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板绘制技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32313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路板绘制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电路板绘制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电路板绘制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电路板绘制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电路板绘制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路板绘制技巧.docx

《电路板绘制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路板绘制技巧.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路板绘制技巧.docx

电路板绘制技巧

 六、关于滤波

  

  滤波技术是抑制干扰的一种有效措施,尤其是在对付开关电源EMI信号的传导干扰和某些辐射干扰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

  

  任何电源线上传导干扰信号,均可用差模和共模干扰信号来表示。

  

  差模干扰在两导线之间传输,属于对称性干扰;共模干扰在导线与地(机壳)之间传输,属于非对称性干扰。

在一般情况下,差模干扰幅度小、频率低、所造成的干扰较小,共模干扰幅度大、频率高,还可以通过导线产生辐射,所造成的干扰较大。

因此,欲削弱传导干扰,把EMI信号控制在有关EMC标准规定的极限电平以下。

除抑制干扰源以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开关源输入和输出电路中加装EMI滤波器。

一般设备的工作频率约为10~50kHz。

EMC很多标准规定的传导干扰电平的极限值都是从10kHz算起。

对开关电源产生的高频段EMI信号,只要选择相应的去耦电路或网络结构较为简单的EMI滤波器,就不难满足符合EMC标准的滤波效果。

  

  

  1.1瞬态干扰

  

  是指交流电网上出现的浪涌电压、振铃电压、火花放电等瞬间干扰信号,其特点是作用时间极短,但电压幅度高、瞬态能量大。

瞬态干扰会造成单片开关电源输出电压的波动;当瞬态电压叠加在整流滤波后的直流输入电压VI上,使VI超过内部功率开关管的漏-源击穿帮你解决一切难题包括企业和个人一切的一切现在==免费注册==(用你的姓名抢注)享受会员功能极力推荐。

补充一下信息实名认证要用到身份证相片用手机照下来然后上传上去就行了,实名认证是对用户资料的真实性进行验证审核。

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

电压V(BR)DS时,还会损坏TOPSwitch芯片,因此必须采用抑制措施。

通常,静电放电(ESD)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EFT)对数字电路的危害甚于其对模拟电路的影响。

静电放电在5—200MHz的频率范围内产生强烈的射频辐射。

此辐射能量的峰值经常出现在35MHz—45MHz之间发生自激振荡。

许多I/O电缆的谐振频率也通常在这个频率范围内,结果,电缆中便串入了大量的静电放电辐射能量。

当电缆暴露在4—8kV静电放电环境中时,I/O电缆终端负载上可以测量到的感应电压可达到600V。

这个电压远远超出了典型数字的门限电压值0.4V。

典型的感应脉冲持续时间大约为400纳秒。

将I/O电缆屏蔽起来,且将其两端接地,使内部信号引线全部处于屏蔽层内,可以将干扰减小60—70dB,负载上的感应电压只有0.3V或更低。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也产生相当强的辐射发射,从而耦合到电缆和机壳线路。

电源线滤波器可以对电源进行保护。

线—地之间的共模电容是抑制这种瞬态干扰的有效器件,它使干扰旁路到机壳,而远离内部电路。

当这个电容的容量受到泄漏电流的限制而不能太大时,共模扼流圈必须提供更大的保护作用。

这通常要求使用专门的带中心抽头的共模扼流圈,中心抽头通过一只电容(容量由泄漏电流决定)连接到机壳。

共模扼流圈通常绕在高导磁率铁氧体芯上,其典型电感值为15~20mH。

  

  

  1.2传导的抑制

  

  往往单纯采用屏蔽不能提供完整的电磁干扰防护,因为设备或系统上的电缆才是最有效的干扰接收与发射天线。

许多设备单台做电磁兼容实验时都没有问题,但当两台设备连接起来以后,就不满足电磁兼容的要求了,这就是电缆起了接收和辐射天线的作用。

唯一的措施就是加滤波器,切断电磁干扰沿信号线或电源线传播的路径,与屏蔽共同够成完善的电磁干扰防护,无论是抑制干扰源、消除耦合或提高接收电路的抗能力,都可以采用滤波技术。

针对不同的干扰,应采取不同的抑制技术,由简单的线路清理,至单个元件的干扰抑制器、滤波器和变压器,再至比较复杂的稳压器和净化电源,以及价格昂贵而性能完善的不间断电源,下面分别作简要叙述。

  

  

  1.3专用线路

  

  只要通过对供电线路的简单清理就可以取得一定的干扰抑制效果。

如在三相供电线路中认定一相作为干扰敏感设备的供电电源;以另一相作为外部设备的供电电源;再以一相作为常用测试仪器或其他辅助设备的供电电源。

这样的处理可避免设备间的一些相互干扰,也有利于三相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电子设备系统中,由于配电线路中非线性负载的使用,造成线路中谐波电流的存在,而零序分量谐波在中线里不能相互抵消,反而是叠加,因此过于纤细的中线会造成线路阻抗的增加,干扰也将增加。

同时过细的中线还会造成中线过热。

  

  

  1.4瞬变干扰抑制器

  

  属瞬变干扰抑制器的有气体放电管、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硅瞬变吸收二极管和固体放电管等多种。

其中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和硅瞬变吸收二极管的工作有点象普通的稳压管,是箝位型的干扰吸收器件;而气体放电管和固体放电管是能量转移型干扰吸收器件(以气体放电管为例,当出现在放电管两端的电压超过放电管的着火电压时,管内的气体发生电离,在两电极间产生电弧。

由于电弧的压降很低,使大部分瞬变能量得以转移,从而保护设备免遭瞬变电压破坏)。

瞬变干扰抑制器与被保护设备并联使用。

  

  1.5气体放电管

  

  气体放电管也称避雷管,目前常用于程控交换机上。

避雷管具有很强的浪涌吸收能力,很高的绝缘电阻和很小的寄生电容,对正常工作的设备不会带来任何有害影响。

但它对浪涌的起弧响应,与对直流电压的起弧响应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例如90V气体放电管对直流的起弧电压就是90V,而对5kV/μs的浪涌起弧电压最大值可能达到1000V。

这表明气体放电管对浪涌电压的响应速度较低。

故它比较适合作为线路和设备的一次保护。

此外,气体放电管的电压档次很少。

  

  1.6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

  

  由于价廉,压敏电阻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瞬变干扰吸收器件。

描述压敏电阻性能的主要参数是压敏电阻的标称电压和通流容量即浪涌电流吸收能力。

前者是使用者经常易弄混淆的一个参数。

压敏电阻标称电压是指在恒流条件下(外径为7mm以下的压敏电阻取0.1mA;7mm以上的取1mA)出现在压敏电阻两端的电压降。

由于压敏电阻有较大的动态电阻,在规定形状的冲击电流下(通常是8/20μs的标准冲击电流)出现在压敏电阻两端的电压(亦称是最大限制电压)大约是压敏电阻标称电压的1.8~2倍(此值也称残压比)。

这就要求使用者在选择压敏电阻时事先有所估计,对确有可能遇到较大冲击电流的场合,应选择使用外形尺寸较大的器件(压敏电阻的电流吸收能力正比于器件的通流面积,耐受电压正比于器件厚度,而吸收能量正比于器件体积)。

使用压敏电阻要注意它的固有电容。

根据外形尺寸和标称电压的不同,电容量在数千至数百pF之间,这意味着压敏电阻不适宜在高频场合下使用,比较适合于在工频场合,如作为晶闸管和电源进线处作保护用。

特别要注意的是,压敏电阻对瞬变干扰吸收时的高速性能(达ns)级,故安装压敏电阻必须注意其引线的感抗作用,过长的引线会引入由于引线电感产生的感应电压(在示波器上,感应电压呈尖刺状)。

引线越长,感应电压也越大。

为取得满意的干扰抑制效果,应尽量缩短其引线。

关于压敏电阻的电压选择,要考虑被保护线路可能有的电压波动(一般取1.2~1.4倍)。

如果是交流电路,还要注意电压有效值与峰值之间的关系。

所以对220V线路,所选压敏电阻的标称电压应当是220×1.4×1.4≈430V。

此外,就压敏电阻的电流吸收能力来说,1kA(对8/20μs的电流波)用在晶闸管保护上,3kA用在电器设备的浪涌吸收上;5kA用在雷击及电子设备的过压吸收上;10kA用在雷击保护上。

压敏电阻的电压档次较多,适合作设备的一次或二次保护。

  

  

  1.7硅瞬变电压吸收二极管(TVS管)

  

  硅瞬变电压吸收二极管具有极快的响应时间(亚纳秒级)和相当高的浪涌吸收能力,及极多的电压档次。

可用于保护设备或电路免受静电、电感性负载切换时产生的瞬变电压,以及感应雷所产生的过电压。

TVS管有单方向(单个二极管)和双方向(两个背对背连接的二极管)两种,它们的主要参数是击穿电压、漏电流和电容。

使用中TVS管的击穿电压要比被保护电路工作电压高10%左右,以防止因线路工作电压接近TVS击穿电压,使TVS漏电流影响电路正常工作;也避免因环境温度变化导致TVS管击穿电压落入线路正常工作电压的范围。

TVS管有多种封装形式,如轴向引线产品可用在电源馈线上;双列直插的和表面贴装的适合于在印刷板上作为逻辑电路、I/O总线及数据总线的保护。

TVS管在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

·对瞬变电压的吸收功率(峰值)与瞬变电压脉冲宽度间的关系。

手册给的只是特定脉宽下的吸收功率(峰值),而实际线路中的脉冲宽度则变化莫测,事前要有估计。

对宽脉冲应降额使用。

·对小电流负载的保护,可有意识地在线路中增加限流电阻,只要限流电阻的阻值适当,不会影响线路的正常工作,但限流电阻对干扰所产生的电流却会大大减小。

这就有可能选用峰值功率较小的TVS管来对小电流负载线路进行保护。

·对重复出现的瞬变电压的抑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TVS管的稳态平均功率是否在安全范围之内。

·作为半导体器件的TVS管,要注意环境温度升高时的降额使用问题。

·特别要注意TVS管的引线长短,以及它与被保护线路的相对距离。

·当没有合适电压的TVS管供采用时,允许用多个TVS管串联使用。

串联管的最大电流决定于所采用管中电流吸收能力最小的一个。

而峰值吸收功率等于这个电流与串联管电压之和的乘积。

·TVS管的结电容是影响它在高速线路中使用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用一个TVS管与一个快恢复二极管以背对背的方式连接,由于快恢复二极管有较小的结电容,因而二者串联的等效电容也较小,可满足高频使用的要求。

·固体放电管固体放电管是一种较新的瞬变干扰吸收器件,具有响应速度较快(10~20ns级)、吸收电流较大、动作电压稳定和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固体放电管与气体放电管同属能量转移型。

图2.2为其伏安特性。

当外界干扰低于触发电压时,管子呈截止状。

一旦干扰超出触发电压时,伏安特性发生转折,进入负阻区,此时电流极大,而导通电阻极小,使干扰能量得以转移。

随着干扰减小,通过放电管电流的回落,当放电管的通过电流低于维持电流时,放电管就迅速走出低阻区,而回到高阻态,完成一次放电过程。

固体放电管的一个优点是它的短路失效模式(器件失效时,两电极间呈短路状),为不少应用场合所必须,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固体放电管的电压档次较少,比较适合于作网络、通信设备,乃至部件一级的保护。

  

  

  七、PCB使用技巧

  

  1、元器件标号自动产生或已有的元器件标号取消重来

  

  Tools工具|Annotate…注释

  

  AllPart:

为所有元器件产生标号

  

  ResetDesignators:

撤除所有元器件标号

  

  

  2、单面板设置:

  

  Design设计|Rules…规则|Routinglayers

  

  Toplayer设为NotUsed

  

  Bottomlayer设为Any

  

  

  3、自动布线前设定好电源线加粗

  

  Design设计|Rules…规则|WidthConstraint

  

  增加:

NET,选择网络名VCCGND,线宽设粗

  

  

  4、PCB封装更新,只要在原封装上右键弹出窗口内的footprint改为新的封装号

  

  

  5、100mil=2.54mm;1mil=1/1000英寸

  

  

  6、快捷键"M",下拉菜单内的DramTrackEnd拖拉端点====拉PCB内连线的一端点处继续连线。

  

  

  7、定位孔的放置

  

  在KeepOutLayer层(禁止布线层)中画一个圆,Place|Arc(圆心弧)center,然后调整其半径和位置

  

  

  8、设置图纸参数

  

  Design|Options|SheetOptions

  

  

(1)设置图纸尺寸:

StandardSytle选择

  

  

(2)设定图纸方向:

Orientation选项----Landscape(小平方向)----Portrait(垂直方向)

  

  (3)设置图纸标题栏(TitleBlocK):

选择Standard为标准型,ANSI为美国国家协会标准型

  

  (4)设置显示参考边框ShowReferenceZones

  

  (5)设置显示图纸边框ShowBorder

  

  (6)设置显示图纸模板图形ShowTemplateGraphics

  

  (7)设置图纸栅格Grids

  

  锁定栅格SnapOn,可视栅格设定Visible

  

  (8)设置自动寻找电器节点

  

  

  10、元件旋转:

  

  Space键:

被选中元件逆时针旋转90

  

  在PCB中反转器件(如数码管),选中原正向器件,在拖动或选中状态下,

  

  X键:

使元件左右对调(水平面);Y键:

使元件上下对调(垂直面)

  

  

  11、元件属性:

  

  LibRef:

元件库中的型号,不允件修改

  

  Footprint:

元件的封装形式

  

  Designator:

元件序号如U1

  

  Parttype:

元件型号(如芯片名AT89C52或电阻阻值10K等等)(在原理图中是这样,在PCB中此项换为Comment)

  

  

  12、生成元件列表(即元器件清单)Reports|BillofMaterial

  

  

  13、原理图电气法则测试(ElectricalRulesCheck)即ERC

  

  是利用电路设计软件对用户设计好的电路进行测试,以便能够检查出人为的错误或疏忽。

  

  原理图绘制窗中Tools工具|ERC…电气规则检查

  

  ERC对话框各选项定义:

  

  Multiplenetnamesonnet:

检测“同一网络命名多个网络名称”的错误

  

  Unconnectednetlabels:

“未实际连接的网络标号”的警告性检查

  

  Unconnectedpowerobjects:

“未实际连接的电源图件”的警告性检查

  

  Duplicatesheetmnmbets:

检测“电路图编号重号”

  

  Duplicatecomponentdesignator:

“元件编号重号”

  

  buslabelformaterrors:

“总线标号格式错误”

  

  Floatinginputpins:

“输入引脚浮接”

  

  Suppresswarnings:

“检测项将忽略所有的警告性检测项,不会显示具有警告性错误的测试报告”

  

  Createreportfile:

“执行完测试后程序是否自动将测试结果存在报告文件中”

  

  Adderrormarkers:

是否会自动在错误位置放置错误符号

  

  Descendintosheetparts:

将测试结果分解到每个原理图中,针对层次原理图而言

  

  SheetstoNetlist:

选择所要进行测试的原理图文件的范围

  

  NetIdentifierScope:

选择网络识别器的范围

  

  

  14、系统原带库MiscellanousDevices.ddb中的DIODE(二级管)封装应该改,也就把管脚说明

  

  1(A)2(K)改为A(A)K(K)

  

  这样画PCB导入网络表才不会有错误:

NoteNotFound

  

  

  15、PCB布线的原则如下

  

  

(1)输入输出端用的导线应尽量避免相邻平行。

最好加线间地线,以免发生反馈藕合。

  

  

(2)印制摄导线的最小宽度主要由导线与绝缘基扳间的粘附强度和流过它们的电流值决定。

  

  当铜箔厚度为0.05mm、宽度为1~15mm时.通过2A的电流,温度不会高于3℃,因此导线宽度为1.5mm(60mil)可满足要求。

对于集成电路,尤其是数字电路,通常选0.02~0.3mm(0.8~12mil)导线宽度。

当然,只要允许,还是尽可能用宽线.尤其是电源线和地线。

导线的最小间距主要由最坏情况下的线间绝缘电阻和击穿电压决定。

对于集成电路,尤其是数字电路,只要工艺允许,可使间距小至5~8mm。

  

  (3)印制导线拐弯处一般取圆弧形,而直角或夹角在高频电路中会影响电气性能。

此外,尽量避免使用大面积铜箔,否则.长时间受热时,易发生铜箔膨胀和脱落现象。

必须用大面积铜箔时,最好用栅格状.这样有利于排除铜箔与基板间粘合剂受热产生的挥发性气体。

  

  (4)焊盘:

焊盘中心孔要比器件引线直径稍大一些。

焊盘太大易形成虚焊。

焊盘外径D一般不小于(d+1.2)mm,其中d为引线孔径。

对高密度的数字电路,焊盘最小直径可取(d+1.0)mm。

  

  

  16、工作层面类型说明

  

  ⑴、信号层(SignalLayers),有16个信号层,TopLayerBottomLayerMidLayer1-14。

  

  ⑵、内部电源/接地层(InternalPlanes),有4个电源/接地层Planel1-4。

  

  ⑶、机械层(MechanicalLayers),有四个机械层。

  

  ⑷、钻孔位置层(DrillLayers),主要用于绘制钻孔图及钻孔的位置,共包括DrillGuide和Drilldrawing两层。

  

  ⑸、助焊层(SolderMask),有TopSolderMask和BottomSolderMask两层,手工上锡。

  

  ⑹、锡膏防护层(PasteMask)有TopPaste和BottomPaster两层。

  

  ⑺、丝印层(Silkscreen),有TopOverLayer和BottomOverLayer两层,主要用于绘制元件的外形轮廓。

  

  ⑻、其它工作层面(Other):

  

  KeepOutLayer:

禁止布线层,用于绘制印制板外边界及定位孔等镂空部分。

  

  MultiLayer:

多层

  

  Connect:

连接层

  

  DRCError:

DRC错误层

  

  VisibleGrid:

可视栅格层

  

  PadHoles:

焊盘层。

  

  ViaHoles:

过孔层。

  

  17、PCB自动布线前的设置

  

  ⑴Design|Rules……

  

  ⑵AutoRoute|Setup……

  

  LockAllPro-Route:

锁定所有自动布线前手工预布的连线。

印制板基础知识

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CB)几乎会出现在每一种电子设备当中。

如果在某样设备中有电子零件,那么它们也都是镶在大小各异的PCB上。

除了固定各种小零件外,PCB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上头各项零件的相互电气连接。

随着电子设备越来越复杂,需要的零件越来越多,PCB上头的线路与零件也越来越密集了。

标准的PCB长得就像这样。

裸板(上头没有零件)也常被称为「印刷线路板PrintedWiringBoard(PWB)」。

板子本身的基板是由绝缘隔热、并不易弯曲的材质所制作成。

在表面可以看到的细小线路材料是铜箔,原本铜箔是覆盖在整个板子上的,而在制造过程中部份被蚀刻处理掉,留下来的部份就变成网状的细小线路了。

这些线路被称作导线(conductorpattern)或称布线,并用来提供PCB上零件的电路连接。

为了将零件固定在PCB上面,我们将它们的接脚直接焊在布线上。

在最基本的PCB(单面板)上,零件都集中在其中一面,导线则都集中在另一面。

这么一来我们就需要在板子上打洞,这样接脚才能穿过板子到另一面,所以零件的接脚是焊在另一面上的。

因为如此,PCB的正反面分别被称为零件面(ComponentSide)与焊接面(SolderSide)。

如果PCB上头有某些零件,需要在制作完成后也可以拿掉或装回去,那么该零件安装时会用到插座(Socket)。

由于插座是直接焊在板子上的,零件可以任意的拆装。

下面看到的是ZIF(ZeroInsertionForce,零拨插力式)插座,它可以让零件(这里指的是CPU)可以轻松插进插座,也可以拆下来。

插座旁的固定杆,可以在您插进零件后将其固定。

如果要将两块PCB相互连结,一般我们都会用到俗称「金手指」的边接头(edgeconnector)。

金手指上包含了许多裸露的铜垫,这些铜垫事实上也是PCB布线的一部份。

通常连接时,我们将其中一片PCB上的金手指插进另一片PCB上合适的插槽上(一般叫做扩充槽Slot)。

在计算机中,像是显示卡,声卡或是其它类似的界面卡,都是借着金手指来与主机板连接的。

PCB上的绿色或是棕色,是阻焊漆(soldermask)的颜色。

这层是绝缘的防护层,可以保护铜线,也可以防止零件被焊到不正确的地方。

在阻焊层上另外会印刷上一层丝网印刷面(silkscreen)。

通常在这上面会印上文字与符号(大多是白色的),以标示出各零件在板子上的位置。

丝网印刷面也被称作图标面(legend)。

单面板(Single-SidedBoards)

我们刚刚提到过,在最基本的PCB上,零件集中在其中一面,导线则集中在另一面上。

因为导线只出现在其中一面,所以我们就称这种PCB叫作单面板(Single-sided)。

因为单面板在设计线路上有许多严格的限制(因为只有一面,布线间不能交叉而必须绕独自的路径),所以只有早期的电路才使用这类的板子。

双面板(Double-SidedBoards)

这种电路板的两面都有布线。

不过要用上两面的导线,必须要在两面间有适当的电路连接才行。

这种电路间的「桥梁」叫做导孔(via)。

导孔是在PCB上,充满或涂上金属的小洞,它可以与两面的导线相连接。

因为双面板的面积比单面板大了一倍,而且因为布线可以互相交错(可以绕到另一面),它更适合用在比单面板更复杂的电路上。

多层板(Multi-LayerBoards)为了增加可以布线的面积,多层板用上了更多单或双面的布线板。

多层板使用数片双面板,并在每层板间放进一层绝缘层后黏牢(压合)。

板子的层数就代表了有几层独立的布线层,通常层数都是偶数,并且包含最外侧的两层。

大部分的主机板都是4到8层的结构,不过技术上可以做到近100层的PCB板。

大型的超级计算机大多使用相当多层的主机板,不过因为这类计算机已经可以用许多普通计算机的集群代替,超多层板已经渐渐不被使用了。

因为PCB中的各层都紧密的结合,一般不太容易看出实际数目,不过如果您仔细观察主机板,也许可以看出来。

我们刚刚提到的导孔(via),如果应用在双面板上,那么一定都是打穿整个板子。

不过在多层板当中,如果您只想连接其中一些线路,那么导孔可能会浪费一些其它层的线路空间。

埋孔(Buriedvias)和盲孔(Blindvias)技术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因为它们只穿透其中几层。

盲孔是将几层内部PCB与表面PCB连接,不须穿透整个板子。

埋孔则只连接内部的PCB,所以光是从表面是看不出来的。

在多层板PCB中,整层都直接连接上地线与电源。

所以我们将各层分类为信号层(Signal),电源层(Power)或是地线层(Ground)。

如果PCB上的零件需要不同的电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