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 第七版 第七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2777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学 第七版 第七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儿科学 第七版 第七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儿科学 第七版 第七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儿科学 第七版 第七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儿科学 第七版 第七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学 第七版 第七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docx

《儿科学 第七版 第七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学 第七版 第七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学 第七版 第七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docx

儿科学第七版第七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第七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第一节概述

 

新生儿(neonate,newborn)系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

新生儿学(neonatology)是研究新生儿生理、病理、疾病防治及保健等方面的学科。

新生儿学原属儿科学范畴,近数十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现已渐形成独立的学科。

新生儿是胎儿的继续,与产科密切相关,因此,又是围生医学(perinatology)的一部分。

围生医学是研究胎儿出生前后影响胎儿和新生儿健康的一门学科,涉及产科、新生儿科和相关的遗传、生化、免疫、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是一门边缘学科,并与提高人口素质、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密切相关。

围生期(perinatalperiod)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

由于各国医疗保健水平差异很大,其定义有所不同。

目前国际上有四种定义:

①自妊娠28周(此时胎儿体重约1000克)至生后7天;②自妊娠20周(此时胎儿体重约500克)至生后28天;③妊娠28周至生后28天;④自胚胎形成至生后7天。

我国目前采用第一种定义。

围生期的婴儿称围生儿,由于经历了宫内迅速生长、发育,以及从宫内向宫外环境转换阶段,因此,其死亡率和发病率均居于人的一生之首,尤其是生后24小时内。

【新生儿分类】新生儿分类有不同的方法,分别根据胎龄、出生体重、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及出生后周

龄等。

1.根据胎龄分类胎龄(gestationalage,GA)是从最后1次正常月经第1天起至分娩时为止,通常以周表示。

①足月儿(fullterminfant):

37周≤GA<42周(259~293天)的新生儿;②早产儿(preterminfant):

GA<37周(<259天)的新生儿;③过期产儿(post-terminfant):

GA≥42周(≥294天)的新生儿。

2.根据出生体重分类出生体重(birthweight,BW)指出生1小时内的体重。

①低出生体重[(lowbirthweight,LBW)儿:

BW<2500g的新生儿,其中BW<1500g称极低出生体重(verylowbirthweight,VLBW)儿,BW<1000g称超低出生体重(extremelylowbirthweight,ELBW)儿。

LBW儿中大多是早产儿,也有足月或过期小于胎龄儿;②正常出生体重(normalbirthweight,NBW)儿:

BW≥2500g并≤4000g的新生儿;③巨大(macrosomia)儿:

BW>4000g的新生儿。

3.根据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分类见(图7-1)①小于胎龄(smallforgestationalage,SGA)儿:

婴儿的BW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②适于胎龄(appropriateforgestationalage,AGA)儿:

婴儿的BW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至90百分位之间;③大于(1argeforgestationalage,LGA)儿:

婴儿的BW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

我国15城市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值见表7-1。

4.根据出生后周龄分类①早期新生儿(earlynewbom):

生后1周以内的新生儿,也属于围生儿。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整个新生儿期最高,需要加强监护和护理;②晚期新生儿(latenewborn):

出生后第2周至第4周末的新生儿。

 

图7-1新生儿胎龄与出生体重的百分位曲线

 

表7-1我国15城市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值

胎龄(周)

平均值(g)

标准差(g)

第3百分位数(g)

第10百分位数(g)

第90百分位数(g)

第97百分位数(g)

28

1389

302

923

972

1799

2071

29

1475

331

963

1057

2034

2329

30

1715

400

1044

1175

2255

2563

31

1943

512

1158

1321

2464

2775

32

1970

438

1299

1488

2660

2968

33

2133

434

1461

1670

2843

3142

34

2363

449

1635

1860

3013

3299

35

2560

414

1815

2051

3169

3442

36

2708

401

1995

2238

3312

3572

37

2922

368

2166

2413

3442

3690

38

3086

376

2322

2569

3558

3798

39

3197

371

2457

2701

3660

3899

40

3277

392

2562

2802

3749

3993

41

3347

396

2632

2865

3824

4083

42

3382

413

2659

2884

3885

4170

43

3359

448

2636

2852

3932

4256

44

3303

418

2557

2762

3965

4342

*摘自中国15城市新生儿体格发育科研协作组资料(中华儿科杂志1989,27:

316)

5.高危儿(highriskinfant)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常见于以下情况:

①母亲疾病史:

母有糖尿病、感染、慢性心肺疾患、吸烟、吸毒或酗酒史,母亲为Rh阴性血型,过去有死胎、死产或性传播病史等;②母孕史:

母年龄>40岁或<16岁,孕期有阴道流血、妊娠高血压、先兆子痫、子痫、羊膜早破、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③分娩史:

难产、手术产、急产、产程延长、分娩过程中使用镇静和止痛药物史等;④新生儿:

窒息、多胎儿、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宫内感染和先天畸形等。

 

【新生儿病房分级】

1.根据医护水平及设备条件将新生儿病房分为三级:

①I级新生儿病房(1evelInursery):

即普通婴儿室,适于健康新生儿,主要任务是指导父母护理技能和方法,以及对常见遗传代谢疾病进行筛查。

母婴应同室,以利于母乳喂养及建立母婴相依感情,促进婴儿身心健康。

②Ⅱ级新生儿病房(1evelⅡnursery):

即普通新生儿病房,适于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发达国家为胎龄>30周、出生体重≥1200g)的早产儿及有各种疾病而又无需循环或呼吸支持、监护的婴儿。

③Ⅲ级新生儿病房(1evelⅢnursery):

即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是集中治疗I、Ⅱ级新生儿病房转来的危重新生儿的病室。

应具备高水平的新生儿急救医护人员及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一般应设立在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或较大的儿童医院。

2.收治对象包括:

①应用辅助勇气及拔管后24小时内的新生儿;②重度围生期窒息儿;

③严重心肺疾病或呼吸暂停儿;④外科大手术术后(尤其是24小时内);⑤出生体重<1500g的小早产儿;⑥接受全胃肠外营养或需换血术者;⑦顽固性惊厥者;⑧多器官功能衰竭(如休克、DIC、心力衰竭、肾衰竭等)者。

3.设备监护室应配备完善的监护治疗设备及报警系统,以进行各种生命体重的监测。

①心电监护:

主要监测患儿的心率、节律和心电波形变化。

②呼吸监护:

主要监测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变化及呼吸暂停。

③血压监护:

有直接测压法(创伤性)和间接测压法(无创性)两种。

前者经动脉(多为脐动脉)插入导管直接连续测量血压,其测量值准确,但损伤复杂,并发症多,临床仅在周围灌注不良时应用;后者是将袖带束于患儿上臂间接间断测量,自动显示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其测量值准确性不及直接测压法,但方法简便,无并发症,是目前国内NICU最常用的血压测量方法。

④体温监测:

置婴儿于热辐射式抢救台上或暖箱内,将体温监测仪传感器分别置于腹壁皮肤和肛门内,其腹壁皮肤温度、核心温度和环境温度自动连续显示。

⑤血气监测:

包括经皮氧分压(Tc-PO2)、二氧化碳分压(TcPCO2)及脉搏氧饱和度监护(transcutaneousoxygensaturation,TcSO2)。

具有无创、连续、自动、操作简便并能较好的反映自身血气变化的趋势等优点,但测量值较动脉血气值有一定差距,尤其在周围血液循环灌注不良时,其准确性更差,因此,应定期检测动脉血气。

由于TcSO2相对较准确,故是目前NICU中血氧动态监测的常用手段。

近数十年来,由于NICU的普遍建立,新生儿病死率和远期发病率已明显下降。

 

第二节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正常足月儿(normalterminfant)是指胎龄≥37周并<42周,出生体重≥2500g并≤4000g,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preterminfant;prematureinfant)。

近年来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1985年为4.5%,1998年为5.87%,而2002~2003年上升至7.76%,即我国每年约有256万早产儿出生。

其死亡率约为12.7%~20.8%,且胎龄愈小,体重愈轻,死亡率愈高。

根据美国的资料,出生体重500~600g和1250~1500g的婴儿存活率分别为近20%和

90%以上;出生体重在1500g以下者死亡人数占整个新生儿死亡人数的50%以上,而占婴儿的

50%,是医学和伦理学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因此,预防早产对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减少儿童的伤残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母孕期感染、吸烟、酗酒、吸毒、外伤、生殖器畸形、过度劳累及多胎等是引起早产的原因。

另外,种族和遗传因素与早产也有一定的关系。

 

1.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外观特点不同胎龄的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在外观上各具特点(见

表7-2),因此可根据初生婴儿的体格特征和神经发育成熟度来评定其胎龄。

目前国际上有数种评分方法,最常用的是Ballard评分法。

表7-2足月儿与早产儿外观特点

早产儿

足月儿

皮肤

绛红、水肿和毳毛多

红润、皮下脂肪丰满和毳毛少

头发

头更大(占全身比例1/3)

细而乱

头大(占全身比例1/4)

分条清楚

耳壳

软、缺乏软骨、耳舟不清楚

软骨发育好、耳舟成形、直挺

乳腺

外生殖器

无结节或结节<4mm

结节>4mm,平均7mm

男婴

睾丸未降或未全降

睾丸已降至阴囊

女婴

大阴唇不能遮盖小阴唇

大阴唇遮盖小阴唇

指、趾甲

未达指、趾端

达到或超过指、趾端

跖纹

足底纹理少

足纹遍及整个足底

2.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生理特点

(1)呼吸系统:

胎儿肺内充满液体,分娩时儿茶酚胺释放使肺液分泌减少,足月儿约30~

35ml/kg,出生时经产道挤压,约1/3肺液由口鼻排出,其余在建立呼吸后由肺间质内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如吸收延迟,则出现湿肺症状。

呼吸频率较快,安静时约为40次/分左右,如持续超过60~70次/分称呼吸急促,常由呼吸或其他系统疾病所致。

胸廓呈圆桶状,肋间肌薄弱,呼吸主要靠膈肌的升降,呈腹式呼吸。

呼吸道管腔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易致气道阻塞、感染、呼吸困难及拒乳。

早产儿由于:

①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发育不成熟;②红细胞内缺乏碳酸酐酶,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的数量减少,因而不能有效地刺激呼吸中枢;③肺泡数量少,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呈扁平立方形,毛细血管与肺泡间距离较大,气体交换率低;④呼吸肌发育不全,咳嗽反射弱。

因此,早产儿呼吸浅快不规则,易出现周期性呼吸及呼吸暂停(apnea)或青紫。

呼吸暂停是指呼吸停止>20秒,伴心率<100次/分及发绀。

其发生率与胎龄有关,胎龄愈小、发生率愈高,且常于生后第1天出现。

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由于肺发育不成熟,易感高气道压力、高容量、高浓度氧以及炎性损伤而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dysplasia,BPD),即慢性肺疾病(chroniclungdisease,CLD)。

(2)循环系统:

出生后血液循环动力学发生重大变化:

①胎盘-脐血循环终止;②肺循环阻力下降,肺血流增加;③回流至左心房血量明显增多,体循环压力上升;④卵圆孔、动脉导管功能上关闭。

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或超过体循环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称持续胎儿循环(persistentfetalcirculation,PFC),即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pulmonaryhypertensionofnewborn,PPHN)。

新生儿心率波动范围较大,通常为90~160次/分。

足月儿血压平均为70/50mmHg

(9.3/6.7kPa)。

早产儿心率偏快,血压较低,部分可伴有动脉导管开放。

(3)消化系统:

足月儿出生时吞咽功能已经完善,但食管下部括约肌松弛,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较发达,易溢乳甚至呕吐。

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管壁薄、通透性高,有利于大量的流质及乳汁中营养物质的吸收,但肠腔内毒素和消化不全产物也容易进入血循环,引起中毒症状。

除淀粉酶外,消化道已能分泌充足的消化酶,因此不宜过早喂淀粉类食物。

胎便由胎儿

 

肠道分泌物、胆汁及咽下的羊水等组成,呈糊状,为墨绿色。

足月儿在生后24小时内排胎便,

约2~3天排完。

若生后24小时仍不排胎便,应排除肛门闭锁或其它消化道畸形。

肝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是生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同时对多种药物处理能力(葡萄糖醛酸化)低下,易发生药物中毒。

早产儿吸吮力差,吞咽反射弱,胃容量小,常出现哺乳困难或乳汁吸入引起吸入性肺炎。

消化酶含量接近足月儿,但胆酸分泌少,脂肪的消化吸收较差。

缺氧或喂养不当等不利因素易引起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由于胎粪形成较少及肠蠕动差,胎粪排出常延迟。

肝功能更不成熟,生理性黄疸程度较足月儿重,持续时间更长,且易发生胆红素脑病。

肝脏合成蛋白能力差,糖原储备少,易发生低蛋白血症、水肿和低血糖。

(4)泌尿系统:

足月儿出生时肾结构发育已完成,但功能仍不成熟。

肾稀释功能虽与成人相似,但其肾小球滤过率低,浓缩功能差,故不能迅速有效地处理过多的水和溶质,易发生水肿或脱水。

新生儿一般在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尿,少数在48小时内排尿,一周内每日排尿可达20次。

早产儿肾浓缩功能更差,排钠分数高,肾小管对醛固酮反应低下,易出现低钠血症。

葡萄糖阈值低,易发生糖尿。

碳酸氢根阈值极低和肾小管排酸能力差,由于普通牛乳中蛋白质含量及酪蛋白比例均高,喂养时可使内源性氢离子增加,超过肾小管排泄能力,引起晚期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面色苍白、反应差、体重不增和代谢性酸中毒。

因此人工喂养的早产儿应采用早产儿配方奶粉。

(5)血液系统:

足月儿出生时血红蛋白为170g/L(140~200g/L),由于刚出生时入量少、不显性失水等原因使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值上升,生后24小时达峰值,约于第1周末恢复至出生时水平,以后逐渐下降。

生后2周内静脉血血红蛋白≤130g/L或毛细管血红蛋白≤145g/L定义为新生儿贫血。

血红蛋白中胎儿血红蛋白占70%~80%,5周后降至55%,随后逐渐被成人型血红蛋白取代。

网织红细胞数初生3天内为0.04~0.06,4~7天迅速降至0.005~0.015,4~6周回升至0.02~0.08。

血容量为85~l00ml/kg,与脐带结扎时间有关,脐带结扎延迟可从胎盘多获得

35%的血容量。

白细胞数生后第1天为(15~20)×109/L,3天后明显下降,5天后接近婴儿值;分类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4~6天与淋巴细胞相近,以后淋巴细胞占优势。

血小板数与成人相似。

由于胎儿肝脏维生素K储存量少,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较低。

早产儿血容量为85~110ml/kg,周围血中有核红细胞较多,白细胞和血小板稍低于足月儿。

大多数早产儿第3周末嗜酸性细胞增多,并持续2周左右。

由于早产儿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低下、先天性铁储备少、血容量迅速增加,“生理性贫血”出现早,而且胎龄越小,贫血持续时间越长,程度越严重。

(6)神经系统:

新生儿脑相对大,但脑沟、脑回仍未完全形成。

新生儿出生后头围生长速率约为1.1cm,至生后40周左右逐渐减缓。

脊髓相对长,其末端约在3、4腰椎下缘,故腰穿时应在第4、5腰椎间隙进针。

足月儿大脑皮层兴奋性低,睡眠时间长,觉醒时间一昼夜仅为2~

3小时,大脑对下级中枢抑制较弱,且锥体束、纹状体发育不全,常出现不自主和不协调动作。

出生时已具备多种暂时性原始反射。

临床上常用的原始反射如下:

①觅食反射(rootingreflex):

用左手托婴儿呈半卧位,右手食指触其一侧面颊,婴儿反射性地转头向该侧;②吸吮反射

(suckingreflex):

将乳头或奶嘴放入婴儿口内,会出现有力的吸吮动作;③握持反射(graspreflex):

将物品或手指置入婴儿手心中,婴儿立即将其握紧;④拥抱反射(Mororeflex):

新生儿仰卧位,从背部托起婴儿,一手托住婴儿颈及背部,另一手托着枕部,然后托住枕部的手突然下移数厘米(不是放手)使婴儿头及颈部“后倾”数厘米。

正常可见两上肢外展并伸直,手指

 

张开,然后上肢屈曲回缩。

早产儿往往出现不安全的反应,即上肢不屈曲回缩。

正常情况下,上述反射生后数月自然消失。

新生儿期如这些反射减弱或消失,或数月后仍不消失,常提示有神经系统疾病。

此外,正常足月儿也可出现年长儿的病理性反射如克氏征

(Kernig征)、巴宾斯基征(Babinski征)和佛斯特征(Chvostek征)等,腹壁和提睾反射不稳定,偶可出现阵发性踝阵挛。

早产儿神经系统成熟度与胎龄有关,胎龄愈小,原始反射愈难引出或反射不完全。

此外,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脑室管膜下存在着发达的胚胎生发层组织,易发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7)体温: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表皮角化层差,易散热,早产儿尤甚。

寒冷时无寒战反应而靠棕色脂肪化学产热。

生后环境温度显著低于宫内温度,散热增加,如不及时保温,可发生低体温、低氧血症、低血糖和代谢性酸中毒或寒冷损伤。

中性温度(neutraltemperature)是指使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最适环境温度。

出生体重、生后日龄不同,中性温度也不同(表7-3)。

新生儿正常体表温度为36.0~36.5℃,正常核心(直肠)温度为36.5~37.5℃。

不显性失水过多可增加热的消耗,适宜的环境湿度为50%~60%。

环境温度过高、进水少及散热不足,可使体温增高,发生脱水热。

早产儿棕色脂肪少,产热能力差,寒冷时更易发生低体温,甚至硬肿症。

汗腺发育差,环境温度过高时体温亦易升高。

表7-3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中性温度

出生体重(kg)中性温度

35℃

34℃

33℃

32℃

1.0

初生10天内

10天以后

3周以后

5周以后

1.5

初生10天内

10天以后

4周以后

2.0

初生2天内

2天以后

3周以后

>2.5

初生2天内

2天以后

(8)能量及体液代谢:

新生儿基础热量消耗为209kJ/kg(50kcal/kg),每日总热量约需418~

502kJ/kg(100~120kcal/kg)。

早产儿吸吮力弱,消化功能差,在生后数周内常不能达到上述需要量,因此需肠道外营养。

初生婴儿体内含水量占体重的70~80%,且与出生体重及日龄有关,出生体重越低、日龄越小、含水量越高,故新生儿需水量因出生体重、胎龄、日龄及临床情况而异。

生后第1天需水量为每日60~100ml/kg,以后每日增加30ml/kg,直至每日150~180ml/kg。

生后由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进入量少、胎脂脱落、胎粪排出等使体重下降,约1周末降至最低点(小于出生体重的10%,早产儿为15%~20%),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

早产儿体重恢复的速度较足月儿慢。

足月儿钠需要量为1~2mmol/(kg·d),<32周早产儿为3~4mmol/(kg·d);初生婴儿10天内一般不需补钾,以后需要量为1~2mmol/(kg·d)。

(9)免疫系统:

新生儿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

皮肤粘膜薄嫩易损伤;脐残端未完全闭合,离血管近,细菌易进入血液;呼吸道纤毛运动差,胃酸、胆酸少,杀菌力差,同时分泌型IgA缺乏,易发生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血-脑屏障发育未完善,易患细菌性脑膜炎。

血浆中补体水平低,调理素活性低,多形核白细胞产生及储备均少,且趋化性及吞噬能力低下,

 

早产儿尤甚。

免疫球蛋白IgG虽可通过胎盘,但与胎龄相关,胎龄愈小,IgG含量愈低;IgA和

IgM不能通过胎盘,因此易患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抗体免疫答低下或迟缓,尤其是对多糖类疫苗和荚膜类细菌。

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新生儿免疫应答无能的主要原因,早产儿更差。

随着生后不断接触抗原,T细胞渐趋成熟。

(10)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①生理性黄疸:

参见本章第九节;②“马牙”和“螳螂嘴”:

在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有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粘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俗称“马牙”,数周后可自然消退;两侧颊部各有一隆起的脂肪垫,有利于吸吮乳汁。

两者均属正常现象,不可挑破,以免发生感染。

少数初生婴儿在下切齿或其他部位有早熟齿,称新生儿齿或诞生牙,多数活动易脱落而致吸入呼吸道,故需拔除。

③乳腺肿大和假月经:

男女新生儿生后4~7天均可有乳腺增大,如蚕豆或核桃大小,2~3周消退,切忌挤压,以免感染;部分女婴生后5~7天阴道流出少许血性分泌物,或大量非脓性分泌物,可持续1周。

上述现象均由于来自母体的雌激素中断所致。

④新生儿红斑及粟粒疹:

生后1~2天,在头部、躯干及四肢常出现大小不等的多形性斑丘疹,称为“新生儿红斑”,1~2天后自然消失。

也可因皮脂腺堆积在鼻尖、鼻翼、颜面部形成小米粒大小黄白色皮疹,称为“新生儿粟粒疹”,脱皮后自然消失。

3.足月儿及早产儿护理

(1)保暖:

生后应立即用预热的毛巾擦干新生儿,并采取各种保暖措施,使婴儿处于中性温度中。

早产儿、尤其出生体重<2000g或低体温者,应置于自温箱中,并根据体重、日龄选择中性环境温度。

温箱中的湿化装置容易滋生“水生菌”,故应每日换水,并加1:

10000硝酸银

2ml。

无条件者可采取其他保暖措施,如用热水袋(应注意避免烫伤)等。

因新生儿头部表面积大,散热量多,寒冷季节应戴绒布帽。

(2)喂养:

正常足月儿生后半小时即可抱至母亲处哺乳,以促进乳汁分泌,提倡按需哺乳。

无母乳者可给配方乳。

详见第五章第二节。

早产儿也应酌情尽早母乳喂养。

与足月人乳相比,早产儿的母乳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必需脂肪酸、能量、矿物质、微量元素和IgA,可使早产儿在较短期恢复到出生体重。

对吸吮能力差、吞咽功能不协调的小早产儿、或有病者可由母亲挤出乳汁经管饲喂养。

也可暂行人工喂养,但应用早产儿配方奶。

哺乳量应因人而异,原则上是胎龄愈小,出生体重愈低,每次哺乳量愈少,喂奶间隔时间也愈短,并且根据奶后有无腹胀、呕吐、胃内残留(管饲喂养)及体重增长情况(理想的每天增长为10~15g/kg)进行调整。

对于出生体重<1500g的小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