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考点2地球上的大气.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38342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8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考点2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考点2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考点2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考点2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考点2地球上的大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考点2地球上的大气.docx

《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考点2地球上的大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考点2地球上的大气.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考点2地球上的大气.docx

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考点2地球上的大气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

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2地球上的大气

(2010·广东文综·T8·4分)1.下列关于无霜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海拔,纬度越高无霜期越长B.同一纬度,海拔越低无霜期越短

C.同一山地,阳坡无霜期短于阴坡D.同一地段,开阔地无霜期长于低洼地

【命题立意】本题以无霜期的空间差异为背景,主要考查“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的能力。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了解无霜期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规范解答】选D。

无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

一年中无霜期越长,说明热量条件越好,对作物生长越有利。

我国各地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的分布,一般的说,从北向南,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增长。

同纬度地区,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受地形海拔高度、距海远近等地理条件的影响,海拔越高无霜期越短,阳坡无霜期长于阴坡。

所以D正确。

(2010·北京文综·T10~11·8分)图5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

读图,回答第2、3题。

图5

2.该城区地表温度的()

A.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

B.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

C.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

D.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向郊区

3.据图可以推断,从1982年到2004年该城区()

A.建筑物占地面积增加B.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加大

C.商业区向城区中心集中D.空间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命题立意】本题以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城市的热岛环流及其形成的原因。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解答该题需要明确城市热岛环流形成的原理。

【规范解答】2选C,3选A。

第2题,因为导致城市地表温度高低变化的原因是城市建筑物的增多及城市人口、工业等的增多,故可判断A和B项错;城市外围温度较低是因为处于郊区,接近农村,受河流或绿地等影响的结果,故C正确;按照热力环流的理论,地面风应是由郊区吹向城市。

第3题,从图中分析可以看出城市高温区面积增加,故可判断城市建筑物的占地面积增加,绿地面积相应减少,A正确;城市交通、商业分布状况图中没有涉及,故无法判断其密度及分布状况的变化;随着绿地面积的减少,建筑物面积的增多,城市的空间形态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

(2010·江苏·T1~2·4分)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图1为火山喷发图片。

回答4、5题。

图1

4.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5.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命题立意】本题以冰岛火山喷发为背景,主要考查气压带和风带、地球的圈层结构。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确定冰岛位于北大西洋极圈附近,从而知道所处气压带和风带,解答该题需要明确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地球圈层的结构分布。

【规范解答】4选B,5选A。

第4题,因为冰岛位于北大西洋极圈附近,从而得出影响冰岛的气压带、风带是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带,由此判断B正确。

第5题,因为火山喷发是岩浆从岩石圈喷出,形成的火山灰物质在大气中漂浮,落到地表,从而进入水圈、生物圈,最后经沉积回到岩石圈,由此判断A正确。

【类题拓展】2010年3月以来,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引起世界关注,也是地理高考关注的热点,此类问题可从地理环境各圈层之间、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去分析,冰岛火山喷发必然引起周围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2010·浙江文综·T3~4·8分)下图为西亚三个城市的气温、降水量图。

完成6、7题。

6.不论降水量多寡,三地都冬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冬季()

A.风带南移B.受印度洋影响明显

C.信风强盛D.暖流带来的水汽多

7.耶路撒冷与喀布尔的夏温相当,但冬温相差约10℃,影响喀布尔冬温较低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B.地势

C.洋流D.人类活动

【命题立意】本题以西亚地区为背景,主要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包括影响冬季降水的因素及造成冬温差异的原因。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从气候图入手,明确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同时,明确耶路撒冷与喀布尔所处地形区的差异。

【规范解答】6选A,7选B。

第6题,三地所处位置都位于30°~40°N之间,冬季由于气压带风带南移而受西风带影响,降水都较多,所以A正确;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地中海),而不是来自印度洋,所以B错误;降水多是受到西风影响而不是受到信风和暖流影响,所以CD错误。

第7题,耶路撒冷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喀布尔位于兴都库什山脉附近的山间盆地中,地势高,气温低,所以两地冬温相差很大,答案选B。

【类题拓展】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纬度因素)、大气环流、下垫面(包括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植被覆盖等)和人类活动。

其中对气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1)纬度(决定因素):

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

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

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

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下垫面(植被状况):

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5)洋流: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天气状况:

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7)人类活动:

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有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地形(迎风坡、背风坡)、地势(海拔高度)、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洋流(暖流:

增温增湿;寒流:

降温减湿)、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2010·江苏·T21~22·6分)2010年3、4月间,我国西南数省遭遇大旱,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部分地区却在准备防洪。

据此回答8、9题。

8.西南地区发生旱灾的主要原因有()

A.属于湿润地区,农业用水量过大B.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

C.属于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D.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蒸发量大

9.阿勒泰部分地区洪水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有()

A.暴雨引发洪水,建立预警系统B.雨季降水形成洪水,修建水库

C.积雪融化引发洪水,疏浚河道D.来自上游的洪水,修堤筑坝

【命题立意】本题以2010年属于湿润地区的西南数省遭遇大旱,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部分地区却在准备防洪为背景,主要考查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分析西南地区旱灾与阿勒泰部分地区洪水成因,解答该题需要明确西南数省遭遇大旱的主要原因是气候较常年干旱,降水偏少,纬度低,蒸发强,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不足造成的;阿勒泰部分地区洪水的形成原因是去年冬季降雪量较常年偏大,2010年3、4月间,气温回升,导致积雪融化引发河水上涨。

【规范解答】8选BD,9选CD。

第8题,我国西南数省遭遇大旱的主要原因是气候较常年干旱,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纬度低,蒸发强,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不足造成的,并非地处干旱地区及农业用水量过大,由此判断BD正确,AC与题意不符。

第9题,因为阿勒泰部分地区2009年冬季降雪量较常年大,2010年3、4月间,气温回升,导致积雪融化引发河水上涨,由此判断CD正确;阿勒泰部分地区3、4月间降水少,因此AB与题意不符。

【类题拓展】该题组考查学生对旱涝灾害有关知识掌握程度。

干旱主要是大气降水异常偏少,地表水资源不足造成的,因此分析干旱成因应从气温、降水、地表植被、地质、地形、径流等方面考虑,采取措施应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考虑;洪涝主要是河流水位过高、溢出,危害人们生产生活,分析洪涝成因应从降水量降雪量、气温、地形、地表植被、河流含沙量等方面考虑,采取措施应从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两方面考虑。

(2010·江苏·T7~8·4分)图4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示意图,图5为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主要原因是()

A.受寒、暖流共同影响B.受暖流影响

C.受寒流影响D.受陆地影响

11.甲、乙、丙、丁四地中,气温和降水特征与图5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命题立意】本题以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示意图与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影响气温高低的主要因素、根据各月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等知识。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找出左图中两条等温线变化规律及能够判断甲、乙、丙、丁四地的气候类型。

解答该题需要明确影响温度高低的主要因素、如何判断气候类型。

【规范解答】10选C,11选B。

第10题:

因为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与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相比明显变宽,说明是受洋流影响,22℃等温线明显向北弯曲,说明水温较同纬度低,而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分布着寒流,寒流具有降温减湿作用,由此判断C正确;AB项与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没有暖流相矛盾;D项与受洋流影响相矛盾。

第11题,由图5可知,该地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年降水量在750~1000mm之间,气候应是热带草原气候,由此判断B正确;A项甲地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全年高温少雨,与干湿季明显矛盾;C项丙地位于印度半岛,是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1500mm~2000mm之间;D项丁地位于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降水分配均匀,与干湿季明显矛盾。

【类题拓展】等温线图,应注意图中等温线弯曲方向、疏密、数值变化、图中极值,并从太阳辐射、地形、坡向、洋流、海陆位置、气象等方面分析产生的原因。

气候类型的判断应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考虑,根据各月气温高低判断南北半球及温度带,再结合降水状况得出具体类型,或依据地理位置来判断气候类型,如第11题,由该地年内各月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可判断出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

(2010·广东文综·T2·4分)12.我国甲、乙两地均位于29°N附近。

读“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可知()

A.甲地年平均气温较乙地低B.乙地降水较甲地丰沛

C.乙地是高原山地气候D.甲地属温带季风气候

【命题立意】本题以最普通的气候资料图为背景,主要考查“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准确判读图中信息,解答该题需要明确甲、乙两地都位于我国29°N附近,都在我国亚热带,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不是海陆位置的不同就是地形地势的差异。

【规范解答】选C。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各月均温都高于乙地,其年均温肯定高于乙地,所以A错;乙地各月降水量都少于甲地,乙地降水较甲地少,所以B也错;甲地位于我国亚热带,从图中可以看出,其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也证明该地为亚热带气候,所以D错;乙地与甲地同纬,其各月均温都低于甲地,说明乙地海拔较高,应为高原山地气候。

(2010·广东文综·T9·4分)13.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

A.导致气候变暖B.引发草场退化

C.引起地表水体酸化D.增加土壤肥力

【命题立意】本题以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背景,主要考查“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认真审题,本题考查的是沙尘暴对降尘区的影响,解答该题需要清楚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

【规范解答】选D。

本题主要考查沙尘暴对降尘区地理环境的有利方面。

沙尘暴的降尘落到地表,能增加华北地区土壤厚度,同时增加了土壤肥力,所以D正确。

气候变暖是加剧沙尘暴的原因而不是结果,所以A错;沙尘暴会引发沙尘暴发生源地的草场退化,所以B不符合题干条件;沙尘多起源于干燥高盐碱的土地上,沙尘暴所挟带的一些土粒当中也经常带有一些碱性的物质,所以往往可以减缓沙尘暴附近沉降区的酸雨作用或土壤酸化作用,所以C错误。

(2010·北京文综·T7·4分)下图是某日08时和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

百帕)。

读图,回答第14题。

14.由08时到20时,图中()

A.①地风向偏北,风力逐渐减弱

B.②地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持续晴朗

C.低气压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并增强

D.气旋中心附近暖锋移动快于冷锋

【命题立意】本题以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为背景,主要考查在低气压天气系统控制下,各地区的风向及天气状况。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会正确判断天气系统对地面天气状况的影响。

解答该题需要明确在气压场图中风向的正确画法、高压脊和低压槽的概念及要有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规范解答】选C。

因为①处虽然为偏北风,但等压线越来越密,故风力应越来越大;该地为低气压控制,故②处存在的是低压槽,应为阴雨天气;通过读图分析低气压中心的位置和数值可以判断C选项正确;比较两图可知气旋南侧的冷锋移动幅度明显快于暖锋。

(2010·辽宁文综·T1~3·12分)下图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

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

据此完成15~17题。

15.形成本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A.太平洋B.印度洋

C.大西洋D.北冰洋

16.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

A.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B.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

C.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D.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

17.2010年5月初,控制该区域的天气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

A.气旋缓慢过境B.冷锋缓慢过境

C.反气旋缓慢过境D.暖锋缓慢过境

【命题立意】本题组以新疆阿勒泰地区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主要考查考生读图、析图、定位、分析的相关能力及对常见天气系统的掌握。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进行区域定位。

解答该题时需要明确以下知识点。

1.我国西北地区“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

2.常见天气系统的天气状况

常见天气系统

天气状况

气旋

多阴雨天气

反气旋

晴朗天气

冷锋

北方夏季暴雨、春季沙尘暴、冬季寒潮

暖锋

阴雨连绵

【规范解答】15选C,16选D,17选C。

第15题,从题中所给的经纬度可以判定该区域为新疆的阿勒泰地区。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北部,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

准噶尔盆地西北,山间有缺口,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可以进入。

所以形成本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大西洋。

由此判断C正确。

A、B、D项与题意不符。

第16题,由题干中“2010年5月初,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判断出,该区域出现洪灾是气温骤升融雪造成的,从而推测出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冬季气温低,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容易凝结,降水偏多。

因此D选项正确。

A、C项中降水量偏少,与题意不符;A、B项中气温偏高与题意不符。

第17题,5月初该地区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可知控制该地区的天气系统应该是反气旋。

因此C正确。

A项气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与题意不符;B项冷锋过境应气温降低,与题意不符;D项暖锋过境多阴雨天气,与题意不符。

(2010·江苏·T23~24·6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

读图,回答18、19题。

18.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

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A.①B.②C.③D.④

19.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A.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B.旱涝灾害增多

C.某些物种灭绝

D.土壤肥力下降

【命题立意】本题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为背景,主要考查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抓住大气热力作用的过程,解答该题需要明确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

【规范解答】18选AC,19选AB。

第18题,因为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还给地面热量增多,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①表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②表示地面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太阳辐射,由此判断AC正确,BD与题意不符。

第19题,因为全球气候变化会导致气候异常,旱涝灾害增多,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粮食减产,由此判断AB正确;某些物种灭绝不是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故C项与题意不符;全球气候变化不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故D项与题意不符。

【类题拓展】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理解每个环节的作用、意义是解决该类问题的关键;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关注的热点,因此,我们在地理学习中应注意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原因、原理及其影响。

(2010·安徽文综·T23~24·8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图6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

完成20、21题。

20.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降幅超过升幅B.逐年上升C.升高约2.1℃D.波动上升

21.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命题立意】本题组重在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该题通过坐标曲线图来考查考生读图理解能力与分析归纳能力。

【规范解答】20选D,21选C。

第20题,从图6中曲线走向来看安徽省1962年~2007年年平均气温总体趋势呈波动上升,故选D。

第21题,根据图中气温变化,可以看出,气温升高,各地的生长期将增长;但是却更易受低温冻害影响;而由于气温升高,蒸发增加,气候将变干,天然湿地面积将缩小;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事件都在增多,安徽也不例外,故选C。

(2010·广东文综·T3·4分)22.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999~2008年青藏高原上的色林错湖面扩大了约20%,主要原因是()

A.冰雪融水增加B.冻土面积扩大

C.青藏高原抬升D.湖面蒸发增加

【命题立意】本题以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影响为背景,主要考查“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知道1999~2008年色林错湖面扩大不是湖水补给的增加就是其排泄的减少,解答该题需要明确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和影响。

【规范解答】选A。

湖面扩大不是湖水补给的增加就是其排泄的减少,冻土面积扩大说明青藏高原气候在变冷,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不符,所以B错;青藏高原抬升是事实,但1999~2008年十年间的抬升幅度有限,不足于影响湖面大小的变化,所以C错;湖面蒸发增加只能使湖面缩小,所以D错。

(2010·海南地理)23.读图,分析基多气温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

【命题立意】本题以基多所在地区的经纬网与等高线图为背景(切入点),主要考查气温的影响因素。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从图中得出基多的纬度信息和海拔高度信息,解答该题需要明确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规范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基多位于赤道附近,年内的昼夜长度和正午太阳高度都变化不大,因而年温差较小;由于基多所处地区的海拔很高(接近3000米),因而气温不高,终年温和;基多所处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增温快;夜晚大气逆辐射弱,降温快,所以日较差大。

【参考答案】特点:

终年温和,年温差很小,昼夜温差大。

形成原因:

地处赤道附近,海拔高(接近3000米)。

【类题拓展】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昼夜长短。

(2)大气自身条件(天气、大气物质多少、大气透明度——主要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大小和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强弱)。

(3)地面状况——物质组成(对太阳辐射反射率不同)、海陆差异、地势高低、洋流、水域、森林、冰雪等。

(4)人类活动:

①改变大气成分,如C02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排放消耗臭氧层的物质,导致臭氧层被破坏,使得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烟尘则削弱太阳辐射;

②改变下垫面,植树降低气温,提高湿度,与建造大型水库起到的作用相似。

③释放人为废热,如城市热岛的形成。

(2010·山东文综·T26·25分)24.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

我们应以其他国家区域发展的历史为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图8为鲁尔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的局部区域图,左上方为鲁尔工业区A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表1为沪宁杭工业区B地四个年份主要经济指标表。

读图、表回答问题。

(1)说明A地气候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影响该地谷物生产的不利气候条件。

(8分)

(2)2010年春季B地冷锋频繁过境,气温较常年偏低。

试绘出冷锋剖面示意图(要求绘出锋面和冷、暖气团运动的方向)。

(2分)

(3)对比分析两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完成表2内容。

(6分)

工业区

区位条件

鲁尔工业区

沪宁杭工业区

自然资源

水资源、土地资源丰富

交通

内河航运、陆地、航空等运输方式多样,方便快捷

内河航运、陆地、航空和_②_等运输方式齐全,方便快捷

市场

市场广阔

市场广阔

劳动力

劳动力丰富,成本较低

(4)鲁尔工业区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了经济的再繁荣。

其发展经验对沪宁杭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启示?

(3分)

(5)B地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范例。

据图8表1,分析该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6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和途径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获取地理图表信息,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地理科学的应用性。

解答

(1)题的关键是由气候资料判定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重点掌握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的影响;解答

(2)题关键是理解锋面的形成过程和会绘制锋面剖面;解答(3)题关键运用比较法,联系鲁尔区与沪宁杭工业区的区位特点对比得出各自的比较优势;解答(4)题关键是熟练掌握鲁尔区的治理对策,找到共性迁移应用到沪宁杭地区;解答(5)题关键将表格数据信息与教材知识建立联系,推动沪宁杭地区工业化的主要动力是大城市的工业扩散。

【规范解答】

(1)由气候资料图判断鲁尔区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带与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形成;气候特点是冷湿、多阴雨天气、日照少。

(2)联系教材冷锋的模式图和剖面图作答。

(3)依据题干分析鲁尔区与沪宁杭各自的工业区位优势,分别从土地、水、资源、市场、劳动力、交通等方面分析,对比得出各自的优势与劣势。

(4)鲁尔区是传统工业区,因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而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