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新素养专题生命活动的调节精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33052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新素养专题生命活动的调节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新素养专题生命活动的调节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新素养专题生命活动的调节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新素养专题生命活动的调节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新素养专题生命活动的调节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新素养专题生命活动的调节精练.docx

《高考生物新素养专题生命活动的调节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新素养专题生命活动的调节精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新素养专题生命活动的调节精练.docx

高考生物新素养专题生命活动的调节精练

2020高考生物新素养专题生命活动的调节

精练

 

一、选择题(22个小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减少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B.内环境中含有胰高血糖素、尿素和乙酰胆碱等物质

C.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维持相对稳定时内环境就实现稳态

D.神经细胞膜内外Na+、K+分布不均匀是兴奋传导的基础

C 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其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均保持相对稳定。

2.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向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B.乙酰胆碱酯酶、溶菌酶和消化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不完全相同

B 解析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因此应当用双向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A项正确;乙酰胆碱酯酶、溶菌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但存在于消化道中的消化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项错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间接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C项正确;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项正确。

3.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正确的是(  )

A.若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会使突触后膜内正外负电位状态增强

B.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并与下一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结合的过程都需要消耗ATP

C.处于静息状态的神经元细胞膜,为了维持膜两侧电位差,不断有K+外流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与其所受刺激的强度成正相关

C 解析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将阻止钠离子等内流,不会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还是维持静息电位即内负外正,A项错误;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过程需要消耗ATP,突触后膜上受体接受神经递质不需要消耗ATP,B项错误;神经元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C项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结构以及突触延迟有关,刺激强度过小不会产生兴奋,刺激的强度适当才能产生兴奋,D项错误。

4.科研人员在小鼠的心脏中发现了两种巨噬细胞,一种游离在心肌细胞之间,另一种与一个或多个心肌细胞的细胞膜直接接触(如图1)。

记录心肌细胞和这两种巨噬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变化,得到如图2所示结果。

据此作用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两种巨噬细胞的基因表达可能存在差异

B.游离的巨噬细胞膜内外不存在电位差

C.贴附的巨噬细胞产生了动作电位

D.贴附的巨噬细胞可能影响心肌细胞的自动节律

B 解析依题意和图1信息分析可知,两种巨噬细胞细胞膜上某些膜蛋白可能存在差异,进而推知两种巨噬细胞的基因表达可能存在差异,A项正确;图2显示,贴附的巨噬细胞产生了动作电位,而游离的巨噬细胞没有出现动作电位,因此游离的巨噬细胞其静息电位为内负外正,膜内外存在电位差,B项错误、C项正确;贴附的巨噬细胞产生了动作电位,且自动节律与心肌细胞不同,而贴附巨噬细胞出现的自动节律与心肌细胞有关,进而推测贴附巨噬细胞可能影响心肌细胞的自动节律,D项正确。

5.阿托品是一种常见的麻醉药物。

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缩;再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

据此判断,阿托品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的机制可能是(  )

A.破坏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

B.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C.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

D.阻断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

C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缩,说明阿托品阻止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导;而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乙酰胆碱未被分解,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说明阿托品没有破坏突触的结构,A项错误;也没有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或阻断突触后膜上钠离子通道,B、D项错误;因此很可能是因为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进而影响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导,C项正确。

6.如图甲是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关于图中说法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a结构是感受器

B.当图甲的b处兴奋时,膜外的电流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兴奋通过图乙结构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D.当刺激b处时,产生疼痛的过程为一个完整的反射

C 解析图乙为突触亚显微结构图,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电信号)传来时,A(突触小泡)就会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引发B(突触后膜)产生神经冲动(电信号)。

7.科研人员对小鼠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各时间点褪黑素(机体内部感知外界环境昼夜光周期变化的信号激素)含量进行研究。

实验中,长光照组给予24小时不间断光照处理,正常光照组给予白天12小时光照、夜晚12小时黑暗处理,长黑暗组给予24小时全黑暗处理。

实验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分组时刻

0:

00

4:

00

8:

00

12:

00

16:

00

20:

00

长光照

216

213

204

185

189

186

正常光照

179

204

151

158

164

161

长黑暗

194

200

166

157

169

151

不同光照条件下,各时刻小鼠血清中褪黑素含量(ng/L)

A.长光照、正常光照和长黑暗三组实验小鼠取血时的光照条件均应保持一致

B.正常光照组小鼠褪黑素分泌水平白天较低,天黑后上升,到达峰值后下降

C.长黑暗组小鼠褪黑素分泌水平在8:

00高于正常光照组

D.长期持续的光照可能导致动物褪黑素的分泌出现紊乱

A 解析三组实验小鼠取血时的光照条件应分别是长光照、正常光照和长黑暗,A项错误;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正常光照组小鼠褪黑素分泌水平白天较低,天黑后上升,到达峰值后下降,B项正确;长黑暗组小鼠在8:

00时褪黑素分泌水平是166ng/L,大于正常光照组小鼠在8:

00时褪黑素分泌水平151ng/L,C项正确;长光照小鼠各时段褪黑素分泌水平均高于其他组,推测长期持续的光照可能导致动物褪黑素的分泌出现紊乱,D项正确。

8.母鸡繁殖活动直接受卵巢分泌的性激素调节,性激素的分泌又受到垂体和下丘脑的分级调节,下图是该生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甲、乙、丙表示器官,a、b、c表示相应激素;烷基苯酚是一类洗涤剂,其分子结构稳定,具有类似激素c的生理效应)。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丙分别是下丘脑、垂体、卵巢

B.图中c→甲和c→乙的生理意义在于通过负反馈以维持激素c水平的相对稳定

C.图中调节方式既有分级调节又有反馈调节

D.长期饲喂被烷基苯酚污染的饲料会引起母鸡分泌较多的性激素

D 解析据图示可知,甲→乙→丙为分级调节,故甲、乙、丙分别是下丘脑、垂体、卵巢;图中a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为促性腺激素、c为性激素,c→甲和c→乙为性激素分泌过多时的反馈调节作用,其生理意义在于通过负反馈以维持激素c水平的相对稳定;由于烷基苯酚具有类似激素c的生理效应,故长期饲喂被烷基苯酚污染的饲料会因反馈调节引起母鸡分泌较少的性激素。

9.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可以通过共同的语言“信息分子”进行信息传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信息分子为神经递质,当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一定使其兴奋

B.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作为信息分子仅作用于T细胞,既可以促使其增殖也可促使其分化

C.若信息分子为甲状腺激素,则靶细胞只能是垂体细胞和下丘脑细胞

D.若信息分子的受体分布于细胞膜上,说明细胞膜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 解析若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因此可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作为信号物质可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因此它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细胞;若信号物质的受体分布于细胞膜上,则体现了细胞膜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10.如图表示免疫异常引起的某种疾病的发病机理。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病,细胞甲为B淋巴细胞

B.激素乙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垂体发挥调节作用

C.细胞甲的分泌活动越旺盛,激素乙的分泌就越多

D.激素丙与抗体具有相同的受体,二者具有竞争性

D 解析细胞甲能分泌抗体,则细胞甲是浆细胞,A项错误;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不能定向运向靶细胞,但只能特异性地对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B项错误;图中细胞甲分泌的抗体与甲状腺细胞上的激素丙(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导致甲状腺细胞对激素丙的敏感度降低,从而使激素乙(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C项错误。

11.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使人产生全身发热、大量出汗的现象,与炎热环境下的身体特征相似,此时与人体生理变化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时人体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加

B.此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体内新陈代谢产热增加

C.此时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此时产热比散热多,体温将逐渐升高

答案D 

12.为研究肾上腺分泌的盐皮质激素对动物水盐代谢的调节作用,科研人员将实验鼠随机分为五组,1为对照组,2、3、4、5为实验组,饲养于实验室,每天记录动物排尿量并测量尿中Na+含量。

如表为各组处理条件(“+”表示施加条件,空白表示不施加,“?

”表示请判断),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摘除肾上腺

饮用清水

饮用生理盐水

注射适量

盐皮质激素

1

2

3

4

5

A.向各组提供的饲料、温度等条件相同

B.2、3、4、5组摘除肾上腺,1组经相同手术创伤但不摘除肾上腺

C.1、2组尿量变化对比可说明肾上腺对水代谢的影响

D.4、5组摘除肾上腺,一组仅施加盐皮质激素,另一组仅施加生理盐水

D 解析本实验目的是研究肾上腺分泌的盐皮质激素对动物水盐代谢的调节作用,盐皮质激素为自变量,故实验组2、3、4、5都要摘除肾上腺,排除自身肾上腺产生的盐皮质激素的影响,对照组1经相同手术创伤但不摘除肾上腺,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有自变量不同,B项正确;无关变量要等量控制,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A项正确;1、2组自变量为肾上腺的有无,因变量为尿量变化,C项正确;4、5组摘除肾上腺,一组仅施加盐皮质激素,另一组仅施加生理盐水,有两个自变量,不能相互对照,应是4、5组摘除肾上腺,都加生理盐水,一组加盐皮质激素,另一组不加,D项错误。

13.如图为人体内体温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体温的调节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反馈调节

B.温度感受器只分布在皮肤表面,其他部位没有

C.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实现的

D.通过体温调节,改变了机体产热与散热的能力,结果使体温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B 解析体温调节过程中存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温度感受器分布在皮肤、黏膜、内脏中;通过体温调节改变机体产热与散热的能力,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属于一种反馈调节。

14.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当抗原侵入机体后,会引起相应的B细胞、T细胞、浆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

B.当免疫系统异常敏感、“敌我不分”,反应过度而引起的疾病叫过敏反应

C.浆细胞分泌抗体过程中会出现膜融合现象,这个过程与ATP水解有关

D.HIV攻击人体T细胞使之大量死亡,这是引起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

C 解析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可以分泌抗体,但是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因此没有细胞周期,A项错误;当免疫系统异常敏感、“敌我不分”,反应过度而引起的疾病叫自身免疫病,B项错误;浆细胞分泌抗体过程中会出现膜融合现象,这个过程需要ATP水解供能,C项正确;HIV攻击人体T细胞使之大量死亡,导致免疫系统功能降低,进而死于其他并发症,D项错误。

15.下图是人体对某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Ⅰ~Ⅶ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Th细胞(辅助性T细胞)是T细胞的一种,a~g代表不同的物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Ⅱ、Ⅲ、Ⅳ、Ⅴ、Ⅵ、Ⅶ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的细胞有Ⅳ和Ⅵ

C.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d、e、f、g

D.病毒侵染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

A 解析据图分析,Ⅰ为吞噬细胞、Ⅱ为T细胞、Ⅲ为效应T细胞、Ⅳ为记忆细胞、Ⅴ为B细胞、Ⅵ为记忆细胞、Ⅶ为浆细胞,其中Ⅰ吞噬细胞、Ⅶ浆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作用,A项错误;当记忆细胞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会迅速增殖分化,B项正确;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d、e、f)和抗体(g),C项正确;病毒侵染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D项正确。

16.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角膜、大脑、软骨、妊娠的子宫等,都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蛋白而不产生排异反应,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免疫赦免区。

科学家认为,免疫赦免区的细胞有赦免基因,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自杀,因而使后者不能产生抗体。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免疫赦免”现象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

B.不能使用药物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而获得“免疫赦免”

C.“免疫赦免”的存在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D.消灭肿瘤细胞和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靠细胞免疫来完成

A 解析“免疫赦免”对人体有益,是对免疫系统的补充。

17.分析下列各图,正确的是(  )

A.图甲由于单侧光照的影响,胚芽鞘将向光弯曲生长

B.图乙茎卷须中生长素含量外侧比内侧少,所以外侧生长得快

C.图丙中若固定光源,暗箱及植株整个装置匀速旋转一段时间,幼苗将弯向小窗

D.图丁中放M的胚芽鞘向一侧弯曲,而放N的不弯曲

C 解析图甲中胚芽鞘没有尖端,所以不能感受单侧光照的刺激,A项错误;图乙茎卷须中生长素含量外侧比内侧多,外侧生长快,B项错误;图丙中若固定光源,暗箱及植株整个装置匀速旋转,植株只能通过小窗获得间断的单侧光照,故一段时间后幼苗将向小窗弯曲生长,C项正确;图丁中,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正上方,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且放M的胚芽鞘比放N的生长快,D项错误。

18.选择性除草剂2,4-D是一种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它是水稻田间的良好除草剂。

为探究2,4-D对稻田中鸭跖草防治的适宜浓度,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编号

A

B

C

D

E

F

2,4-D浓度

(μg/mL)

0

20

40

60

80

100

鸭跖草植株

高度(cm)

36

36.5

37

38

41

44

水稻植株

高度(cm)

16

16

16.5

16.6

17

17.8

A.该实验设置A组的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

B.该实验的自变量只有2,4-D的浓度,无关变量是植物的高度

C.选择性除草剂2,4-D的作用原理是利用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D.由该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出2,4-D对稻田中鸭跖草防治的适宜浓度

C 解析本实验中A组为对照组,设置对照组的作用在于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对比,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A项错误;本实验的自变量是2,4-D的浓度和不同种类植物,无关变量是植物的高度,B项错误;利用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喷施适宜浓度的2,4-D,促进单子叶植物水稻的生长,而抑制双子叶杂草鸭跖草的生长,从而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C项正确;由表格数据可知,20~100μg/mL的2,4-D对鸭跖草均起促进生长作用,因而不能达到防治鸭跖草的目的,D项错误。

19.在双子叶植物的种子萌发过程中,幼苗顶端形成“弯钩”结构。

研究发现,弯钩的形成是由于尖端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

研究者探究SA(水杨酸)和ACC(乙烯前体)对弯钩形成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弯钩形成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B.ACC可能影响生长素在弯钩内外侧的分布

C.SA和ACC对弯钩形成具有协同作用

D.弯钩可减轻幼苗出土时土壤对幼苗的损伤

C 解析已知弯钩的形成是由于尖端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说明弯钩形成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A项正确;据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ACC处理组的弯钩角度更大,可推知ACC可能影响生长素在弯钩内外侧的分布,B项正确;SA+ACC处理组弯钩形成的角度介于SA处理组和ACC处理组之间,可推知SA和ACC对弯钩形成具有拮抗作用,C项错误;弯钩的形成防止了子叶与顶端分生组织在出土过程中与土壤直接触碰而造成的机械伤害,即可减轻幼苗出土时土壤对幼苗的损伤,D项正确。

20.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都直接参与细胞内的各种生命活动

B.受精后,种子发育过程中合成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为果实

C.脱落酸在果实成熟过程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

D.乙烯在番茄成长和成熟过程中起抑制作用

答案B

21.植物体中,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秆的伸长,两者关系如下。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外施赤霉素可使基因突变引起的矮生植株明显增高

B.如果植物缺乏赤霉素或生长素,可能是基因突变使有关酶不能合成造成的

C.生长素一般是由植物从土壤中,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获得的

D.通常情况下,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C 解析赤霉素促进生长素的合成,抑制其分解,从而间接促进茎秆的伸长,A项正确;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之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果植物缺乏赤霉素或生长素,可能是基因突变使有关酶不能合成造成的,B项正确;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一般不从土壤中吸收,C项错误;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项正确。

22.每年的7月~9月为某品种苹果果实的成熟期。

研究人员在此期间,每隔10天采摘果实测定其中几种激素的含量,结果见下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果实的成熟期细胞分裂素含量下降,使细胞有丝分裂减弱,细胞体积增大减缓

B.果实的成熟与脱落酸和生长素的含量增加有关,也可能与乙烯的含量增加有关

C.苹果果实体积增大与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有关

D.根据曲线可以推测出生长素和脱落酸在苹果果实的成熟期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B 解析果实的成熟期细胞分裂素含量下降,使细胞有丝分裂减弱,细胞数目增加减缓,A项错误;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据图分析,在果实成熟过程中,脱落酸和生长素的含量增加,因此果实成熟可能与脱落酸、乙烯、生长素的含量增加都有关,B项正确;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与苹果果实体积增大无关,C项错误;由题图可以看出苹果果实的成熟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4个大题)

23.如图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骨骼肌收缩的部分过程。

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ACh)作用于A(受体兼Na+通道),通道打开,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兴奋传导到B(另一受体)时,C(Ca2+通道)打开,肌质网中Ca2+释放,引起肌肉收缩。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________(结构)组成部分,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

(2)轴突末梢释放ACh的方式是________,Na+由通道进入细胞内,其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

(3)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神经—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ACh的胆碱酯酶,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可推测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会出现____________症状。

(5)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即Ca2+在膜上形成屏障,使Na+内流减少)。

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会引起____________症状,分析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的组成部分,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2)轴突末梢以胞吐的方式释放ACh,Na+由通道进入细胞内,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3)由于ACh只能由轴突末梢(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骨骼肌细胞膜(突触后膜),因此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

(4)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当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后,ACh不能被分解,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出现肌肉持续收缩。

(5)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即细胞外高浓度的Ca2+使Na+内流受抑制,肌肉细胞兴奋性有所下降,因而会引起肌无力。

答案

(1)效应器 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2)胞吐 协助扩散

(3)ACh只能由轴突末梢释放,作用于骨骼肌细胞膜 (4)肌肉持续收缩(或肌肉痉挛) (5)肌无力(或肌肉松弛或肌肉无法收缩) 细胞外高浓度的Ca2+使Na+内流受到抑制,肌肉细胞兴奋性有所下降

24.布氏田鼠是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一种非冬眠小型哺乳动物。

如图为持续寒冷刺激下布氏田鼠体内调节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细胞)产热过程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有关体温调节的问题:

(1)寒冷刺激一方面使下丘脑部分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还能使下丘脑合成并释放__________________,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

(2)据图可知布氏田鼠体内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内的________________能促进UCP-1基因的表达。

(3)在BAT细胞中,UCP-1蛋白能抑制ATP的合成,使有氧呼吸的最后阶段释放出来的能量全部变成________。

(4)据图可知,布氏田鼠在持续寒冷的环境中维持体温稳定的生理调节过程是布氏田鼠通过________调节,最终引起BAT细胞中__________加快和合成ATP减少,以实现产热增加维持体温的稳定。

(5)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可通过运动抵御严寒。

如果运动过程中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将________,__________激素分泌量增加,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增加。

解析

(1)寒冷刺激一方面使下丘脑部分传出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还能使下丘脑合成并释放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2)BAT内的甲状腺激素和cAMP能促进UCP-1基因的表达合成UCP-1,促进线粒体物质氧化分解产热。

(3)UCP-1蛋白能抑制ATP的合成,使有氧呼吸的最后阶段释放出来的能量全部变成热能。

(4)布氏田鼠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BAT细胞中脂肪的氧化分解加快和合成ATP减少,以实现产热增加维持体温的恒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