个由长方形纸片叠加、积累,过渡到长方体的字典的演示,并相机提出一系列问题:

一张纸可以看做什么图形?

把80张、200张、1000张同样大小的纸叠加起来呢?

还能忽略它的厚度吗?

如今应该把它看成什么图形?

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完成由“面〞到“体〞的过渡,使学生在动态的观察比拟中,认识“面〞与“体〞的联络与区别,进而导入新课。

这一过程新颖、有趣、增强了直观性和活动性,使新课引入成为一个认识的过程,强化了首次感知的实效,学生的思维也渐次展开。

老师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让学生交流对长方体的原认知,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为后面学生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二、操作梳理,探究特征

〔一〕从实物到图形

师:

生活中有许多物体都是长方体的,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1:

电冰箱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生2:

牙膏盒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生3:

许多做房子用的砖,形状也是长方体的。

......

老师用多媒体课件补充一些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的实物。

师:

〔指着课件中的抽纸盒〕这个抽纸盒的形状是长方体吗?

生〔非常肯定地〕:

是的。

师:

这个抽纸盒,抽去它的颜色、花纹、材质,只留下它的形状和大小,就是一个立体几何图形——长方体。

【评析】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让学生举出生活中长方体物体的例子,增强感性认识。

利用课件演示将“抽纸盒〞抽象出它的几何图形“长方体〞,初步感知从实物到图形的过渡,这样抓住知识的生长点和连接点来组织教学,既让学生感觉自然、放松,又让学生感受了抽象的数学思想。

〔二〕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学例1〕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演示切土豆成形的过程,渐次展示长方体的三要素——面、棱、顶点。

师:

这颗土豆是长方体的吗?

生:

不是。

师:

对,它是一个不规那么的立体图形。

但老师却要用这颗土豆

来介绍长方体各局部的名称,想看看吗?

生〔兴致盎然〕:

想看。

师:

这刀切下去,会出现什么?

生:

平平的面〔师板书:

面〕

师:

〔垂直于刚刚的面〕从这个方向切下去,又会出现什么?

生:

又出现一个平平的面。

师:

这两个面相较于一条直直的边,这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板

书:

棱〕

多媒体辅助演示棱的概念。

师:

〔垂直于刚刚的两个面〕从这个方向再切一刀,又会出现什

么呢?

生:

3个面,3条棱。

师〔指着土豆上的面和棱〕:

对,有三个面。

上面和前面相交于

这条棱,上面和右面相交于这条棱,前面和右面相交于这条棱。

3条棱相交于一个点,这个点叫做顶点。

〔板书:

顶点〕

多媒体辅助演示顶点的概念。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师:

要切成长方体,还要切几刀?

一共要切几刀?

生:

还要切3刀,一共要切6刀。

〔3〕学生找出长方体物品中的面、棱、顶点。

师:

你能在你的长方体盒上指出它的面、棱、顶点吗?

同桌互

相指一指。

〔生饶有兴趣的与同桌互指长方体盒上的面、棱、顶点。

师: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接下来,我们一

起研究长方面、棱、顶点的特征。

【评析】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这个环节,陈老师安排了当场切土豆的演示环节,启发学生考虑:

切一刀得面,切二刀呢?

切三刀呢?

在这个过程中先让学生想象、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然后现场切土豆验证,先切得面,再切得棱、顶点。

老师接着追问,要切成一个长方体,还要切几刀?

问而不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着力于想象与考虑。

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新颖有趣,一边想象、考虑,一边切后验证。

学生的思维活动非常活泼,兴趣浓重,有浓浓的“数学味〞。

学生的空间想象才能、思维才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通过演示“切土豆〞过程的“慢镜头〞,明晰地、渐次地展示了“面〞、“棱〞、“顶点〞的概念,丰富了学生建立面、棱、顶点概念的表象,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2.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利用学具,感悟长方体的特征。

每个小组发一张“探究长方体特征〞的答题纸:

 

师: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纸盒为观察对象,通过看一看、

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完成老师提供应你们的讨论题,小组长作好记录。

音乐响起讨论开场,音乐完毕讨论完毕。

〔老师巡视,学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利用学具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集体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考虑。

①面的特征。

师:

长方体有几个面?

生:

长方体有6个面。

师:

你是怎样数的?

谁能到前面来数给大家看看?

生1转动长方体任意数。

生2〔急不可耐地〕:

老师我有不同的数法。

你看,上下两个面,左右两个面,前后两个面,一共有6个面。

这时,几位活泼的学生赞同的说:

“这种方法好,这样数不会

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

是的,这位同学数面时,固定了长方体的位置,把相对的

面一组一组数出来。

他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数的,有序考虑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我们一起有序的数一数长方体的面吧!

〔师生一起用手势有序地数面。

师:

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生1:

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的。

师:

有补充吗?

生2:

有的时候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师:

〔见学生有些疑虑〕是吗?

你见过这样的长方体吗?

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2〔拿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

我带来的长方体纸盒,,这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

老师边顺势展示这种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学具,边说:

〞大家在不明白的时候,像这样学会举例子就能很快地说明问题“。

多媒体课件演示6个长方形动态围成长方体的过程。

师:

这6个长方形围成了一个长方体,我们说长方体是由6个

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师:

长方体相对的面又有什么特征呢?

生1:

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生2:

长方体相对的面形状一样。

师:

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形状一样,也就是说长方体相

对的面完全一样。

师:

你准备用哪些方法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一样〞呢?

生1:

我可以把上面剪下来贴到下面,叠在一起,就能比拟出长

方体相对的面完全一样了。

师:

这个方法不错,这种方法叫做重叠法。

生2:

我可以用尺子量出一个面的长和宽,再量出相对的面的长

和宽,也能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一样。

师:

哦,你是用测量法,用数据比对来验证的。

师:

假如不用尺子测量,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验证长方体

相对的面完全一样吗?

生3〔指着长方体学具〕:

前面是个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上面的长等于下面的长。

左面也是个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上面的宽等于下面的宽,因此,上下两个相对的面完全一样。

师:

这种想法真不简单,是一种逻辑推理法。

谢谢你点亮了大

家的思维。

②棱的特征。

师:

长方体有几条棱?

生:

长方体有12条棱。

师:

你是怎样有序地把这12条棱数出来的?

生1先数左面4条棱,再数右面4条棱,最后数中间4条棱。

生2把相对的棱一组一组数出来的。

师〔边指边说〕:

第二位同学先数了这中间4条棱,这条棱和

这条棱是相对的棱,这条和这条是相对的棱,这条和这条是相对的棱,这条和这条也是相对的棱,所以我们把这4条棱叫做一组相对的棱。

还能找到其它相对的棱吗?

生用手指出其它两组相对的棱。

师:

长方体一共有几组相对的棱?

生〔极有自信地〕:

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

师:

为了防止数棱时出错,我们可以用一个手指顶着一个顶点,

从这个顶点引出的3条棱为起点,(师用手势指棱)这是一组相对的棱,这也是一组相对的棱,这还有一组相对的棱。

师:

相对的棱有什么特征?

生: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多媒体课件演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③顶点的特征。

师: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

长方体有8个顶点。

多媒体课件演示长方体的8个顶点。

师:

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我把它们留在黑板上。

〔老师

贴出讨论的表格作为板书〕

【评析】为了培养学生有序的考虑问题,陈老师设计了上面的统计

表,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引导学生有序地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观察学具,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写一写等方式,自主探究获得新知、完成统计表。

老师非常注重学法的指导,且落到实处。

如,当学生交流长方体有6个面时,老师追问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分“上下““左右〞“前后〞三组相对的面来数,突出“相对“,并且带着学生一起用手势有序的数一数。

又如,在引导学生科学有序地数棱的时候,为了防止数棱时出错,老师教学生可以用一个手指顶着一个顶点,从这个顶点引出的3条棱为起点来数,每组4条,有3组,共12条。

这样教效果很好。

老师还不时地穿插鼓励性的评价语言来教会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学习。

如,“像这样就是有序的考虑,有序考虑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移面重叠,这个方法不错,叫重叠法〞,“量一量,用数据来比对,叫测量法〞,“这种想法真不简单,是一种逻辑推理法。

谢谢你点亮了大家的思维〞等。

另外,在学困之时,疑难之处,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举例子来

说明问题。

如,有学生说:

“长方体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的“,老师带暗示性的接着问:

〞有补充吗“?

马上有学生说:

“有的时候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老师问:

〞是吗?

你们明白了吗?

“,见学生有些疑虑,老师马上问〞你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长方体纸盒,边指边说:

〞我带来的长方体纸盒,这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

老师顺势展示这种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学具:

“大家在不明白的时候,像这样学会举例子就能很快地说明问题。

老师还运用课件演示,移面重叠、移线段重叠、6个长方形围成立

体图形,8个顶点的显示等过程,帮助学生强化思维表象,加深学生对面、棱、顶点之间关系的理解。

特别值得赏识的是陈老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经历“观察、考虑、猜想、验证〞的数学模型思想,在验证“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完全一样〞时,让学生经历验证方法的多样化,特别是在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法验证时,老师设计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假如不用尺子测量,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一样吗?

〞这样培养了学生数学考虑的方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放飞了学生的思维,表达了浓浓的“数学味“。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例2〕

1.指导看直观图。

师:

这个长方体的直观图只看到3个面,实际上有几个面?

生:

实际上有6个面。

师:

这两个面看上去是平行四边形,其实是什么图形?

生:

其实这两个面也是长方形的。

师: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于我们的视觉原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透视现象。

师:

画长方体时,把能看到的棱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棱用虚线表示。

多媒体课件演示:

直观图上添加三条虚线,引导学生感受透视现象。

长、宽、高。

师:

相交于长方体的同一个顶点有几条棱?

生:

相交于同一个顶点有3条棱。

师:

这三条棱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呢?

请大家在学习材料上找一找。

生:

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

你们真擅长自学,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就叫高。

〔利用课件在直观图上标出长、宽、高。

3.变式呈现,辩证理解长、宽、高。

〔1〕多媒体演示同一个长方体摆放的三种不同位置。

师:

这个平放的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生:

长是6米,宽是2米,高是3米。

师:

如今把这个长方体立着放,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呢?

生:

长是3米,宽是2米,高是6米。

师:

把这个长方体侧着放,长、宽、高又分别是多少呢?

生:

长是6米,宽是3米,高是2米。

〔2〕师质疑:

为什么同样一个长方体,量出的长、宽、高却各不一样呢?

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

因为长方体的位置变了,所以长、宽、高就不一样,说明长、宽、高是会变的。

师:

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它的长、宽、高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说明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它

摆放的位置而言的。

【评析】从详细事物抽象出几何图像,突出本质属性,强化对长体

的认识。

老师设问: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而画出的直观图为何只有3个面?

且有些面像平行四边形?

〞师生分析原因。

在这个问题上,老师没有过多的去纠结,而是点到为止,由老师说出: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于我们的视觉原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透视现象〞。

点到要害、点得精彩、点得必要。

然后通过课件演示:

直观图上添加三条虚线,引导学生感受透视现象。

这样教,不但能教会学生识图、画图,而且能有效地开展学生的空间想象才能。

长、宽、高的认识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教学任务?

陈老师通过先设问:

“相交于长方体的同一个顶点有几条棱?

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让学生在书本上自学,然后交流,课件演示,师生归纳小结。

这样教,旨在培养学生自学的才能,合作的才能。

为了使学生深入的认识长、宽、高,老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同一个长

方体摆放的三种不同位置,得到三组不同的长、宽、高数据,让学生考虑,这是为什么?

这样又说明了什么?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这种“变〞中有“不变〞,蕴含了辩证的数学思想,学生通过讨论考虑,认识到长方体因摆放的位置不同,它的长、宽、高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认识到了长、宽、高的本质内涵,防止了认识上的片面和僵化。

三、稳固开展,应用进步

1.针对性练习。

〔1〕下面哪几个图形是长方体?

①②③④

师:

同学们,仔细看看图中哪几个图形是长方体?

我们一起用手指举出长方体的序号,准备,开场。

学生用手指出1号和2号。

师:

图④为什么不是长方体?

生1:

它是一个长方形。

生2:

它只有一个面,是一个平面图形。

师:

图③为什么不是长方体?

生1:

它前面的面是梯形的,长方体每个面应该都是长方形的,有时是正方形的。

师:

是呀,图③中却有个面是梯形的,从长方体面的特征来判断它不是长方体。

生2:

它前面上下两条棱不一样长,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个图形相对的棱不相等,所以,它不是长方体。

师:

你真擅长考虑,会从长方体棱的特征上来判断它不是长方体。

〔2〕看图填一填。

〔单位:

厘米〕

①长方体前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②上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③右面是个〔〕形,左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师:

这道题,请大家一边考虑,一边在答题纸上完成。

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学生完成练习,然后汇报答案。

师:

关于第③题我有个疑问,从图上看不到它的左面,你们怎么知道它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呢?

生:

因为长方体左右两个面完全一样,右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所以左面的面积也是16平方厘米。

师:

哦,原来是根据“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一样〞这个特征来推断出左面的面积的。

2.开展性练习。

 

师:

只告诉长方体的一组长、宽、高,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吗?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个长方体的形状。

〔学生闭目,展开想象。

师:

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了吗?

生〔自信地〕:

想象出来了。

师:

是吗?

那请你答复下面四个问题。

①长方体前面的面积是多少?

②还有哪个面的面积是50平方分米?

③两个面的面积是70平方分米?

④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是多少呢?

〔学生迅速准确地一一作了答复。

师:

一旦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了,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也

就确定了。

3.创造性练习。

选择小棒拼搭长方体

 

绿红黑黄蓝

(1)师:

假如有一堆小棒,你能从中选择一些拼一个长方体吗?

想一想,你会选择哪几种小棒?

每种各几根?

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然后独立完成这张表格。

 

绿红黑黄蓝

 

 

〔2〕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下表。

 

绿红黑黄蓝

 

〔3〕归纳方法。

师:

看了这些方法,你觉得怎样选择小棒就能拼成一个长方体呢?

生1:

一共要选12根小棒。

生2:

要选3组小棒,每组4根,每组一样长。

生3:

特殊情况下,有两组小棒一样长,所以就是选8根一样长的,再选4跟一样长的。

【评析】练习环节,陈老师遵循由浅入深的原那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针对性练习、开展性练习、创造性练习,新颖有趣,使学生将获得的新知逐步转化为技能。

习题的形式不拘泥于课本,呈现多样化,针对性强,表达了由平面到立体的转化,加深了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开展了学生空间想象才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构造。

练习时,老师尽可能做到每一道题均能面向全体学生,如,运用手势法,全员参与,看得清,反应快。

难能可贵的是老师在讲解练习时,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时刻引导学生紧扣教学目的〔长方体的特征〕来表述、考虑、评价。

如,判断针对性练习第一题第三个图为什么不是长方体?

老师引导学生分别从长方体面的形状、相对面的大小、相对棱的长度等方面考虑,不仅紧扣了教学目的,还表达了方法的多样化。

针对性练习第二题,老师设计了一个非常有价值而且问到了关键点上的问题:

“关于第③题我有个疑问,从图上看不到它的左面,你们怎么知道它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呢?

〞问的好、问的妙,使学生的答复能很快地紧扣教学目的。

二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思维的天空自由飞翔。

如,开展性练习,老师只告诉长方体的一组长、宽、高的数据,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形状,然后再答复下列问题。

创造性练习,选择小棒拼搭长方体。

老师的重点不是真要学生用小棒拼搭,而是着力于拼搭之前如何选择小棒的考虑。

小组合作,先在统计表里用枚举法列举,学习交流后,再归纳小结。

这两个情境的创设都给了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和思维梯度,加深了对长、宽、高的理解,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天空自由飞翔。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

长方体只是立体图形的冰山一角,以后还有更多的立体图像等着我们去研究,去发现。

【评析】课尾,老师让学生将今天学习的知识进展梳理,形成网状

构造,并就学习方法进展小结,便于今后的学习。

同时对今后的学习也作了延伸,含而不发,留下考虑的空间。

【总评】陈老师这节课充分落实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开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注重“四能〞的培养,重视学法的指导,浸透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历。

始终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探究互动、认知深入、掌握结实、活学活用、富有创新。

不时激地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引领学生在思维的天空自由飞翔,“数学味〞浓重,学生学得愉快幸福,老师教得酣畅淋漓。

〔本节课获江西省第三届赣教杯小学数学教学竞赛一等奖第一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