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答题技巧1.docx
《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答题技巧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答题技巧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答题技巧1
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答题技巧
(1)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书祸
严歌苓
①我在乘车时读的书是专门挑选出来的。
如《读者文摘》《纽约客》都是我乘车时的最佳读物。
它们便于携带,内容又多是美国社会的热门话题,读起来立刻使人很投入,还有一点,这些杂志的重点文章的长度一般与我的旅途相仿,这样我可以在下车后将它遗忘在坐椅上,它或许可以使另一位乘客的旅途沉闷得以减缓。
从阅读中获得的充实感使旅途无形中缩短了,主观感觉上一定会比自己驾车短许多。
尤其是交通不顺畅情形下的驾驶,满腹怒气又无处发泄,那样的一分钟可以长得像半辈子。
②不过我也因为乘车读书闯过祸。
十多年前的一个礼拜日,我爸爸约了几位客人一同晚餐,家里人手不够,便打发我去北京的西单菜市场买两条鱼和半只火腿。
我当时正在读卡夫卡的《城堡》。
那是一本须把自己囚于其中方能读出所以然的书。
从西单菜市场回家的电车上,我已在《城堡》深处。
只听售票员吆喝:
“北太平庄啦!
”脚先于我的意识,我已蹿出车门,而脑子里仍是《城堡》的种种迷津。
木木呆呆走到家,爸爸开门便问:
“东西呢?
”我反问:
“什么东西?
”爸爸眼睛鼓了起来:
“咦,等你买的鱼和火腿呀!
”我嘴一下子张开——东西全忘在车上了。
我爸爸一副揍也揍不得、骂也骂不出的样子:
女儿毕竟成人了,如今回家也算半个客。
他几乎捶胸顿足:
“你让客人吃什么?
!
”他顶好客又顶怕亏待客人。
我赶忙认错:
“我读书读糊涂了。
要不,我再跑一趟?
”当然是来不及再跑一趟的。
那时菜场来了鲜鱼,排队至少也要个把钟头。
③到了美国,正和我先生在恋爱阶段,一天一个女友得了感冒,临时请我代她打一天工。
所谓的“工”是照料一个两岁的小女孩,每小时有五块现款的工钱。
小女孩的母亲是一位艺术评论家,当时正在赶写一篇舞蹈评论文章。
她匆匆教给我换尿布、喂饭、放卡通片等技术要领,就潜入地下室写作去了。
我先生(那时还是交往不久的男朋友)打电话来,说他下班会很晚,可能酒店已关门了。
我自告奋勇,说打完工我立刻就去买酒,我知道这瓶酒对他的重要性。
他父母一年只在圣诞前夜喝一瓶轩尼诗(一种酒),而他们住在以摩门教为主要宗教的盐湖城,那里的酒比别处贵很多,因此这瓶酒总是由他们的儿子做礼物送给他们。
这已经成了他们的家庭传统。
我结束了八小时对换尿布和卡通片的经营,拿到四十块钱现款,买了酒并请店员给了它最豪华的节日包装。
天擦黑时我已挤在下班人群里走进了地铁。
一找到个光线较好的位置,我马上打开随身带的一本英汉字典。
那时我在准备考CRE,想出个背字典的愚蠢办法来提高单词量。
于是就背得十分忘情,直到发现自己已坐过了两站。
下了车总觉得步伐飘然得有点可疑。
一直走到家门口,才发现两手是空的,才猛然省悟到换了八小时尿布挣来的钱,已去了一半,只好赶去一家超市,把剩的一半工钱拿出来,再买一瓶轩尼诗。
从那以后,我每次因乘车读书而误事时,我先生总要提起那两瓶轩尼诗,他为我感到痛惜:
换一天的尿布,几乎一文钱也没落下。
他对不可理喻的我苦笑:
“唉,你丢这丢那,不是乘错车,就是下错站,怎么就从来没丢过书呢?
”倒真是的,我这人吝惜两样东西:
一是书,二是稿纸。
似乎是个脑筋很老,生活方式也古旧的穷酸书生。
④一次在华盛顿开往纽约的火车上,我读完了《洛丽塔》,一时间泪流满面,哽咽不止。
一车厢的人都旁观我的抽泣,不知如何是好,一位年轻女士戳戳她的男友,问他可知缘由,那男友耸耸肩,眼珠翻上去望望上苍,表示只有天晓得。
那次损失最小,只把一片从加拿大买的牛皮书签丢了。
(1)说一说文章以“书祸”为题的好处。
(2)在文中,作者写了自己三次因读书而闯下的“祸事”。
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著名评论家雷达这样评价:
“严歌苓的作品是近年来艺术性最讲究的作品……充满了嗅觉、听觉、视觉和高度的敏感。
”请你从文中找出视觉效果或听觉效果较强的精彩语句并加以赏析。
(4)严歌苓,1958年11月16日出生于上海,美籍华人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
作品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常被翻译成法、荷、西、日等多国文字。
严歌苓的小说和剧本曾获多项国际大奖。
她用中文写小说,几乎拿下了所有华语文学类的大奖。
请你结合本文和以下链接材料,探究作家严歌苓成功给你带来的启示。
(至少两个启示)
◆每天写作六小时,每隔一天就要游泳1000米。
每隔一两年,严歌苓的名字就会出现在畅销书架或者改编的影视作品上。
她出书就像交作业一样“规律”,于是她总会被问:
“你怎么能写那么多书?
”严歌苓的答案跟她每天的生活一样简单:
“我当过兵,对自己是有纪律要求的,当你懂得自律,那些困难都不算什么。
”
◆写完一篇小说以后,严歌苓会不断做减法,“第一遍改我会删去很多字,第二遍改又会删去很多字,《陆犯焉识》我从40多万字的原稿中删掉了10万多字。
”
【答案】
(1)揭示文章中心——叙写了一个个为书而闯的祸事;用夸张的手法,表明了作者对书的痴迷;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丢了特意出门买来待客的鱼和火腿;丢了为男友父母买的轩尼诗;在车上看书哭泣让众人不解并丢了一张牛皮书签。
(3)示例一:
木木呆呆走到家,爸爸开门便问:
“东西呢?
”我反问:
“什么东西?
”爸爸眼睛鼓了起来:
“咦,等你买的鱼和火腿呀!
”我嘴一下子张开——东西全忘在车上了。
“木木呆呆”、“嘴一下子张开”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将一个忘身于书中的我表现得极为细腻。
“我”与父亲的对话充满听觉效果,更是将一个沉醉于书中的书虫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而父亲的神态“爸爸眼睛鼓了起来”和语言“咦,等你买的鱼和火腿呀!
”更是从侧面烘托出“我”对书的痴迷和闯的“祸”之大。
示例二:
“一位年轻女士戳戳她的男友,问他可知缘由,那男友耸耸肩,眼珠翻上去望望上苍,表示只有天晓得。
”一句中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戳戳”、“耸耸肩”、“眼珠翻上去望望上苍”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沉浸于书的世界无法自拔。
(4)①热爱读书,而且要全身心投入其中。
比如卡夫卡的《城堡》,作者说“须把自己囚于其中方能读出所以然”。
②要充分利用坐车、走路等时间的边角余料。
作者利用坐车的时间背《英汉字典》。
③自律、勤奋和坚持永远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每天写作六小时,每隔一天就要游泳1000米。
④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写完一篇小说以后,严歌苓会不断做减法删改文章。
【解析】【分析】
(1)“书祸”分析,揭示文章中心——叙写了一个个为书而闯的祸事;是文章的线索;用夸张的手法,表明了作者对书的痴迷;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因坐车读书而惹出的几桩“祸事”。
文章开篇交代了我对书的喜爱,特别是爱坐车时看书;接着叙述了“我”因坐车看书而做出的“祸事”:
丢了特意出门买来待客的鱼和火腿,丢了为男友父母买的轩尼诗,在车上看书哭泣让众人不解并丢了一张牛皮书签。
(3)从文本中找出视觉描写或听觉描写的语句,然后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即可。
如:
木木呆呆走到家,爸爸开门便问:
“东西呢?
”我反问:
“什么东西?
”爸爸眼睛鼓了起来:
“咦,等你买的鱼和火腿呀!
”我嘴一下子张开——东西全忘在车上了。
“木木呆呆”、“嘴一下子张开”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将一个忘身于书中的我表现得极为细腻。
“我”与父亲的对话充满听觉效果,更是将一个沉醉于书中的书虫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而父亲的神态“爸爸眼睛鼓了起来”和语言“咦,等你买的鱼和火腿呀!
”更是从侧面烘托出“我”对书的痴迷和闯的“祸”之大。
(4)结合“从西单菜市场回家的电车上,我已在《城堡》深处。
只听售票员吆喝:
‘北太平庄啦!
’脚先于我的意识,我已蹿出车门,而脑子里仍是《城堡》的种种迷津。
”分析得出:
热爱读书,而且要全身心投入其中。
结合“天擦黑时我已挤在下班人群里走进了地铁。
一找到个光线较好的位置,我马上打开随身带的一本英汉字典。
”分析得出:
要充分利用坐车、走路等时间读书;结合“每天写作六小时,每隔一天就要游泳1000米。
每隔一两年,严歌苓的名字就会出现在畅销书架或者改编的影视作品上。
”分析得出:
自律、勤奋和坚持永远是成功的关键;结合“第一遍改我会删去很多字,第二遍改又会删去很多字,《陆犯焉识》我从40多万字的原稿中删掉了10万多字。
”分析得出: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故答案为:
⑴揭示文章中心——叙写了一个个为书而闯的祸事;用夸张的手法,表明了作者对书的痴迷;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⑵丢了特意出门买来待客的鱼和火腿;丢了为男友父母买的轩尼诗;在车上看书哭泣让众人不解并丢了一张牛皮书签。
⑶示例一:
木木呆呆走到家,爸爸开门便问:
“东西呢?
”我反问:
“什么东西?
”爸爸眼睛鼓了起来:
“咦,等你买的鱼和火腿呀!
”我嘴一下子张开——东西全忘在车上了。
“木木呆呆”、“嘴一下子张开”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将一个忘身于书中的我表现得极为细腻。
“我”与父亲的对话充满听觉效果,更是将一个沉醉于书中的书虫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而父亲的神态“爸爸眼睛鼓了起来”和语言“咦,等你买的鱼和火腿呀!
”更是从侧面烘托出“我”对书的痴迷和闯的“祸”之大。
示例二:
“一位年轻女士戳戳她的男友,问他可知缘由,那男友耸耸肩,眼珠翻上去望望上苍,表示只有天晓得。
”一句中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戳戳”、“耸耸肩”、“眼珠翻上去望望上苍”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沉浸于书的世界无法自拔。
⑷①热爱读书,而且要全身心投入其中。
比如卡夫卡的《城堡》,作者说“须把自己囚于其中方能读出所以然”。
②要充分利用坐车、走路等时间的边角余料。
作者利用坐车的时间背《英汉字典》。
③自律、勤奋和坚持永远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每天写作六小时,每隔一天就要游泳1000米。
④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写完一篇小说以后,严歌苓会不断做减法删改文章。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含义和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从题目的表层义、深层义、主旨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蕴含的情感、主旨等几个角度考虑。
⑵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文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理清故事线索,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
本题主要选择有关句子,从视觉效果或听觉效的角度赏析。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探究启发。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理解文章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晒书
贺宽叶
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
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
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有点炫目。
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
母亲从书堆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
“我给你晒晒书。
”
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
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
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
母亲上过“文化大革命”前的扫盲识字班,认识1000字左右,已经够用了。
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
打小,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
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
“我儿子在看书呢!
”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跃过“龙门”的农家子弟。
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
母亲笑道:
“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
”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
“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
1994年4月16日晚于大连。
”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下了。
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的购书小记:
“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笑。
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
1992年6月2日。
”母亲慨然叹道:
“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
”
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
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
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
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
“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
”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窃”的方式重回我的手上,真是奇妙。
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
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
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氲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
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从书本上抬头、低头瞬间消失。
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
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
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
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回乡看到母亲晒书——________——我与母亲读“小记”——母亲去世,我睹物思人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句子,分析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
(3)选文第二段中“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
‘我儿子在看书呢!
’”这句话写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4)文章题目为《晒书》,却详写了“我”与母亲一起读“小记”的事,有何作用?
【答案】
(1)回忆母亲重视读书
(2)“抚摩”一词指用手轻轻地摸,通过这一动作表现出“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写出了母亲因儿子热爱读书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理。
(4)内容上写出了我的书的来历和我与母亲晒书时其乐融融的场景。
结构上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
(1)此题段落比较少,每一个段落就是一个情节,如第2段写的是回忆母亲重视读书的情节。
(2)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
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
如“抚摩”动作描写。
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或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事物的情态或人物的心理活动。
(3)“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
‘我儿子在看书呢!
’”这句话是母亲对儿子读书的自豪之语。
这也是母亲重视读书的体现。
(4)描写“我”与母亲一起读“小记”的事,描述了我和母亲晒书的场景,表达对过去时光的回忆,突出了母亲重视读书的主题。
所以必须要详写。
故答案为:
⑴回忆母亲重视读书;
⑵“抚摩”一词指用手轻轻地摸,通过这一动作表现出“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⑶写出了母亲因儿子热爱读书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理;
⑷内容上写出了我的书的来历和我与母亲晒书时其乐融融的场景。
结构上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的考点是对文章脉络的概括。
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词)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他情节。
⑵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
解答思路:
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通过对语言描写的分析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这是答题的关键。
⑷本题考查文章安排材料的详略得当。
材料的安排是由文草中心所决定的,是表达主旨的需要,所以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内容,进而把握好文章中心。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的回答我。
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吧,又没有好机会。
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的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成功。
她却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
B.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主要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
C. 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
D.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2)“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4)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
(3)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
(4)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产生新的敬意
【解析】【分析】
(1)选项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的说法不正确。
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只是听到作者经常说起,是模仿作者声音而说的,这样更表现了阿长的善良和爱。
因此不是表现阿长的无知。
故答案为A。
(2)根据一个不识字的人,居然把我渴望多时的《山海经》给买来了,作者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成功”对其行为进行了评述,这评述正是阿长的神力所在。
通过这句对阿长的评述,表现了阿长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表达了“我”对阿长的敬佩和爱戴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3)根据未选入文本中的阿长让我过年吃福橘的小事可知,阿长其实是很爱我的,只是她的表达方式让我难以接受罢了。
正是因为阿长对我的关爱,不想让我失望,所以才会不辞辛苦为我买为这本书,表现了她的善良和朴实。
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4)依据“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的回答我。
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吧,又没有好机会”这一内容,可以概括为:
“我”对买书已经不抱任何希望;当阿长把《山海经》递给“我”时,“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可见,此时的心理是感到惊讶和震撼的;通过这件事,用“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这句话直接表达了我的心理变化。
据此可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
⑴A;⑵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
⑶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
⑷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产生新的敬意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先要理解文章内容,准确地概括出人物性格,然后认真审清题干和各个选项,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逐项进行信息筛选,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正确选项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是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或者能够让你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
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
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中找出人物的相关描写,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
⑷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变化的把握。
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感情,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
人物的感情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
所以一定要读懂文章内容。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
“我们顶着天啦!
”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
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
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
怎么行呢?
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
但就在路上睡么?
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
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请你从结构、修辞、语言、写景层次等方面任选一项给最后一段写一个批注。
(3)文中既说“寂静”却又写出许多声响,这里用了什么写法?
古诗文中有类似的语句吗?
请写出一两句来。
(4)“凡景语皆情语”。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里,红军战士却能欣赏“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又能用耳朵来欣赏那“不可捉摸的声响”。
对此,你有何感想?
【答案】
(1)描述了红军星夜行军和山上夜宿时的情景。
(2)结构:
这一节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修辞: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山的高峻陡峭;排比、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深夜的静谧。
语言:
准确生动,如“又”“才”“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