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单元.docx
《春季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单元.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季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单元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全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包括:
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图形的运动,数据收集整理,数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等。
主要特点有:
1.改进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2.改进有余数的除法的编排,挖掘其数学教育价值,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3.“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提供丰富而有效的素材让学生获得有关较大数的良好体验。
4.增加混合运算单元,重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加强了探索性和现实性,更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和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
6.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元“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初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能熟练地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4.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5.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7.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表内除法、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
1.除法笔算试商的方法。
2.正确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3.认识图形的运动,会画简单图形的平移。
课时安排:
共计约58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3课时
2.表内除法
(一)……………………………………10课时
3.图形的运动………………………………………4课时
4.表内除法
(二)……………………………………5课时
5.混合运算……………………………………………7课时
6.有余数的除法………………………………………8课时
7.万以内数的认识……………………………………12课时
8.克和千克……………………………………………2课时
9.数学广角……………………………………………3课时
10.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单元教学目标
1.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
学会在分类的基础上用写“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会用给定的统计表呈现和整理数据。
2.通过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使学生初步体会调查所得的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课题:
数据收集整理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
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
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
教师引导:
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
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
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
教师追问:
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
教师小结:
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
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
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
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指名学生回答。
)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回答:
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
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
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
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
(1)师:
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
怎样计算?
(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
(2)师:
喜欢这种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就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
为什么?
(不一定合适,因为这个班喜欢蓝色的多,不一定全校学生喜欢蓝色的多。
)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地点
植物园
动物园
游乐园
森林公园
河滨公园
人数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
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
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
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四、课堂小结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
(一)
红黄蓝白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课题:
数据收集整理
(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例2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
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提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
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
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
(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二、互动新授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教师引导:
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
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教师提问:
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
为什么?
小结:
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
(学生自由发言。
)
出示小精灵的话:
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师:
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
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
(提示学生:
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
)
指名学生说,肯定学生的方法,如画“○”、画“∣”、画“正”等。
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讲述:
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完成统计表。
姓名
票数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担任数学科代表。
(3)小结。
谈话:
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
2.教学例2.
(1)过渡:
同学们,光明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多媒体课件出示投票结果。
师:
你能看懂他们用了哪些记录方法吗?
(画“√”、画“正”、画“○”)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5
22
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回答问题: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谁参加比赛?
(陈小菲)
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
(让学生讨论可能性。
)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
(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
(让学生自由说。
)
教师:
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下次你统计事物数量时,就可以用上这种记录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出示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天气情况吗?
1.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3.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
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助老师选了一位同学们心目中的数学科代表,老师先谢谢同学们,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
(二)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姓名
票数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课题:
数据收集整理(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学方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
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
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
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
并说出统计的过程: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
(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
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
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
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
(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
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种类
面包车
大巴车
小轿车
摩托车
辆数
6
8
33
12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
哪种车最少?
(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
(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
(1)和
(2)。
讨论:
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三、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
哪天最少?
(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建议?
(学生自由发言。
)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
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所学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
(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10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
除法……………………………………3课时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4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课题:
平均分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9页例1-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等教学法,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升华,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卡片或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
二
(1)班准备明天参观科技园,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给小组同学听。
各小组汇报。
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同学们正在为明天的出行做准备。
看,他们正在分食物呢!
这么多分法中,哪种最特别?
(分糖果的最特别,每份都一样,每份都是4颗。
)
2.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1)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
每组选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糖果数量以及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小组1:
我们组有6颗糖果,我给他俩都是1颗,我4颗。
小组2:
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个人都有2颗。
小组3:
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份各是1颗,2颗、3颗。
……
(2)教师追问:
这么多种分法中,哪种最公平、公正?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颗。
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②观察:
从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颗,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每份的数量同样多。
)
出示小精灵的话,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3.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二、互动新授,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的情境图。
师:
要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知道可以怎样分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学具代替桔子,同桌合作分一分。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分法。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分法1:
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6个盘子里,每盘分3个。
分法2:
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6个,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分法3:
还可以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另一个盘子里,依次类推。
第三种分法分得很快,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可能会说是根据三六十八,就知道每个盘子里应放3个;也可能是想到乘法算式3×6=18,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或者用除法,18除以6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均应给予肯定。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
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
你还会分吗?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
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几个呢?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巩固拓展,解决生活问题。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1)出示题目:
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法,然后借助学具摆一摆。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代表的汇报进行展示。
(2)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盒?
”
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些变化(“2份”改成“5份”),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盒?
”
学生在组内自由分。
教师小结:
把10盒酸奶平均分,虽然分的份数不一样,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2.练习二的第1题。
提问:
把8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强调平均分),下面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对?
学生判断,交流反馈:
分法1不是平均分,分法2是对的,分法3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是错的。
3.练习三的第2题。
提问:
一共有几个贴纸?
平均贴在3条线上,是指平均分成几份?
每份是多少?
每条线上应贴几个?
尝试解决,并画一画。
4.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5.练习三的第4题。
谈话过渡:
小明有24根香蕉,要平均分给小猴子。
(1)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根?
请你帮小明分一分。
引导学生根据乘法口诀进行思考。
根据口诀“三八二十四”,可以得出每只小猴分8根。
(2)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根?
用解决第
(1)题的方法,自行解决第
(2)题,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分的方法,并填在书上。
提问:
香蕉的数量都是24根,为什么两次每只猴子分得的数量不一样呢?
(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数量也就不同。
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多。
)
四、拓展练习
有12个气球,可以平均分给()人,每人()个。
五、课堂小结
1.请学生回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