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33695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专题训练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诗歌专题训练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诗歌专题训练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诗歌专题训练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诗歌专题训练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专题训练一.docx

《诗歌专题训练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专题训练一.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专题训练一.docx

诗歌专题训练一

诗歌专题复习

(一)

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减字木兰花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

为什么?

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3分)

作品简析:

这首《减字木兰花》词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作品。

此词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的语文试题中。

这首词当中差不多有一半化用或者直接引用韩愈的诗《早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只有在下阕表达了苏轼自己的一点思想感情。

整首诗可以这样理解:

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

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

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

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从词中“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语句可以看出,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早春(或初春)。

这与韩愈原诗的意思相符。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阳春、晚春的话,那么在花开花落的特征上,与人生的兴衰就有可比性。

根据韩愈的意思,早春就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苏轼采用了这一说,并且说要在这个时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颠之倒之。

那么,读者可以揣测:

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词中所写的最美好的时节是早春时节。

“初”“微”“草色遥看近却无”,莺鸟刚刚叫出声,小雨也刚刚开始,小草刚刚露出一点点,远远看去有了绿意,走进了却看不到草尖,才刚刚发芽,都在说明这是早春季节。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参考答案:

早春时节,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倍加珍惜。

不要浪费时光,花还没有开放人就会老去,时光易逝,不要等春天过去后悔。

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和珍惜,并且表达珍惜美好时光和时间,珍惜人生最美好青春,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青春年华的感情,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的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艘①。

横空老鹤南飞云,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

①艘:

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1)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

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3分)

参考答案:

晚:

归艘钟声望:

江、青山、远帆、老鹤

(2)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3分)

参考答案:

“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解析:

①题鉴赏诗歌意象。

从诗歌中的“山外红”,推知已是夕阳落山;“归艭”表明已到渔人归家的时候;“钟声”说明天色已晚而暮钟敲响,中国有“晚钟”之说。

这些意象,均体现了“晚”。

从诗歌中的“江”“青山”,可知诗人临江远眺,看到江边的青山沐在夕阳之中;再见江面远帆片片,天空中的“老鹤”横空向南飞去。

这些均体现了“望”。

②题鉴赏诗歌语言。

不说钟声远播,偏说老鹤带着钟声到海幢,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让读者心中产生许多柔情,画面也颇具动感,可谓着一字而风流尽出。

作品简析:

粤秀峰,即越秀山,在今广州市区北部越秀公园内。

山上名胜如越王台、歌舞冈以及镇海楼(五层楼)等,对于染有烟霞痼疾、泉石膏盲的人,都极有吸引力。

谭敬昭与诗友黄香石(黄培芳,字香石,与谭敬昭、张维屏合称粤东三子)等,登上越秀山顶,在暮色中极目远眺,只觉得襟怀萧爽,遐想联翩。

这首七绝,以爽利的语言、明快的调子,抒写出诗人对羊城江山的这一愉悦感受。

江上青山,即诗人驻足的粤秀峰;山外江,指南国第一大川珠江。

粤秀峰距离从它南边流过的珠江不过数里之遥,山与江虽非近在咫尺,却都处在目力所及的范围之中。

这样一个距离,恰好构成一个有效的审美跨度。

在这个跨度之内,青翠苍郁的越秀山,矗立在珠江之上;烟波浩渺的珠江,横流在越秀山之外,山水相得,如诗如画,极富情趣。

“远帆”句进一步写在山上向江面眺望所见:

远处江面上点缀着扬帆归航的渔船。

这幅远景的描摹,视角宽大,视野开阔,不仅写出题目中“望”字的内容,而且还暗示出“晚”的含义,并反衬出粤秀峰的高大。

仅就山和江本身写,只写出了“晚望”的静态(归艭太远,动静不分明),表达不出羊城暮景空灵生动的神韵。

为了求得空灵的效果和流动的韵致,诗人选取蓦然呈现在眼前的一个画面:

“横空老鹤南飞去”。

这个场景有时态,有动感,与上两句所写景物动静不同,相映成趣,且能牵引诗情。

古时广州多鹤,咏羊城风物者多以鹤入诗。

如明代黎民表《坡山》诗:

“紫气双龙直,青天一鹤横。

”谭敬昭笔下“老鹤”信非虚构,而正是触发诗人灵感、赋予全诗活力的一个契机。

灵感既发,诗人吟出最耐人玩赏的一句:

“带得钟声到海幢”。

海幢,海幢寺,广州有名的古寺,在珠江南岸,与北岸的越秀山迢迢相对,即今海幢公园。

老鹤自北向南腾起飞去,方向恰好是海幢寺,诗人相信它能把山上钟声带往海幢寺去。

事实上,粤秀峰上的向晚钟声,并不能以老鹤为载体。

说“带得”,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

它把看不见的音波当作看得见的动作写,把想像中的意念当作事实上的存在写,造成一种出人意外、耐人寻味的效果。

这四句诗用墨不多,但四句之中,起承转合,条理俨然。

第一句起得别致,第二句承得巧妙,第三句转得突兀,第四句合得隽永,传神地写出了粤秀峰晚望的清新隽逸的特色。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分)

参考答案:

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

参考答案:

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

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的孤独、徘徊的情绪。

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作品简析:

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

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首联破题。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

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

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

“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

不了解首旬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

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偾和高洁品格。

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

“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

“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

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

颈联写诗人举止。

“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

“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

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

注家评曰:

“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

”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

木芙蓉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

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分)

参考答案:

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5分)

参考答案: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第1首

作者介绍:

吕本中,中国南宋诗人,道学家。

字居仁,号紫微,世称东莱先生。

寿州(今安徽寿县)人。

绍兴六年(1136)赐进士出身,官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

以忤秦桧罢官。

晚年深居讲学。

吕本中是江西诗派诗人。

著有《东莱先生诗集》、《江西诗社宗派图》、《紫微诗话》及《童蒙诗训》等。

其诗论本于儒家传统的诗学主张,推崇杜甫、黄庭坚,提倡“学诗当识活法”(《夏均父集序》),尤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

其诗歌成就后期高于前期,如《丁未二月上旬四首》、《兵乱后杂诗》等,反映了南渡前后的社会现实,深沉悲慨。

艺术上力求句意丰缛,无江西诗派的艰涩。

陈岩肖称其诗“多浑厚平夷,时出雄伟,不见斧凿痕”(《庚溪诗话》)。

今存吕本中的词仅27首。

内容多写离思别绪,春花秋月,工稳精润,新颖别致。

有近人赵万里辑《紫微词》1卷。

散译:

小池塘的南岸盛开着美丽的木芙蓉,它们在雨后或霜前(意为在摧毁花木的天气到来之前)都会有意开得更红艳。

这种精神应当胜过以前人们一直称颂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吧,因为它们的性情淡定而洒脱,一生中花开花落都随春风来去潇洒。

赏析:

首句点明木芙蓉生长的地方,就是在小池的南边。

第二句“雨后霜前着意红”,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木芙蓉风吹雨打之后,在寒霜的侵扰之下,用心努力地开放出美丽的花朵,突出了木芙蓉不畏艰难、无惧风霜的特性。

“犹胜无言旧桃李”借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

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

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

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

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

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

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诗人在这里说木芙蓉“犹胜无言旧桃李”,就是说它的品格比桃李更让人敬佩。

“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木芙蓉的从容与淡定,不管风吹雨打,不管环境多么的恶劣,也按自己的本性,自开自落。

这是一种潇洒,从容自在的形象,诗人好像是在写木芙蓉的品格,实际上是托物言志。

抒发自己也要像木芙蓉那样,不管环境有多恶劣,不管有多么的艰难,也依然从容淡定,坚持走自己的路。

【解析】: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

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用宋高宗和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慨。

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第2首

【解释】:

①木芙蓉--即芙蓉花,又叫拒霜,秋天开各色大花,非常艳丽。

②破小寒--冒着微寒。

指芙蓉花在秋天的傲然神态。

③酸--艰辛,就是前句说的辛苦。

这句说:

花的心情和人的心情想来应该是一样的。

④凭-致意的意思。

青女--中的霜神,主管降霜下雪。

留连--逗留。

⑤愁红怨绿--形容秋末残败的花的可怜样子。

这两句说:

它(芙蓉)更向霜神致意,你尽管降霜下雪好了,我是不怕寒冷侵袭的,不会象一般花朵那样,动不动就是一副可怜相!

【说明】:

这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绍兴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官,并做了两个月的参知政事(副宰相)。

乾道六年(1170)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抗争不屈,几乎被杀。

淳熙九年(1182)退隐到故乡石湖。

他怀有报国大志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这种思想构成他的诗歌创作的主题。

特别是后半生,创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

他善写绝句,诗风清丽精致。

译文:

冒着秋日的微寒,孤单的木芙蓉努力盛开着。

它们心中的酸楚应当与客居他乡的游子是相同的吧。

但任凭风霜连续不断地摧残,木芙蓉也决不会像那些凋零败落的花草一般愁怨不已。

赏析:

“辛苦孤花破小寒”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木芙蓉冒着秋天的微寒,努力的开放。

“辛苦”点出了环境的恶劣,“孤花”写出了其它的花儿都已经凋谢,只有木芙蓉还在坚强的开放。

就像“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里讲得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下还能美丽的绽放的木芙蓉,品格有是多么的坚贞不屈。

“花心应似客心酸”也是用拟人手法,点出花的心情和人的心情想来应该是一样的,是那么的艰辛。

其实这里诗人是以木芙蓉自比,也点出了他正处于比较艰辛的环境里。

“更凭青女留连得”,青女就是传说中主管霜雪的女神。

青女留连不走,意思就是霜雪不停,继续肆虐。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任凭霜雪肆虐,我也不怕。

就如同《海燕》里说的那样: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未作愁红怨绿看”中的“愁红怨绿”是指那些残败的花儿,整句的意思就是说木芙蓉不会像一般的花朵一样,经受不起霜雪的摧残,霜雪一来,就残败不堪。

而木芙蓉在霜雪中却能开放出美丽的花朵。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同答问题。

(7分)

月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

瞿唐峡。

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乩后,杜甫曾闲居于此

②上弦:

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德弓形月亮③故故:

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分)

参考答案:

主要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分)

参考答案:

①“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

②“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义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

③“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

作品简析:

以“月”为题,让我们联系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名句。

月有一个特定的内涵:

望月就易思乡。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万里”,作者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大的背景,然后现一轮孤月。

使人感到,天地之中,作为个体的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六上弦”从时间的角度写时间之久,与“夜久”相呼应,表明长期在外漂泊的厌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主体仍然是月,有情开室,但满眼望去仍然是漫天的清辉。

独处陋室,浴漫天清辉,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凄清孤独啊!

叠词的运用还构成了节奏的美。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爽”该是“清朗”之意,“合”当是“匹配”之意;清朗的月色加细风,可以很美妙,可以很凄凉;“高”句语序该是“(月)高悬对泪脸”化被动为主动,既是题目的需求,也是诗歌新奇的需要。

也有人说“风襟”是“外衣”的意思,本人认为有点太实,好像词典也没有这一词语(或许太过孤陋)。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这一句写南飞的鸟急于回归,疲倦的落在江边栖息。

可以看做诗人的自况。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

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

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

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

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南宋•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本词上阕咏赞的是什么事物?

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5分)

参考答案:

梅。

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进而写花枝旁逸、栽种在农家院内的姿态。

译文:

说它是花。

春天却未到来。

说它是雪,却幽香无比。

冒着严寒,傍着竹林,在乡村的农舍绽放。

无论是生长在荒野人家还是在亭台水榭的富贵之乡,都是一样的盛开。

简析:

这是一篇不同凡响的咏梅佳作。

上片咏梅、惜梅。

前两句咏叹梅花的出类拔俗。

它不同凡花,虽春未到却独自冲寒而开;它洁白似雪,但冰雪却不具备它那醉人的幽香。

后两句婉惜梅花的孤独寂寞。

它虽傲姿凌霜,暗香袭人,却独处僻乡,无人欣赏。

下片赞梅。

把梅栽在“竹篱茅舍”也罢,把梅栽在“玉堂琼榭”也罢,它都不改初衷: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此词不仅描绘了梅花的外貌,而且揭示了梅花的品格,并以此暗示了作者本人虽怀才不遇却不肯放弃操守而随波逐流的情怀。

在写法上,尽管通篇无一“梅”字,却使人感到笔笔都在写梅;尽管笔笔都在写梅,却又使人处处都联想到作者。

构思巧妙,富于比兴,堪称咏梅佳作。

作品鉴赏:

郑域,字中卿。

宋人张炎说:

“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

体认稍真。

则物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

”“一看意思,全在结句。

”以词贵在神似与形似之间,它只抓住腊梅的特点,稍加点染,重在传神写意,与张炎所提出的要求,大概相近,风格质朴无华,落笔似不经意,小中见大,弦外有音,堪称佳作。

自从《诗经。

摽有梅》以来,我国诗歌中咏梅之作就屡见不鲜,但有两种不同的倾向:

一种是精粹雅逸,托意高远,如林逋的《梅花》诗,姜夔的咏梅词《暗香》、《疏影》;一种是巧喻谲譬,思致刻露,如晁补之的《盐角儿》,以及郑域这首《昭君怨》。

这后一种实际上受到宋诗议论化的影响,在诗歌的韵味上稍逊前者一筹。

杨慎说此词“兴比甚佳”,主要是指善用比喻。

但它所用的不是明喻,而是隐喻,如同《文心雕龙·谐隐》所说:

“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

在宋人咏物词中,这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象林逋的咏草词《点绛唇》、史达祖的咏春雨词《绮罗香》和咏燕词《双双燕》,他们尽管写得细腻传神,但从头到尾,都未提到“草”字,“雨”字和“燕”字。

这类词读起来颇似猜谜语,但谜底藏得很深,而所描写的景物却富有暗示性或形象性,既具体可感,又含蓄有味。

此词起首二句也是采用同样的手法,它不正面点破“梅”字,而是从开花的时间和花的色香等方面加以比较:

说它是花么,春天还未到;说它是雪呢,却又香得出奇。

前者暗示它在腊月里开花,后者表明它颜色洁白,不言腊梅而腊梅自在。

从语言结构来看,则是每句之内,自问自答,音节上自然舒展而略带顿挫,如“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涵泳之中,别有一番情趣。

以“雪”“香”二字咏梅,始于南朝苏子卿的《梅花落》:

“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

”后人咏梅,不离此二字。

王安石《梅花》诗云: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似与苏诗辩论。

陆游《梅花绝句》云: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丢了香字,只谈雪字。

晁补之词《盐角儿》则抓住香雪二字,尽量发挥: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

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至卢梅坡《雪梅》诗则认为各有所长: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此词好似也参加这一辩论,但它又在香雪二字之前附加了一个条件,即开花时间,似乎是作者的独创。

上片三、四两句,写出山野中梅花的姿态,较富有诗意。

“竹外一枝斜”,语本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诗:

“竹外一枝斜更好。

”宋人正敏《遯斋闲览》评东坡此句云:

“语虽平易,然颇得梅之幽独闲静之趣。

”曹组《蓦山溪·梅》词中也写过:

“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

”但却把思路引到杜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上来,离开了梅花。

此词没有遇竹而忘梅,用典而不为典所囿,一气呵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它以疏竹为衬托,以梅花为主体,在猗猗绿竹的掩映之中,一树寒梅,疏影横斜,闲静幽独,胜境超然。

而且以竹节的挺拔烘托梅花的品格,更能突出梅花凌霜傲雪的形象。

句末加上“野人家”一个短语,非但在音节上倩灵活脱,和谐优雅而且使整个画面有了支点,流露出不识人间烟火者的生活气息。

词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片。

下片具体描写野人家的环境。

原来山野之中这户人家居处十分简朴,数间茅舍,围以疏篱。

这境界与前面所写的一树寒梅掩以疏竹,正好相互映发:

前者偏于虚,后者趋向实。

它成了一种优美的恬静的境界,引人入胜,容易令人产生“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的联想。

而“冷落竹篱茅舍”之后,接着写“富贵玉堂琼榭”,意在说明栽于竹篱茅舍之梅,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地虽不同,开则无异。

词人由山中之梅想到玉堂之梅,思路又拓开一层,然亦有所本。

李邴《汉宫春》咏梅词云:

“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

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

”相比起来,李词以情韵佳,此词则以哲理胜。

它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体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

同一般的咏梅诗词相比,思想又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明代杨慎《词品》云:

“中卿小词,清醒可喜,如《昭君怨》云云,兴比甚佳。

”这首以咏梅为题材的小词,采用了比兴手法,表现出了一种清醒可喜的逸情雅趣,颇有发人深思的地方。

7、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①此诗描绘了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春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