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2892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建筑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建筑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建筑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建筑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等.docx

《建筑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等.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等.docx

建筑等

建筑,雕塑,书法,绘画和音乐吸取在中国古代艺术门类中的发展,特点,代表作品。

建筑:

发展: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人类居住方式主要有两种:

天然洞穴和巢居。

新石器时代分南北两大基本体系:

南方地区从巢居发展为干阑式建筑;北方由半地穴居发展为地面木骨泥墙房屋。

商周建筑:

一行图技术的使用为基本特征。

发现大量的夯土台基和城墙,城市出现,城市布局初具雏形,甚至出现四合院。

中国古代建筑使用木构架、采用封闭式有中轴线的院落式布局这两个涂点初步形成。

东周建筑:

以城市和宫殿建筑为主要特色。

秦汉建筑:

中国古代木框架建筑常用的台梁、穿斗、干阑三种基本构架形式成熟,常用的庑殿、悬山、歇山、攒尖等屋顶普遍应用;

六朝时期建筑:

城市建筑的改革和佛教建筑的兴盛;

宋代建筑:

城市建筑突破封闭性、园林盛行;

辽金元建筑:

移柱、减柱、宗教建筑

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按功能分为以下7个大类:

①居住建筑。

是人类最早创造的建筑,主要有穴居和干栏两种形式。

距今7400~6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如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中的建筑均为半地穴式,即从地面向下挖掘一定深度的竖穴,平面作圆形、椭圆形或方形,面积很小。

距今4900~39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地面起建的房屋多起来,原始社会的穴居,正逐步朝着宫室式住宅形式演化。

宫室式住宅的代表类型是合院。

陕西岐山县凤雏村早周建筑遗址是所知最早的完整合院。

在北京老城区中轴线东西两侧保留有大量平房,最典型的四合院多集中在这里。

干栏式建筑的最早遗迹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5300年前。

楼面离地约和人等高,其下圈养牲畜,楼面上周围有栏杆,围着平台和房屋。

现存干栏建筑比古代大为减小,集中分布在云南、海南的少数民族地区。

②城市公共建筑。

主要包括城墙、城楼与城门,还有钟楼和鼓楼。

城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材料以夯土为主。

三国至南北朝出现在夯土城外包砌砖壁的作法。

明代,重要城池大多用砖石包砌。

城门是重点防御部位。

门道深一般在20米左右,最深达80米。

唐代边城中出现瓮城,明代在瓮城上创建箭楼,北京内城正阳门城楼及箭楼、城东南角楼是明代优秀作品。

钟、鼓楼是古代城市中专司报时的公共建筑。

宋代有专建高楼安置钟、鼓的记载。

明代在北京城中轴线北端建鼓楼和钟楼,其下部是砖砌的墩台,上为木构或砖石的层楼。

③宫殿建筑。

宫殿专指帝王举行仪式、办理政务与居住之所。

宫殿建筑集中当时国内的财力和物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建造而成。

已知最早的宫殿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它建于公元前1500年前的商代。

明清北京故宫是中国宫殿建筑最后的、也是最成熟的典型。

城平面为矩形,东西宽753米,南北深961米,墙开四门,建门楼,四隅建角楼。

它将各种建筑艺术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调动一切建筑语言来表达主题思想,取得了难以超越的成就。

④礼制与祠祀建筑。

人们举行祭祀、纪念活动的建筑,凡是由“礼制”要求产生、并被纳入官方祀典的,称为礼制建筑;凡是民间的、主要以人为祭祀对象的,称为祠祀建筑。

礼制和祠祀建筑大略分为4类:

祭祀天地社稷、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的坛、庙;从君王到士庶崇奉祖先或宗教祖的庙、祠;举办行礼乐、宣教化的特殊政教文化仪式的明堂、辟雍;为统治阶级所推崇、为人民所纪念的名人专庙、专祠。

北京天坛是古代坛庙建筑中最重要的遗存,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⑤陵墓建筑。

是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

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成。

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遗物、代用品、殉葬品。

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

大致说,汉代以后,帝王墓葬称陵,臣庶称墓。

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帝陵。

明北京昌平十三陵是一个规划完整、气魄宏大的陵墓群。

⑥佛教建筑。

是信徒供奉佛像、佛骨,进行佛事佛学活动并居住的处所,有寺院、塔和石窟三大类型。

中国民间建佛寺,始自东汉末。

最初的寺院是廊院式布局,其中心建塔,或建佛殿,或塔、殿并建。

佛塔按结构材料可分为石塔、砖塔、木塔、铁塔、陶塔等,按结构造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

石窟是在河畔山崖上开凿的佛寺,渊源于印度,约在公元3世纪左右传布到中国,其形制大致有塔庙窟、佛殿窟、僧房窟和大像窟四大类。

中国石窟的重要遗存,有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

⑦园林和园林建筑。

中国传统园林是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功能的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形体环境,其构成的主要元素有山、水、花木和建筑。

它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反映着传统哲学、美学、文学、绘画、建筑、园艺等多门类科学艺术和工程技术的成就。

按隶属关系,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风景名胜四大类。

其中现存最著代表性的园林有苏州网师园、拙政园、留园,扬州个园,无锡寄畅园,北京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类型,除上述7类外,还有军事建筑、商业建筑,以及桥梁等公共交通设施,坊表等建筑小品。

其中长城经历了2000余年历史,延袤万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河北赵县安济桥(赵州桥)建于7世纪初的隋代,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单拱石桥,比西方出现同类结构要早700年左右。

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

特点: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

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

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特点

(一)

从构造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

①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②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

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

③创造斗栱结构形式。

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④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

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

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

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也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字形、套环形等平面。

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

⑤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

其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

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楼、钟鼓楼等外,单体建筑很少露出全部轮廓。

每一个建筑组群少则有一个庭院,多则有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合多样,层次丰富,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

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

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

唯有园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

⑥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室内间隔采用槅扇、门、罩、屏等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

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相互为用的统一体,又为建筑创造小自然环境准备条件,可栽培树木花卉,可叠山辟池,可搭凉棚花架,有的还建有走廊,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过渡,以增添生活情趣。

⑦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

常用青、绿、朱等矿物颜料绘成色彩绚丽的图案,增加建筑物的美感。

以木材构成的装修构件,加上着色的浮雕装饰的平棊贴花和用木条拼镶成各种菱花格子,是实用兼装饰的杰作。

北魏以后出现的五彩缤纷的琉璃屋顶、牌坊、照壁等,使建筑灿烂多彩、晶莹辉煌。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

①很少真正的建筑学理论。

建筑学作为一个学科出现是近代的事情。

指导建筑发展的是抽象的哲学理论、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政治制度。

②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而以玄学、风水堪舆之说作为补充。

③充满了中国人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

具体表现为不求建筑物长久存在,而以满足现实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

建筑形式的标准化通用化,使用一种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可以适应多种使用功能的需求。

④标准化的建筑个体要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个性,建筑群体的布置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

⑤以象征主义手法表现特定的主题。

在园林中表现意境,在宗教建筑中表现世界观,在宫殿建筑中表现政治制度。

一些装饰构件与小品,甚至单体建筑,都成为一种包含了固定意义的象征符号。

中国建筑的特点

(二)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

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

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

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

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

“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

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

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

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

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

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

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

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

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

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

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

中国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雕塑:

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

中国起劲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

原始社会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人们的重视。

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均为错略的,夸张式的,具有极强装饰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

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土。

商州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代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任务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

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有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

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围堰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

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而“母戊大方鼎”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呈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鼎的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

它凭借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秘密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期待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专制统治国家,即利用雕塑艺术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务,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

秦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亲追求写实逼真。

雕塑在建筑装饰、陵墓装饰和“明器”中发展,形成雕塑时尚的第一个高峰。

秦建筑装饰表现在宫室、苑囿。

停格楼榭和铃木伸到建筑上。

最为壮观的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

兵马俑的发掘,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

起兵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马俑身材矫健、活灵活现,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画,神态万千、精细逼真,亲俑坑发掘的铜车马更是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迹。

充分体现了主导那个时代的高大、雄健的风尚。

从总体看,秦代雕塑的风格特点是浑厚雄健,朴实厚重,庞大强壮,气魄宏达,体现出封建社会的上升期的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具有崇高的力和数的巨大、超常的审美特征。

汉代雕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恢弘庄重的基础上,更突出了雄浑刚建的艺术个性。

这一时期的墓葬雕塑特别发达,已从秦陵地下墓葬的雕塑的形势发展到地上的陵墓表饰。

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浑之势和整体之美。

汉代雕塑作品的品种和数量相当丰富,呈现出的主体面貌浑厚简练、生动完整。

这个时期雕塑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其中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国雕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打破了汉代以前旧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国式纪念碑雕刻风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些作品以其简洁的造型,粗犷的风格,宏大的其实,不仅寄托了对英雄的歌颂和哀思,也反映了正处于上升时期的汉朝统治阶级那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

霍去病墓的石刻群雕,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后世陵墓雕刻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汉代以后中国古代大型纪念碑雕刻的典范之作。

而《马踏匈奴》是整个群雕作品的主体,同时也是这些雕塑所讴歌饿的主题。

整个作品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

雕塑的外轮廓准确有利,形象生动传神,刀法朴实明快,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我国陵墓雕刻作品的典范之作。

魏晋南北朝雕塑(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碰撞、交融时期。

因此,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庙,凿窟造像,利用只管的造型艺术宣传统治者思想和教义。

代表性的石窟为:

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积麦山石窟等。

石窟内雕塑大量的佛像,有石雕、木雕、泥雕、铸铜等,佛像雕塑遂成为当时中国雕塑的主体。

这些石窟在发展中不断增加新的雕塑作品,历代都对石窟进行重修、扩建、新增和补充。

石窟艺术在中国雕塑中很有代表性,如东晋时期的戴逵,擅长雕刻和铸造佛像,他在建康瓦棺寺所做的玉躯佛像,与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图》和狮子园的玉像呗成为“瓦棺寺三绝”。

这个时期的雕塑特点为较注重细部的刻画,技术更圆转达纯熟,雕塑形象和题材大都为宗教题材,因而雕塑形象具有神化倾向和夸张的特征。

宗教使雕塑艺术的题材单一化,但宗教精神的内在动力却也促进了大量精品的诞生。

隋唐雕塑(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中国隋唐时代在经历了延续约3个半世纪的分裂和动荡以后,重新得到统一和安定,进入一个政治经济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从而促使雕塑艺术的发展出现新高峰。

经过隋和初唐的过渡阶段,融会了南北潮时北方和南方雕塑艺术的成就,又通过丝绸之路汲取了域外艺术的养分,使雕塑艺术大放异彩,创造出具有时代风格的不朽杰作。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也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鼎盛期。

宗教造像艺术、陵墓的装饰雕刻艺术、陪葬的陶瓷雕塑艺术、肖像造型艺术等都进入一个空前繁荣时期。

宗教造像艺术在唐代有长足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

隆恩石窟在经历魏晋唐多个朝代的开凿后,虽历经千年岁月的风霜,仍不失其神秘华丽之彩。

龙门奉先寺群雕更显示出大唐帝国的强盛。

其中奉先寺大卢舍那佛龛是最为辉煌的杰作。

其九尊一铺的形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还有二尊供养人雕像。

是一个有主有宾、层次井然的有机整体。

这也是意想造型中强调人是审美主体的观念。

此时的佛雕作品既博大凝重之态,又不失典雅鲜活之美。

起雕塑风格的多样化与技巧的纯熟已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

宋及金雕塑(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宋代以城市为中心的商品经济空前繁盛,市民阶层壮大起来,代表市民趣味的审美观念随之兴起。

与此同时,理学的兴盛是人们更关心现世生活,关注来世的佛教日趋衰落。

因此,宋代的佛教雕塑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明显世俗化,那些神圣不可及的面貌渐渐模糊了,代之而起的是更接近现实生活的形象。

造像艺术集中转入南方,如广元、大足、安岳、杭州、赣州都是摩岩造像较集中之地。

大足石刻是我过石刻艺术的精品。

尽管他的开凿有着宣扬佛教说法的主旨,但雕塑匠师的高潮手段,至今仍使人们为造像之精妙而赞叹不绝,从而受到无上的精神享受。

大足时刻无愧为汇总过雕塑史上的一大奇观。

在世俗题材方面,宋的陵墓石刻多演戏唐之传统,但其实渐弱。

继中晚唐之后的宋代雕塑进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创作手法上趋于写实风格,材料使用上则更加广泛。

宋代的彩塑较为发达,在佛雕造像上较唐代有了较大变化,此时的佛雕造像以观音菩萨居多。

辽、西夏、金等少数民资的雕塑作品主流风格仍多受宋影响,但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了其民族的特色。

八、元明清雕塑(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

中国蒙古族统治者早在建立元朝之前,便先后仿照汉族建筑样式,营建上都及大都两个都城。

而分布各地的寺庙塑像、石窟造像等亦展示了元代雕塑艺术的概貌。

进入元代,统治者重视手工业,雕塑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明清两代,宗教观念进一步淡薄,此时的宗教雕塑在缺少内在信仰的状态下,呈现出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程式化倾向。

而明清的世俗雕塑艺术多趋于装饰化和工艺化。

这些雕塑大多更强调实用性与玩赏性功能,体现出工艺品的特色,而早期雕塑那种强烈的精神性功能则大大削弱了。

但是,这些装饰性、玩赏性的作品往往不受陈规限制,面貌各异,但也可以算是明清时期雕塑艺术的一个亮点。

其作品造型一般小巧玲珑、精致剔透、精雕细凿,缺乏大气之作和大型之作,艺术上逐渐转向个人化、内聚性的风格。

而一些与广大人民群组尤其是市民群众及知识阶层有着较密切关系的个中小型的案头陈设雕塑和工艺品装饰雕刻,则有显著的发展,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代表着这一历史时期雕塑艺术的新成就。

明清帝陵的陵墓表饰较前代规模更大,像设更多,布置讲究、技术娴熟,但其既缺乏唐代的超然、也缺乏汉代的雄浑,此时的作品更能满足人们的赏心悦目之功能,失去了前代的创造活力。

明清雕塑有明显追随唐宋风格的痕迹,在名目繁多的寺庙里,供奉着各式各样的神像,其造像多为彩塑,即泥塑彩绘。

从题材到表现手法日趋世俗化、民间化,形成了工巧繁缛、萎靡纤细、色彩亮丽的艺术风格。

如泥彩塑千手观音。

现代雕塑(公元1911年后)

进入20世纪后,中国传统的宗教雕塑已处于衰落时期,民间小型雕塑虽很繁荣,但未能成为主流。

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前后到30年代,许多青年赴英国、美国、日本等过学习雕塑。

他们归国以后,大多从事艺术教育,成为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者,策进了中国各种形式雕塑的发展。

这歌时期比较大的创作有为纪念孙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家塑制的纪念像和设计抗日战争影星纪念碑等。

书法: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

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书期。

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汉字书法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它有着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

秦统一中国后,将小篆作为标准字通行全国,经历了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到行书的发展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

商周:

甲骨文、金石文

主要作品介绍:

1)殷甲骨文殷商甲骨文

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

用笔,结字,章法。

2)西周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达291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

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3)西周毛公鼎铭文

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

内壁铸有多达498字的长篇铭文。

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5)东周石鼓文

为战国时代秦国刻石。

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诗一首,共十首,其内容为记述秦王游猎之事,故石鼓又称为猎碣。

《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它的字体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并对后来秦朝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影响。

2、秦朝时

篆书

《说文解字序》说:

“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主要作品介绍:

1)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的作者是秦相李斯。

《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

唐张怀瑾称颂李斯的小篆是:

“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2)云梦睡虎秦简

它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震惊了考古学界和书法界。

它的出土,使现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亦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隶的资料。

3、汉朝

隶书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的时期,更是隶书大盛的时代。

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

主要作品介绍:

1)马王堆帛书

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手迹。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它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

其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

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