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片断教学集锦.docx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片断教学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片断教学集锦.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片断教学集锦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片断教学集锦
《绝句》教学片段
◆巧妙点拨,想象画面。
(教学重点)
师: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学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吗?
生:
《春晓》《咏柳》。
师:
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
《春晓》中描写了鸟叫、风雨、花。
《咏柳》主要描写了刚发芽的柳树生机勃勃的样子。
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板书:
绝句)请同学们读一读《绝句》这首诗,结合课本上的插图,看看诗中写了什么。
(学生读诗后,点名学生回答)
生:
这首诗中主要写了太阳、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等景物。
师:
说得很对。
那请大家再仔细看看插图,说一说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幻灯片出示插图,学生回答)
生:
明媚的阳光,温暖的春风,美丽芬芳的花,嫩绿的草。
师:
这么美的景物,诗中是怎样写的呢?
生:
(齐读)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师:
诗中还描写了动物的活动情况,描写了什么动物呢?
生:
燕子和鸳鸯。
师:
它们在干什么呢?
生:
燕子在衔泥筑巢,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睡觉。
师:
这一飞一睡,一动一静,让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而又自然和谐。
这样的春色,大家喜欢吗?
生:
喜欢。
师:
好。
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美景吧。
(学生齐读诗句)
《燕子》教学片段
◆创设说话情境,锻炼创造思维。
(教学重点)
师:
我们知道了第一自然段写出了燕子的外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
为什么作者只写了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就凑成了可爱活泼的小燕子,那燕子的头呢?
肚子呢?
你觉得作者这样写完整吗?
(教师故意设下圈套,以疑促思)
(学生思考回答)
生1:
我觉得这样写不完整。
我认为应该改成“一个轻巧的头,一身乌黑的羽毛,雪白的肚子,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才完整。
生2:
那还有爪子呢?
生3:
那再加上“细小的爪子”。
(有学生笑)
生4:
我觉得这样写太啰唆了。
师:
那你们认为怎样写才好呢?
再读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以读释疑)
生1:
还是课文里的好,因为作者抓住了燕子的特点来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最能体现燕子特点的部位。
《荷花》教学片段
◆品读课文,感受荷花的姿态美。
(教学重点)
师:
请同学们自读第二、三自然段,想想荷花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请简单概括。
生:
美。
师:
红花还需绿叶衬,花美,那么叶子呢?
(课件出示荷叶及第二自然段第2句话)
师:
请同学们看图,再读读这句话。
这句话写出了荷叶的哪些特点?
生:
多,碧绿。
师:
对。
荷叶挨挨挤挤,说明荷叶多,很挤,很茂盛。
(板书:
多,碧绿)
(课件出示: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师:
你们认为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作“冒出来”呢?
生:
快速地、使劲地、急切地、争先恐后地……
师:
对。
一个“冒”字不仅把荷花写活了,也写美了。
大家还能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荷花的美呢?
生: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
作者细致观察了哪几种姿态的荷花?
生:
三种。
展开两三片花瓣儿,花瓣儿全展开了,花骨朵儿。
(课件出示各种姿态的荷花)
师:
作者笔下的荷花这么美,谁能读读这段文字,读出荷花的美呢?
(点名学生朗读。
然后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
我们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
生:
也很美。
(课件出示“如果把眼前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
师:
画家是谁?
生:
是大自然。
师:
(小结)第二自然段是作者近看荷花,能看清每朵荷花的不同姿态;第三自然段是抬头向远处看,是整体看荷花。
我们学习时不仅要从文字中感受到美,还要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为自己的写作打好基础。
《昆虫备忘录》教学片段
◆分组学习,深入交流。
师:
同学们刚刚读完课文,现在大家知道课文写了哪几种昆虫吗?
生:
(齐答)蜻蜓、花大姐、独角仙、蚂蚱。
师:
现在分小组讨论学习。
每四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组员读一个片段的内容,找出这几种昆虫的特点,再在组内交流。
(学生分小组学习,先自读,把相关内容画上线,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
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你们能填出来吗?
(课件出示表格,学生交流)
生1:
我学习的是第一部分,课文介绍了蜻蜓有复眼,所以它的视觉很灵敏。
生2:
花大姐也叫瓢虫,各种瓢虫身上的星点不同,有益虫,也有害虫。
生3:
独角仙的体形大,力气大。
生4:
蚂蚱也叫挂大扁儿,飞起来有声音,国画家很喜欢画蚂蚱。
师:
说得很好。
这些都是文中的内容,我的表格还有两行,该填什么呢?
生1:
填写我们观察到的昆虫的名称和特点。
师:
对,说说你们见过的昆虫,它们有哪些特点?
生2:
蝴蝶的外形很漂亮。
生3:
蚊子是我最讨厌的,因为它会传播疾病。
……
师:
同学们了解了很多昆虫的特点,大家也像课文中一样做个昆虫备忘录吧!
《陶罐和铁罐》教学片段
◆以读代讲,感悟文本。
(教学重点)
师:
铁罐是怎样讽刺、挖苦陶罐的呢?
课文有很精彩的描写,请把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然后评一评谁读得好。
哪位同学想来试着读一读?
生1:
(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
生2:
(评)他没读出傲慢的语气。
师:
傲慢的语气该怎么读?
(没人举手)听老师读,我把这个句子读两遍,听完了回答哪遍好。
(老师读)
生:
老师第二遍读得好。
师:
好在哪儿?
哪个字读得重?
哪个词读得慢?
生:
老师把“碰”字读得重,把“陶罐子”读得慢,读出了铁罐对陶罐骄傲、冷淡的态度。
师:
说得真好!
谁把这个句子再读一读?
生:
(很有感情地)“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
师:
读得好!
向他学习!
全班齐读。
(生齐读)
师:
铁罐不止一次奚落陶罐,请你们像刚才那样把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找出来,同桌交换读,读时注意提示语,读出语气,然后大家评一评。
(同桌交换读,气氛热烈)
师:
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谁读一读?
生1: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
生2:
他读得没有感情,太平淡,没有读出傲慢的语气。
师:
这一句要用傲慢的语气读吗?
生:
不,应该用“轻蔑”的语气读。
师:
那就请你读一读。
生: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
师:
读得怎么样?
生:
(齐)好!
(热烈鼓掌)
师:
还有谁来读?
(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生:
“住嘴!
”“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
”
师:
读得好不好?
生:
(齐)好!
(热烈鼓掌)
师:
铁罐就是这样傲慢、轻蔑、恼怒地奚落陶罐的,它为什么看不起陶罐呢?
生:
铁罐认为自己很坚蜀固,而陶罐很容易碎,它只看到了自己的长处,所以看不起陶罐。
师:
铁罐认为自己很坚固(板书:
坚固),这是它的长处(板书:
长处),而陶罐很容易碎(板书:
易碎),这是陶罐的短处(板书:
短处),铁罐仗着自己的长处奚落陶罐的短处。
面对铁罐一次次的奚落,陶罐是怎样回答的?
请同学们分角色读它们的对话,要读出不同语气。
(读书气氛异常热烈,最后指名读)
《鹿角和鹿腿》教学片段
◆深入研究,品悟语言。
(教学重点)
师:
当凶猛的狮子扑来时,却是鹿那难看的腿救了他的命。
最终鹿叹了口气说——
生:
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师:
找出其中两组反义词。
生:
“美丽”和“难看”,“送命”和“逃生”。
(师板书:
美丽——难看送命——逃生)
师:
美丽的角,有多美丽?
难看的腿,有多难看?
鹿自己是怎样认为的?
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吧。
师:
让我们一起随鹿去池塘边看看他是怎样欣赏角的?
生:
“啊!
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
师:
同学们,鹿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
你觉得鹿的角还像什么?
生:
鹿觉得自己的角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我觉得鹿角还像树枝。
师:
此时此刻鹿的心情是怎样的?
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出来?
生:
鹿此时是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
从“啊、多么”可以体会到。
师:
鹿为什么会认为自己的腿很难看呢?
(出示句子:
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
师:
鹿认为自己的腿难看,不喜欢自己的腿,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生:
唉、噘起了嘴、皱起了眉。
师:
让我们用充满抱怨的语气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师生齐读)
师:
鹿的腿确实难看,他抱怨自己的腿,以至于他变得没精打采。
就在他没精打采地准备离开的时候,危机却逼近了。
(出示第五自然段,生齐读)
师:
哎呀,一头狮子正悄悄地向鹿逼近。
鹿能不能逃脱狮子的追捕呢?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第六自然段,师范读)
师:
同学们,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
我仿佛看到在茂密的大森林里,凶猛的狮子正在后面追着鹿,鹿则惊慌地逃命。
我感受到这种逃生的场面非常紧张。
师:
鹿最终逃脱了狮子的追捕吗?
生:
逃脱了。
师:
在这生死攸关、千钧一发的时刻,鹿就是靠他难看但却有力的腿躲过了这一个劫难。
此时此刻,鹿对自己的角和腿有了新的认识。
他跑到小溪边,停下脚步,叹了口气,说——
(课件出示:
“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
《池子与河流》教学片段
◆对比阅读,感悟道理。
师:
读了课文,你能用两个词语分别概括池子和河流的生活状态吗?
生:
池子生活安闲,河流长流不断。
师:
我们先来了解池子的生活状态吧。
谁来读一读?
生:
“我安闲地躺在柔软的泥土里,像贵妇人躺在鸭绒垫上一样。
”
师:
这样的生活看上去很好,但这样的生活能长久吗?
池子最后的命运是什么?
生:
一年年淤塞,铺满青苔,芦苇遮掩,完全枯干。
师:
河流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生1:
背着沉重的货船,驮着长串的木筏、小划子和小船。
生2:
蜿蜒贯穿全国,被诗人歌唱。
生3:
年年给人们带来利益。
师:
你是喜欢池子的生活,还是河流的生活?
为什么?
生:
我喜欢河流的生活,河流尽自己的力量为他人服务,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而池子只顾眼前的享受。
师:
对,河流不仅为人们服务,它还记住了一条自然规律。
生:
这条自然规律就是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
师:
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节,谈谈你的体会吧。
(生齐读)
生1:
我们不能只顾自己享受,要做一些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事。
生2:
如果我们现在只顾玩,不好好学习,长大了也会一事无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片段
◆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教学重点)
师:
请大家认真读一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说说这首诗中哪些字用得好。
(学生读古诗)
生1:
我认为“独”字用得好,表现了诗人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和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
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表达出了诗人在他乡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生3:
“倍”字用得好,中国人有节日团聚的习俗,在重阳节,诗人的这种思念之情比平时更加强烈。
师: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
那么,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的这种思乡之情呢?
生:
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
是的,这句诗流传千古,成了思乡的佳句,现在有许多的海外游子也借这句诗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呢?
生:
这句话是说每到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纸的发明》教学片段
◆自主探究,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教学重点)
师:
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一伟大的发明是怎样诞生的呢?
请同学们自读第2~4自然段,画出相关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生1: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祖先创造了文字后,把文字记载在龟甲和兽骨上或铸在青铜器上。
生2:
后来,人们把文字记载在竹片或木片上,用绳子穿起来,成为一册书,很笨重。
生3:
再后来,人们在蚕丝织成的帛上写字,虽然轻便,但价钱太贵不能普及。
生4:
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用麻造纸,但这种纸粗糙,不好写字。
生5: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蔡伦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等为原料,造出了既轻便又好用,价格又便宜的纸。
师:
同学们学得认真,总结得较好,我们一起读读蔡伦造纸的过程,说说为什么蔡伦的造纸术能传承下来呢?
(生齐读)
生1:
蔡伦造纸的原料容易得到。
生2:
蔡伦造的纸轻便好用,而且价格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师:
古人的智慧和创造让我们赞叹不已,更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没有纸的发明,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读书学习的便利。
《赵州桥》教学片段
◆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突出重点、难点。
师:
赵州桥的设计是一个创举,这是桥的内在体现——坚固。
请大家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这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明这一段是要说桥的另一个特点——美观。
师:
请大家默读这一段,写桥的美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生:
整段是围绕着“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写的。
师:
课文中主要写了哪些精美的图案?
生1:
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
生2:
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
生3:
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体会赵州桥上图案的精美)
师:
请同学们看这一段内容。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的第2、3句)
师:
精美图案后面的冒号是什么意思?
和后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生1:
这里的冒号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生2:
冒号后面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一句式列举出来的龙都属于精美的图案。
师:
说得很好!
现在我们来做个练习,边看投影边朗读。
当读到“有的”“有的”“还有的”时,看老师翻出的是什么内容就读这一内容,思考标点符号的作用。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图片,学生朗读相应的描绘龙的句子)
师:
同学们,这样读了以后,你们明白了用分号的道理吗?
生:
这里“有的刻着”“有的刻着”“还有的刻着”是不分先后的,可以先说中间一幅精美图案,也可以先说后面一幅精美图案,中间用分号,最后用句号。
师:
请大家齐读这一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齐读)
生:
是按照总起、分述、小结的顺序写的。
师:
作者在文章中着重介绍赵州桥的坚固和美观是为了什么?
生1:
是为了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生2:
是在赞美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因为这座桥是在隋朝建成的,距今已有1400多年了。
这样古老的设计精妙的石拱桥,在当今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片段
◆抓住中心句,把内容表述清楚。
(教学重点)
师: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3~5自然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这幅画的?
(学生默读课文,做记号)
生1:
介绍了画中的人物多。
生2:
介绍了画中的街市很热闹。
生3:
介绍了画中最有意思的桥北头的情景。
师: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找到了这三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请大家再逐段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一个意思表述清楚的?
(学生再读课文)
生1:
写画中的人多采用的是排比的句式,课文用了“有……有……有……有……”的句式来列举画中的人物。
师:
你能从画中找出这些不同职业的人吗?
(课件出示,学生指认)
生2:
写街市的热闹也是采用的排比,用上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生3:
写桥北头的情景是作者根据画面想象的情景,把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得很丰富。
师:
不愧是有名的画家,画技真是高超,这大概就是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吧!
《花钟》教学片段
◆感受“花钟”的神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拓展点)
师:
课文为什么以“花钟”为题呢?
谁来读一读第3自然段。
(指名读第3自然段)
师:
花钟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1:
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
生2:
这位植物学家太有创意了。
师:
那我们就来玩一个小游戏,在卡片上做一个模拟时钟,根据课文内容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儿的名字写在钟面上。
(学生制作卡片,师生共同来玩这个游戏。
教师说出大约几点钟,学生说出花的名字)
师:
同学们,这位植物学家的想法是不是很有创意呢?
你们能根据这些花儿开放的特点创造些什么呢?
请展开自己的想象谈一谈。
生1:
我要制作一个植物闹钟,把在我起床时间开放的花儿连接闹钟,这样我不但能准时起床,还能在起床时享受花香,多美啊!
生2:
我想发明一种花儿音乐钟,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儿都放在一起,当一种花儿开放时会响起一段音乐,下一种花儿开放时会响起另一段音乐,那一定是非常有震撼力的音乐会。
师:
这些想法太新奇了,希望同学们不要扼制自己的想象。
相信只要有执着的追求,你们的想法一定会实现的。
《蜜蜂》教学片段
◆感受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
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内容以及作者实验的过程,请同学们再回顾课文,仔细阅读实验的部分,针对作者的实验做法,你还有什么发现?
从哪儿发现的?
(学生细读作者做实验的部分)
生:
我发现作者很细心。
他为了确定飞回来的蜜蜂是自己放飞的,给它们做了记号。
师:
的确很细心,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你也很细心,所以才有这样的发现。
生:
我觉得作者很严谨,为了使实验更有说服力,他选择在四公里外放飞,路远而且刮着狂风,避免了偶然的发生。
要是放飞蜜蜂的路程太近的话,可能就说明不了问题了。
师:
周密的考虑确实说明了他的严谨。
你能想到这一点,说明你的思考也很周密。
生:
老师,作者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说明他想掌握准确的数据,我从这一做法中感受到了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他是不是想知道蜜蜂最快要多长时间能飞回去,也许他想到了有蜜蜂最快要比他回来得快,说明他对听说的蜜蜂能识别方向还是有点相信的,再一验证,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师:
你真了不起,分析得有理有据,听了同学们的汇报,看得出同学们真会学习。
从作者的实验中我们能更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生物学家。
生:
老师,我还有个发现,也能说明这一点,但不是实验过程。
师:
说说看。
生:
第一自然段中因为“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所以作者想要做实验,说明他很严谨。
师:
嗯,那么从“听说”一词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是什么心理?
生:
我能体会到作者不是很相信蜜蜂能辨别方向的说法,想验证一下。
师:
理解得真好,你能将作者的这种将信将疑读出来吗?
生:
我可以试一下。
(生朗读)
师:
读得很不错。
生:
老师,结尾也有,作者说靠的是“无法解释的本能”,他没有实验去验证这种本能,所以他说是“我无法解释的”,可见作者的实事求是。
师:
掌声送给这几位同学。
你们做得很好,能举一反三,不仅从实验中发现了法布尔的严谨和求实,在行文中也发现了这一点。
我们要学习法布尔这种善于观察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小虾》教学片段
◆观察细致,描述具体。
(教学重点)
师: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生1:
这个自然段是围绕“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这一句来写的。
师:
说得对。
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虾的有趣的?
生2:
作者用“有的……有的……有的……”这样一个排比句写出了小虾在缸里不同的状态。
生3:
作者观察了活动的小虾和休息的小虾不同的表现。
师:
说得很好。
那休息的小虾和活动的小虾有怎样的表现呢?
生1:
休息的小虾受到打扰时会很生气。
作者观察很细致,用“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这些词语写出了小虾生气时的表现,很有趣。
生2:
作者还观察了打架的小虾,“小虾的搏斗很激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
如果没有对小虾的细致观察,就没有文中这么具体的描写,同学们也可以像作者那样细心观察身边的一种动物,写下观察日记。
《小真的长头发》教学片段
◆尝试写话,表现独特想象。
(教学拓展点)
师:
小真的长头发不止能做这些事,还能做很多很多其他的有趣的事。
大家想想小真的长头发还能做什么呢?
生:
小真只要把自己绑在轮船上面,轮船抛锚的时候,她把自己的头发像锚一样甩过去,就能钩住岸上的东西,船不就靠岸了吗?
师:
(简笔画辫子锚)长头发可以当锚用,想象太神奇了!
大家用掌声鼓励他。
生:
还可以把长头发挂在树下,荡来荡去,和小松鼠一起玩。
师:
(简笔画辫子秋千)把辫子绑在树上,当秋千用。
你们看,只要把小辫子的方向改一改,形状变一变,就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呢。
同学们分成四人一组讨论讨论长头发的妙用吧,每人至少说一个想法。
(生分小组交流)
师:
现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了,是吧?
(生答“是”)要把想法说出来,让每个人听得清楚,听得明白,是要有方法的。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真是怎么把想法说清楚,说明白的。
(出示文中小真的话)自己读一读,你发现了小真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吗?
生:
每一段开头都是“要是……就能……”
(板书“要是……就能……”)
师:
也就是说,文中是用一个连接词来连接想法和结果的。
大家真棒!
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一个特点。
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发现?
生:
后面都还有两句话的:
用长辫子钓到鱼了;妈妈会谢谢“我”了。
师:
是啊,说清楚“要是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后面还跟了一句,说出“后来怎么样”,对不对?
(板书:
后来……)这样说,就说得更具体了。
其实,在这两段话里面,还有两个表示动作的词,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一个是——(出示放大的“垂”字)
生:
垂。
师:
把辫子从桥上往下挂,就是“垂”。
还有一个是——(出示放大的“拉”字)
生:
拉。
师:
左右两边的辫子拉在树上,才能晾衣服。
这两个动词用得多好啊。
(板书:
动词)那现在大家在心里把自己刚才的想法,用上“要是……就能……后来……”说一说。
(学生默默地在心里说想法)
师: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生:
要是把长辫子拴在狗狗的脖子上,就可以遛狗了。
这样我就不用花钱去买狗链子了。
(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
我也要把掌声送给她。
她说得好吗?
谁来评一评。
生1:
她用上了连接词“要是……就能……”。
生2:
她还说清楚了“后来怎么样”。
生3:
动词“拴”也用得很准确。
师:
她说得很好,大家评得也不错。
现在就请大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评一评吧!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片段
◆体会作者奇特的想象。
(教学拓展点)
师:
读了课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想象非常奇特呢?
(学生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生1:
作者想变成一棵树,就很快感觉到树枝从身上冒出来了,真神奇!
生2:
作者变成的树上还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我从来没想过会有这样的树,太让我惊喜了。
生3:
作者想得真周到,担心小动物们上不去,还会弯下腰让小动物住进自己喜爱的窝里。
生4:
更奇特的是妈妈带着好吃的也住到了树上,她不担心妈妈把树枝压断了吗?
生5:
作者居然能听懂小动物们的语言,真是太神奇了。
师: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感受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
如果给你一次变的机会,你会变成什么呢?
为什么?
生1:
我想变成一栋可以容纳很多人的房子,让人们居住。
因为我想让我们班的同学、父母一起住在一个大房子里,那样我们就可以每天一起玩耍,还不用离开爸爸妈妈。
生2:
我想变成空气清新剂,每天早晚把周围的空气清洁一遍,让每个人都在清新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学习。
师:
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并且能根据生活实际,变成人们最急需的事物,老师为你们的爱心点赞!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片段
◆读想结合,走进画面。
(教学重点)
师:
读了《溪边》,你有什么感觉?
生:
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美好的镜头。
师:
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大家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1:
我看到了澄澈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生2:
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生3:
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