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讲稿之第五章 感觉与知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3518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讲稿之第五章 感觉与知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心理学讲稿之第五章 感觉与知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心理学讲稿之第五章 感觉与知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心理学讲稿之第五章 感觉与知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心理学讲稿之第五章 感觉与知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讲稿之第五章 感觉与知觉.docx

《心理学讲稿之第五章 感觉与知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讲稿之第五章 感觉与知觉.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讲稿之第五章 感觉与知觉.docx

心理学讲稿之第五章感觉与知觉

第五章感觉与知觉

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学习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感知觉的种类,理解感觉和知觉的规律,了解社会认知中常见的几种效应,在教育教学中能够运用感觉和知觉规律

教学重点: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及关系,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教学难点: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及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练习

课时:

5

具体内容: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通过感觉,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通过知觉,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

本章主要讲解五个问题:

一是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二是介绍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三是学习感知觉的规律

四是社会知觉

五是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在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客观事物都具有各自不同属性。

当某一事物出现在人们面前,它的不同属性作用于人的不同感官,人脑中就会产生对这一客观事物的不同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这就是感觉。

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最初级的反映,也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

感觉具有以下特点:

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由于感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是眼前的、现时的,因此,记忆中再现的事物属性的映象,幻觉中的各种类似于感觉的体验等不是感觉。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通过感觉我们只能知道事物的声、行、色等个别属性,还不能把这些属性整合起来整体地反映客观,也还不知道事物的意义。

不过人的感觉并不是同时只能反映事物的一种属性,它可同时反映事物的多种属性,只不过这些属性在人脑中没有形成相互联系,从而不能对事物产生一个总体认识。

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以及对起意义的揭露是比感觉更高级的心理过程的机能,然而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必须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感觉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的产生是分析器工作的结果。

分析器是人感觉和分析某种刺激的神经结构。

它由外周感受器、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以及相应的神经中枢特别是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三个部分组成。

感觉的产生首先依赖于客观刺激物的存在。

这些刺激物把它的信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与人的不同感受器产生相互作用(注意是“相互作用”而不是简单“接受”)。

当某一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它的状况可能会改变,以至下一步刺激可能会引起不尽相同的效应。

一般说来,某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刺激特别敏感而产生兴奋。

如视觉感受器主要对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波作出反应,听觉感受器主要对物体振动、通过空气传导的声波特别敏感。

当一定强度的适宜刺激作用于特定的感受器时,刺激的能量就被转化为神经系统中共同的生物电能(即神经冲动)。

所以,感受器实质上是一种能量转换器,刺激物的各种信息,只有经过它的换能作用,才能通过神经传向中枢。

来自各种感受器的神经冲动,分别经各自的感觉传导通路传向各级神经中枢,最后到达分析器的高级部位——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这里有着精细的结构,它保证着分析器对刺激物特征的精细分化,并且通过传出神经调节感受器与刺激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清晰的各种相应的感觉。

不同感觉虽然收集的信息不同,产生它的机构不同,但作为一个加工系统,它的活动基本上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

感觉活动的第二步是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感受器(receptor)。

不同感受器上的神经细胞是专门化的,它们只对某一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发生反应。

感觉活动的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人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

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三)感觉的意义

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

感觉是人的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也是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通过感觉,人们从外界获得信息,这些信息在感觉系统的不同水平上经过加工,并与已经存储的信息进行对照、补充,从而产生了对外界事物基本属性的反映。

因此,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觉担负着对复杂事物的简单要素进行分析的任务。

感觉是认识的入口,通过感觉,人才能认识和分辨事物的各种基本属性,才能知道自己身体的运动、姿势和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

只有在感觉所获得的信息基础上,其他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才能得到产生和发展。

感觉虽然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在成年人的认识活动中,以纯感觉的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几乎是不存在的。

但并不是说,感觉可有可无,并不重要。

相反,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如知觉、思维、情感、意志等,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感觉是人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源泉,通过它,人才有可能逐步认识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客观世界,平时我们意识不到感觉的重要,只有当感觉发生障碍,或者丧失某种感觉时,才会认识它的重要。

如盲人看不到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世界,只能从别人的描述中去想象它的情景;聋哑人听不到声音,世界对他们来说,可谓万籁俱寂。

如果一个正常人突然失去了感觉,那么他的正常心理活动必将受到一定挫伤。

1954年,加拿大蒙心理学家贝克斯登、赫伦等人在特利尔大学首先进行感觉剥夺实验。

说明如果没有感觉,人不仅不能进行认识活动,就连正常的心理机能也将遭到一定的破坏。

由此可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漫不经心”地接受的刺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觉是多么重要,它既能提供人类生存的重要线索或依据,也为人们及时把握客观环境产生新的认识,维持身心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二、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人脑对各种感觉的综合,反映了事物的整体特征。

比如,我们把一个具有圆的、红的、光滑的、芬香的、酸甜的,这些属性的物体,运用过去的知识经验,通过大脑的综合而形成了一个苹果的印象,这就是人对苹果的知觉。

显然,人的知觉必须依赖过去的知识经验,只有借助这些知识经验,人才能把当前知觉的事物认知为确定的事物,才能把握所反映事物的意义。

当然,知觉还必须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但它并不是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的孤立印象,而是由各种感觉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存在于知觉之中。

人们通过感官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过程。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同时,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在现实中,我们总是要把通过感觉所得到的有关事物的各个属性整合起来并加以理解。

知觉的产生不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

过去经验、知识甚至还可以补偿部分感觉信息的缺欠。

知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刚出生的婴儿既不能把握物体的远近和大小,也没有关于时间的概念。

这些知觉是随着他们后天不断的生活实践才发展完善起来的。

(二)知觉的生理机制

对于知觉来说,则比较复杂,它一般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只有在许多分析器共同参与下,才能反映该事物的多种多样的属性以及整体特点。

这里既有着当前发生作用的复合刺激物引起的兴奋,也有着以往相应经验的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

三、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从内容上看,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即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从生理机制上看,感觉是某一种分析器联合活动的结果;而知觉较为复杂,一般是多种分析器联合活动的结果。

从影响因素看,感觉主要受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影响,而知觉除此之外,更要受过去的知识经验、语词和个性心理的影响。

(二)联系

首先,感觉和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都是对当前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一旦客观事物在我们的感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时,我们对这个事物的感觉和知觉都会停止。

其次,由于事物的整体和个别属性是不可分割的,作为反映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一般也是不可分割。

没有反映个别属性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事物整体的知觉。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

总之,感觉和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也是人们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

一个人若没有感觉和知觉,就不可能形成记忆、思维、想象、意志等复杂的心理活动。

可见,感觉和知觉是一个人正常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感知觉的种类

一、感觉的种类

根据感觉的性质把感觉分为两大类:

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感觉。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和肤觉。

肤觉又细分为温觉、冷觉、触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是指接受机体本身的刺激,反映机体的位置、动作和内部器官不同状态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一)外部感觉

1.视觉

在人的各种感觉中,视觉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人们就手的信息绝大多数是通过视觉获得,而且在正常人的全部感觉结构中,视觉起支配作用。

如果视觉信息与其他感觉信息发生矛盾,人们所确认的往往是视觉信息。

视觉的器官是视分析器,它包括眼睛、传入神经、皮下中枢及皮层枕叶。

眼睛是视觉的感受器,眼睛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完善的视觉结构。

其中的角膜、房水、水晶体和玻璃体等为眼的折光系统。

其主要功能是使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分散光线聚集在视网膜的中央凹而形成清晰的物象;视网膜是眼的感光系统,在视网膜上有大约650万个视锥细胞和大约1.2亿个视杆细胞,它们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中央凹处十分密集,而视杆细胞则分布在边缘部位。

视锥细胞对强光很敏感,是专管白昼和彩色感觉的外围结构;而视杆细胞对弱光有较高的敏感性,是专司暗光感觉的外围结构。

在视神经进入的地方,没有光感受器,物体投射到这个区域的映象不能昌盛视觉,形成盲点。

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并把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这种冲动沿着视神经经过视交叉传到皮层下的外侧膝状体进行初步加工,最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枕叶,引起各种视觉。

宇宙间的各种电磁波,只有很小一部分产生视觉,视觉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80NM毫微米之间的光波,也叫可见光波。

自然界中不同的动物各有适合其生存条件的不同视觉系统。

人的视觉虽然在某些方面似乎不如动物敏锐,但是人眼是一个非常完善的视觉机构,它能够看近处和看远处,在亮光下和在昏暗处米看东西,适应各种环境,并且更重要的是,人的眼睛有完美的色觉,使人能够欣赏到色彩缤纷的美好世界。

2.听觉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

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使周围的介质(如空气)产生周期性的压缩、膨胀的波动,这就是声波。

声波通过介质传递给人耳,并在人耳中产生听觉。

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频率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

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的振动叫次声,高于20000赫兹的振动叫超声波,是无法引起人的听觉的。

振幅是指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

振幅决定声音的强度,振幅大,压力大,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强;振幅小,压力小,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弱,用分贝来表示,20~20000赫兹的,超过140分贝时,所引起的不再是听觉,而感到不舒适,发痒或发痛。

声波赫兹最简单的形状是正弦波。

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听到的大部分声音不是纯音,而是复合音,这是由不同频率和振幅的正弦波叠加而成。

人耳是听觉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个组成部分。

外耳是外在辅助机构,叫耳廓,作用是收集声音。

耳鼓也称鼓膜,将外耳与中耳分开,并通过鼓膜的振动将声音传递给中耳的三块小骨:

锤骨、砧骨和镫骨。

通过它们将振动送到卵圆窗的小薄膜而进入到内耳中。

内耳的耳蜗是听觉的主要器官。

声波通过液体作用于耳蜗内基底膜时,它上面的一些长短不同的毛细胞就与听神经联系起来,将声音传向大脑皮层。

由于在和听神经联系时,基底膜上各个毛细胞的物理形态变化不同,改变了一些神经细胞的电活动,这种冲动沿着视神经经过听交叉传到皮层下的内侧膝状体进行初步加工,最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颞叶上的听觉中枢,引起各种听觉。

3.味觉和嗅觉

凡能溶于水的物质都是味觉的适宜刺激,其感受器是舌头和软腭上的味蕾,它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感觉区的头面部下侧。

基本味觉有酸、甜、苦、咸四种;每一味蕾中有2—6个味觉细胞。

味觉感受性随着舌面的位置不同而略有不同,舌尖对甜的感受性最大,舌尖和舌边对酸,舌侧前部对咸,舌根对苦。

不同的味蕾感受不同的味道。

味觉还与人的需求状态有关,如饿者,甜、咸感高,酸、苦感受性低。

味觉感受性往往受食物温度的影响,在20—30度之间,味觉感受性最高。

人们对味有多种偏爱。

嗅觉是挥发性物质作用于嗅觉器官的感受细胞(鼻腔上部的嗅细胞)而引起的。

它与其他感觉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嗅觉的神经冲动无需交换神经元,而直接投射到嗅觉中枢边缘叶的前底部。

嗅觉和味觉都是对化学物质的感觉,二者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关系非常密切。

当嗅觉功能发生障碍,味觉功能也会随之减退,如人患感冒和鼻炎时常会见到这种现象。

4.皮肤觉

皮肤感觉包括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等。

它们的感觉器呈点状不均匀地分布于全身,其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区。

在体表的同一部位,痛点最多,压点其次,然后是冷点,温点最少。

从全身来看,鼻尖的压点、冷点和温点最多,胸部的痛点最多,而触点主要分布在手掌、手指和嘴唇上。

手部触觉和它的肌肉关节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触摸觉,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器官,用它可以获得物体表面的光滑度、硬度和粘性等信息。

每平方厘米的皮肤感觉点:

平均100—200痛点,10—15个冷点,1—2个热点,25个触点。

(二)内部感觉

运动觉其感受器位于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之中,凭借它们人们能感觉到四肢的位置、肌肉的收缩程度以及言语器官的状况。

平衡觉其感受器在内耳的前庭器官中。

机体觉反映机体内脏器官的状况,其感受器分布在内脏壁上的神经末梢。

二、知觉的种类

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运动着。

人对事物的空间特征、时间特征和运动特征的反映,就是通常讲的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一)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物体的空间特征在人脑中综合整体的反映。

物体的空间特征有形状、大小、远近、深度和方位等。

各种空间知觉都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不断与事物接触而形成和逐步精确起来的。

(二)时间知觉

就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人总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媒介来反映时间的,可能是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和其他客观标志,也可能是有机体内部的一些生理状态,如太阳的升落、昼夜的交替、月亮的盈亏、季节的更迭等,时钟、日历、神经生理状态、节律性活动等。

影响时间估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人的活动内容(紧要、兴趣);情绪、态度;回忆(相反,有趣、欢乐的事情回忆长,单调乏味的事情回忆短);利用时间标尺。

(三)运动知觉

就是对物体的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影响运动知觉准确率的因素:

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钟慢,光速快);运动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运动知觉的参考系;观察者自身的静止或运动状态。

似动现象

三、错觉

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错觉现象相当普遍,在各种知觉中都能够发生。

如图形错觉、形重错觉、大小错觉、方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

第三节感知的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感觉是刺激直接作用于某一感官引起的,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应。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觉总是由外界物理量引起的,物理量的存在以及它的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

研究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称为心理物理学,是早期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它所提出的一些规律,至今仍在实践领域中起很大作用。

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来说明的。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不同的人对剌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剌激存在或剌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

阈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1.绝对感觉阈限

指最小可觉察的剌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也就是说,绝对感受阈限越大,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受阈限越小,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感受性就越大。

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感受性不同的人感觉能力不同,即感受性有很大差异,实践证明它能通过训练而改感觉阈限变。

2.差别感觉阈限

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它在生活实践中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实践锻炼而提高。

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引起差别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差别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越低。

研究发现,为了辨别一个剌激出现了差异,所需差异大小与该剌激本身的大小有关。

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由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称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剌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剌激变化量与原有剌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

差别感觉阈限是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之间的一个固定比例关系。

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称最小可觉差,简称jnd。

每个人的最小可觉差不等,它可以因训练或其他条件而改变。

(二)适应

适应指的是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剌激物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持续作用,导致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变化。

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

视觉的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明适应又称光适应。

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

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

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暗适应。

听觉的适应、嗅觉、味觉的适应、皮肤觉的适应都很常见,但是痛觉适应很难发生。

(三)感觉对比

由两种不同的刺激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使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是指两种刺激同时作用于人的某种特定的感受器时所产生的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继时对比(先后对比)是指两种不同的刺激先后接受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四)不同感官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引起另一种感觉器官产生感觉或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一般规律是,一种感官受到弱的刺激后,会提高一些感官的感受性,而受到强的刺激后,则可能会降低另一些感官的感受性。

相互补偿:

某种感觉缺失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增强而起到部分弥补作用的现象。

联想:

指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另一种感官会出现感觉的现象。

如色听联想,味色联想等。

二、知觉的特性

知觉包括从复杂的环境中将一些感觉分离出来加以组织,并根据过去经验做出解释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

(一)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它首先依赖于剌激物的结构,即剌激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

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指出,对整体的知觉不等于并且大于个别感觉的总和。

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被普遍接受,也称格式塔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条规律。

(1)接近性:

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

(2)相似性:

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3)连续性:

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4)封闭性:

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5)良好图形:

具有简明性、对称性的客体更容易被知觉。

知觉的整体性不仅与对象本身的特性有关,而且取决于个体的知识经验与主观状态。

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

同样,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有时会忽略部分或细节的特征,如做文字校对工作,由于对整个语句的感知,有时就难以发现句中的漏字或错字。

(二)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事物时,首先要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

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对象具有一定意义,并且轮廓清晰,似乎突出在背景之上,而作为背景的部分则轮廓模糊,对你不具有意义,也不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通常很明显,但有时也并不清楚。

知觉对象的选择与很多因素有关,一般说来,强度较大、对比明显、色彩鲜明、具有活动性的客体容易成为被选择的对象,知觉的选择性也明显受到知觉者的需要、兴趣、爱好、任务和知识经验的影响。

实际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

当注意指向某个客体的时候,该客体就成为知觉的对象,其他客体成了背景;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的时候,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原来的背景就成为知觉对象。

因此,注意选择性的规律也就是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规律。

(三)知觉的理解性

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

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影响对同一对象的知觉,理解在知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理解,知觉更为深刻。

对某一事物有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对该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富有内容,对它的认识也就越深刻;由于理解,知觉更为精确;由于理解,知觉的速度可以提高。

除了知识经验之外,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还有言语的指导作用、实践活动的任务、情绪状态、定势的影响。

(四)知觉的恒常性

人们在剌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与颜色恒常性。

其他领域中也有恒常性,如听觉方位恒常性。

第四节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

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信息;另一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

如果说后者是社会性信息,则前者为非社会性信息。

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对物的知觉,而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叫做社会知觉。

所以,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有一些独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

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

当个体能够预测他人可能做出的行动时,他自己便可以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

因此相互间的期望会影响彼此的知觉。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进行社会知觉也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息加以组织和分类,但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