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吸毒成瘾的社会学解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28623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六讲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吸毒成瘾的社会学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十六讲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吸毒成瘾的社会学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十六讲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吸毒成瘾的社会学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十六讲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吸毒成瘾的社会学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十六讲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吸毒成瘾的社会学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六讲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吸毒成瘾的社会学解释.docx

《第十六讲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吸毒成瘾的社会学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六讲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吸毒成瘾的社会学解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六讲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吸毒成瘾的社会学解释.docx

第十六讲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吸毒成瘾的社会学解释

第十六讲“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吸毒成瘾的社会学解释

吸毒人群自身的生活方式的定型化如同一种内推力,这种推力是指向主流社会群体之外的。

他们在重新回到社会以后,因为自身的生活方式上的诸多问题,自觉不自觉地远离了主流社会。

当然,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吸毒者与社会的脱节,或者说吸毒者与主流社会群体远离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自身的推力,还可能有社会群体对吸毒人群的一种力量。

这种力量有可能是拉力,也有可能是推力(排斥力)。

如果是拉力,并且社会群体形成的对他们的拉力大于他们自身远离社会群体的内推力,他们还有可能回到正常社会中去。

但事实上,社会要么没有伸出“援助之手”,要么是软弱无力之手,没有任何拉力,与之相反,有些地方甚至雪上加霜般给予了他们一股社会排斥力。

这种社会排斥和社会歧视是无形的,但对于吸毒人群来说,却是感受最深的。

认为,社会排斥成为了他们走不出毒品世界的社会外部根源。

在与吸毒人群的访谈过程中,大量个案表达了遭受社会排斥的愤怒和绝望。

吸毒人群在社会中四处碰壁,心灰意冷,不断遭受家庭、社会抑或家庭与社会双重排斥,产生大量不良抵触情绪(如破罐子破摔),这就导致他们本就不够稳定的情绪变得更加焦虑和失调。

长期处在这种情绪下的吸毒人群,心理失衡,会出现较多的反社会倾向,而这些情绪又成为他们吸毒的诱因和动机。

因此从大量个案资料出发,从社会排斥的理论人手,来分析吸毒人群成瘾(久吸不戒)的另一社会症结。

吸毒人群从群体阶层归属上看,属于边缘弱势群体(或者弱势阶层)。

要理解他们为何走不出毒品世界,首先要设身处地从他们的生存境遇出发。

一、弱势群体、社会排斥概念

1.弱势群体概念

吸毒人群是一个边缘弱势群体,因此有必要了解弱势群体的概念。

近年来,学术界、政府、大众媒体对弱势群体,抑或是弱势阶层,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界定,众说纷纭。

最直观的方法是从经济的角度来标识弱势群体,如李强从利益结构的角度,将中国社会分成4个利益群体:

即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

而他所指的“利益群体”是指“在物质利益上地位相近的人所构成的群体”或者“在经济利益上地位相近的人所构成的群体”。

在政府的用词中,为了方便公共政策的实施,对于弱势群体的界定也往往从经济的角度来进行。

此外,陆学艺等学者从对资源占有的角度,以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掌握情况来综合衡量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这三种资源的拥有状况决定着各社会群体在阶层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②。

而陈成文把“社会弱者”定义为:

指对于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掌握极少,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

以上这些对弱势群体概念具有代表性的界定,认为,很多是通过对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的描述来定义这样一个阶层的,而没有更多地从原因形成的角度来定义这个概念。

从这一角度出发,王思斌把弱势群体界定为“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有他独特的考虑,也比较赞同。

吸毒人群,作为原本经济上的强势群体由于花费大量毒资而成为经济上的弱势;在政治上,吸毒人群成为被部分剥夺政治权利的违法人员,已经沦为弱势;在社会机会上受到社会的排斥与歧视,缺少正常社会人的社会机会,由此带来的弱势不容置疑。

因此,吸毒人群在看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

2.社会排斥概念

社会排斥的概念与理论,与“社会剥夺”一样是非常受到社会学家青睐的理论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形成理论。

近年来,学术界在社会政策和社会保障的研究过程中,无不把注意力转移到反对社会排斥、增加社会整合上来。

有学者提出:

社会排斥概念的本意,原先是针对大民族完全或者部分排斥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和偏见,这种偏见和歧视建立在一个社会有意达成的政治基础上。

目前对于如何定义社会排斥,也是观点不一,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

西尔弗和德汉将社会排斥划分为三种不同范式:

“团结型”、“特殊型”和“垄断型”。

对于吸毒人群来说,用“特殊型”范式解释更贴切。

“特殊型”深受自由主义传统的影响并流行于美国,它认为排斥是一种歧视的表现,是群体性差异的体现。

这种差异否定了个人充分进入或参与社会交换或互动的权利。

有学者认为,这些不同的定义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第一,强调社会排斥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

综合有关文献根据“排斥出自何处”和“谁被排斥”两条线索,社会排斥可以分为经济排斥(包括劳动力市场排斥、贫穷和消费市场排斥)、政治排斥、社会关系排斥、文化排斥和福利制度排斥五个维度,以及个人排斥、团体排斥和空间排斥三个维度。

第二,强调社会排斥是由不同的社会推动者和施动者导致的。

第三,强调社会排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排斥研究强调是“谁”(推动者和施动者)通过怎样的制度过程将他人排斥出一定的社会领域,重在揭示其中的机制和过程。

因此,可将社会排斥简单定义为个人、团体和地方由于国家、企业(市场)和利益团体等施动者的作用而全部或部分被排斥出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家庭和社会关系系统、文化权利以及国家福利制度的过程。

从上述研究来看,吸毒人群遭受的社会排斥是由于吸毒人群自身反社会行为(吸毒行为)所导致的一种歧视的表现,这种歧视与排斥如果一味得到增速而不是减弱。

往往容易剥夺吸毒人群享受正常社会人在经济、政治、社会关系、文化和福利上的同等机会,并被推向了绝境。

二、社会排斥对吸毒成瘾的影响

吉登斯认为.社会排斥关心的是一系列组织个体或者群体拥有大多数人开放的机会的广泛因素③。

吸毒人群有这些机会吗?

从大量个案资料出发,从社会排斥的概念人手,来探究吸毒人群成瘾的另一社会症结——社会排斥。

认为,吸毒人群遭受的社会排斥体现在观念(文化)、就业(经济)和社会关系上,这些方面加剧了吸毒人群的成瘾性。

1.观念排斥

在中国,由于吸毒问题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现且来势迅猛,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危害,因此,政府和新闻媒介在毒品泛滥的时候,大肆宣传毒品危害,并用一些比较极端的例子来报道毒品的危害,这些宣传在社会大众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这种宣传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社会大众对于吸毒人群的误解、偏见和歧视。

这些社会偏见、歧视与各种陈腐观念等非正式约束的存在,使社会大众在观念上不能平等地看待吸毒人群。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出现了明显的社会排斥问题:

(个案33女1977年生初中)虽然说是这么说,社会不会歧视我们,但事实上,社会还是在歧视我们,怎么可能呢,还是这个样子的。

(个案16男1971年生大专)关键是回到社会以后,看他自己,以及社会对他的帮助。

因为每个人在这里都想过,出去以后离开这个圈子;但是非吸毒的圈子却不接纳他们,认为他们不算我们这个圈子的人,认为吸毒的人不是正常人,包括执法人员,因为有一个规定,吸毒的进派出所,都要把头套起来,手也要被铐起来,这种做法会让吸毒的年轻人心里面怎么想呢?

我们犯了什么罪啊?

你为什么要套我的头?

心里面就会产生一种感觉:

我和你差距这么大,我不是一个正常人的概念就被标签化了。

以后我走上社会,要嘛我就夹着尾巴做人,要嘛我还是和你们对着干,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如果想真正杜绝它,首先就是家里面,再一个就是社会。

社会也是这样,要真诚地去关心,这个东西呢,就是复吸率太高了,在给他们信任和自由的基础上,给他们一个正确的是非观和道德观,增加他的法律意识,让他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他能够独立的走自己的路:

虽然我出去以后在一些地方工作拿的报酬少,但是用劳动换来的。

虽然比不上有钱人,但是拿得比较踏实。

观念上的东西是根深蒂固、很难改变的。

戒毒所很多管教都有这样的同感,吸毒人群的康复,要靠全社会的理解与宽容,不能一味地排斥、歧视他们。

现在的问题很明显,社会没有把他们作为一个人来看待,也就是没有承认他们是病人,没有把他们当做一个普普通通的患者来对待。

这种观念的改变要靠政府、靠社会、靠每一个人。

主流社会如同监狱的高墙,把吸毒者困在围城之中,不能脱身。

虽然“每个人在这里都想过,出去以后离开这个圈子”,但铜墙铁壁,离开围城谈何容易?

如果观念的高墙不消除,吸毒人群永远会被区隔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中,永不得翻身。

因此,如果这种观念不改变,他们没有办法从吸毒圈子中间走到主流社会中来,因为社会大众并不接纳他们。

只有随着观念的转变,主流社会开始理解和宽容吸毒人群的吸毒行为,这些吸毒者才有可能走出自己的吸毒圈子,回归社会大家庭。

2.就业排斥

吸毒带来的社会危害的宣传力度的加大,使社会对于吸毒者普遍采取歧视的态度,特别是在他们就业上,存在着诸多障碍。

就业机会上的不平等,以及社会没有为他们作出任何制度上的安排,特别是对于他们这些“病人”,没有任何优惠性政策和保障,一直是吸毒人群最不满的。

可以这样说,吸毒人群在就业上受到歧视和排斥,根本没有和正常人一样的就业机会。

这种机会的不存在也成为他们多数选择做生意的无奈之举,因为只有做生意才能较少地受到社会和法规的限制,加上他们本身的生活方式定型化,也不会选择就业。

但并不是说他们大多选择做生意,我们的政府、社会就可以不去管他们,不去为他们做一些切实可行的事情。

至少个案16所说的“给他们一个正确的是非观和道德观,增加他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可以通过社会教化和社会帮教实现的。

3.社会关系排斥

社会关系排斥或社会孤立是指个人被排斥出以往的社会关系,包括交往的人、交往的频数如何。

在吸毒人群生活方式的定型化部分,专门探讨了他们社会交往封闭化的问题,这种封闭化充分说明,他们遭受着以往社会关系的排斥,他们不再和这些原来的朋友或亲戚来往,都是由于这些人已经在行为和观念上对他们进行着社会排斥。

这种排斥直接作用于他们,让他们很难与健康社会人群互动与交往。

这些都是他们情绪低落、无人帮助、长期吸毒的外在成因。

三、标签化是社会排斥的根源

社会标签理论是西方研究越轨行为的一种理论解释流派。

社会标签理论认为,个体之所以成为吸毒者,吸毒这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并非由客观条件所决定(尽管该社会现象的产生有其客观基础),而是由于被别人强加上了“责难”和“污名”,是人的主观定义问题。

在通常情况下法律的裁决、大众传媒的宣传以及人们街头巷尾的谈论和指指点点就能把某种标签加之于人,如说某人是“毒贩子”、“瘾君子”、“烟鬼”等等。

标签对一个人的社会关系以及自我认识的影响很大,被贴上标签的人在人群中就显得格外醒目,他人的评价态度前后就必然大相径庭,于是这些越轨者便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坏人。

在这样的处境中,越轨者不得不物以类聚,因为在类似的圈子里,大家都一样,都贴着同样的标签,会觉得自在。

其结果是越轨者在“常人”心中越来越坏,坏名声限制了合法成功的机会,而且会导致进一步越轨的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这种由于标签而恶化的后果即“二次越轨”。

一个吸毒者若被加上“坏人”、“人渣”、“粉呆子”等名声,即便戒断毒瘾后也会在教育、升学、就业等场合受到排斥和白眼,因而很可能又重陷毒渊不能自拔。

社会标签理论提出的社会问题解决办法是:

首先,慎重发放标签。

尤其是那些很容易把标签加之于人的机构和个人务必慎重行事,尽量避免对与自己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相异的对象滥用标签。

第二,限制流言飞语,以排除私下给人加注标签的可能性。

第三,废除或修改某些法律,尤其一些“无受害人”的犯罪法律条文。

如有人主张取消对吸毒的犯罪或违法定性,以使吸毒者不被编入罪犯的行列,从而阻止这些人形成和发展犯罪违法的自我认识。

第四,改变一些解释反常行为的专业术语,取消那些带歧视性和含贬义的词。

如一些戒毒所把戒毒者都称为“学员”,一些自助戒毒机构称戒毒者为“居住者”、“社区公民”等等,都是一些值得提倡的方法。

此外,标签透视法还建议管教机构采取“不干涉主义”,对越轨者“放任自流”,所建立的案卷必须秘密存放,并适时销毁,以便越轨者更容易回到正常生活轨道上来,获得正常社会地位。

这些社会对策对于吸毒问题的解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四节吸毒成瘾的社会支持理论视角

社会支持是指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弱势群体及社会生活有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

这种救助和服务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和维系,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持与帮助。

它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在多数情形下也是一种社会交换①。

吸毒人群的社会支持主要包括家庭支持与社会支持两类。

认为,家庭与社会支持的不足与缺失成为他们回归社会的另一障碍。

一、家庭支持:

不足

家庭支持,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吸毒者的吸毒行为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从定性资料来看,吸毒者的家庭状况普遍堪忧,很多家庭的房子被吸毒者采取或借或骗的方式变卖,家里的存款被吸毒者花光。

家庭在经济上遭受巨大损失以后,家庭中的父母对子女的这些行为深恶痛绝,不再相信子女,时刻用怀疑和不信任的眼光来对待吸毒者,因此对待吸毒子女采取了不支持的态度或呈现关爱不足的现象。

个案16讲述了他对于家庭支持(关爱)方式上产生的心理不平衡的感受:

(个案16男1971年生大专)一个人回到社会首先回到自己的家,如果家里人都不能接纳,就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

让他会感到,我即使不做了,也还是坏人。

家里人要多一点关心,但是这种关心要自然一些,不要抱着一种怀疑、不相信的关心。

比如,很简单的,他请几个朋友吃个饭,我觉得,如果你很信任他的话,那你应该让他去。

如果你把他的钱、自由和时间控制住了,这个人该戒了还是会戒的,不戒照样还会抽的。

因为他们心中的这种海洛因给他带来的美好感觉一直都没有消除,需要找一个东西来替代掉。

假如你肯信任他的话,他就会有一种感觉:

家里人这么信任我啊,我一定要对得起他们,有一种自发的责

任感。

假如自己再抽的话,很对不起家里人。

客观地说,吸毒者给家庭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心理上的伤害是由于毒瘾发作导致的行为,这种不惜一切代价疯狂获取毒品以减轻戒断症状的行为,是在病态人格的驱使下的病态行为。

由于戒断症状的顽固和心理依赖的长期存在,他们靠自己的力量摆脱不了毒品,渴望周围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家庭本应该首当其冲承担起这份责任,毕竟骨肉亲情是世间最真挚的情感,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

但由于毒品的特殊性,导致吸毒者屡次失信,父母在面对公安、面对周围人异样的眼光、面对戒毒付出的巨额金钱的时候,一次一次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他们在吸毒者一次一次的复吸中,逐渐从积极帮助到消极对待,最终走向了绝望。

因此,这种绝望,是一种相互的动态的过程。

吸毒者希望家庭承担起对他们的接纳和关心,但谁又来关爱这些吸毒者的家庭呢?

谁又愿意疗治吸毒家庭成员的伤痛呢?

靠社会,但社会没有承担起这个责任。

靠社区,更不现实。

吸毒家庭中的成员只能在一次一次努力以后,绝望地选择离开吸毒者,极端者甚至断绝和吸毒者的来往和关系。

他们只有通过这种办法,来保全自己。

在“再社会化状况”中,几个年迈的吸毒者父母的访谈资料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选取了两例个案的父亲的访谈,他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个案4父亲:

我们年岁也大了,我们也希望她好,她毕竟是我们的亲骨肉,她好了我们也省心了。

这个瘾不是戒不掉的,关键是看毅力,这个小孩子就是没有毅力。

现在我老了,也不能每天都看着她,她妈妈还在住院,我还要每天跑过去看她妈妈,要靠她自己。

我现在老了,有的时候自身都难保了。

个案4的父亲是一位老医生,他对于已过而立之年的女儿,毫无办法,听之任之。

因此,这种由于家庭父母年迈和能力不足导致的一种家庭放任,是一种变向的排斥。

家庭失去对子女的信心,以及由此带来的听之任之,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但又有什么理由来责怪一个年迈的老人呢?

很多吸毒者的父母都和个案4的情况相似,由此给吸毒子女带来的心理上的排斥感是存在的。

个案5的老父亲也和聊了好久,说了很多心中无法诉说的苦痛,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靠每个月九百多块钱,养活他自己和女儿:

个案5父亲:

我现在一个月九百多块钱(退休金),养活我们两个人,如果没有她,这些钱我一个人都花不完,但是她回来了,我又不能不管她,谁让她是我女儿呢?

难道我不想吃好的穿好的吗?

我心理上也孤单,经济上也拮据。

我精神上很孤单,本来我想再找一个老太婆,但是人家一看我家有一个这样的女儿,就都不敢跟我了。

这些她(个案5)体会不到的。

现在我们抽香烟,都抽最便宜的,她的香烟也戒不掉,就和我抽一样的。

我对她现在也不信任,她欠的账还都需要我来还。

我现在还有前列腺疾病,都不敢去看这个病,看不起。

父母把自己积蓄的怨气都讲了出来,也能感受到他心中的那种痛苦和无奈。

他面对自己的亲情又割舍不下,因此出现一些被动的排斥行为,对待孩子简单粗暴,造成了个案16所说的一种排斥。

日久天长的日常互动中,家庭中父母对吸毒子女的绝望,势必会把这种情绪转移给吸毒子女。

而这种对于吸毒子女的排斥(不支持),使吸毒者心中最后的心灵归属覆灭,最后的一点儿亲情转化成了仇恨和不良情绪。

他们怎么可能走好?

很多吸毒者已经因为吸毒失去了另一半,他们唯一可以相依为命的就是他们的父母,但年迈的父母也在不远的十几年间会相继离开他们,他们的未来又会怎么样呢?

这些都是未知数。

二、社会支持:

缺乏

狭义的社会支持是相对于家庭支持而言的概念,为了便于研究,本书将狭义的社会支持分成社会救助和其他社会支持(社会救助以外的社会支持)两类。

总的来看,吸毒人群的社会救助缺失,其他社会支持缺乏,这成为吸毒人群难以走出毒品世界的外部因素。

1.社会救助:

缺失

中国社会政策的目标,就是维护社会公正。

社会保障政策、住房政策、医疗政策等政策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最基本的生存保护政策,其目标在于补偿、保障这些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

除此之外,针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性社会保护政策还包括:

对最低生活保障者及其家庭的医疗救助政策,对高龄老人、残疾者、特别是孤残儿童的特殊保护政策,对在岗社会弱者的特殊劳动保护政策,对实际尚未纳入城市社会保护体系的进城务工人员的特殊保护政策,以及针对农村社会弱者的符合国情的社会保护政策。

从这个社会保护政策来看,针对吸毒人群的任何补偿性保护政策缺失,就更谈不上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住房)了。

吸毒人群之所以难以走出毒品世界,一个非常客观的问题摆在这里,作为一个边缘弱势人群,他们最希望得到的最基本的社会救助都没有,社会保障更是没有涵盖他们。

一个在身心上都处在病态的吸毒者,没有房子住,没有相应的医疗保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他们当然焦虑万分,最后成为最无助的边缘人群。

他们为什么连社会救助都得不到?

认为,一方面和前面已经探讨过的社会(观念)排斥有关,因为立法者、公安机关和全社会都对这个人群抱有偏见和歧视,认为他们是自作自受,在道德伦理层面给他们判了死刑,成为万人喊打的罪恶的象征。

因此,怎么可以给这样无恶不赦的人以社会救助呢?

所以观念是引领社会的关键因素。

对于一个群体的成见和排斥,导致这个群体始终不被社会所承认,就更谈不上被理解和关爱的问题了。

长期存在的社会偏见与各种陈腐观念等非正式约束的存在,使得社会大众在观念上没有很好地接纳吸毒人群,因此我们的媒体和社会都不能推卸责任。

诚然,他们为无毒社会大声呼吁,做出了很多贡献。

但对于吸毒人群的有些近乎夸张的报道和宣传,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少的恐慌。

城市里的人只要听说“吸毒”,都会毛骨悚然、不寒而栗,未见其人先出了一身冷汗。

这种舆论导向带来的社会大众观念上的歧视与恐惧,在短期内很难改变。

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存在问题。

大量吸毒人群得不到正常的社会救助,和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的不完善有关。

本身比较弱势的吸毒人群,在绝望中得不到任何帮助,更成为无助的绝望群体。

社会救助意指一种长期持续、以救困助危为目的的政府行为,是一种积极的减贫政策。

陈良瑾认为,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无法定义务抚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或者因天灾人祸造成生活困难、不能完全保障基本生活的城镇无业居民和农村村民给予的接济和帮助。

时正新和廖鸿以及张海鹰则认为,社会救助是在公民因各种原因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给予款物接

济和服务,以使其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制度。

具体来看,中国的社会救助体制的以下一些特征,决定了它对吸毒人群的社会救助无能为力:

首先,从范围、重要性和慷慨程度等指标来看,我国的社会救助体制基本是落后的、尚未发展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覆盖了约3%的全国人口,开支只占GDP的0.12%。

我国社会救助的开支明显偏低,城市低保水平被设定在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线上,政府发展社会救助计划的动力相形见绌。

其次,从政府的作用和项目结构看,我国社会救助体制是补缺型的。

在我国的社会救助体制中,政府在承担主要责任的同时,也非常强调社会互助和自力更生,强调家庭的责任。

再次,在社会救助中,城乡的制度割裂非常明显,出现城乡割裂、公共和非公共部门割裂的现象。

我国社会救助体制的发展仍然未臻成熟。

引用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官方语言来描述我国现有的社会救助体制也许更为恰当,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

体制”。

2.其他社会支持:

缺乏

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研究在社会学界方兴未艾,十分流行。

很多学者都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概念来解释一些社会问题。

对一部分吸毒个案进行了社会支持量表的测量,也正好涉及家庭、朋友等非社会救助方面的社会支持。

选取了个案37这位1987年出生的男性个案的社会支持量表,作为案例来进行分析,之所以选择个案37,是因为他父母离婚,他很小辍学,长期在社会上游荡,作为一个未成年的青少年,家庭和社会本应有责任对于未成年人进行社会支持,但他的答卷是令人失望的,他的答卷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对吸毒人群明显缺乏有效支持。

表17个案37的社会支持量表

说明:

以下列出的是当你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挫折打击,或遇到困难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

请你在最适合你本人情况的数字上画圈。

每一项只画一个圈,注意不要遗漏项目。

从量表的问题和他的作答来看,个案37只认为自己能与朋友谈论问题(3稍同意),其他都选择了中立或者不同意的选项,特别是在E2、E5、E6和E8的回答上选择了很不同意,在态度上表现出了极大的悲观与无奈。

对于上述四个问题最否定性的回答,意味着他没有人可以共享快乐与忧伤,没有人能够安慰他,他的朋友不能真正帮助他,他也不能与他的亲属交谈问题。

这些最负面的回答,最直接地体现了他的社会支持体系的缺失。

当然,个案37内心想表达的是对于自己的缺乏社会支持的一种焦虑和无助,一个没有真正能帮助他的朋友的人,自己的问题又不能与亲属交流,没人安慰他,没有人能分享快乐,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长期的压抑与社会支持的缺乏,一定要通过另一种物质或者互动来补偿,吸毒人群和毒品必将成为他们补偿这种情绪的目标。

与个案37有类似焦虑的个案还很多,很多吸毒个案也表达了同样的心声:

谁来拉他们一把?

谁来支持他们?

(个案33女1977年生初中)我就感觉,对我们这些抽粉的人不公平,我就觉得,社会对我们这些人,没有任何帮助,我们很迷茫,原来有工作的,抓起来了以后,就失去了工作,如果社会上有这么一个机构,专门为我们这些吸毒出去的人找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我想,也会很大程度上降低复吸率。

我们就不会出去以后没有事情做了。

就像我出去以后,不可能立刻就做生意的。

我还是很迷茫,没事的时候,还是会胡思乱想。

我就觉得,我们活得没什么意思,一点都不充实,比较空虚。

(个案19女1978年生初中)回来以后,讲起来,都讲关心弱势群体,但是实际行动根本就没有。

见到你了,就是带你去尿检,看看你是不是吸毒的。

帮教也就是跟你讲,不能再吸了,实际的行动也没做。

我们的工作也没有替我们安排,你应该知道,我们这些劳改回来的,就比别人低一等,文化层次也不是很高,但我们也没有要求社会像关爱老人一样关心我们。

但社会应该给我们一些实质性的帮助,做到位。

像他们嘴上讲讲,精神上多关心,经济上不来往。

但是我们要的不是这些东西,我们不是不想好,我们不是生下来就是坏。

而且我从小学到初中,都是三好生,都是优。

我都不知道走上社会怎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要是有人拉我一把,自己再努力,可能自己会好多了。

但是现在媒体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